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荷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荷载,隧道,沥青,重力坝,力场,势能,工程。
水荷载论文文献综述
高俊,党发宁,李海斌,马宗源,任劼[1](2018)在《静水荷载作用下矩形薄板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平面闸门研究了两种边界条件下矩形薄板在水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内力、应力的分布规律。利用单叁角级数分别构造了两对边简支一边固支一边自由以及叁边固支一边自由矩形薄板在水压力作用下的挠曲变形函数,并依据最小势能原理求解了挠曲变形函数系数,最后根据薄板小挠度弯曲理论得到了两种边界条件下矩形薄板的内力与应力函数,并对挠度、内力、应力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静水压力作用下,两对边简支一边固支一边自由和叁边固支一边自由矩形薄板的挠度以及内力分布规律不尽相同,其中叁边固支一边自由矩形薄板挠度及背水面出现的最大拉应力值较两对边简支一边固支一边自由矩形薄板的要小。(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变[2](2018)在《水—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水损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现象如剥落、泛油、松散、泛浆、沉陷、坑洞等多与水的作用有关,沥青路面水损坏已成为危害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因此探讨沥青路面水损坏的产生机理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沥青路面宏观和细观模型来探究饱和沥青路面在孔隙水压力和行车荷载的耦合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及它们与沥青路面水损坏的关系。首先,建立饱和沥青路面宏观有限元模型,计算行车荷载分别为0.7MPa、0.9MPa、1.1MPa以及行车速度分别为80km/h、100km/h、120km/h时沥青路面的孔隙水压力,分析不同条件下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及孔隙水压力与不同行车荷载与行车速度的关系。在模拟条件下,分析结果表明饱和沥青路面面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孔隙水压力最大,但随着路面结构深度的增大,孔隙水压力的值逐渐减小;行车荷载越大,路面结构内的孔隙水压力越大,随行车荷载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大,沥青路面面层孔隙水压力增大,速度对中面层和下面层的影响明显减弱;路面各层位的孔隙水压力历程曲线不同步,下层相对于上层是滞后的。其次,建立饱和沥青路面面层细观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行车速度(80km/h、100km/h、120km/h)与水与行车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内产生的最大主应力、最大主应变及竖向位移的关系。在模拟条件下,分析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空隙边缘及沥青与集料界面附近的应力、应变和位移较大;由于沥青相对集料的强度和刚度较小,孔隙水压力和行车荷载的共同作用下,沥青胶浆对速度的影响更敏感;由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需要一个过程,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胶浆在荷载卸除后,集料的位移会立即恢复,但沥青胶浆的位移不会立即恢复,而是相对延迟。最后,综合分析水与行车荷载的耦合作用和沥青路面水损坏的关系,认为饱水沥青路面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空隙中形成的孔隙水压力会对孔隙周围的沥青混合料产生冲刷、挤压和抽吸作用。由于沥青胶浆和集料本身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质的不同,一次荷载作用下它们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在沥青与集料粘附的界面上变化规律表现出较大差异,在反复的行车荷载与孔隙水压力的耦合作用下沥青与集料的界面承受持续的差异作用,粘附性逐渐降低,引起沥青与集料的剥离,进而产生沥青路面的水损坏。(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6)
缪逸辰[3](2017)在《水—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细观尺度域损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是我国高速公路的主要结构形式,沥青混合料作为外部结构物,时刻与各种形态的水分接触,加之行车荷载的联合作用,致使材料内部的微缺陷逐渐萌生、扩展直至造成不可逆的材料或宏观力学性能的劣化,最终导致路面结构的破坏。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道路工程一直采用连续均质的方法研究沥青混合料的力学行为,这与沥青混合料本身的结构组成不符,未考虑细观特征对整体宏观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水对沥青路面材料的作用,人们往往联系为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忽略了在形成水损害的过程中,由于水分存在对材料性能影响,加之荷载及周围环境的联合作用,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的局部弱化和失效。因此,有必要将沥青混合料的细观结构特征考虑进来,分析在水分存在的情况下,荷载作用下的沥青混合料内部材料性能的局部损伤或失效。首先,基于工业X-ray CT扫描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建立考虑真实细观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空隙率等体积指标验证了模型的组成正确性;基于沥青混合料叁维重构成果,揭示了复杂孔隙结构下沥青混合料内部水分流动场的分布规律,获取了流速、饱和度等关键信息。其次,采用动态力学测试方法,对不同水环境下的典型级配沥青砂浆进行频率扫描试验和切口小梁叁点弯曲试验,研究水分的存在对沥青砂浆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获取相关黏弹参数和断裂力学参数;基于水流场分布和水分对材料性能影响规律,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XFEM)分析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响应规律和局部损伤。结果表明,水分的存在会显着加剧沥青混合料的材料损伤。最后,以动态模量为评价指标研究水分的存在对沥青混合料整体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劈裂强度为评价指标研究长期浸水对沥青混合料整体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有限元模拟的结果相结合,研究细观尺度域下沥青混合料损伤规律。