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红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孙家强[1](2018)在《北方虾池底播毛蚶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南美白对虾是北方环渤海沿岸池塘的主养品种,引进我国有近20年的历史,其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近年来,环保、病害、种质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导致养殖效益下降,各养殖场纷纷开展多种模式的养殖试验,虾池底播毛蚶就是其中之一。该养殖模式(本文虾或对虾特指南美白对虾,池塘特指海水池塘)在北方环渤海沿岸取得了初步成功,有待大面积推广。现把该模式的关键技术整理如下,供水产同仁借鉴参考。一、池塘条件
吴郁丽[2](2016)在《美国红鱼池塘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红鱼(亦称红鼓鱼),学名眼斑拟石首鱼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为广盐、广温、溯河性鱼类其特点是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质细嫩、经济效益佳。现将其池塘养殖技术要点简介如下:池塘条件1.池塘选择面积为1015亩,水深21.5米,池底淤泥深10厘米。鱼池的位置要背风向阳,呈长方形,坡比为1∶21∶2.5。鱼池要靠近水源,排灌通畅,水质清新,
裴秀艳,白连英[3](2016)在《几种健康高效对虾养殖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对虾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性品种,养殖对虾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对虾高密度精养造成病害多发、产品质量低下的问题凸显,养殖成功率降低。因此,不同池塘基础条件、区域优势等特点下的健康养殖模式被不断探索,多种健康养殖模式已经取得了成功。成功的对虾健康养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南美白对虾双茬轮作模式该模式适应于华北地区,南美白对虾生长的水温是2228℃,在华北地区适宜时间较短,多
刘泓泉[4](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指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赵娟,温小波[5](2011)在《海水鱼养殖技术及营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概述了我国目前海水养殖模式的发展变化,包括海水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以及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另外,结合近十年来国内外对海水鱼营养物质的研究进展,从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面对其做了分析总结。
李丽[6](2008)在《养殖美国红鱼精深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养殖鱼类精深加工工艺开发既解决了因近海资源衰退导致水产品加工原料的大幅减少问题,又能很好地带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符合国家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战略目标。由于养殖美国红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抗菌能力强、易于管理和能适应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等特点已成为舟山乃至浙江的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也成为舟山水产加工企业理想的加工原料。但是,采用养殖美国红鱼为加工原料尽管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优点,仍需要解决因养殖鱼类生长速度快导致肉质粗糙,养殖鱼类普遍腥味重的问题。本文结合舟山水产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以养殖美国红鱼为原料开发单冻美国红鱼片、调味美国红鱼片和调味美国红鱼肉脯的加工工艺,确立了每种产品的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通过实验确定每个关键工艺的技术参数。目前,舟山水产加工企业已成功生产单冻美国红鱼片、调味美国红鱼片产品,调味美国红鱼肉脯生产还未有大规模生产。在单冻美国红鱼片加工工艺研究中,研究了关键工序“护色”的条件参数,并对冻结方法进行改良。经实验确定加工过程中用0.3%的抗氧化剂异抗坏血酸钠处理,在冻藏过程护色作用最为理想。采用浸渍冷冻法冻结至要求的鱼体中心温度-15℃以下只需10 min,冻藏180天后解冻仍较好地保持了新鲜鱼肉的风味。在调味美国红鱼片加工工艺研究中,研究了关键工序“热烫去皮、调味去腥、冷风干燥”的条件参数。经实验确定采用85℃-90℃热烫法去皮效果较好;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地方口味差异选取合适的调味配方进行调味去腥;采用低温烘道冷风干燥法,干燥温度控制在18℃内,产品最终含水量控制在45~50%。在调味美国红鱼肉脯的加工工艺研究,研究了关键工序“烘烤、杀菌”的条件参数。经实验确定烘烤最佳条件:烘烤温度115℃,时间50min。杀菌最佳条件:杀菌温度115℃,时间约15min。
