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论文_王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感染免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蛋白,抗感染,疫苗,质粒,动脉瘤,螺旋体。

抗感染免疫论文文献综述

王川[1](2019)在《鹦鹉热衣原体质粒蛋白CPSIT_p7的鉴定及新型疫苗抗感染免疫保护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是一类专性胞内寄生,多宿主人兽共患病病原体,能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引起严重的疾病。有研究报道,质粒缺失株可作为减毒活疫苗抵抗衣原体的感染。Pgp3是衣原体质粒编码的唯一的分泌蛋白,是衣原体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参与衣原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疾病发生与宿主免疫反应过程。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沙眼衣原体、鼠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质粒蛋白Pgp3鲜有报道。此外,Cps具强致病性及强传染性、疾病常呈隐性感染或持续性感染且存在抗生素耐药,极大威胁人类和畜牧业健康,设计开发相应Cps防治药物与疫苗,对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旨在筛选和鉴定Cps质粒蛋白Pgp3,通过亚定位和同源性分析等确定Cps Pgp3(CPSIT_p7)。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质粒蛋白CPSIT_p7多表位多肽疫苗及DNA疫苗,分析其免疫后诱导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情况;Cps滴鼻感染小鼠进一步评估其抗感染免疫保护效果,阐明相关新型疫苗的保护效能。本研究将为Cps质粒蛋白Pgp3进一步分析与鉴定及相关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对Cps防控靶点筛选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方法:1.构建Cps质粒基因原核表达载体,IPTG诱导重组质粒蛋白表达、纯化。蛋白超滤、去内毒素后BCA测浓度。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取小鼠血清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及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He La细胞感染Cps,用制备的蛋白多克隆抗体为一抗,分析目的蛋白在Cps感染的He La细胞中的定位。2.Gen Bank获取Cps 6BC质粒基因序列及蛋白序列以及其它含有质粒的代表性衣原体菌株质粒Pgp3、Pgp4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相似性与同源性分析。对质粒蛋白CPSIT_p7与CPSIT_p8进行抗原表位预测与分析,预测优势抗原表位。3.构建质粒蛋白CPSIT_p7的串联多表位疫苗SP,分叁次免疫BALB/c小鼠,获取小鼠血清进行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末次免疫后14 d分离小鼠脾脏,收集脾淋巴细胞进行SP刺激脾细胞增殖实验,对SP刺激脾细胞上清进行细胞因子检测。SP免疫叁次后滴鼻感染Cps,感染后第10 d处死感染小鼠,无菌分离肺组织,计数肺组织匀浆上清中包涵体数量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余下行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分析。4.构建pc DNA3.1/CPSIT_p7,转染至He La细胞中并鉴定其在He La细胞中的表达。真核载体pc DNA3.1/CPSIT_p7分叁次免疫BALB/c小鼠,获取小鼠血清进行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Cps感染BALB/c小鼠,感染后第10 d处死感染小鼠,无菌分离肺组织,计数肺组织匀浆上清中包涵体数量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分析感染部位病理情况及衣原体载量。无菌分离心、肝、脾、肾和脑组织,部分固定后进行S-P免疫组化分析各组织病理情况及衣原体载量;另一部分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织中Cps载量。结果:1.成功构建了8种重组质粒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纯化出带His标签的重组质粒蛋白CPSIT_p2、CPSIT_p6、CPSIT_p7和CPSIT_p8;重组质粒蛋白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与特异性。CPSIT_p2、CPSIT_p6、和CPSIT_p8均定位于包涵体内,CPSIT_p7大部分定位于包涵体内,未观察到明显的分泌特征。2.Cps质粒基因CPSIT_p7与CPSIT_p8及其编码的蛋白与其它衣原体属编码质粒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及同源性,质粒蛋白CPSIT_p7是沙眼衣原体Pgp3的同源物,质粒蛋白CPSIT_p8是沙眼衣原体Pgp4的同源物。质粒蛋白CPSIT_p7具有丰富的抗原表位;而质粒蛋白CPSIT_p8没有合适的抗原表位。3.