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银行”收入高(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宇[1](2021)在《GF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陈妍[2](2021)在《江苏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速度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经济在粗放式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实行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治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了脱离这一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经济理念被提出来。由于目前国内企业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所以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杠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信贷手段积极调控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从源头管控项目主体的融资渠道,为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优惠政策,遏制两高一剩企业的发展,这一调控手段被称为绿色信贷。金融机构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主体,商业银行是国内金融市场的核心机构,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商业银行有责任做出实际行动。城商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方面具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不仅能够提升品牌形象,还可以依托本地优势,扶持本地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苏银行在建行之初的几年便开展绿色信贷业务,2014年加入中银协绿色信贷委员会,2017年成为我国境内第一个加入赤道原则的城商行,致力于将绿色信贷打造成重点特色业务,其绿色信贷的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模式。所以,研究江苏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对于其他城商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重点研究江苏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首先从江苏银行的基本情况和实施绿色信贷的政策背景入手,进一步介绍江苏银行绿色信贷的理念、制度情况、产品体系以及规模总量;其次进行案例分析,探究江苏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原因,以及江苏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优势、取得的社会、环境和银行声誉效益,说明江苏银行发展绿色信贷是具有一定的成效,可以为其他银行提供借鉴,并指出该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从政府机构和银行层面总结出案例启示,旨在对国内其他城商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项春洁[3](2021)在《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其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经济环保发展,十八大提出绿色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环境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关于绿色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问题,国家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中将资金是否流向环保行业作为一个重要标准。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是否会对银行绩效产生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本文从银行绿色信贷视角,探究绿色信贷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和绿色声誉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先论述绿色信贷含义、绿色信贷和绿色声誉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相关研究,分析国内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归纳绿色信贷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及绿色声誉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机理。根据理论分析,选取16家样本银行,通过因子分析法测算银行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绿色信贷比为解释变量,参考邵志伟的测算方法,将绿色声誉作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信贷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和中介变量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绿色信贷的占比越高,银行绩效越好,两者之间正相关;银行绿色信贷占比越高,绿色声誉越稳定,两者之间关系也呈正相关性;在模型I中加入中介变量,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则降低,但仍是正相关关系,说明加入绿色声誉后,模型产生了遮掩效应。本文基于实证结果以及国内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绿色信贷过程中提升银行绩效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重视绿色信贷发展、维护绿色声誉和其他措施三个方面,来实现银行业的长期性发展。
梁伟[4](2020)在《节能环保 需要少年做出改变和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当下,节能环保已经成为现代青年追求的生活方式。"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植树节要不要去认养一棵树?""今天吃饭要不要少点个菜?""空调设定26℃还是16℃?"这都是众多青年人每天认真思考的问题。