杨文鸽[7](2007)在《几种海水养殖鱼贝类低温贮藏生化特性的变化及其鲜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发展迅速,以鲜活销售为主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其产量快速增长的状况。利用冰藏或冻藏进行海水养殖鱼贝类的保鲜,意义重大。然而鱼贝类在低温贮藏期间仍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严重影响着鱼贝肉的鲜度和食用品质。本文以养殖大黄鱼、美国红鱼、鲻鱼、缢蛏为研究对象,以肌原纤维盐溶性蛋白含量、巯基含量、ATPase活性,ATP及其关联物,糖原,甜菜碱,游离氨基酸含量,挥发性盐基氮等作为指标,对其低温贮藏生化特性的变化及其鲜度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养殖大黄鱼为对象,利用HPLC对冰藏期间鱼肉ATP关联物含量进行分析,结合K值、T-VBN和感官性状的变化评价其鲜度。结果表明:冰藏1d内大黄鱼ATP、ADP含量快速下降,此后变化平缓;AMP含量一直维持在一个低水平;IMP含量在冰藏1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8d后下降速度加快;HxR含量在冰藏1d内快速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Hx量在冰藏前8d内上升速度缓慢,8d后上升趋势加剧,由8d时的0.97μmol/g上升到13d时的3.10μmol/g;冰藏期间大黄鱼鱼肉的K值和T-VBN含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感官评定结果,在冰藏4d内大黄鱼处于一级鲜度范围,冰藏11d后鱼肉出现腐败。大黄鱼的冰藏期限为10~11d。2)采用冰藏、-20℃冻藏,以肌原纤维盐溶性蛋白含量、巯基含量和ATPase活性,ATP及其关联物含量,T-VBN,pH值和感官评定为指标,考察美国红鱼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生化特性的变化,同时分析对比抗冻剂或低温速冻处理对抑制蛋白质冷冻变性的效果。结果表明:冰藏期间,美国红鱼肉盐溶性蛋白、巯基含量和ATPase活性均呈下降趋势,IMP含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K值上升速度缓慢,冰藏13d后K值只有22.42%,但此时美国红鱼已处于初期腐败状态,用推荐的K值范围评价红鱼肉鲜度并不合适。初步确定K值6%和12%或Hx达0.3μmol/g和0.6μmol/g作为美国红鱼一级鲜度和二级鲜度的评价界限,结合T-VBN值和感官评价,冰藏条件下美国红鱼一级和二级鲜度的保藏期限分别是4~5d和8d。-20℃冻藏过程中,美国红鱼肉肌动球蛋白的溶出量、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低温速冻处理后冻藏时Ca2+-Mg2+-ATPase和Mg2+-EGTA-ATPas活性均先上升,2周后开始下降,而其余组样品则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尽管低温速冻处理或抗冻剂处理均不能停止肌肉蛋白质冷冻变性,但能延缓鱼肉盐溶性蛋白量、Ca2+-ATPase活性的下降速度;与添加抗冻剂处理相比,在冻藏12周内低温速冻处理更能有效抑制鱼肉蛋白质冷冻变性,有助于提高鱼肉持水力和感官评分。3)以鲻鱼为原料,采用冰藏、-20℃和-40℃冻藏的方法,研究鲻鱼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生化特性变化,考察低温速冻处理对鱼肉蛋白质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冰藏时鲻鱼肌原纤维的盐溶性蛋白和巯基含量下降,利用T-VBN值、感官评分和K值进行鲜度评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认为K值以20%和40%作为一级和二级鲜度的判断指标,得出鲻鱼一级和二级鲜度的冰藏保鲜期限分别为5d和9d,冰藏11d后鲻鱼已不能食用。与直接冻结相比,低温冻结处理能延缓鲻鱼肌原纤维蛋白质冷冻变性速度,与-40℃冻藏相比,-20℃冻藏前低温冻结处理的优势更加突出。采用同样的冻结方式,冻藏温度越低,蛋白质冷冻变性越慢。4)以缢蛏为研究对象,对缢蛏冰藏保活期间糖原、甜菜碱、ATP及其关联物、游离氨基酸组成和感官评定变化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缢蛏在冻藏过程中蛋白质冷冻变性和其它相关物质的变化,对缢蛏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缢蛏冰藏13d后存活率达80%,冰藏第8d缢蛏肉ATP含量达到最大值1.89μmol/g,AMP含量较高且变化平缓,而IMP含量较低。缢蛏糖原初始含量较高,冰藏1d内迅速下降到9.86mg/g,随后变化缓慢,游离氨基酸以Ala、Ser、Glu和Arg为主。冰藏期间糖原、甜菜碱、游离氨基酸、AMP对缢蛏鲜美的风味起着重要作用。-20℃冻藏时,缢蛏AMP含量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而IMP含量一直处于低水平,冻藏前14周HxR和Hx含量一直处在上升通道之中。在评价缢蛏肉鲜度时,K值比Ki值更有说服力。在-20℃贮藏10周后,T-VBN、HxR和Hx、游离脂肪酸含量等开始快速增加,而肌原纤维蛋白溶出量及巯基含量开始迅速下降,使得缢蛏肉品质在贮藏后期快速下降。综合感官评定和T-VBN值,认为缢蛏在-20℃下可贮藏4个月。