通过联合分析筛选出叁个优势抗原表位,成功构建富含T、B表位的多肽疫苗SP,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 G和Ig A抗体,表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SP能显着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诱导偏于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和促炎因子IL-6的产生,表明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应答。4.多表位疫苗SP免疫小鼠在Cps感染后表现出较为轻微的感染症状,能有效清除肺部Cps,肺组织上清IFN-γ水平和IL-6水平显着低于PBS和佐剂对照组;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免疫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衣原体包涵体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多表位疫苗SP产生了良好的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5.成功构建了pc DNA3.1/CPSIT_p7。Western Blot鉴定pc DNA3.1/CPSIT_p7成功转染至He La细胞中并能在细胞内高效表达,在28 k Da处有明显的特异性反应条带。pc DNA3.1/CPSIT_p7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特异性抗体反应。6.pc DNA3.1/CPSIT_p7免疫小鼠显示较轻的感染症状,相对PBS和空载体对照组,感染部位衣原体载量更低,IFN-γ水平和IL-6水平更低,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且包涵体数量明显减少。pc DNA3.1/CPSIT_p7免疫组能改善Cps引起的各组织病变程度,降低各组织Cps的载量,抑制Cps向远端器官扩散,有效加强Cps的清除;特别能有效减轻心、肝组织的Cps载量,但对Cps脑组织传播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1.Cps质粒蛋白CPSIT_p7和CPSIT_p8均定位于包涵体内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质粒基因CPSIT_p7与CPSIT_p8及其编码的蛋白与其它衣原体属质粒基因及编码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及同源性。2.质粒蛋白CPSIT_p7具有丰富的抗原表位,多表位疫苗SP能诱导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能有效清除免疫后小鼠肺部Cps,改善肺组织病变程度,降低衣原体载量,表明产生了良好的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3.真核载体pc DNA3.1/CPSIT_p7可在真核细胞内高效表达,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抗感染免疫实验显示其能改善Cps引起的各组织病变程度,降低各组织内Cps的载量,抑制Cps向远端器官扩散,有效加强Cps的清除。(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郑康[2](2019)在《梅毒螺旋体鞭毛蛋白(FlaB3)DNA疫苗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毒是由密螺旋体苍白亚种(Treponema pallidum subsp.Pallidum,T.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多器官系统损害的慢性传染病。据WHO估计,每年Tp新发病例超过1200万,且感染晚期症状严重,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在Tp高危人群中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和早期预防对Tp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前期研究证实鞭毛蛋白FlaB3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致炎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Tp鞭毛蛋白pcDNA3/FlaB3真核载体,初步探索其免疫保护作用。研究发现鞭毛蛋白DNA疫苗(pcDNA3/FlaB3)能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产生和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并且可减轻Tp感染部位皮损症状,抑制其向远端器官组织扩散。由于DNA疫苗免疫原性较弱,诱导引起的免疫应答强度和免疫效果也不稳定,而佐剂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选用免疫遗传操作更方便的C57BL/6小鼠作为Tp感染动物模型来评估CpG佐剂增强DNA疫苗的抗感染免疫效果。将两段CpG序列串联插入pcDNA3/FlaB3构建pcDNA3/CpG-FlaB3,在C57BL/6小鼠体内评估CpG改良的DNA疫苗与pcDNA3/FlaB3疫苗的免疫应答和抗感染保护的差异性,进一步对pcDNA3/CpG-FlaB3的保护机制进行评价。本研究为Tp防控及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Ⅰ梅毒螺旋体鞭毛蛋白DNA疫苗(pcDNA3/FlaB3)在新西兰兔中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目的:评估Tp鞭毛蛋白(FlaB3)DNA疫苗(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后产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及减轻Tp感染部位皮损症状、抑制其向远端器官组织扩散的免疫保护性作用。