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学事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型,经济学,逻辑学,费尔巴哈,选择性,偏差,因果。
经济学事实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龚凯滢,郭锶渊[1](2019)在《民事事实疑难案件的法经济学模型梳理——以彭宇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事司法领域中,疑难案件大量存在且判决适用的任意性破坏了法律预测功能。本文拟对民事事实疑难案件引入法经济学的成本收益理论进行分析,以彭宇案为例,将成本收益所指向的分析对象落脚到具体行为中,通过时间维度将其区分为:现在行为,过去行为以及未来行为。现在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指向法官在当下做出的裁判行为;过去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指向当事人在过去已经做出的事实行为;未来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指向当事人在未来将要做出的事实行为。上述叁个不同的行为分别对应叁种不同的法经济学分析模型,但针对不同类型的民事事实疑难案件来说效力并不相同,笔者将基于上述模型分析提炼出一套解决民事事实疑难案件的可行方案,从而为此类案件的判决提供更优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0期)
郜泽玲,邢春冰[2](2019)在《经济学中文权威期刊的几个典型事实——以《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收集《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两份权威经济学期刊文章的作者信息,总结了它们的几个典型事实。我们发现:(一)最近二十年来,两份杂志年均发表论文的数量有所上升,作者人次显着增加,多人合作发表成为一个趋势;(二)来自高校的作者和文章占比显着上升,高校已经成为顶级杂志最主要的稿件来源地;(叁)重点大学的稿件比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上升最快的年份是在985工程实施期间;(四)最近十年间,两份杂志被985高校占据的趋势减弱,文章(本文来源于《经济资料译丛》期刊2019年03期)
李文钊[3](2018)在《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起源于赫克曼对于经济学中样本选择性偏差的研究,它代表了经济学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思考,也是对统计学提出的因果理论的回应。为了解决选择性偏差问题,赫克曼没有像统计学一样试图通过随机实验而使得样本选择对于干预结果没有影响,而是求助于科学研究,去发现导致选择性偏差的真实原因,对偏差进行估计,并且将这一选择性偏差模型化,形成了有关选择的模型和结果的模型的两个模型。这种将选择与结果分别建立模型,并且强调它们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因果推理的结构计量经济学路径,也是因果推理中科学模型的核心思想。赫克曼的科学模型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政策评估有突出的价值。更多的因果模型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该是在相互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和共同演化。(本文来源于《实证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李文钊[4](2018)在《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起源于赫克曼对于经济学中样本选择性偏差的研究,它代表了经济学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思考,也是对统计学提出的因果理论的回应。为了解决选择性偏差问题,赫克曼没有像统计学一样试图通过随机实验而使得样本选择对于干预结果没有影响,而是求助于科学研究,去发现导致选择性偏差的真实原因,对偏差进行估计,并且将这一选择性偏差模型化,形成了有关选择的模型和结果的模型的两个模型。这种将选择与结果分别建立模型,并且强调它们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因果推理的结构计量经济学路径,也是因果推理中科学模型的核心思想。赫克曼的科学模型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政策评估有突出的价值。更多的因果模型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该是在相互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和共同演化。(本文来源于《实证社会科学(第六卷)》期刊2018-12-01)
汪毅霖[5](2018)在《经济学的事实与价值之争及其对共享发展的启示——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福利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之一。从思想史看,主流经济学中价值判断的缺失有其哲学根源,并由此导致了经济学学科性质的变化,普特南提出的基于缠结概念的经济哲学为包含价值维度的福利经济学提供了哲学依据。按照普特南的事实/价值缠结视角,规范评价需要有实证分析的辅助,实证分析中也通常隐含着规范性质的内容。事实/价值缠结意味着福利经济学不仅要关注既定目的下的最优手段,还要讨论目的本身的选择。在福利经济学分析中重新引入价值维度的意义在于:面对效率与平等的权衡这类重大主题,弱化甚至逃避价值维度将导致公共政策失去可以依赖的理论基础,认同事实与价值的缠结则可为解决公共政策(如共享发展)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了谁等问题提供更合理的分析框架。(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高惠芳[6](2016)在《市民社会中“经济事实”的还原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经验性方法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既表现了人与政治共同体的对立,同时也表现了人与人的利己本质的对立。因此,市民社会是一切秘密的发源地,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无非就是对市民社会中家庭与政治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本质上,政治经济学是为市民社会学——市民社会学即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中出现决非偶然。