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铜锌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锌合金,磨损,应力,化学,氢键,激光,核素。
铜锌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刘麟,盛圆圆,詹普杰,迟蕊,周建忠[1](2019)在《激光喷丸强化铜锌合金及其疲劳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铜锌合金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2.5 J和4.5 J能量下的激光喷丸强化实验,对喷丸前后试样的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及疲劳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样经激光喷丸强化后深度方向的硬度和残余应力均明显提高,且喷丸能量越大两者提高幅度越明显。2.5 J、4.5 J激光能量处理下试样的疲劳寿命较未喷丸试样的分别提高1.27~1.49倍、1.42~1.66倍。疲劳断口形貌分析发现激光喷丸缓解试样表面缺陷等区域的应力集中,疲劳裂纹源位置内移;裂纹扩展区疲劳条带间距随着喷丸能量的增加逐渐减小,使得扩展区裂纹扩展速率显着降低;瞬断区等轴韧窝尺寸和深度随激光能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提高铜锌合金的疲劳寿命。(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海,徐存英,唐杰,朱啸林,王祥[2](2018)在《ChCl-urea-ZnO-Cu_2O低共熔溶剂电镀铜锌合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hCl-urea-ZnO-Cu_2O低共熔溶剂为电解质在343 K镍基体上电沉积制备得到了铜锌合金镀层。伏安曲线测试表明在沉积过程中,镍基体能够诱导金属Zn发生欠电位沉积,从而实现了Cu-Zn合金的共沉积。同时研究了沉积电势对镀层成分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电势由-0.85 V (vs Ag)增加到-1.3 V(vs Ag)时,合金镀层中Zn原子百分数从0升高到76.29%。在沉积电势为-1.10~-1.15V范围内,Zn原子百分数为12.5%~20.81%时,镀层平整致密,颜色为金色,达到仿金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麟,杨超,Martin,Dienwiebel[3](2017)在《润滑条件下铜锌合金表面粗糙度对磨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原位全息显微技术和放射性核素技术的试验装置对润滑条件下的Cu Zn36和100Cr6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了Cu Zn36在试验过程中的摩擦磨损特性,以及摩擦系数、磨痕表面粗糙度和实时磨损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了关于表面粗糙度的磨损模型,并通过拟合优度方法对磨损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试验磨合的初始阶段,Cu Zn36表面平整性被迅速破坏而产生了较高的磨损率,随着试验的进行,磨痕表面的强化层逐渐形成,表面粗糙度和实时磨损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磨损模型的拟合优度R2的计算结果为90.23%,说明建立的磨损模型能够对给定工况下的实时磨损率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李强,孙文磊,张冠,黄勇[4](2017)在《变壁厚铜锌合金圆管的激光熔覆温度场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铜锌合金在常温时由于激光吸收率低导致熔覆难度大的问题,使用预热法进行熔覆。为了准确掌握工件激光熔覆时温度场分布,提出了使用变吸收率参数建立铜管温度场模型的方法。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ANSYS对变壁厚铜锌合金圆管表面单道和多道激光熔覆做了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模型结果并得出熔覆策略为:铜管中间厚壁部分采用连续熔覆,两端薄壁区域尽量减少连续熔覆道数,端面位置熔覆要减小激光功率。熔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1.5 kW,扫描速度0.005 m/s,铜管两端位置熔覆时调整激光功率至1.2 kW,扫描速度0.005 m/s。参考熔覆策略对铜锌合金圆管进行熔覆试验,得到的熔覆层较为平整均匀,无明显裂纹或气孔。(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17年08期)