李大海[8](2007)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在对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从生产、市场、技术、政策等多个层面,揭示了海水养殖生产的特殊性,分析了其生产特性与产业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海水养殖生产模型、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等数理模型,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波动性明显、发展效率低下、环境病害问题突出等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首先综述了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对“四次浪潮”中代表品种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海水养殖发展中,除了具有因生产周期较长、市场均衡存在时滞(与农业生产类似)因素引起的周期外,还存在另一种更剧烈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主要地由容量的限制所引发,与养殖规模、密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借鉴养殖容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论文构建了海水养殖生产模型,提出了海水养殖最优生产理论。将养殖容量进一步细化为短期容量、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经比较发现短期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而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有可能重合。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根据可持续容量确定最大养殖规模;但海水养殖经营者会按照经济最优容量确定养殖规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经济最优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将引发过度养殖。模拟显示,如不对海水养殖业进行任何干预,自发产生的过度养殖将使行业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引起生产效率下降。针对我国“小农式”的海水养殖经营模式,应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论文建立了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由于海水具有流动性,海水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可扩散到周边养殖单元,使相同海域不同养殖者的生产决策相互影响。模型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养殖者来说,其最优对策都是扩大养殖规模。海水流动性带来外部性,外部性将导致过度养殖。论文根据海水养殖生产函数推导了海水养殖市场供给函数,并对供给、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发现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非均衡波动的情况,即当供、需曲线交点对应的产量大于可持续容量时,在容量限制与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出现价格持续上升与产量持续下降互相强化、最终导致市场供需完全失衡的现象。论文认为,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有可能加剧过度养殖和行业发展波动。在总结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分析了容量限制对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影响。发现除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r型)外,海水养殖业还存在着容量集约型的技术进步(k型)。通过k型技术进步,单位面积海域能够容纳更多的要素投入,增大可持续养殖容量,提高养殖效益。在对对虾、扇贝等品种养殖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其发展初期的技术进步以r型技术进步为主;而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k型技术进步开始成为技术演化的主要方面。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分析显示,当养殖规模未达到可持续容量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较高,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为零;当出现过度养殖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迅速下降,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开始增加。论文认为,技术进步是海水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海水养殖业既无法通过自身调节、也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可持续、有效率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实施适当的行政管理。但是,近3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对海水养殖业发展采取以数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即把产量、收入等指标的持续增长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目标。论文综述了近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海水养殖业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根据海水养殖生产经营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路,认为应把控制养殖规模、防止过度养殖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并结合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措施。
