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金色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金霉素,霉菌,金色,硫化物,增效剂,突变,诱变剂。
金色链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福,牛春,孙金刚,张瑞敏,张萍[1](2018)在《微量元素和发酵增效剂影响金色链霉菌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金色链霉菌生产发酵水平。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金色链霉菌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然后通过优化配方筛选出3种发酵增效剂。结果表明,在基础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01%硫酸亚铁、0.004%硫酸铜和0.03%盐酸甜菜碱可使发酵效价提高17.3%。分别添加0.02%G型发酵增效剂、0.02%F型发酵增效剂或0.01%甲型发酵增效剂,可使发酵效价再提高5.1%、3.4%和6.4%。(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8年06期)
林桂真,叶蕊芳,程林同,毛全贵[2](2014)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高产去甲金霉素金色链霉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型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基于96孔板高通量筛选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获得一株金色链霉菌突变株A6-6-9,其去甲金霉素(1)产量较出发菌提高22.5%。经4次传代,突变株A6-6-9的遗传稳定性良好。与出发菌相比,在相同的摇瓶发酵过程中,突变株氨基氮利用率加快,生长和糖消耗速率减慢,产1能力提高。有机酸的变化趋势表明,突变株比出发菌积累更多的草酰乙酸、丙二酸等前体有机酸,流向丙二酰辅酶A的合成,进而提高1产量。二维电泳及质谱结果显示,苹果酸脱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6-羟基化酶等与1合成密切相关的酶在突变株中表达更多,推测也是突变株高产1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王鹏飞,谢昌贤,刘运添,李兰枝,郝新乐[3](2013)在《氯化锂、紫外线对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产金霉素特性的诱变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金霉素产生菌的遗传变异特性,改善其生产特性,研究氯化锂与紫外线对金霉素产生菌产金霉素性状的影响,发现经复合处理后该菌产金霉素的特征发生变异,共获得变异菌株114个,其中金霉素产量增加的菌株占62.28%,减少的占37.72%。并筛选到2个突变株55-44#、55-103#,其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10%以上,且由菌株55-44#分离得到的菌株44-3#其高效价特性稳定,生产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4%以上,应用在生产中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能力与效益。(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谢昌贤,刘运添,王鹏飞[4](2012)在《高表达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金色链霉菌工程菌的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四环素抗性基因启动子在金色链霉菌中表达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hb),并在180m3发酵罐实践应用,研究工程菌株的生长代谢特性。方法:在不同的溶解氧条件下,考察工程菌株与参比菌株的生长代谢特性。结果:在溶解氧充足的条件下,透明颤菌血红蛋白表达,对金色链霉菌生长代谢未产生明显影响,工程菌株与参比菌株的生长代谢特性基本一致,工程菌株和参比菌株金霉素最终浓度分别平均为23980μg/mL、24030μg/mL。在低溶解氧条件下,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表达,可促进金色链霉菌菌体生长、菌丝活力保持和金霉素的合成,工程菌菌体浓度比参比菌株高18%,产物合成提高18.4%。结论:该工程菌的规模化推广全厂,可年产金霉素(15%)45000T,年节约压缩空气21600万m3,节约率15%,节电率25%,节约煤炭1.15万T,应用推广到全行业节能潜力巨大。(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2年01期)
