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树脂基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环氧树脂,树脂,石墨,纳米,马来,能力。
树脂基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刘培启,杨帆,黄强华,王迪,陈祖志[1](2019)在《T700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气瓶封头非测地线缠绕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分几何理论和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气瓶封头上T700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FRP)非测地线缠绕角微分方程,得到稳定的非测地线缠绕轨迹;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T700CFRP缠绕气瓶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非测地线轨迹对工作压力(30MPa)下T700CFRP缠绕气瓶强度的影响,并采用渐进损伤模型分析爆破压力的变化规律。对于封头高h=50mm的T700CFRP缠绕气瓶,滑线系数为0.2时承载能力最强,比T700CFRP测地线缠绕气瓶提高了7MPa,约为6.4%;对于封头高h=160mm的T700CFRP气瓶,滑线系数为0.2时承载能力最强,比T700CFRP测地线缠绕气瓶提高了6MPa,约为11.5%。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得到的缠绕线型既能满足缠绕工艺的基本要求,又提高了T700CFRP缠绕气瓶的结构力学性能,可为实际缠绕工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淑洁,伏立松,王瑞,赵学成,杨兆薇[2](2019)在《管道修复用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厚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管状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厚度大小对管道修复后的介质过流能力、内衬材料强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曼宁方程和复合材料管道设计原则建立了厚度、过流能力及强度的计算公式。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选取混杂比、纤网定量、针刺密度3个因素,依据回归分析方程来确定各制备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涤纶-苎麻混杂非织造物的厚度和强度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图,得出涤纶-苎麻非织造物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混杂比为0.8,纤网定量为600g/m~2,针刺密度为300needle/cm~2)。在该工艺下,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的厚度为4.14mm,纵向拉伸强度为2.81MPa,横向拉伸强度为1.72MPa,接近理论值,表明响应曲面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结合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厚度、强度来验证厚度、过流能力及强度等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发现满足管道修复后过流能力的前提下,较薄的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强度能达到翻衬修复排水或排污管道工作压力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许建军,杨开雄,李志坚,于晓燕,张庆新[3](2019)在《导热绝缘环氧树脂/Zn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酚F环氧树脂为基体,以ZnO为导热填料,制备了EP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氧化锌进行了改性,并研究了改性后的ZnO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电绝缘性能以及导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力学性能出现先降低后增大的现象,并在ZnO含量为15wt%时性能最好;介电性能略有改变但仍然维持了聚合物材料所具有的低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特点;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呈增加趋势,表明ZnO有效改善了树脂的导热性能。(本文来源于《胶体与聚合物》期刊2019年04期)
张国利,张策,史晓平,王志鹏,姜茜[4](2019)在《复合材料树脂传递模塑注胶工艺调控方法与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注胶过程中,预型体内部存在局部空气无法完全排除或树脂不能完全浸润有效区域而产生气泡或干斑问题,系统分析了RTM成型过程中气泡缠裹和干斑的形成机制。介绍了注胶工艺过程中预型体渗透率区域分布差异性、预型体纱束空间交织规律差异性、预型体与模腔尺寸差异性和RTM模具进出料口位置数量与所需差异性等非确定性因素对RTM注胶流动质量的影响,并提出RTM树脂流动形态调控的新技术与方法。同时,对T型复合材料结构制件进行RTM树脂流动工艺仿真模拟,为复杂结构复合材料RTM注胶新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闫双双,李媛媛,田慕琴,任鸿秋,雷志鹏[5](2019)在《不同填料浓度下环氧树脂基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中电树枝生长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纳米填料不同质量分数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电树枝的引发、生长特性以及结构特征,采用无局放升压变压器和实时显微观测装置,在工频电压20 kV下进行电树枝的引发和培育实验,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1%和2.5%。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在质量分数为0.5%时,电树枝的引发时间明显延长,生长速率显着下降;质量分数在1%时,环氧树脂抗电树枝生长能力达到最佳,并且电树枝结构多为复杂的丛-枝状型,与纯环氧树脂相比,电树枝主干颜色要浅,发展机理也有较大差异;质量分数为2.5%时,电树枝生长速率较1%加快,形状为复杂的枝-丛状。最后从纳米颗粒与环氧树脂基体形成的界面区出发,分析纳米颗粒抑制电树枝生长的机理。(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江铁,关弘路,陈向荣,邹宏亮[6](2019)在《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电气性能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电气性能而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质形成的界面区域被认为是决定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从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模型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环氧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击穿强度、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等介电特性及其对应机理的研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浙江电力》期刊2019年11期)