张其永,洪万树,黄宗国[9](2002)在《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引进的现状及其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引进的现状,针对海水养殖鱼类引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持续发展措施。
丁成曙,李信书[10](2001)在《美国红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文中指出
二、美国红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红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虾池底播毛蚶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池塘条件 |
二、关键技术 |
1. 水环境 |
2. 苗种投放 |
三、管理要点 |
1. 饵料与投喂 |
2. 水质管理 |
3. 病害防治 |
4. 起捕 |
四、注意事项 |
1. 蚶苗选择 |
2. 蚶苗运输及投放 |
3. 日常管理 |
五、讨论 |
(3)几种健康高效对虾养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美白对虾双茬轮作模式 |
1.1 放养时间 |
1.2 放养规格及密度 |
1.3 关键技术及管理要点 |
2 对虾和鱼类 (生物防控病害) 混养模式 |
2.1 几种混养鱼类规格和数量 |
2.2 关键技术及管理要点 |
2.2.3 水质调控确保水质相对稳定, 水质管理坚持池水相对稳定, 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对虾应激现象发生, 在对虾3~4cm以前基本不进水, 以后选择近海水质好的机会逐步加水, 尽量避免大排大进。 |
3 鱼虾贝混养模式 |
3.1 放养模式 |
3.2 关键技术及管理要点。 |
3.2.3 水质调控根据水质肥度适时使用生物肥水素和光合细菌、芽孢枯草杆菌和EM菌等微生态制剂。使水体的透明度保持在30~40cm之间;水色保持硅藻和绿藻占主导优势的黄绿色和硅藻为主的茶色。 |
4 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对虾混养模式 |
4.1 放养品种与数量 |
4.2 关键技术及管理要点 |
5 日本对虾低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 |
5.1 低密度放苗 |
5.2 养殖区内循环水 |
5.3 繁殖基础饵料 |
5.4 投饵管理 |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6)养殖美国红鱼精深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0.2 美国红鱼的生物学特性 |
0.3 美国红鱼的营养特征 |
0.4 美国红鱼的养殖与加工现状 |
0.4.1 美国红鱼养殖现状 |
0.4.2 美国红鱼的加工现状 |
0.5 产业发展趋势探讨 |
0.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单冻美国红鱼片加工工艺研究 |
1.1 单冻美国红鱼片加工原理 |
1.1.1 定义 |
1.1.2 水产品冻结贮藏原理 |
1.1.3 水产品冻结方法 |
1.1.4 冻结时和冻藏中的变化 |
1.2 原料与设备 |
1.2.1 原料 |
1.2.2 主要设备 |
1.3 工艺流程 |
1.4 操作要点 |
1.4.1 冻前处理 |
1.4.2 冻结处理 |
1.4.3 冻后处理 |
1.5 结果与讨论 |
1.5.1 确定单冻美国红鱼片加工工艺流程 |
1.5.2 重点操作工序 |
1.5.3 “护色”试剂的选用 |
1.5.4 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问题 |
1.5.5 冻结方法的改良 |
1.6 产品质量指标 |
1.6.1 感官指标 |
1.6.2 理化指标 |
1.6.3 微生物指标 |
1.7 结论 |
第二章 调味美国红鱼片加工工艺研究 |
2.1 调味美国红鱼片加工原理 |
2.1.1 定义 |
2.1.2 栅栏效应 |
2.1.3 干燥原理 |
2.1.4 影响水产品干燥的因素 |
2.1.5 水产品的干制方法 |
2.2 原料与设备 |
2.2.1 原料及要求 |
2.2.2 主要设备 |
2.3 工艺流程 |
2.4 操作要点 |
2.4.1 原料预处理 |
2.4.2 调味去腥 |
2.4.3 低温干燥 |
2.4.4 冻结 |
2.4.5 冻后处理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确定调味美国红鱼片加工工艺流程 |
2.5.2 去皮脱脂最佳条件实验 |
2.5.3 调味脱腥最佳条件实验 |
2.5.4 干燥条件实验 |
2.6 产品质量指标 |
2.6.1 感官指标 |
2.6.2 理化指标 |
2.6.3 微生物指标 |
2.7 结论 |
第三章 调味美国红鱼肉脯加工工艺研究 |
3.1 调味美国红鱼肉脯加工原理 |
3.1.1 定义 |
3.1.2 鱼糜制品的加工原理 |
3.2 原料与设备 |
3.2.1 原料及要求 |
3.2.2 主要设备 |
3.3 工艺流程 |
3.4 操作要点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加工工艺流程的确定 |
3.5.2 调味配方弹性检验 |
3.5.3 烘烤最佳条件实验 |
3.5.4 杀菌最佳条件实验 |
3.6 产品质量指标 |
3.6.1 感官指标 |
3.6.2 理化指标 |
3.6.3 微生物指标 |