一方面,费尔巴哈哲学宣告了思辨哲学的逻辑学的研究前提是错误的——思辨哲学是从思辨的观念的无限性而非从现存事物的感性的有限性出发。另一方面,费尔巴哈哲学还宣告了唯心哲学的逻辑学的思维路径是错误的——感性的经验世界、经验世界的感性决不是思辨的抽象的现实化,决不是观念的容器。(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余东华[7](2014)在《经济学转向与重构——模型、事实与社会实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学在叁百多年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转向,其研究纲领、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在转向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显学。然而,"边际革命"之后,在经济学流派纷争中,尤其是在崇尚"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与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相互角力中,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主流经济学在崇尚成为"一般化理论"和"硬科学"的同时,逐渐淡忘了事实、历史和制度,陷入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形式美的工具主义泥淖。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下降,需要进行重新建构。经济学重构需要坚持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关注现实世界,解释和分析现实经济中出现的现象、事实和问题,处理好经济研究中的假设、模型、事实、制度和历史的关系,突出经济学多元视角,逐步构建合作经济学,形成经济学研究的合作范式。(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4年04期)
暴世宏,江春先[8](2012)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均衡研究——一个被新古典经济学所忽略的事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流行的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商品质量对效用可实现程度的影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均衡是通过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质量作出决策来实现的,而不是商品的数量。通过模型计算表明:基于商品质量和基于商品数量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一致的。另外,质量替代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可以用来解释所谓的"吉芬物品"。(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2年11期)
陈雅琼[9](2010)在《“民工荒”影响具体数据尚不清楚 广东上市公司众口否认受其波及》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想到金融危机似乎刚刚离去,“民工荒”却不期而至,某些媒体报道,珠叁角“民工荒”处“重灾区”, 珠叁角地区目前的缺工数额达到200万之巨,普工、文秘、技工、行政管理等岗位需求都很大。近日某些媒体报道称,富士康科技集团节后的用工缺口已攀升至5万人,企业为应(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0-02-25)
银开州[10](2010)在《矿产资源权属演变的事实及其新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矿权和矿业权的认识无论中外都有各自的偏差和歧见,文中试图透过矿业资源权属的演变和国际矿业权长期博弈形成的现行有效模式的分析,结合占有和所有权的真实历史逻辑,得出矿权和矿业权的本质属性,即矿权和矿业权都是对矿床的一种占有权,它们具有所有权的一切特征,是一种"准共同所有权"。(本文来源于《黄金》期刊2010年02期)
经济学事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收集《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两份权威经济学期刊文章的作者信息,总结了它们的几个典型事实。我们发现:(一)最近二十年来,两份杂志年均发表论文的数量有所上升,作者人次显着增加,多人合作发表成为一个趋势;(二)来自高校的作者和文章占比显着上升,高校已经成为顶级杂志最主要的稿件来源地;(叁)重点大学的稿件比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上升最快的年份是在985工程实施期间;(四)最近十年间,两份杂志被985高校占据的趋势减弱,文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学事实论文参考文献
[1].龚凯滢,郭锶渊.民事事实疑难案件的法经济学模型梳理——以彭宇案为例[J].法制博览.2019
[2].郜泽玲,邢春冰.经济学中文权威期刊的几个典型事实——以《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为例[J].经济资料译丛.2019
[3].李文钊.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J].实证社会科学.2018
[4].李文钊.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C].实证社会科学(第六卷).2018
[5].汪毅霖.经济学的事实与价值之争及其对共享发展的启示——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18
[6].高惠芳.市民社会中“经济事实”的还原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经验性方法的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16
[7].余东华.经济学转向与重构——模型、事实与社会实在论[J].学术月刊.2014
[8].暴世宏,江春先.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均衡研究——一个被新古典经济学所忽略的事实[J].价值工程.2012
[9].陈雅琼.“民工荒”影响具体数据尚不清楚广东上市公司众口否认受其波及[N].证券日报.2010
[10].银开州.矿产资源权属演变的事实及其新经济学分析[J].黄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