刘志华[5](2017)在《非均质铜及铜锌合金的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采用Cu和Cu-30%Zn金属作为两种研究材料,采用一种设计多级构筑纳米金属结构的思路,即首先通过大塑性变形细化晶粒,随后再利用部分再结晶退火引入部分再结晶晶粒,以此来获得一种非均质的纳米金属结构材料。通过大塑性变形技术和热处理工艺的参数调控来获得最佳拉伸强度与均匀延伸率的匹配。对变形机理的研究思路为结合位错理论与包申格效应,再通过微结构表征,对非均质纳米金属的拉伸应变硬化行为进行分析。(1)Cu:粗晶组织Cu经过2道次的ECAP剪切变形,晶粒得到有效细化,再采用短时退火引入部分再结晶,以获得非均质纳米结构。利用室温准静态拉伸实验得到不同结构的应力应变响应。通过循环加卸载拉伸试验研究非均质纳米Cu中的包申格效应,对粗晶和非均质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背应力硬化行为对比研究。循环应力松弛拉伸试验可以有效表征纳米金属在准静态拉伸变形过程中的激活体积和可动位错密度演化,进而将纳米金属的林位错行为及其硬化机制进行阐明。对粗晶和非均质结构Cu的循环应力松弛拉伸结果进行对比,各自给出林位错硬化机制与微结构的演化关系。最后对粗晶和非均质Cu进行DIC全场应变测量,从宏观变形的角度,完整地把各自不同的应变硬化行为展现出来。(2)Cu-30%Zn:通过大应变冷轧将粗晶Cu-30%Zn的屈服强度从100MPa提高到了750 MPa。加部分再结晶退火后,对热处理工艺进行不同尝试,以获得了较好的强度塑性匹配。在300℃退火30 min后材料可以达到最好的强度塑性匹配,屈服强度为约600 MPa,均匀拉伸塑性为20%。同样对其做循环加卸载拉伸试验探究非均质的低层错能材料在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包申格效应与背应力硬化,以研究背应力硬化对加工硬化能力的提升作用。通过EBSD表征证明该材料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发生了孪生变形,进一步证明低层错能材料在拉伸变形的过程中不再是单纯以位错的滑移为主导的变形机制,而是变成了以孪生为主导的变形机制。另外,通过低温下的准静态拉伸性能结果与室温准静态拉伸对比,结合EBSD表征,分析低温下Cu-30%Zn的强韧化效果与应变硬化行为。此外,高应变速率下的拉伸应力应变响应研究了其对应变速率敏感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刘麟,詹普杰,刘文明,刘雪东,张志臣[6](2016)在《基于原位和RNT技术的铜锌合金摩擦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原位全息显微技术和放射性核素技术的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在润滑条件下对Cu Zn36/100Cr6配对摩擦体系中Cu Zn36的磨损行为进行了研究.利用装置中的全息显微镜对Cu Zn36磨痕表面微观形貌和粗糙度进行原位分析,利用放射性核素磨损量测量系统精确测量Cu Zn36的实时磨损量;利用扫描电镜对Cu Zn36及100Cr6钢球磨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对Cu Zn36磨痕表层的元素化合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法向载荷为1.9~3.0 MPa范围内时,Cu Zn36表现出良好耐磨性,原因是Cu Zn36在试验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高硬度和自润滑性的Zn O强化层,主要磨损方式为疲劳磨损.在较差磨合试验过程中,磨痕表面耐磨层一直处于"形成-破坏-再形成-再破坏"的动态过程,主要磨损方式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李鹏,周世同,吕潍威,朱心昆[7](2016)在《纳米材料铜锌合金经低温退火出现的硬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经低温液氮轧制的Cu-30%Zn在短时低温退火之后出现异常硬化,其中低温短时退火是为防止晶粒长大。通过万能试验机对其退火之后的试样进行拉伸测试和通过XRD对退火之后试样的微观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低温退火使Cu-30%Zn的位错密度下降,而拉伸测试时为了开动新的位错源,外界必须施加更大驱动力,从而表现出硬化现象。分析了纳米晶体材料Cu-30%Zn退火之后的力学性能与其微观组织之间的联系机理。(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6年04期)