3.7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 |
1、单冻美国红鱼片加工工艺 |
2、调味美国红鱼片加工工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几种海水养殖鱼贝类低温贮藏生化特性的变化及其鲜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综述 |
1.1 低温贮藏过程中鱼贝肉蛋白质生化特性的变化 |
1.1.1 低温贮藏过程中鱼贝肉肌原纤维蛋白的理化变化 |
1.1.2 低温贮藏过程中鱼贝肉蛋白质冷冻变性的机理 |
1.1.3 低温贮藏过程中影响鱼贝肉蛋白质冷冻变性的因素 |
1.2 低温贮藏过程中鱼贝肉ATP及其关联物的变化 |
1.3 鱼贝肉脂质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
1.4 鱼贝肉糖原和甜菜碱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
1.5 鱼贝肉中游离氨基酸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
1.6 低温贮藏过程中鱼贝肉pH和T-VBN的变化 |
1.7 本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2 养殖大黄鱼冰藏期间ATP关联物含量变化及其鲜度评价 |
2.1 材料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大黄鱼冰藏期间ATP关联物含量的变化 |
2.3.2 大黄鱼冰藏条件下K值的变化 |
2.3.3 大黄鱼冰藏条件下T-VBN含量的变化 |
2.3.4 大黄鱼冰藏条件下的感官评定 |
2.4 小结 |
3 美国红鱼低温贮藏生化特性的变化及其鲜度评价 |
3.1 材料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冰藏过程中美国红鱼生化特性的变化 |
3.3.2 -20℃冻藏过程中美国红鱼生化特性的变化 |
3.4 小结 |
4 鲻鱼低温贮藏生化特性的变化及其鲜度评价 |
4.1 材料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冰藏过程中鲻鱼生化特性的变化及其鲜度评价 |
4.3.2 -20℃冻藏过程中鲻鱼蛋白生化特性的变化 |
4.3.3 -40℃冻藏过程中鲻鱼蛋白生化特性的变化 |
4.4 小结 |
5 缢蛏冰藏保活和-20℃冻藏期间生化成分变化及其鲜度评价 |
5.1 材料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缢蛏冰藏保活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
5.3.2 -20℃冻藏过程中缢蛏生化成分变化及其鲜度评价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脂肪酸甲酯标准品混合物气相色谱图 |
附录Ⅱ:缩略语词汇 |
致谢 |
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
(8)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0.2.1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研究 |
0.2.2 渔业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
0.2.3 制度和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
0.3 本文内容和研究方法 |
0.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
1.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1.1.1 产量和产值 |
1.1.2 养殖面积 |
1.1.3 养殖单产 |
1.1.4 主要品种 |
1.2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 |
1.2.1 中国海水养殖的发展阶段 |
1.2.2 各海水养殖品种的发展历程 |
1.3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特点 |
1.3.1 产量高,品种全 |
1.3.2 发展速度快,开发强度大 |
1.3.3 环境、病害问题突出 |
2 中国海水养殖“四次浪潮”及发展规律 |
2.1 对虾养殖 |
2.1.1 对虾生物学概述 |
2.1.2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简史 |
2.2 扇贝养殖 |
2.2.1 扇贝生物学概述 |
2.2.2 我国扇贝养殖发展简史 |
2.3 海带养殖 |
2.3.1 海带生物学概述 |
2.3.2 我国海带养殖发展简史 |
2.4 海水鱼类养殖 |
2.4.1 养殖海水鱼类概述 |
2.4.2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简史 |
2.5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规律 |
2.5.1 发展的波动性 |
2.5.2 波动的周期性 |
2.5.3 一个发展周期的四个阶段 |
2.5.4 海水养殖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
3.1 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 |
3.2 养殖容量 |
3.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
3.3.1 海水养殖生产要素投入的特点 |
3.3.2 封闭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的生产函数 |
3.3.3 开放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生产函数 |
