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鲹鱼类群聚资源论文-林祥裕

鲐鲹鱼类群聚资源论文-林祥裕

导读:本文包含了鲐鲹鱼类群聚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上层鱼类,资源量,调查,评估

鲐鲹鱼类群聚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林祥裕[1](2008)在《汕头~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 鲐鲹鱼类群聚资源量及最大持续产量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汕头~台湾浅滩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容纳量①、初级生产力和资源生物含碳率及其转化为基础,根据鲐鯵鱼类体内含碳率的测定结果,估算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和鲐鯵鱼类群聚资源量,并运用Gulland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结果显示: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为33.7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6.875万吨;渔场鲐鯵鱼类群聚资源量20.2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0.2万吨。近十年来全渔场实际年捕捞量在5.5-10万吨之间,中上层鱼类资源接近充分利用。(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期刊2008年01期)

李雪丁[2](2006)在《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变动与环境关系的卫星遥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1986 ~ 2002年期间的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渔业信息船的渔捞记录资料,1986 ~ 2002年期间的AVHRR遥感海表温度数据和1998 ~ 2002年的SeaWiFS遥感海表叶绿素数据,研究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分布的逐月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变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分布的逐月变化特征显着。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周边海域终年稳定存在一定面积的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尤其是台湾浅滩附近,但在不同的季节渔区分布面积存在差异。大陆沿岸区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分布则有着显着的季节性,夏季为盛期。叁类密度资源(CPUE< 1.0 t/网次、1.0≤CPUE< 2.0 t/网次、CPUE≥2.0 t/网次)出现面积的逐月变化各不相同,高密度资源出现面积最大的时间在3月及8 ~ 9月。为指示资源强度的变化而建立的渔场面积指数,最高值出现在8月大陆沿岸区;年平均渔场面积指数则在浅滩渔区最高。鲐鲹鱼类群聚资源中心渔场与表层温度锋基本上是契合的,终年稳定存在一定面积的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周边海域,是表层温度锋位置所在;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度锋出现概率值区间0.10 ~ 0.55范围内,也即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分布在温度锋的两侧。同时,该渔业资源密集分布在叶绿素a浓度梯度较大的区带,并且落在低叶绿素a浓度一侧,其分布随着低叶绿素a浓度南北季节移动而产生相应的移动。值得注意的是,该资源分布处的表层温度与叶绿素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并且这一函数关系随时间变化。最后,本论文利用Visual Basic(VB)编程语言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平台,进一步开发面向用户的台湾海峡渔业信息系统雏形,集成所有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增加了台湾海峡渔场电子地图模块,完善了渔业信息查询模块的查询功能。(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6-08-01)

张学敏,商少平,张彩云,卢振彬,商少凌[3](2005)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海表温度对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年际变动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1986-1997年遥感海表温度资料与同期灯光围网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对该渔场海表温度与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年际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沿着25.5℃等温线形成一个中心渔场,空间位置的年际摆动范围在纬向上小于0.5°;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鲐鲹鱼类资源指数的变动在年际尺度上没有关联,但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一定关联,1988年起SSTA摆动的频度和幅度在正值态大于负值态,而资源指数则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5年04期)

卢振彬,戴泉水,颜尤明[4](2000)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级生产力为基础 ,应用Steele模式估算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16 9.88× 10 4 t。估算鲐鱼类群聚资源量为 10 2 .0 8× 10 4 t。Gulland模式和简单模式估算鲐鱼类群聚资源的MSY分别为 50 .6 6× 10 4 t和 51.0 4× 10 4 t。Schaefer和Fox 2种剩余产量模式所估算的MSY分别为52 .4 1× 10 4 t和 51.73× 10 4 t,估算的fMSY换算为福建灯围渔船分别为 10 17组和 10 75组 ,并从海峡南、北 2个不同群系的鲐鱼类主要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变化及渔业现状 ,讨论该 2个鲐群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0年01期)

卢振彬,戴泉水,颜尤明[5](1999)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生产量和允许总渔获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洋生态系营养动力学为基础,采用Steele模式估算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86.14×10~4t,进而以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比例,估算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年生产量为51.76×10~4t。Gulland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25.00×10~4t和25.88×10~4t。Schae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估算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23.60×10~4t和23.41×10~4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分别为1140.41×10~4kw·d和1266.66×10~4kw·d。折算为福建灯光围网渔船分别为424和471组,并从开发现状和种群生态学及捕捞死亡等参数分析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福建水产》期刊1999年04期)

鲐鲹鱼类群聚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基于1986 ~ 2002年期间的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渔业信息船的渔捞记录资料,1986 ~ 2002年期间的AVHRR遥感海表温度数据和1998 ~ 2002年的SeaWiFS遥感海表叶绿素数据,研究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分布的逐月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变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分布的逐月变化特征显着。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周边海域终年稳定存在一定面积的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尤其是台湾浅滩附近,但在不同的季节渔区分布面积存在差异。大陆沿岸区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分布则有着显着的季节性,夏季为盛期。叁类密度资源(CPUE< 1.0 t/网次、1.0≤CPUE< 2.0 t/网次、CPUE≥2.0 t/网次)出现面积的逐月变化各不相同,高密度资源出现面积最大的时间在3月及8 ~ 9月。为指示资源强度的变化而建立的渔场面积指数,最高值出现在8月大陆沿岸区;年平均渔场面积指数则在浅滩渔区最高。鲐鲹鱼类群聚资源中心渔场与表层温度锋基本上是契合的,终年稳定存在一定面积的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周边海域,是表层温度锋位置所在;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度锋出现概率值区间0.10 ~ 0.55范围内,也即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分布在温度锋的两侧。同时,该渔业资源密集分布在叶绿素a浓度梯度较大的区带,并且落在低叶绿素a浓度一侧,其分布随着低叶绿素a浓度南北季节移动而产生相应的移动。值得注意的是,该资源分布处的表层温度与叶绿素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并且这一函数关系随时间变化。最后,本论文利用Visual Basic(VB)编程语言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平台,进一步开发面向用户的台湾海峡渔业信息系统雏形,集成所有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增加了台湾海峡渔场电子地图模块,完善了渔业信息查询模块的查询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鲐鲹鱼类群聚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林祥裕.汕头~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鲐鲹鱼类群聚资源量及最大持续产量评估[J].水产科技.2008

[2].李雪丁.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变动与环境关系的卫星遥感研究[D].厦门大学.2006

[3].张学敏,商少平,张彩云,卢振彬,商少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海表温度对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年际变动的影响初探[J].海洋通报.2005

[4].卢振彬,戴泉水,颜尤明.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评估[J].中国水产科学.2000

[5].卢振彬,戴泉水,颜尤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生产量和允许总渔获量[J].福建水产.1999

标签:;  ;  ;  ;  

鲐鲹鱼类群聚资源论文-林祥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