于思荣,孙伟松,唐梦龙,王先,纪志康[7](2019)在《石墨烯的改性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烷偶联剂KH560为表面活性剂对石墨烯进行表面改性,以改性石墨烯为增强体,环氧树脂为基体制备了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石墨烯含量、载荷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60成功嫁接至石墨烯表面;改性石墨烯降低了环氧树脂的磨损量和摩擦系数,且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和摩擦系数随改性石墨烯含量增加均减小,当载荷为150 N、改性石墨烯含量为0.5%时,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和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44.9%和17.4%;随着载荷增加,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和摩擦系数均减小;低载荷下,纯环氧树脂及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磨损形式主要为疲劳磨损,改性石墨烯能抑制微裂纹的产生及扩展;载荷增加后,纯环氧树脂及改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磨损形式主要为磨粒磨损,且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犁沟相对较少。(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唐多昌[8](2019)在《石墨烯增强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石墨烯(GNPs)改性氰酸酯树脂,通过流变性能、热导率、电导率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石墨烯添加量对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的粘度随GNPs用量的增加快速增大。GNPs添加质量分数<10%时,试样的热导率大幅升高,其后变化不大。试样的电导率随GNPs用量增加快速增大,而试样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均显着降低,拉伸模量不断升高,拉伸断裂表面形成了更粗糙的形貌,孔洞也随之增加。(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9年06期)
孔俊嘉,明皓,吴尚锋[9](2019)在《碳纤维/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手糊成型工艺制作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选用T-700碳纤维为增强体,用气相氧化法对其进行表面处理,选用双马来酰亚胺(BMI)改性的耐高温环氧树脂为树脂基体。结果表明,碳纤维经过表面处理后,其表面与基体树脂的接触角由116.8°下降到50.5°,并且表面出现条纹沟槽,改善了碳纤维表面对基体树脂间的界面性能。同时,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4.0%,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9%。(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冯振宇,王纳斯丹,樊茂华,范保鑫,李翰[10](2019)在《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热响应预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在火灾环境下的热响应,考虑其热解过程,建立了热响应方程组,利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分析单侧热流作用下的材料内部温度-时间历程与碳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非线性热响应方程组可有效预测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的温度-时间历程,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随着加热时间增加,材料完全碳化,温度趋于稳定,材料温度-深度分布由非线性转变为线性;随着深度增加,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达到热解所需的时间更长,碳化过程变慢;热解反应区中不同深度位置的材料剩余质量分数在同一温度下不同,位置越深剩余质量分数越小,碳化程度越高。(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树脂基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管状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厚度大小对管道修复后的介质过流能力、内衬材料强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曼宁方程和复合材料管道设计原则建立了厚度、过流能力及强度的计算公式。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选取混杂比、纤网定量、针刺密度3个因素,依据回归分析方程来确定各制备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涤纶-苎麻混杂非织造物的厚度和强度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图,得出涤纶-苎麻非织造物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混杂比为0.8,纤网定量为600g/m~2,针刺密度为300needle/cm~2)。在该工艺下,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的厚度为4.14mm,纵向拉伸强度为2.81MPa,横向拉伸强度为1.72MPa,接近理论值,表明响应曲面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结合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厚度、强度来验证厚度、过流能力及强度等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发现满足管道修复后过流能力的前提下,较薄的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强度能达到翻衬修复排水或排污管道工作压力的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树脂基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刘培启,杨帆,黄强华,王迪,陈祖志.T700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气瓶封头非测地线缠绕强度[J].复合材料学报.2019
[2].张淑洁,伏立松,王瑞,赵学成,杨兆薇.管道修复用涤纶-苎麻非织造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厚度设计[J].复合材料学报.2019
[3].许建军,杨开雄,李志坚,于晓燕,张庆新.导热绝缘环氧树脂/Zn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19
[4].张国利,张策,史晓平,王志鹏,姜茜.复合材料树脂传递模塑注胶工艺调控方法与技术[J].纺织学报.2019
[5].闫双双,李媛媛,田慕琴,任鸿秋,雷志鹏.不同填料浓度下环氧树脂基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中电树枝生长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9
[6].江铁,关弘路,陈向荣,邹宏亮.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电气性能研究综述[J].浙江电力.2019
[7].于思荣,孙伟松,唐梦龙,王先,纪志康.石墨烯的改性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J].功能材料.2019
[8].唐多昌.石墨烯增强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热固性树脂.2019
[9].孔俊嘉,明皓,吴尚锋.碳纤维/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辽宁化工.2019
[10].冯振宇,王纳斯丹,樊茂华,范保鑫,李翰.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热响应预报方法[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