3.3.4 短期最大产量和可持续最大产量 |
3.3.5 海水养殖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及经济最大产量的确定 |
3.3.6 过度养殖与海水养殖发展周期 |
3.3.7 海水养殖的休作轮养及其意义 |
3.4 小农经营模式与过度养殖(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 |
4 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市场机制 |
4.1 多年来主要品种养殖效益的变化情况 |
4.1.1 对虾 |
4.1.2 扇贝 |
4.1.3 海带 |
4.2 海水养殖周期性发展中行业利润的变化规律 |
4.3 海水养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分析 |
4.3.1 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函数 |
4.3.2 海水养殖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
4.3.3 容量限制下的蛛网模型(动态均衡分析) |
4.4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相关性假说及实证分析 |
4.4.1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假说 |
4.4.2 关于对虾养殖的实证分析 |
4.4.3 关于扇贝和海带养殖的实证分析 |
5 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与机制 |
5.1 四次浪潮中的技术演化 |
5.1.1 对虾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2 扇贝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3 海带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4 海水鱼类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2 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 |
5.2.1 技术外生性 |
5.2.2 时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
5.2.3 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
5.2.4 多方向性和可逆性 |
5.3 有关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几个问题 |
5.3.1 要素可获得性对技术演化的影响 |
5.3.2 容量限制对技术演化的影响(技术演化的两个方向) |
5.3.3 要素相对价格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
5.3.4 养殖风险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
6 容量限制、外部性与政府管理 |
6.1 我国海水养殖政府管理综述 |
6.1.1 政策的演变 |
6.1.2 主要管理手段 |
6.2 我国部分海水养殖政策效果评价 |
6.2.1 以产量为中心的系列政策 |
6.2.2 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政策 |
6.2.3 产业化政策 |
6.3 以环境为中心的海水养殖行政管理及效果评价 |
6.3.1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概述 |
6.3.2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效果评析 |
6.3.3 两种管理手段:完善产权与政府直接管理 |
6.4 对我国海水养殖行政管理的建议 |
6.4.1 转变行政管理思路 |
6.4.2 明确行政管理目标 |
6.4.3 确定行政管理手段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表 |
附表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美国红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虾池底播毛蚶养殖技术[J]. 孙家强. 科学养鱼, 2018(12)
- [2]美国红鱼池塘养殖技术[J]. 吴郁丽. 海洋与渔业, 2016(06)
- [3]几种健康高效对虾养殖模式[J]. 裴秀艳,白连英. 河北渔业, 2016(03)
-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5]海水鱼养殖技术及营养研究进展[J]. 赵娟,温小波. 广东饲料, 2011(12)
- [6]养殖美国红鱼精深加工工艺研究[D]. 李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7]几种海水养殖鱼贝类低温贮藏生化特性的变化及其鲜度评价[D]. 杨文鸽.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8]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D]. 李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9]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引进的现状及其持续发展[J]. 张其永,洪万树,黄宗国. 现代渔业信息, 2002(12)
- [10]美国红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J]. 丁成曙,李信书. 水产养殖,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