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例颅脑手术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护理

14例颅脑手术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护理

梅枚(重庆市铜梁县人民医院脑外科402560)

【摘要】近几年来,颅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deepvenousthrombosis,DVT)并不罕见。随着DVT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改进,颅脑手术后病人并发DVT也越来越提早被人们发现。了解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帮助护士提高对DVT的警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一旦发生DVA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大大降低病人的医疗消耗和病死率。我科自1996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颅脑手术后发生DVT10例,采取有效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颅脑手术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278-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例,女8例,年龄25~82岁,其中25~59岁5例,60岁以上9例,平均68.4岁。DVT发生在昏迷状态下6例,清醒状态下8例;出现时间在颅脑手术后3~21天,其中7天以内7例,8~14天3例,15~21天4例;发生在左下肢8例,右下肢6例;脑出血手术后5例,外伤性脑内血肿4例,慢性颅内血肿手术后3例,脑肿瘤2例。在总共14例中有8例是发生在同侧下肢静脉穿剌留置输液管期间内。

2临床表现

是一侧下肢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如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常有压痛。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出现浅静脉曲张。其中,12例下肢高度肿胀,压痛明显,Homans征为阳性,1例出现皮肤水泡;1例出现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温明显降低。

3诊断

全部病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US)确诊,根据深静脉血栓范围,分为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称为周围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本组近周围型4例,中央型4例,混合型6例。

4治疗

急性期给与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慢性期给与低分子肝素钠丹参注射液,每日尿激酶50万,用3-5次,低分子肝素钠用1周后,用华法令2月。

5护理

5.1预防护理

颅脑手术后病人并发DVT,不但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消费,而且严重者可发生肺静脉栓塞导致死亡,因而促进病人早期活动是预防DVT的主要措施。具体内容包括:①术前护理人员向病人或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向病人或家属讲解DVT的严重危险性,早期活动对预防DVT的意义。介绍可供病人选择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教会病人识别DVT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使病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并评估病人的运动功能。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肢体主动及被动活动,每天3~4次,每次10~20min;若病人意识不清或肢体不能活动,应帮助病人每2h翻身1次,变换体位抬高双下肢,注意患肢摆放功能位,并按摩受压部位3~5min[1]。②手术后及时为病员用热水泡脚,可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形成;③为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血流淤滞,保持静脉血液回流,应鼓励和帮助病情稳定者术后24h开始做主动或被动肢体活动,如膝踝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进行向心性按摩由局部到整体,足部进行背伸趾屈运动,每天3~4次,每次10~20min。④加强输液通路的管理,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特别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若采用股静脉穿刺,也应该尽早拔除深静脉穿刺留置管,减少在下肢静脉内的留置时间,避免促使血栓形成[2]。⑤大部分术后DVT起源于小腿,单独的小腿DVT常常是无症状的,因而容易被忽略,所以,护士应了解DVT产生的高危因素,熟悉DVT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密观察与评估对DVT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护士每班必须对下肢进行观察,重点检查有无肿胀、发热、疼痛、颜色改变等,并用软尺测量小腿周径做好记录。对怀疑DVT的患者建议医生做必要的检查[3]。

5.2休息与体位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严格制动,切忌按摩、热敷、理疗,禁止有压迫的检查,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周极不稳定,极易脱落,故从发病开始,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体位可采取床头、床尾均抬高15°~20°,这样可以控制血流,减轻下肢肿胀,防止脱落的栓子向上行。指导避免穿紧身衣服,避免咳嗽,防止静脉压、腹压升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待肿胀及疼痛缓解后可逐渐下床活动,注意要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4,5]。

5.3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变得精神高度紧张,焦虑不堪——担心栓子脱落,有猝死的危险,故应告知病人发病原因,治疗及预后,应给予病人以及家属信心,以取得病人以及家属的理解、配合。

5.4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饮水,改善血液黏稠状态,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引起血栓脱落。

5.5皮肤护理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因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肢体限制活动,使患者的皮肤成为发生褥疮的高危因素。在护理上应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加强巡视,建立床头翻身卡,每2~4h翻身一次,但翻身时动作轻柔,防止血栓脱落,严格细致的交接皮肤,防止褥疮的发生。

5.6密切观察病情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科室应加强护理力度,全科护理人员对此类病人作为全科的护理重点,科室有醒目提示,有特殊交班,各班护士应经常下病房,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肤色、温度、感觉,询问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症状,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如发现病人有咳嗽、咯血、胸闷、发绀、烦躁等症状,首先考虑发生肺栓塞,应及时报告医生就地进行抢救,不可剧烈搬动病人或转送其他科室。

5.7用药护理

使用抗凝、溶栓治疗时护理上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生活规律,掌握抗凝、溶栓药物的用药时间、方法、用量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证抗凝、溶栓的顺利进行。溶栓期间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进行出血倾向评估,如皮肤黏膜、牙龈的自发性出血。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伤口有无渗血,平时操作时,注意注射部位有无淤血、血肿,穿刺部位出血不止等要定期检查凝血时间。观察意识、瞳孔,有无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6结果

14例患者中,9例于治疗后3天以内下肢肿胀显著缓解,3例于治疗后4~7天渐缓解,2例二周后仍然有明显肿胀。全组病例于停用药物前CDUS复查评定疗效,11例显示深静脉主干完全恢复通畅,2例显示股深静脉部分恢复通畅,1例无效。14例出院后6~12个月随访,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下肢轻度肿胀,无静脉曲张及皮肤色素沉着,1例有明显的血栓后综合征;0例死亡;1例出院后失访,本组无肺梗塞发生。

7讨论

7.1病因目前,基本上公认血栓形成三联因素是引起DVT的原因:血管内膜损伤;凝血功能改变,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手术对该三联因素均有直接影响。

7.2危险因素

7.2.1年龄50岁以后DVT发病率急速升高,特别是年龄在61~81岁的患者,D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高龄患者手术后易并发DVT,可能与其既往心脏病史、肿瘤、活动能力减弱有关,这一系列原因构成了产生DVT的高危因素。

7.2.2肿瘤的性质与部位恶性肿瘤患者与良性肿瘤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40%L4J。脑膜瘤患者具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可能与其较长的手术时间有关。肿瘤的部位也被认为对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7.2.3手术时间和术后复苏时间手术时间的长短对DVT的发生具有决定作用。手术时间>4h,DVT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第一次行开颅手术的脑膜瘤患者,即使不具有其他DVT,的高发因素,术后DVT的发生率也是其他患者的3倍,这可能与脑膜瘤较长的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DVT的发生与术后复苏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DVT阳性组患者的平均复苏时间为11-20h,而DVT阴性组患者的平均复苏时间为9-13h,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7.2.4偏瘫、下肢无力及活动障碍偏瘫并不是构成DVT发生的高危因素,但是与DVT的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术前或术后伴有下肢无力的患者,D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静脉曲张患者DVT的检出率大大升高。

7.2.5止血药的应用,止血药过量是形成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之一,手术后要严格控制止血药的时间及用量。

参考文献

[1]段杰,王庆珍,金颖.神经外科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34.

[2]王桂英,付丽华.刨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9):405—406.

[3]古成瑶,凌云霞,谭玉芳.颅脑手术病人并发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及护理对

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

[4]速沙克芳,贾蕊.药物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526.

[5]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标签:;  ;  ;  

14例颅脑手术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