导读:本文包含了围岩大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围岩,软弱,巷道,机理,隧道,石门,效应。
围岩大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华[1](2019)在《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林保山隧道DK66+239~DK66+228处软弱带为例,通过叁台阶七步法开挖,使用加强锁脚、钢筋混凝土托梁等施工技术加强初期支护质量,减少软弱围岩的变形,确保施工安全。(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20期)
马俊杰,王剑锋,魏大强[2](2019)在《基于熵-AHP-专家评分的围岩大变形烈度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岩大变形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高地应力的软岩地下工程中,而随着中国深埋地下工程的增多,围岩大变形灾害的预测与防治已成为困扰地下工程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围岩大变形影响因素的分析,考虑预测指标的易获取性和快速预测大变形的要求,选取岩石强度、地应力、地下水、围岩完整性和围岩级别5个指标,采用熵-AHP综合线性求权重,基于专家评分法构建大变形烈度预测打分细则,并统计各大变形烈度等级与打分总值的关系,以此构建围岩大变形烈度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西部某公路隧道,统计结果证明了预测模型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10期)
曹波,骆伟,练民[3](2019)在《公路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措施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云南省某高速公路隧道大变形特点,利用数值分析以及现场试验的手段研究了公路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措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长锚杆与高强度初期支护共同作用下,隧道拱顶沉降、周边收敛以及围岩等效塑性变形量均有一定减小;现场试验段监测数据表明,在采用了高强度初支、长锚杆、径向注浆加固围岩、加强锁脚锚杆几种措施后,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良好,现场未出现异常现象,控制措施有效。(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王羽扬,刘勇,王沉,康向涛,冷光海[4](2019)在《高应力大变形软岩巷道“叁壳”围岩控制机理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土城煤矿14运输上山软岩巷道变形量大、锚杆索失效严重等技术难题,通过现场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业性试验等方法,揭示了围岩变形特征以及巷道失稳破坏机理,提出了"叁壳"围岩控制理论。基于以上研究,设计了"锚杆锚索+灌浆+钢管混凝土支架"的复合支护方案,建立了基于"叁壳"围岩控制理论的"叁壳"支护结构体力学模型,计算出设计方案的极限承载能力为2. 54 MPa,随后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方案合理性。最后,该复合支护得到成功运用,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巷道顶底板以及两帮变形量均低于100 mm,巷道未发生明显变形,支护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刘甲[5](2019)在《山岭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分析及处置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克服高山峡谷等地形障碍,改善陆路交通工程质量等方面,深埋长大隧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扩大,不少深埋长大山岭隧道投入建设,遇到的地质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隧道所穿越的地方为软弱围岩区或者是高地应力区,常会遇到围岩大变形等灾害。而隧道一般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属于整个工期当中的关键项目,对于围岩大变形的机理及相关的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安溪县东二环路石狮岩隧道左洞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山岭隧道大变形机理、灾害预测及预防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安溪县东二环路石狮岩隧道左洞工程的水文特征、地质特征等进行介绍。(2)探讨了山岭隧道围岩大变形的特点及模式,并通过围岩岩性、应力扩容性、人工采掘扰动、岩体结构控制等方面对石狮岩隧道大变形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参考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大变形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石狮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分级方案。(3)通过ANSYS数值模拟以及围岩支护监测的成果进行分析,认为类似石狮岩隧道在开挖过程中所发生的轻度围岩大变形,通过及时施作有一定支护结构刚度的初期支护,其防治效果是明显的。(4)根据石狮岩隧道的工程地质特征情况,形成了以地质分析预测、超前地质预测、监控量测预测相结合的大变形灾害预测方案,对有可能发生大变形的地段进行预测预报,为施工过程中围岩支护参数的调整和加强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避免大变形灾害的发生;根据现场事故案例,分析了山岭隧道围岩大变形导致塌方事故后的处理方案及后期的防范和应对方法等。图[25]表[15]参[71]。(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9)