为研制预防和治疗抗Tp感染的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1.鞭毛蛋白FlaB3基因亚克隆到pcDNA3.1构建pcDNA3/FlaB3;利用脂质体将pcDNA3/FlaB3转染到HeLa细胞中,Western blot鉴定其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2.pcDNA3/FlaB3肌肉注射雄性新西兰兔的股四头肌(每间隔2 w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注射剂量为重组鞭毛蛋白FlaB3(150μg)或pcDNA3/FlaB3(250μg);3.每次免疫后耳缘静脉收集血清标本,间接ELISA法检测新西兰兔血清中IgG抗体水平;4.ELISA试剂盒检测新西兰兔血清中IFN-γ、CD8~+T细胞、IL-6和IL-8的含量;5.末次免疫21 d后,背部皮肤(8个点)皮内注射1×10~7个Tp,每天观察感染部位的皮疹、硬结和溃疡,每隔叁天测量皮损的直径,记录皮损出现的时间、大小和溃疡率;6.感染21 d后,麻醉处死新西兰兔,收集皮肤溃疡部位的分泌液,暗视野显微镜记录Tp载量;7.收集感染后新西兰兔的血液、肝脏、脾脏、睾丸组织,提取组织DNA,RT-PCR检测各组织内Tp载量,并对各实验组新西兰兔皮损和睾丸组织作病理切片分析炎症浸润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真核质粒pcDNA3/FlaB3,PCR扩增出与预期大小(858 bp)一致的明显条带,Western blot显示在34 kDa处有特异的的免疫反应性条带,而空质粒组(pcDNA3.1)和对照组并未见明显的免疫反应性条带;2.pcDNA3/FlaB3免疫后第2 w即产生鞭毛蛋白特异性抗体,随后抗体水平逐渐增加,第8 w达到最大;3.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血清中IFN-γ和CD8~+T细胞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同时,pcDNA3/FlaB3促进新西兰兔血清中炎症因子(IL-6和IL-8)的分泌;4.各实验组新西兰兔的感染部位在第14 d全部出现皮肤损伤(硬结或溃疡),但对照组免疫的新西兰兔感染部位在第6~8 d即出现皮肤的硬结(100%),而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直到第11~12 d才达到同等程度的皮肤硬结;对照组免疫的新西兰兔在第14 d就出现感染部位的溃疡,而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到第16 d才出现感染部位的溃疡,且皮疹溃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也观察到整个感染期间,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感染部位皮损直径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对照组新西兰兔皮疹增长速度也明显大于实验组(pcDNA3/FlaB3);暗视野显微镜观察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感染部位皮疹活的Tp载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RT-PCR结果显示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感染部位Tp的载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与此相反的是,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的肝脏、脾脏、血液、睾丸组织中的Tp载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感染部位的皮肤病理切片中毛囊孔周围出现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而对照组免疫的新西兰兔的睾丸间质也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肌肉注射pcDNA3/FlaB3到新西兰兔体内可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鞭毛蛋白抗体和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反应;2.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可延缓感染部位皮损发展,减轻皮损症状并抑制向肝脏、脾脏和睾丸等远端器官扩散。ⅡCpG改良的梅毒螺旋体鞭毛蛋白DNA疫苗在C57BL/6小鼠中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目的:探索Tp感染的新型动物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CpG ODN改良的鞭毛蛋白(Fla B3)DNA疫苗(pc DNA3/CpG-Fla B3)免疫C57BL/6小鼠,分析其可能的免疫应答机制和免疫保护作用,为研制预防和治疗抗Tp感染的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1.将两段CpG ODN序列串联插入到pcDNA3/FlaB3,构建pc DNA3/CpG-Fla B3。同法将pc DNA3/CpG-Fla B3转染到He La细胞中,Western blot鉴定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2.肌肉注射到C57BL/6小鼠体内,每隔2 w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每次免疫后尾部静脉收集血清标本,间接ELISA法检测C57BL/6小鼠血清中Ig G抗体反应。末次免疫14 d后收集脾淋巴细胞,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3.流式细胞术分析pc DNA3/CpG-Fla B3免疫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内T淋巴细胞表型。