本文分析由于水分的存在对沥青混合料整体性能造成的影响,揭示在水-荷载耦合状态下沥青混合料的局部材料响应及损伤规律。为研究水对沥青混合料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研究路面材料的破坏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程光威[4](2016)在《水荷载对顺倾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荷载对边坡的影响主要通过降雨的形式作用于坡体上,同时在坡体内部形成渗流场,与坡体内部的应力场进行耦合,从而影响坡体的稳定性。在岩质边坡中,顺倾边坡是发生变形破坏较多的一种,往往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因此研究水荷载对顺倾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有较大的工程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顺倾岩质边坡的常见破坏类型,分析了水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情况及计算方法,并以茨哈峡水电站泄水边坡为基础建立数值模型,首先使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的稳定性,其次运用Geostudio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进行边坡渗流、应力应变及稳定性的分析。论文所使用方法及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了顺倾岩质边坡的常见破坏类型,分析了其破坏机理以及水荷载对岩质边坡的影响机理。(2)研究了岩质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的常用模型: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分析不同模型的耦合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计算方法。(3)以茨哈峡水电站项目为依托,泄水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踏勘、实验获得相关的边坡岩体参数。使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的稳定系数。并通过有限元法对边坡渗流、应力应变、稳定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4)通过软件模拟了降雨入渗和泄流雨雾入渗对边坡的影响情况,分析结果表明:1雨雾渗流对边坡变形影响较大,改变边坡的稳定系数;2渗流对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的影响较明显,局部应力有较大变化;3雨雾进行时间长短对边坡渗流影响较大,短期内随着时间增加,渗流增强,局部形成暂态饱和区,坡体稳定性降低。(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5-17)
何本国,张志强,傅少君,刘赟君[5](2015)在《考虑盲管排水和防水板隔水的隧道支护体系分担水荷载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盲管排水和防水板隔水是富水区山岭隧道修建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围岩、注浆圈、盲管、防水板、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共同承担水荷载相互作用,推导出基于盲管限量排水和防水板隔水效应的支护体系水荷载非线性解析式。引入盲管"导水系数"的概念,获得盲管和防水板是否正常工作,以及支护体系水荷载相互作用定量化关系,为排水量的"主动控制"提供依据。当盲管排水量增大时,初期支护、注浆圈和围岩承担的水荷载增大,二次衬砌水压力减小。以我国高速铁路祁连山大断面隧道为例,提出防水板隔水条件下,盲管排水量与衬砌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关系,实现盲管"主动排水",符合工程支护体系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注浆圈厚度和渗透系数;随着水压力的增加,衬砌结构最不利位置由拱部向仰拱转移;墙脚压剪破坏、仰拱压弯破坏;确定衬砌结构极限承载力。研究成果可为富水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S2期)
张宏博,于一凡,宋修广[6](2015)在《动水荷载作用下粉土围坝力学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动水荷载作用下粉土围坝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干湿循环及风浪影响下粉土围坝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原状粉土在经历2次以上干湿循环后,抗剪强度显着降低,且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降低幅度逐渐减小;在周期性波浪荷载作用下,粉土围坝迎水坡产生震荡超孔隙水压力,且随时间动态累积,有效应力降低严重;孔隙水压力增大到一定值后将趋于稳定,孔压稳定时间随波浪周期的增大而增大。该结论的得出为天然粉土坝坡的短期和长期稳定性评价、揭示粉土围坝滑坡机理以及建立坝坡坍塌预测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孟玮,樊贵盛,郑毅[7](2014)在《大型渠道水荷载加载过程中渠床变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改建后的大型渠道在首次加荷过程中产生的沉降位移量是否会对灌溉设计产生较大影响,笔者基于大型梯形渠道弧形底混凝土防渗渠加荷与卸荷过程中变形观测原位试验,分析了改建后的大型渠道在首次加荷与卸荷过程中渠床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改建后的大型渠道在首次加荷与卸荷过程中,会发生一个较大的弹性变形及塑性变形,渠道在垂向上的沉降量与回弹量的大小随外荷载不断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改建后的大型渠道在首次加荷过程中产生的沉降位移量与渠底以下非饱和土壤的厚度有较大关系;由于渠道在首次加荷与卸荷过程中在垂向上有较大的沉降量,则为满足灌溉条件,应在渠道的设计与施工中采取一定的必要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11期)
晁春峰,项贻强[8](2013)在《理想流体层中悬浮隧道管体动水荷载研究-P波》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理想流体层中的悬浮隧道管体及锚索体系,借助波动方程理论对平面P-波作用下的悬浮隧道,通过引入其管体只在竖直方面上运动和产生刚体位移而不发生变形以及只考虑海水和管体质量产生的动力效应等假定,同时考虑管体上下部海水和锚索刚度及间距的影响,导出了在理想流体层中悬浮隧道管体受到的动水荷载的计算方程组和边界条件。结合一座典型的悬浮隧道,通过参数研究,分析了上部海水厚度h,P-波频率值ω,入射角度α,锚索刚度Kc和锚索间距L对动水荷载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上部海水的存在有利于减小动水荷载值,P波频率值与海水频率一致时将产生共振,入射角度的增大会大幅减小动水荷载值,较小的锚索刚度和较大的锚索间距也会减小动水荷载值。(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3年05期)