刘聘[8](2015)在《铜锌合金表面化学转化膜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强黄铜的耐蚀性和装饰性,本文采用金属钝化和金属着色两种方法在黄铜表面制备化学转化膜。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工作站、X射线衍射仪(XRD)、元素分析仪(EDS)和点滴实验等手段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确定了黄铜钝化及制备不同颜色转化膜的最佳工艺。黄铜表面钝化膜的制备。比较了叁酸体系和双氧水体系的酸洗效果,检测发现,叁酸体系能在黄铜表面形成一定的弱腐蚀,更有利于钝化膜的形成。研究了苯并叁氮唑(BTA)、乙醇、温度、时间等对膜层耐蚀性的影响,确定了BTA单一体系制备钝化膜层的工艺:100mg/L BTA、1ml/L乙醇、钝化处理温度60℃、钝化处理90min。研究了不同添加物(稀土盐、钨酸钠、碘化钾、双氧水、OP-10乳化剂)、pH等对对膜层耐蚀性的影响,确定了BTA与稀土铈复配钝化的最佳工艺:100 mg/L BTA,4 g/L氯化铈,1ml/L乙醇,10 g/L碘化钾,1.5 g/L OP-10乳化剂,温度60℃,处理时间90 min。测试结果表明:BTA与稀土铈复配钝化较BTA单一体系钝化相比腐蚀电位正移了0.146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约一个数量级,较黄铜基体相比腐蚀电位正移了0.187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近两个数量级。膜层表面致密均匀,主要成分为Ce_2O_3和BTA-I-Cu络合物。黄铜表面紫色转化膜的制备。研究了叁氧化二锑、乙酸铜、着色温度对膜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黄铜着紫色的最佳工艺:叁氧化二锑10g/L,乙酸铜20g/L,盐酸200mL/L,温度65℃,时间150s。成膜过程中的时间电位曲线测试结果表明膜层主要是由于铜-锑共沉积所形成,膜层结合力好,表面呈致密的花瓣状生长,较黄铜基体相比腐蚀电位正移了0.022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约一个数量级,。黄铜表面黑色化学转化膜的制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了黄铜着黑色的最佳工艺:氢氧化钠60g/L、碱式碳酸铜40g/L、碳酸氢铵80g/L。同时研究了着色液的最佳补加方案:将着色液配比中的铵盐含量减少10%并以1:4浓缩后进行补加。黄铜表面粉红色化学转化膜的制备。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黄铜着粉红色的最佳工艺:硫酸铜100 g/L,氯化钠25 g/L,氯化铵200 g/L,酒石酸25 g/L,时间2min,温度60°C。测试结果表明膜层表面均匀平整,主要成分为氧化亚铜。将黄铜发黑和着粉红色工艺用于实际工厂彩色拉链的生产,所得产品的水洗,耐磨及盐雾测试结果均能满足实际生产要求,说明这两种工艺可用于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8)
杜倩倩,丁燕,张成成,王宇红,段昕辉[9](2015)在《远红外陶瓷与铜锌合金协同影响饮用水理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远红外陶瓷与铜锌合金协同处理饮用水,然后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差热分析方法研究水结构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远红外陶瓷与铜锌合金的协同作用饮用水时,远红外陶瓷辐射远红外线为水提供能量,铜锌合金形成微电场对水分子产生干扰,两种材料协同作用促使水分子问氢键的断裂,水分子问缔合程度降低。170-NMR半峰宽降低反应水分子结构变化,而pH值升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电导率增大反应水分子理化性能变化。(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国际)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摘要集》期刊2015-10-31)
郑玲玲[10](2015)在《低钨-钨连接度钨铜锌合金的制备及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是针对军用新型钨合金材料的研发而开展的一项基础研究。针对常规熔渗工艺制备的钨铜合金W-W连接度高,拉伸塑性差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低W-W连接度的钨铜锌合金。论文研究中采用化学镀方法在钨颗粒表面镀铜制备铜包覆钨复合粉体,采用叁种不同成形及烧结工艺,制备具有低W-W连接度特征的钨铜锌合金。第一种工艺为:将铜包覆钨复合粉体与锌粉进行混合,直接对混合粉体进行SPS固相快速烧结;第二种工艺为:将铜包覆钨复合粉体与锌粉进行混合,采用冷等静压工艺成形混合粉体,再对成形坯体进行SPS固相快速烧结;第叁种工艺为:对铜包覆钨复合粉体进行冷等静压成形,再向成形压坯熔渗H80黄铜。利用SEM、TEM及XRD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钨铜锌合金的微观组织,对不同工艺制备的钨铜锌合金的静、动态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探讨制备工艺对粘结相组织和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合金的破坏机制。制备工艺研究表明,通过钨粉表面化学镀铜与SPS固相快速烧结两种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可制备获得致密度为96%,W-W连接度为25%的80W-14Cu-6Zn合金。