杜冲[6](2019)在《铁路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控制技术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杏子山隧道工程为背景,围绕铁路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施工展开探究,针对性地总结变形控制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技术方案,并对该方案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对于提升围岩支撑力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满足动态管理大变形隧道的基本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郭强[7](2019)在《软岩大变形巷道围岩破坏机理与复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煤矿采深的加大,大变形软岩巷道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巷道支护难题之一。本文针对韩城象山矿南一石门巷道软岩大变形、多次复修仍难以维护的问题,采用现场巷道围岩取样分析和变形实测、物理模拟、理论分析、工程类比与数值计算手段,研究了巷道软岩大变形破坏特征及失稳机理,提出了有效的巷道围岩优化与支护方案。通过现场取样实测,表明巷道围岩具有强度低、遇水软化的特征,软化系数达0.37-0.66。通过岩样薄片显微照相、X-衍射试验,测定围岩黏土矿物成分含量为17%-37%。其中,蒙脱石含量2%-4%,高岭石含量12%-29%,伊利石含量3%-4%。通过对南一石门巷道收敛变形实测(为期80天),得出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为全段底鼓、两帮移近、顶板下沉明显,总体表现为四周变形。顶板遇到煤层、底板为泥岩段的变形严重,顶板下沉和底鼓量可达50-100cm以上,两帮移近量达150-220cm以上;巷道返修后,仍表现为持续变形,两帮移近速度平均2.3mm/d;顶底移近速度平均为2.1mm/d。物理模拟表明,巷道受采动影响后,首先发生底鼓,底板破坏深度1.5m,顶板破坏高度4.73m,两帮破坏深度超过1.5m。根据“极限自稳平衡圈理论”计算分析,确定巷道围岩破坏范围与支护参数为:顶板极限平衡拱高度4.26m,顶板锚索长度取6m,两帮破坏深度1.86m,两帮与顶板锚杆长度取2.4m。通过数值计算(FLAC3D)对巷道优化支护方案和原支护方案进行了对比,两帮塑性区深度降低80%,底板塑性区深度降低61%,顶板下沉量降低41%,底鼓量降低82.5%,两帮移近量降低88%,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以分段治理的方式提出支护方案:在南一石门口0-200m范围内,巷道围岩破碎严重,需采用锚喷和注浆支护,200-306m范围内,围岩岩体较为完整,采用36#U型钢支架配合反底拱,必要地段配合锚喷支护。(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任杰[8](2019)在《深部峰后围岩大变形巷道失稳机理及稳定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行业对资源需求不断加大,而浅部资源快速枯竭,促使多数矿区已经进入千米级开采深度。大埋深使得巷道围岩多处于峰值强度后区间段内,整体表现出非线性大变形特性,严重影响矿井生产安全。经过多年研究,在峰后围岩大变形巷道稳定性控制方面获得丰硕成果,但工程实践中仍有局限性,故研究适用性强的稳定性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SKLGDUEK1820)“涵盖峰后大变形过程的深部巷道围岩结构演化及稳定性控制研究”,以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新旺煤矿3#煤回风大巷为工程背景,采取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工业试验的研究方法。总结了深部峰后围岩大变形巷道破坏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了峰后围岩大变形巷道失稳机理,提出了适应性较强的峰后围岩大变形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并应用于指导现场支护。以下为本文所做的几方面工作:1、通过收集矿井资料与现场试验测量,得到了新旺煤业有限公司3#煤回风大巷的巷道布置方式,巷道水文地质情况,围岩裂隙分布特征,地应力以及围岩力学参数等工程基础信息。2、结合巷道地质与围岩支护等现场情况,对深部峰后围岩大变形巷道破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破坏特征表现为:(1)围岩初期变形量大,流变性明显;(2)围岩变形体现出明显的时效性;(3)顶底帮整体出现非线性大变形;(4)围岩敏感性增强;(5)巷道支护结构破损失效严重。破坏影响因素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指围岩体自身性质,而外因则包括应力扰动、支护结构、支护方式与支护时机以及地下水与地下热等因素。3、综合分析得到了巷道失稳机制,认为峰后围岩强度低、敏感性强以及所处环境地应力高是根本原因,支护结构、支护方式与支护时机以及地质环境因素等起到促进作用。4、基于Coulomb-Mohr屈服准则分析了深部巷道围岩发生非线性大变形破坏,并对其弹塑性范围及其应力分布进行了研究。针对塑性区应力分布研究了岩体强度超过其峰值强度后岩体强度随应力值的增大呈线性降低的情况,得出在线性软化条件下围岩的塑性区半径比理想弹塑性情况下的塑性区半径大30%左右。