张诚[5](2020)在《江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也应运而生。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成员,银行能够也应该在提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中扮演正面角色,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更主动地建立重视社区和环境的金融市场。但是,银行的特殊性质,使得它更加注重短期市场的回报。作为公司,商业银行的目标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金融家,商业银行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赤道原则便应运而生,它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评估融资项目是否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然而,我国目前仅有两家商业银行银行宣布采用“赤道原则”,分别是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江苏银行作为首家参与的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区域经济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江苏银行绿色金融案例对我国区域经济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江苏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第一,江苏银行是国内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江苏银行在城商行中排名靠前,具有代表性。在文章结构上,本文第一章构建了文章写作的大致框架,提出了本文的写作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对本文后面的分析需要用到的理论以及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对绿色金融、社会责任理论、企业自身发展理论、赤道原则以及AHP分析方法进行阐述,为后面的写作打好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江苏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所做出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让读者对江苏银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重点介绍了它在绿色信贷、绿色投资以及绿色债券方面的发展情况;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选取了包括江苏银行在内的6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利用AHP方法评估了6家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以此来说明江苏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的绩效的确好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最后一章是对第四章分析出来的问题提供建议,促进江苏银行更快更好的发展绿色金融。在写作文章时,查找了6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官网,总结出6家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对6家银行2013-2018年的数据进行整合以及处理。阅读了大量外文文章以及外国赤道银行的官方,对国际上的绿色产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每个绿色金融产品的代表银行。在查找了6家银行连续6年的数据后,创新性的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绩效评估模型,来证明江苏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做出的成果是6家银行中最好的。同时本文选取的比较对象都是城市商业银行,使得得出的结果更加具有针对性。
李锴[6](2020)在《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绿色信贷水平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和绿色信贷一直是时下热点问题,公众及媒体也一直对规模较大的上市商业银行十分关注,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改革政策也一直在持续推行,但是仍旧存在股权过度集中、股权结构过于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更需要通过改进治理结构从而提高信贷业务质量。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提升,世界各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全球的重视。绿色信贷作为国家扶持下一种新型的金融产品,是作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手段。目前,尽管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的绿色信贷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水平仍面临发展水平偏低,企业环境披露不够透明,绿色金融产品不够创新等问题。本文以我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了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对绿色信贷水平的影响作用。首先,笔者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对相关概念内涵做了相关界定,并主要通过公司治理等相关理论来解释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对绿色信贷水平的影响作用;随后通过对我国16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绿色信贷进行现状分析,表明我国银行股权正处于集中度相对较高但绿色信贷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最后从股权结构的两个角度——股权集中度与股权性质分别讨论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水平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结论表明:股权高度集中与股权相对分散的银行其绿色信贷水平均不高,只有股权相对集中的银行其绿色信贷水平相对越高。同时,本文为了更清晰且更具说服力的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对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和绿色信贷水平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13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手工收集2012年——2018年的相关数据指标,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合数据指标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绿色信贷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在股权集中度方面,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水平越高,与理论分析相符。说明资产相对集中对银行的信贷业务水平、抗风险能力都存在一定的正向作用,同时更利于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在股权性质方面,国有股持股比例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水平正相关。究其原因,我国商业银行是国有银行,在政府的主导下,银行需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资股与绿色信贷水平虽呈正向关系,但相关性不显着,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本文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性总结,并为提升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1)制衡银行各大股东,使得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达到“相对集中、多股制衡”;(2)维持国有股现状并引入外资股,并学习外资企业的环境披露报告;(3)进一步规范绿色信贷风险管理体制(4)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维护绿色信贷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5)积极开发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创新型产品,使得客户、银行、环境共赢,真正的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
