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刘春翔(湖北省红安县中医院五官科438400)
【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245-01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腮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致[1],有些人伴有瘘管无感染不作处理,耳前瘘管一当感染应消炎抗感染择期手术治疗。耳前瘘管切除后感染复发的再处理值得探究,现报告19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耳前瘘管手术的处理方法。
1临床资料
19例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2~56岁。瘘管单侧发生者15者,双侧发生者4例。13例在炎症消退期施术,6例在感染期施术。术后1年随访,2例失访,余17例无复发。
2讨论
2.1瘘管炎症消退期手术处理
如果使用亚甲蓝作为指示剂,则从瘘管口用冲洗泪道针头注入亚甲蓝后,稍片刻用手指朝瘘管口方向挤压,旨在尽量减少亚甲蓝在瘘管组织中的存留,仅以达到指示目的即可。如果过多的亚甲蓝滞存在瘘管管道内,往往可因术中溢出或一旦术中瘘管破裂而导致周围组织大片污染,造成瘘管辩识困难。作瘘管口周围菱形切口时持刀宜与皮肤垂直,尤忌刀口向切缘内倾,因为有可能在一开始即将瘘管切破而给手术操作带来困难。在进行瘘管深部钝性分离操作时,也可以适当地辅以一些锐性分离动作,如使用剪刀,如果因为害怕拥破瘘管而以一味强调钝性分离,则有可能因频繁的挑剔动作导致手术野出血而影响瘘管的辨识或直接导致瘘管破溃断裂,这些都是术后复发的隐患所在。在麻醉剂中加入适量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术中出血以使用肾上腺素棉球压迫为宜;尽量不使用电刀及电凝,因为电刀及电凝所形成的黑痂会影响瘘管的辨识。
2.2瘘管炎症期手术处理
瘘管炎症期:或是以瘘管口为中心形成炎性肿胀区,或是在瘘管口及其前下方形成哑铃状炎性肿胀区,或是瘘管口无肿胀区而仅在其前下方有炎性肿胀。在术中可予观察,如瘘管与远处炎性肿胀区之间无分支联系,应考虑远处炎性肿胀系瘘管组织的炎性分泌物坠延所致,术中将瘘管组织彻底切除即可,其远处肿胀区因无炎性因子来源,将自行消退或经过一定消炎程序后消退,如此处理则切口小相应瘢痕也小;但是如果瘘管与炎性肿胀区之间有分支联系,则必须将切口延伸而予彻底切除。不必千篇一律地将瘘管口及远处溢脓口包括在同一菱行切口内处理,因为切口过大相应瘢痕也大,影响面容[2]。
2.3瘘管切除术后复发处理
瘘管切除后复发部位多见于原瘘管口之前下方。可视为系瘘管小分支残留再感染所致,或系先前炎症反复发作、瘢痕累积致血运不佳基础上形成的难以自愈的肉芽组织。针对此类情况,则应在现有感染灶明显处作切口,并将分离方向适当指向原主瘘管处,用小刮勺刮除残留小分支或肉芽组织。
参考文献
[1]郭梦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卫生出版社,2004:335—335.
[2]蒋守平.耳前瘘管感染的手术治疗体会.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