5、基于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波动性平衡理论,结合拱梁耦合支护理论与厚锚固板整体控制理论,提出了“浅部围岩应力恢复、峰后岩体固结修复、动态迭加整体控制、深浅承载共同作用”四项围岩控制原则,建立了以“高强密集锚杆+自进式注浆长锚杆”为主体支护,“高强抗裂混凝土喷层+深浅分区耦合注浆”为辅助支护的深-浅耦合全断面锚喷网注支护体系,分析了各支护结构对围岩控制机理;设计正交试验,得到了各支护参数对围岩稳定的影响程度,选出最优支护参数组合。6、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建立巷道力学模型,对比分析巷道原支护方案与深-浅耦合全断面锚喷网注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区分布特征,论证支护方案的合理性。7、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将支护方案应用于新旺矿3#煤回风大巷围岩支护中,巷道成形45d后,围岩变形趋于稳定,围岩收敛速率均降至1.2mm/d以下,顶板最大变形量为60mm,两帮最大变形量为36mm,底板最大变形量为21mm,围岩离层量有明显减小,巷道表面维护构件无明显开裂损毁现象,达到对大变形巷道围岩的有效控制,证明了控制技术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振宇[9](2019)在《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巷道的严重变形不仅会威胁生产作业安全,还会产生高昂的维护成本,对矿井生产作业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在分析巷道大变形现状和开展围岩大变形松动圈测试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巷道联合支护方案,并对其支护效果做出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联合支护方案实现了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有效控制,为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9年05期)
于景飞,周文朋[10](2019)在《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分析及治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近年来铁路建设的重心从东部地区转移到西部,边疆多山地区的隧道建设越来越多,其中软弱围岩大变形的防治仍是工程界重难点问题。依托在建某隧道工程,通过对监控量测数据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两个方面分析某隧道软弱围岩变形特征,总结大变形的影响因素,提出软岩治理措施,供该地区后续软岩段施工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围岩大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围岩大变形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高地应力的软岩地下工程中,而随着中国深埋地下工程的增多,围岩大变形灾害的预测与防治已成为困扰地下工程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围岩大变形影响因素的分析,考虑预测指标的易获取性和快速预测大变形的要求,选取岩石强度、地应力、地下水、围岩完整性和围岩级别5个指标,采用熵-AHP综合线性求权重,基于专家评分法构建大变形烈度预测打分细则,并统计各大变形烈度等级与打分总值的关系,以此构建围岩大变形烈度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西部某公路隧道,统计结果证明了预测模型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围岩大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张振华.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19
[2].马俊杰,王剑锋,魏大强.基于熵-AHP-专家评分的围岩大变形烈度预测研究[J].人民珠江.2019
[3].曹波,骆伟,练民.公路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措施及其应用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9
[4].王羽扬,刘勇,王沉,康向涛,冷光海.高应力大变形软岩巷道“叁壳”围岩控制机理及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5].刘甲.山岭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分析及处置措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6].杜冲.铁路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控制技术方案[J].中国高新科技.2019
[7].郭强.软岩大变形巷道围岩破坏机理与复修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8].任杰.深部峰后围岩大变形巷道失稳机理及稳定性控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9].杨振宇.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9
[10].于景飞,周文朋.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分析及治理措施[J].建筑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