王天宇[7](2020)在《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发展,创新金融理念,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的目标是坚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但是,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金融过程中还存在内涵界定不统一,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实施效果不太理想,法律法规待完善等问题。因此,为了全面落实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金融绩效评价体系。论文以全国首家践行“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现状,发现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存在绩效评价体系不完整,绩效评价指标权重不合理,赤道原则落实不到位等不足,导致绩效评价结果有偏差,影响兴业银行管理决策。其次,根据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经验,将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提高兴业银行管理绩效,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宗旨,构建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到兴业银行,该评价体系能够合理评价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能够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评价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实施状况。最后,为了确保兴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顺利实施,通过树立绿色金融理念,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拓展绿色金融服务范围,培养绿色金融人才来夯实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内部保障。同时,必须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职能,完善考评机制以加强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外部保障措施。通过论文研究,不仅拓展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而且将绿色金融理念与绩效评价有机融合,能够指导兴业银行提高绩效评价的能力,有利于兴业银行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研究期望能够为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提供有益参考,助推商业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管理效益。
陈楚[8](2019)在《产业绿色发展:政府行为、企业意愿与民间资本选择》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初级阶段庞大的资金需求,如何积极有效地撬动民间资本融入绿色金融是当前缓冲产业绿色发展金融支持不足的有效路径。为此,构建基于地方政府、传统企业与民间资本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撬动民间资本助力绿色金融的现实困境,探究提升民间资本投资绿色金融意愿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补贴民间资本的消极态度、传统企业绿色转型下的短期利润下滑以及多元化理财市场的冲击是撬动民间资本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阻碍。博弈演化规律显示,增强政府补贴力度并注重有效性,可以提升民间资本助力产业绿化的积极性;重点把握传统企业绿色发展的相对价值与长期效益,便于促进民间资本深度融入绿色金融;而根据民间资本风险偏好调整绿色金融工具杠杆并构建绿色金融投资组合,能够加强民间资本支持产业绿色发展的自主性。
朱伟琪[9](2018)在《中国绿色金融资本流动效率及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金融体系以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绿色产业,可以提高绿色金融资本的流动效率,推进中国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社会资本投资回报困扰与绿色产业资本短缺的重大矛盾,分析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绿色金融战略构建与实施经验,进行绿色金融体系的优化,以增加绿色金融资本流动效率。考虑到中国不同区域的政策与现实差异,本文选用中国2010-2016年各省市的绿色金融资本流动数据,以及2005-2016年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的交易数据与金融机构效益数据,运用帕累托最优与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绿色金融政策的理论推导,结合空间面板模型和双重差分(DID)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体系优化模型的发展方向与可行性,最终提出绿色金融体系优化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绿色金融资本流动效率较高,但存在显着地区差异性,且中国不同区域绿色资本对绿色产业影响发展不同,经济、金融、科技等各方面都将影响到绿色资本的流动效率;绿色金融政策对市场资本的实施效果还不是很显着,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产生证明效应。绿色金融体系的优化需要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励绿色金融资本市场,创新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更要有自主的绿色金融机构与监管体系。本文既是对金融理论模式的创新,也是对金融活动实践制定区域化绿色金融政策的有益探索。
何永清,潘杰义[10](2017)在《客户知识吸收视域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新常态下,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为重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现状和当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探索客户知识吸收过程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二、“绿色银行”收入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银行”收入高(论文提纲范文)
(2)江苏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绿色信贷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信贷的相关概述 |
2.1.1 绿色信贷内涵 |
2.1.2 绿色信贷特征 |
2.2 绿色信贷的理论基础 |