周洪涛,彭刚,胡海蛟,胡海周[9](2013)在《亭子口重力坝坝基水荷载处理方式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BAQUS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亭子口重力坝坝基水荷载处理方式及效果。结果表明,由于未考虑地基内部渗透压力,在地基表面施加水压力所计算出的竖向应力偏小,剪应力差别不大;单独施加渗流体积力与考虑渗流对应力场的影响两者结果较接近,后者稍大;不同水荷载加载方式下竖向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趋势不变,应力值有所变化。(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黄耀英,郑宏,向衍[10](2013)在《不确定性地基水荷载的智能识别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地基水荷载存在不确定性,地基水荷载作用方式不同,引起的效应量差异较大,如果人为地将地基水荷载作为面荷载或作为稳定渗流体荷载进行数值计算,参与优化反分析,反演获得的参数值得商榷.将监测点相对位移作为输入,坝体混凝土、岩基材料参数和坝基面一定深度测点水头作为输出,建立了不确定性地基水荷载识别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均匀设计原理进行材料参数组合,采用饱和地基非稳定渗流分析获得不同渗流体荷载分布,获得样本进行学习,以此训练好的网络模型描述大坝混凝土、岩基材料参数及地基水荷载和坝体变形的非线性关系.将大坝实测位移分离出的水压分量输入训练好的网络模型,可自动识别出大坝混凝土和岩基的材料参数以及地基水荷载.算例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不确定性地基水荷载识别神经网络模型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水荷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现象如剥落、泛油、松散、泛浆、沉陷、坑洞等多与水的作用有关,沥青路面水损坏已成为危害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因此探讨沥青路面水损坏的产生机理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沥青路面宏观和细观模型来探究饱和沥青路面在孔隙水压力和行车荷载的耦合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及它们与沥青路面水损坏的关系。首先,建立饱和沥青路面宏观有限元模型,计算行车荷载分别为0.7MPa、0.9MPa、1.1MPa以及行车速度分别为80km/h、100km/h、120km/h时沥青路面的孔隙水压力,分析不同条件下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及孔隙水压力与不同行车荷载与行车速度的关系。在模拟条件下,分析结果表明饱和沥青路面面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孔隙水压力最大,但随着路面结构深度的增大,孔隙水压力的值逐渐减小;行车荷载越大,路面结构内的孔隙水压力越大,随行车荷载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大,沥青路面面层孔隙水压力增大,速度对中面层和下面层的影响明显减弱;路面各层位的孔隙水压力历程曲线不同步,下层相对于上层是滞后的。其次,建立饱和沥青路面面层细观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行车速度(80km/h、100km/h、120km/h)与水与行车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内产生的最大主应力、最大主应变及竖向位移的关系。在模拟条件下,分析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空隙边缘及沥青与集料界面附近的应力、应变和位移较大;由于沥青相对集料的强度和刚度较小,孔隙水压力和行车荷载的共同作用下,沥青胶浆对速度的影响更敏感;由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需要一个过程,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胶浆在荷载卸除后,集料的位移会立即恢复,但沥青胶浆的位移不会立即恢复,而是相对延迟。最后,综合分析水与行车荷载的耦合作用和沥青路面水损坏的关系,认为饱水沥青路面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空隙中形成的孔隙水压力会对孔隙周围的沥青混合料产生冲刷、挤压和抽吸作用。由于沥青胶浆和集料本身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质的不同,一次荷载作用下它们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在沥青与集料粘附的界面上变化规律表现出较大差异,在反复的行车荷载与孔隙水压力的耦合作用下沥青与集料的界面承受持续的差异作用,粘附性逐渐降低,引起沥青与集料的剥离,进而产生沥青路面的水损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荷载论文参考文献
[1].高俊,党发宁,李海斌,马宗源,任劼.静水荷载作用下矩形薄板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J].应用力学学报.2018
[2].杨变.水—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水损坏机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3].缪逸辰.水—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细观尺度域损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程光威.水荷载对顺倾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长安大学.2016
[5].何本国,张志强,傅少君,刘赟君.考虑盲管排水和防水板隔水的隧道支护体系分担水荷载解析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6].张宏博,于一凡,宋修广.动水荷载作用下粉土围坝力学响应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5
[7].孟玮,樊贵盛,郑毅.大型渠道水荷载加载过程中渠床变形特性[J].中国农学通报.2014
[8].晁春峰,项贻强.理想流体层中悬浮隧道管体动水荷载研究-P波[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
[9].周洪涛,彭刚,胡海蛟,胡海周.亭子口重力坝坝基水荷载处理方式及效果[J].水电能源科学.2013
[10].黄耀英,郑宏,向衍.不确定性地基水荷载的智能识别初探[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