ELISA试剂盒检测各实验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6和IL-10)表达水平;4.末次免疫14 d后,C57BL/6小鼠在皮下(两侧肩胛骨之间)、腹腔和直肠(灌胃)和阴茎海绵体4个部位感染Tp,每个部位的菌液量2.5×106(共1×107)个。每天观察和评估C57BL/6小鼠皮肤和全身系统感染情况;5.感染30 d后,麻醉脱颈处死C57BL/6小鼠,收集小鼠血液、睾丸、淋巴结、肝脏、脾脏和脑组织,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器官组织内的Tp载量。同时将C57BL/6小鼠(3只/组)腹股沟、臂丛和腋窝的淋巴结分别转染到新西兰兔睾丸内,每天观察新西兰兔睾丸炎症变化,每隔一周进行新西兰兔血清学检测(RPR和TPPA),9 w后麻醉处死新西兰兔,暗视野显微镜和RT-PCR检测睾丸组织Tp载量。结果:1.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功构建pc DNA3/CpG-Fla B3,菌液PCR鉴定出明显的目的条带,Western blot验证pc DNA3/CpG-Fla B3能在真核细胞内表达;2.pcDNA3/FlaB3(50μg)混合不同浓度的CpG(1μg、10μg、50μg、100μg)免疫C57BL/6小鼠验证CpG的佐剂效应,随着CpG浓度的增加,其抗体水平逐渐增加;3.末次免疫14 d后,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多参数细胞内流式细胞术染色(ICS)显示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内的CD4+T细胞主要分泌IFN-γ,IL-4的分泌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4.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中TNF-α、IFN-γ、IL-6和IL-10含量显着增加;5.RT-PCR分析显示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血液、淋巴、睾丸、肝脏、脾脏和脑组织内Tp载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新西兰兔的淋巴结转染实验显示新西兰兔睾丸内接受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淋巴结更早出现Tp血清学反应阳性,其睾丸内的Tp载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6.免疫小鼠的睾丸、肝脏和脾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照组免疫的C57BL/6小鼠器官组织内出现大量的Tp。结论:1.pc DNA3/CpG-Fla B3可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鞭毛蛋白抗体产生和Th1型细胞免疫应答;2.pc DNA3/CpG-Fla B3增强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值反应;3.CpG佐剂的新型免疫策略增强了梅毒螺旋体鞭毛蛋白(FlaB3)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效果。(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街青,张晓辉,刘应辉,王柳苑,曾杰[3](2019)在《雌激素及环状RNA在抗感染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雌激素具有免疫抑制及免疫刺激双重作用,而部分环状RNA(circRNAs)在免疫中可发挥促炎症作用。近几年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文献提示,雌激素可能通过间接影响环状RNA而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本文主要就雌激素及环状RNA在抗感染免疫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探讨雌激素与环状RNA在抗感染免疫中的关联,为雌激素对宿主黏膜抗感染免疫影响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舒丹丹,俞生林,缪欣欣,张雨生[4](2019)在《NOD样受体介导炎症反应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NOD样受体(NOD1和NOD2)和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的差异,分析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7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外周血标本,分离早产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NOD1激动剂Tri-DAP、NOD2激动剂MDP刺激细胞24h,测定细胞中NOD1、NOD2的基因水平以及上清液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胎龄<32周的早产儿NOD1mRNA及IL-6的表达量明显低于34~36周早产儿(P<0.05);出生体重<1.5kg的早产儿NOD1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1.5kg以上的早产儿、NOD2 mRNA以及IL-6的表达明显低于2.0~2.5kg的早产儿(P<0.05);NOD1mRNA、NOD2mRNA的表达量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352、0.306,P<0.05),但与胎龄无明显相关性;TNF-α的表达与胎龄和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r=0.380、0.289,P<0.05)。