2.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环境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江苏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案例介绍 |
3.1 江苏银行的基本情况 |
3.1.1 江苏银行简介 |
3.1.2 江苏银行的财务情况 |
3.2 江苏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背景 |
3.2.1 环境背景 |
3.2.2 政策背景 |
3.3 江苏银行绿色信贷的业务情况 |
3.3.1 绿色低碳理念 |
3.3.2 绿色信贷管理制度 |
3.3.3 绿色信贷产品 |
3.3.4 绿色信贷规模 |
第4章 江苏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案例分析 |
4.1 动因分析 |
4.1.1 政府和公众的驱动 |
4.1.2 绿色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4.1.3 优化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 |
4.1.4 转型升级并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
4.2 江苏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优势分析 |
4.2.1 江苏银行所处的地域优势 |
4.2.2 本地政府扶持的优势 |
4.2.3 在城商行中规模和占比上具有发展的先行优势 |
4.2.4 结合当地绿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
4.2.5 采用赤道原则规范绿色信贷业务流程 |
4.2.6 与多机构合作,绿色信贷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
4.2.7 将客户ESG评级贯穿绿色业务流程 |
4.3 江苏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取得的效益分析 |
4.3.1 环境效益分析 |
4.3.2 社会效益分析 |
4.3.3 声誉效益分析 |
4.4 江苏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面临的问题分析 |
4.4.1 银行业考核评估机制存在不足 |
4.4.2 不充分的环境信息 |
4.4.3 国内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市场不成熟 |
4.4.4 绿色信贷专业人才匮乏 |
第5章 案例启示 |
5.1 政府机构层面 |
5.1.1 完善绿色信贷法制体系 |
5.1.2 优化银行业考核评估体系 |
5.1.3 规范行业信息披露机制 |
5.1.4 建立对银行的补偿激励机制 |
5.2 银行层面 |
5.2.1 赤道原则在国内城市商业银行的适用 |
5.2.2 打造地方绿色金融服务 |
5.2.3 强化绿色信贷项目合作 |
5.2.4 引进和培养绿色信贷专业人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绿色信贷的相关研究 |
1.2.2 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的相关研究 |
1.2.3 绿色声誉影响商业银行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综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绿色信贷的发展 |
2.1 绿色信贷发展阶段的划分 |
2.1.1 绿色信贷导向阶段(1995-2005) |
2.1.2 绿色信贷体系构建(2007-2011) |
2.1.3 绿色信贷体系完善(2012至今) |
2.2 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 |
2.2.1 绿色信贷总体规模 |
2.2.2 样本银行绿色信贷规模 |
2.2.3 绿色信贷产品 |
2.3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绿色信贷总体规模较小,覆盖面小 |
2.3.2 绿色信贷绩效表现不突出 |
2.3.3 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
2.3.4 绿色信贷关注度低 |
第三章 绿色信贷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机理与假设 |
3.1 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 |
3.2 绿色信贷对绿色声誉的影响机理 |
3.3 绿色声誉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机理 |
第四章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中介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经营绩效的测算 |
4.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2 因子分析法确定银行绩效 |
4.4 绿色声誉的测算 |
4.5 模型构建 |
4.5.1 绿色信贷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模型 |
4.5.2 绿色信贷对绿色声誉的影响模型 |
4.5.3 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模型 |
第五章 实证检验 |
5.1 描述统计性分析 |
5.1.1 描述性分析 |
5.1.2 相关性分析 |
5.1.3 内生性检验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绿色信贷与银行绩效实证检验 |
5.2.2 绿色信贷与绿色声誉的实证检验 |
5.2.3 绿色声誉对模型Ⅰ的影响实证分析 |
5.2.4 Sobel Test检验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重视绿色信贷发展 |
6.2.2 维护绿色声誉 |
6.2.3 其他措施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节能环保 需要少年做出改变和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袁日涉:告诉孩子,节约从一面纸做起 |
鞠鑫:在孩子心中种下保护自然的种子 |
诸川汇:世界需要孩子做出改变和选择 |
(5)江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硏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硏究背景 |
1.1.2 硏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硏究现状 |
1.2.2 国内硏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硏究现状分析 |
1.3 硏究思路、硏究方法及内容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硏究思路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绿色金融理论基础 |
2.1 绿色金融的含义与特征 |
2.1.1 绿色金融的含义 |
2.1.2 绿色金融的特征 |
2.2 绿色金融的支撑理论 |
2.2.1 社会责任理论 |
2.2.2 自身发展理论 |
2.2.3 转型发展理论 |
2.3 绿色金融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 |
第3章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案例介绍 |
3.1 江苏银行的基本情况 |
3.1.1 江苏银行介绍 |
3.1.2 资产负债情况 |
3.2 江苏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情况 |
3.2.1 江苏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 |
3.2.2 江苏银行的绿色投资业务 |
3.2.3 江苏银行的绿色金融债券业务 |
3.3 江苏银行的绿色金融制度情况 |