通过钨粉表面化学镀铜、冷等静压成形与SPS固相快速烧结叁种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制备获得致密度高达99%,W-W连接度为42%的80W-14Cu-6Zn合金。合金的静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冷等静压成形工艺后,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均有所提高,这是由于冷等静压成形工艺提高了合金的致密度,因此有利于合金力学性能的提高。而与常规熔渗法制备的80W-20Cu合金相比,合金的强度和塑性仍偏低。微观及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制备的钨铜锌合金粘结相中均存在Zn元素分布不均的现象,因此在加载时,易在Zn元素富集处萌生微裂纹并沿粘结相和W-W界面扩展,因此降低了合金的强度与塑性。为了解决上述两种工艺所制备钨铜锌合金成分均匀性和力学性能较差的问题,通过钨粉表面化学镀铜、冷等静压成形与熔渗黄铜叁种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制备钨含量低至66%,W-W连接度仅为10%,同时致密度达98%的钨铜锌合金。微观分析表明,合金具有良好的组织均匀性,粘结相中Zn元素均匀分布,粘结相由α相铜锌固溶体及弥散分布的纳米级Cu3Zn颗粒组成。其静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合金的动态抗压强度可达1061MPa,当真应变达0.8时,试样仍未失效,而钨骨架熔渗H70黄铜制备的钨铜锌合金,其动态压缩临界破坏应变仅为0.38。合金的静态拉伸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断后伸长率可达7.8%,与钨骨架熔渗铜制备的80W-20Cu合金相比提高了56%。化学镀铜、冷等静压成形与熔渗黄铜叁种工艺相结合制备的钨铜锌合金的变形及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外加压缩载荷作用下,合金主要通过粘结相的塑性流动实现整体变形,钨颗粒几乎不发生变形,因此合金的强度主要由粘结相强度决定。因此,合金的低W-W连接度及良好的组织、成分均匀性有利于协调合金的塑性变形,提高了合金的塑性;同时,粘结相中引入的Zn元素起到固溶强化效应,弥散分布的Cu3Zn颗粒具有沉淀强化效应,提高了合金的强度。此外,合金的拉伸破坏机制表明,合金的拉伸断裂方式主要包含钨晶粒的穿晶解理断裂和粘结相的延性撕裂,合金的低W-W连接度有效避免了由W-W界面开裂引起的拉伸塑性降低的问题,同时钨晶粒的穿晶解理断裂也表明钨-粘结相界面结合强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铜锌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ChCl-urea-ZnO-Cu_2O低共熔溶剂为电解质在343 K镍基体上电沉积制备得到了铜锌合金镀层。伏安曲线测试表明在沉积过程中,镍基体能够诱导金属Zn发生欠电位沉积,从而实现了Cu-Zn合金的共沉积。同时研究了沉积电势对镀层成分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电势由-0.85 V (vs Ag)增加到-1.3 V(vs Ag)时,合金镀层中Zn原子百分数从0升高到76.29%。在沉积电势为-1.10~-1.15V范围内,Zn原子百分数为12.5%~20.81%时,镀层平整致密,颜色为金色,达到仿金镀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锌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刘麟,盛圆圆,詹普杰,迟蕊,周建忠.激光喷丸强化铜锌合金及其疲劳行为[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2].刘海,徐存英,唐杰,朱啸林,王祥.ChCl-urea-ZnO-Cu_2O低共熔溶剂电镀铜锌合金[J].化工学报.2018
[3].刘麟,杨超,Martin,Dienwiebel.润滑条件下铜锌合金表面粗糙度对磨损率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7
[4].李强,孙文磊,张冠,黄勇.变壁厚铜锌合金圆管的激光熔覆温度场数值模拟[J].焊接技术.2017
[5].刘志华.非均质铜及铜锌合金的力学行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6].刘麟,詹普杰,刘文明,刘雪东,张志臣.基于原位和RNT技术的铜锌合金摩擦磨损性能[J].摩擦学学报.2016
[7].李鹏,周世同,吕潍威,朱心昆.纳米材料铜锌合金经低温退火出现的硬化现象[J].热加工工艺.2016
[8].刘聘.铜锌合金表面化学转化膜的制备及性能[D].沈阳理工大学.2015
[9].杜倩倩,丁燕,张成成,王宇红,段昕辉.远红外陶瓷与铜锌合金协同影响饮用水理化性能的研究[C].2015中国(国际)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摘要集.2015
[10].郑玲玲.低钨-钨连接度钨铜锌合金的制备及表征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