方志锴,洪文荣,严凌斌[5](2011)在《金色链霉菌J13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金色链霉菌基因敲除体系,敲除金色链霉菌J13中的ctcF基因,研究工程菌的代谢变化。方法:采用基因置换和框内缺失技术,对ctcF基因进行敲除。结果:利用接合转移的方法,将质粒pFD109导入到金色链霉菌J13中,经抗性筛选及PCR验证获得ctcF基因置换菌株金色链霉菌A1-20;将质粒pFD111经接合转移导入到A1-20中,获得ctcF基因框内缺失菌株金色链霉菌K2-46;以上工程菌的发酵组分经HPLC分析,发现金霉素发酵单位显着降低。结论:获得的接合子发生双交换的概率可达18%以上,建立及验证了金色链霉菌基因敲除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初步推测ctcF为金霉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基因。(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李士杭[6](2011)在《产去甲金霉素金色链霉菌的推理选育和发酵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金色链霉菌进行紫外和氯化锂复合诱变及EMS诱变处理,并结合前体物质丙二酸,葡萄糖的结构类似物2-脱氧葡萄糖及去甲金霉素本身进行定向筛选,选育出菌株1-E1-12,效价为5102u/ml且传代稳定,比对照提高了20.3%。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对金色链霉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找到了影响效价的3个主要因素玉米淀粉、生黄豆粉和碳酸钙,并通过响应优化对发酵培养基进行第一次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最陡爬坡实验确立叁个因素的中心点浓度,继而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最终叁个因素的最优水平分别为玉米淀粉110g/L,生黄豆粉43g/L,碳酸钙7g/L,采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平均化学效价为5435u/ml,比对照提高了25-31%。初步探讨导致效价提高的原因,根据优化前后培养基成分和C/N的变化,设计相应的实验,结果表明效价的提高可能是由于氨基酸、碳氮比以及培养基中其他成分协同作用所致。对发酵培养基优化前后胞内外主要的叁种有机酸、还原力及CoA羧基转移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培养基中金色链霉菌发酵中期在胞外积累了更多的草酰乙酸和丙二酸,发酵后期两种有机酸进入胞内,大量合成去甲金霉素。优化培养基中还原力在发酵过程中始终高于初始培养基,从而为去甲金霉素的合成提供了充足的还原力。CoA羧基转移酶活力直观反映了金色链霉菌合成去甲金霉素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酶比活的变化趋势是与效价相吻合的。根据去甲金霉素的代谢途径,添加糖酵解途径的抑制剂柠檬酸钠、BT和NAA。在48-72h添加0.02%柠檬酸钠可使效价提高8%左右。发酵起始添加50-100ug/m1NAA和0.26ug/mlBT分别使效价提高了10%左右和13.3%。此外,48h添加0.01%的丙二酸使效价提高了13.4%。(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1-12-14)
方志锴,洪文荣,严凌斌,潘成奇,朱宝泉[7](2011)在《金色链霉菌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色链霉菌J13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金霉素C6甲基化酶基因ctcF上下游序列作为两端同源交换臂,在两臂之间添加抗性筛选标记neo基因,并在该基因上游加入组成型强启动子ermE*,以强化筛选标记.将该外源DNA序列插入到质粒pSET152,构建重组质粒pFD106.转化大肠杆菌ET12567后,经接合转移导入金色链霉菌J13中,MS平板上筛选阳性接合子.PCR检测表明,重组质粒已整合到染色体DNA上.(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辛春艳,郝月香,程辉彩,李书生,张丽萍[8](2009)在《内生金色链霉菌No.37产抑菌活性物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生金色链霉菌No.37所产生的抗菌物质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此物质可耐受高温,具有较宽的pH活性范围,同时对光照稳定,耐贮存;在90℃及以下温度处理,抑菌活性基本不变;当温度达到100℃时,处理60 min抑菌活性开始降低,处理120 min后,活性为对照的76.5%.利用pH纸色谱、捷克八溶剂系统纸色谱等方法初步确认该抗菌物质为一种碱性水溶性抗生素.(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缪克排[9](2005)在《金色链霉菌发酵条件优化及高产菌株选育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CTC)工业生产菌株3-119-3、H-CTC-5和5.11-3在进行产抗性能比较的基础上,选定5.11-3为出发研究菌株,对该菌株进行了培养条件优化,建立了高产菌株遗传选育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培养条件优化结果显示,淀粉、酵母粉和无机盐的品种和浓度都对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的产抗能力产生重要影响,a-淀粉酶的存在也会影响金霉素发酵。不同菌株产抗性能比较分析显示,H-CTC-5和5.11-3在相同发酵培养基中的效价比3-119-3高,稳定性好。5.11-3在各种培养基中都长势良好,产抗能力强,是高产金霉素的优良菌株,并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材料。 研究了培养温度对链霉菌孢子的紫外诱变正向突变率及突变幅度的影响。经UV诱变的5.11-3菌株孢子悬浮液涂平板,分组置于适宜生长温度36~C、略低于适宜生长温度的33~C,和接近抑制生长的胁迫温度30℃、39℃下培养。