3.3.1 江苏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制度 |
3.3.2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激励制度 |
3.3.3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风险控制制度 |
第4章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案例分析 |
4.1 江苏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动因分析 |
4.2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绩效分析 |
4.2.1 AHP分析法指标的选取 |
4.2.2 经济效益判断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
4.2.3 社会环境效益判断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
4.2.4 绿色金融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绩效评估 |
4.3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比较分析 |
4.3.1 绿色金融效益比较 |
4.3.2 绿色信贷余额比较 |
4.3.3 绿色信贷余额占比的比较 |
4.3.4 绿色金融经营风险的比较 |
4.3.5 绿色金融经营效益的比较 |
4.3.6 绿色金融制度的比较 |
4.3.7 研究小结 |
4.4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存在的不足 |
4.4.1 从国际角度来看绿色金融管理体系不成熟 |
4.4.2 从国际角度来看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
4.4.3 绿色金融风险控制薄弱 |
第5章 案例启示 |
5.1 江苏银行对其他城商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启示 |
5.1.1 加强与国外先进的绿色金融机构的交流 |
5.1.2 增加绿色金融效益 |
5.1.3 扩大绿色金融发展规模 |
5.2 针对江苏银行的不足提出的建议 |
5.2.1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广和创新 |
5.2.2 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
5.2.3 降低绿色金融业务风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绿色信贷水平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文献评述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绿色信贷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股权结构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公司治理理论 |
2.1.2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
2.1.3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2.2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相关理论 |
2.2.1 赤道原则 |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2.3 企业的社会责任 |
2.2.4 跨国公司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股权结构与绿色信贷现状和影响机制分析 |
3.1 股权结构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
3.1.1 股权集中度现状分析 |
3.1.2 股权性质现状分析 |
3.2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概念界定与现状分析 |
3.2.1 绿色信贷概念界定 |
3.2.2 绿色信贷现状分析 |
3.3 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绿色信贷的影响分析 |
3.3.1 股权集中度对绿色信贷的影响分析 |
3.3.2 股权制衡度对绿色信贷的影响分析 |
3.3.3 股权属性对绿色信贷的影响分析 |
3.3.4 其他方面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影响 |
3.4 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基本假设 |
3.4.1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绿色信贷 |
3.4.2 股权属性与绿色信贷 |
4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2 研究变量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相关性统计分析 |
4.3.3 回归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 对策建议 |
6.1 制衡银行各大股东 |
6.2 维持国有股现状并引入外资股 |
6.3 范绿色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
6.4 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
6.5 开发绿色金融的创新型产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
(7)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概念 |
2.1.2 绿色金融界定 |
2.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企业价值管理理论 |
2.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2.3 绿色金融的相关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3.3 赤道原则理论 |
3 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现状 |
3.1 兴业银行概况 |
3.1.1 基本情况介绍 |
3.1.2 总体发展战略 |
3.1.3 经营管理状况 |
3.2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实施情况 |
3.2.1 绿色金融产品 |
3.2.2 绿色金融服务 |
3.2.3 绿色金融运营 |
3.3 绿色金融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3.1 绩效评价体系不完整 |
3.3.2 评价指标权重不合理 |
3.3.3 赤道原则落实不到位 |
4 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体系概况 |
4.1.1 评价体系介绍 |
4.1.2 评价体系特点 |
4.2 体系构建原则 |
4.2.1 全面性原则 |
4.2.2 重要性原则 |
4.2.3 客观性原则 |
4.3 评价方法选择 |
4.3.1 经济增加值法 |
4.3.2 平衡计分卡法 |
4.3.3 层次分析法 |
4.4 评价指标选取 |
4.4.1 财务维度 |
4.4.2 客户维度 |
4.4.3 内部流程维度 |
4.4.4 学习与成长维度 |
4.5 指标权重确定 |
4.5.1 层次分析法应用 |
4.5.2 层次结构模式 |
4.5.3 指标判断矩阵 |
4.5.4 设计平衡计分卡 |
5 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应用 |
5.1 评价实施流程 |
5.1.1 明确指标性质 |
5.1.2 确定指标数值 |
5.1.3 判定评价等级 |
5.1.4 计算评价结果 |
5.2 评价结果分析 |
5.2.1 财务维度分析 |
5.2.2 客户维度分析 |
5.2.3 内部流程维度分析 |
5.2.4 学习与成长维度分析 |
6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的保障措施 |
6.1 内部保障措施 |
6.1.1 树立绿色金融理念 |
6.1.2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
6.1.3 拓展绿色金融范围 |
6.1.4 培养绿色金融人才 |
6.2 外部保障措施 |
6.2.1 健全法律法规 |
6.2.2 强化监管职能 |
6.2.3 完善考评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兴业银行REVA计算分析过程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产业绿色发展:政府行为、企业意愿与民间资本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理论溯源与文献综述 |
1.理论溯源 |
(1) 公地悲剧理论与产权制度 |
(2) 包容性增长理论 |
(3) 融资次序理论 |
(4) 私人投资理论 |
2.文献综述 |
三、撬动民间资本助力绿色金融的三方博弈模型 |
1.民间资本参与绿色金融途径 |
2.参数设置 |
3.模型构建 |
4.模型求解 |
四、撬动民间资本助力绿色金融阻碍分析 |
1.基于政府补贴的地方政府与民间资本固有矛盾 |
2.传统企业绿色转型与民间资本参与绿色金融深度问题 |
3.多元化投资背景下的民间资本偏离绿色金融困境 |
五、政策与建议 |
1.增强地方政府撬动民间资本助力绿色金融的补贴力度与有效性 |
2.注重绿色金融投资标的相对价值与长期效益 |
3.根据民间资本风险偏好调整绿色金融工具杠杆 |
(9)中国绿色金融资本流动效率及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资本流动与使用效率综述 |
2.1.2 绿色金融的体系发展综述 |
2.1.3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关联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绿色金融的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
2.2.2 绿色金融的微观经济政策与帕累托改进 |
2.2.3 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3章 绿色金融体系现状及其对资本流动效率的影响机理 |
3.1 绿色金融体系现状 |
3.1.1 国外绿色金融体系现状 |
3.1.2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现状 |
3.2 资本效率与区域作用协同机理 |
3.3 影响资本流动效率的绿色金融机理 |
3.3.1 形成市场资本导向 |
3.3.2 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行为 |
3.3.3 绿色金融资本配置效率 |
3.4 绿色金融政策下的资本流动模型 |
3.4.1 政策传导机理 |
3.4.2 一般均衡模型 |
3.4.3 相关模块调整 |
3.4.4 绿色金融模型 |
3.5 发展现状与影响机理小结 |
第4章 绿色金融资本流动效率实证分析 |
4.1 绿色金融资本的投资效率分析 |
4.1.1 实证研究设计 |
4.1.2 数据包络分析的指标体系建立 |
4.1.3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1.4 实证分析过程 |
4.1.5 结果分析 |
4.2 绿色金融资本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分析 |
4.2.1 实证研究设计 |
4.2.2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3 绿色发展地域不平衡性 |
4.2.4 空间相关性检验 |
4.2.5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过程 |
4.2.6 结果分析 |
4.3 金融市场资本的流动效率分析 |
4.3.1 实证研究设计 |
4.3.2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3.3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 |
4.3.4 自然实验评估过程 |
4.3.5 结果分析 |
4.4 实证小结 |
第5章 影响资本流动效率的绿色金融体系优化 |
5.1 模块设定 |
5.1.1 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
5.1.2 绿色产品创新与服务 |
5.1.3 地方发展绿色金融 |
5.1.4 国际合作框架建立 |
5.1.5 考核机制与风险防范 |
5.2 体系优化与可行性分析 |
5.2.1 体系优化 |
5.2.2 可行性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客户知识吸收视域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比较及现状 |
二、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创新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
1. 创新程度低, 存在形式主义 |
2. 市场定位不明晰, 产品同质化严重 |
(二) 组织架构亟待完善, 创新队伍建设滞后 |
(三) 创新氛围不够浓厚, 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
(四) 风险控制不足, 创新产品存在隐患 |
三、客户知识吸收过程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机理 |
四、基于客户知识吸收视角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策略 |
(一)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促进客户知识吸收 |
(二) 以人为本, 提高客户知识吸收效率 |
1. 以客户为中心 |
2. 培养创新型客户经理 |
3. 加强产品经理队伍建设 |
(三) 内化隐性知识, 加强创新产品的专利保护 |
(四) 兼顾各类客户知识的吸收, 协同三大业务的创新发展 |
1. 四大类客户知识的吸收不能偏废 |
2. 必须兼顾风险和收益 |
(五) 减少知识耗损, 创新发展“绿色银行” |
四、“绿色银行”收入高(论文参考文献)
- [1]GF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对策研究[D]. 王晓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江苏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案例研究[D]. 陈妍. 河北金融学院, 2021(07)
- [3]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绿色声誉的中介效应[D]. 项春洁. 兰州大学, 2021(02)
- [4]节能环保 需要少年做出改变和选择[J]. 梁伟. 中华儿女, 2020(18)
- [5]江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案例研究[D]. 张诚. 湘潭大学, 2020(02)
- [6]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绿色信贷水平的影响分析[D]. 李锴. 河南大学, 2020(02)
- [7]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D]. 王天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产业绿色发展:政府行为、企业意愿与民间资本选择[J]. 陈楚.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9]中国绿色金融资本流动效率及体系优化研究[D]. 朱伟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1)
- [10]客户知识吸收视域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策略研究[J]. 何永清,潘杰义. 征信,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