结果表明:在30℃下培养获得的子代菌株,产CTC的正向突变子所占的比例和总体产抗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温度组。正向突变子占总子代菌株数的百分率从36"C培养组的29.85%提高到30~C培养组的47.69%,而39~C培养组的高产率也高于36℃培养组。用SPSSlO.0统计软件对各温度组下子代菌株产抗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30~C至39℃各个温度组下平均产抗水平分别为9724.9、8681.7、7914.6和7667.2单位,方差检验F值为5.584,说明各个培养温度组间的突变子代产抗水平差异显着。随机挑选各个温度组的菌株,进行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效价的菌株,其脂酶同工酶酶谱确实存在差异;用12对随机引物对出发菌株与UV诱变后的子代菌株进行总DNA的RAPD分析,同样表明,不同效价的菌株在DNA多态性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表明,用诱变后的胁迫培养温度作为突变形成的条件之一所获得的高产菌株确实在遗传背景上发生了可稳定遗传的变化。因此这一方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金色链霉菌5.11-3紫外诱变育种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链霉菌紫外诱变后突变形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6-01)
栾兴社,于伟正,王桂宏,张长铠[10](2004)在《硫化物氧化兼性自养金色链霉菌LD48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化物氧化、兼性自养金色链霉菌LD48在以Na2S为唯一硫源的条件下对硫化物氧化酶产生的最适接种量为1%。在试验的pH值范围内,起始培养最适pH值为7.4。随着培养液中乙醇体积分数由1%~5%增加,菌体生长和硫化物氧化活性的积累都在下降。酵母提取物是一有效的生长刺激因子,在无机氮源(NH4)2HPO4的基础上添加0.15%的酵母提取物,能够提高菌体生物量95%。S2O32-与SO42-对菌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积累都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培养过程分析表明,培养56h硫化物氧化酶产生达到稳定水平。(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04年05期)
金色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新型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基于96孔板高通量筛选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获得一株金色链霉菌突变株A6-6-9,其去甲金霉素(1)产量较出发菌提高22.5%。经4次传代,突变株A6-6-9的遗传稳定性良好。与出发菌相比,在相同的摇瓶发酵过程中,突变株氨基氮利用率加快,生长和糖消耗速率减慢,产1能力提高。有机酸的变化趋势表明,突变株比出发菌积累更多的草酰乙酸、丙二酸等前体有机酸,流向丙二酰辅酶A的合成,进而提高1产量。二维电泳及质谱结果显示,苹果酸脱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6-羟基化酶等与1合成密切相关的酶在突变株中表达更多,推测也是突变株高产1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色链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文福,牛春,孙金刚,张瑞敏,张萍.微量元素和发酵增效剂影响金色链霉菌发酵研究[J].饲料工业.2018
[2].林桂真,叶蕊芳,程林同,毛全贵.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高产去甲金霉素金色链霉菌[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4
[3].王鹏飞,谢昌贤,刘运添,李兰枝,郝新乐.氯化锂、紫外线对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ureofaciens)产金霉素特性的诱变作用[J].微生物学杂志.2013
[4].谢昌贤,刘运添,王鹏飞.高表达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金色链霉菌工程菌的生长特性研究[J].当代畜牧.2012
[5].方志锴,洪文荣,严凌斌.金色链霉菌J13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J].生物技术.2011
[6].李士杭.产去甲金霉素金色链霉菌的推理选育和发酵工艺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
[7].方志锴,洪文荣,严凌斌,潘成奇,朱宝泉.金色链霉菌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辛春艳,郝月香,程辉彩,李书生,张丽萍.内生金色链霉菌No.37产抑菌活性物质特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缪克排.金色链霉菌发酵条件优化及高产菌株选育的新方法[D].浙江大学.2005
[10].栾兴社,于伟正,王桂宏,张长铠.硫化物氧化兼性自养金色链霉菌LD48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J].化工科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