结论出生体重越低,早产儿NOD样受体水平越低,介导抗感染免疫也越弱。相比于胎龄,出生体重对早产儿免疫功能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彩,李燕,于馨,张鸿儒,李志远[5](2018)在《肠道黏膜免疫细胞间的cross-talk增强抗感染免疫》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位于机体抵抗外来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亦在维持肠道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小肠上皮层和固有层是肠道免疫系统主要的效应部位,上皮内淋巴细胞、肠上皮细胞、巨噬细胞、CD4~+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细胞相互协同,在免疫防御、清除外来菌感染和保护肠道屏障完整性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以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为模型,观察了肠道黏膜不同免疫细胞间的cross-talk,并探讨其在抵抗外来菌感染和保护肠道完整性中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分泌抗菌物质和炎症小体活化释放的IL-1β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肠上皮内TCRγδ~+iIELs通过NKG2D受体识别肠上皮细胞表面NKG2D配体在对伤寒感染的肠上皮细胞的杀伤及清除伤寒菌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小肠上皮细胞产生的IL-1β能够促进上皮内淋巴细胞对伤寒感染上皮细胞的杀伤,产生的趋化因子能够招募上皮内淋巴细胞到感染部位。因此,上皮内淋巴细胞与肠上皮细胞协同作用组成重要的免疫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肠上皮细胞顶端表达TLR9抑制NF-kB信号通路的活化,在维持肠道稳态、保护肠道免受炎症介导的过度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LR9缺失使NF-kB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过度活化,产生大量的IL-1β能够增强上皮内淋巴细胞(iIELs)以NKG2D依赖的方式对感染IECs的杀伤作用,引起过度炎症应答和肠道的病理损伤,最终导致鼠伤寒沙门氏菌突破肠道上皮屏障向全身扩散。小肠固有层巨噬细胞在清除胞内寄生菌的过程中发挥关键的杀菌作用。CD4~+T细胞可通过Tim-3-galectin9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炎性小体的活化,促进固有层巨噬细胞的活化、IL-1β的分泌和杀菌功能;而巨噬细胞对CD4~+T细胞的活化亦有促进作用。揭示了巨噬细胞和CD4~+T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肠道粘膜免疫系统抵抗细菌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为肠道细菌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期刊2018-11-07)

窦帅杰[6](2018)在《抗感染免疫中Tim-3的调控新机制及巨噬细胞表型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的感染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尤其是近年来各种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埃博拉病毒以及寨卡病毒的感染流行一度引发人们的恐慌。已知免疫系统是抗感染的关键防线,如何认识免疫系统抗感染应答的机制,寻求新的干预策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除了单个病原体的威胁,多种病原体如多种生物恐怖剂联合暴露会给人的生命健康带来更大的威胁。尽管现在有疫苗等免疫制剂应对感染的措施,但目前对于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联合免疫方案,如何在需要应急联合免疫的情况下快速早期评价联合免疫的效果是本领域研究者关注的另一科学问题。本论文主要以抗感染免疫应答的机制及应用为研究内容,对上述两个科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Tim-3(T-cell-Ig-mucin-3)是最初发现表达于活化的Th1细胞上的免疫负调控分子,与其配体Gal-9结合能够诱导T细胞的凋亡及免疫耐受。随后研究发现Tim-3也表达在活化的Th17、Tc1等效应性T细胞上,其高表达可导致效应细胞内IFN-γ、IL-2等表达降低,使细胞处于失能或耗竭(exhaustion)状态而形成抗感染免疫耐受。鉴于Tim-3高表达与T细胞耐受的关系,靶向Tim-3抗体或Tim-3融合蛋白被认为是治疗HIV、HCV等感染性疾病中T细胞耐受的新手段。Kuchroo VK教授等发现Tim-3可能通过Bat3以及CEACAM-1等转录因子抑制T细胞的功能,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发现Tim-3也表达在巨噬细胞、NK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上,并且发现Tim-3在维持天然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到目前Tim-3在天然免疫上发挥免疫耐受功能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需进一步阐明。课题组前期发现Tim-3能够抑制LPS/TLR介导的巨噬细胞活化而促进免疫耐受;随后发现Tim-3能够与STAT1相互作用,进而抑制后者入核,最终抑制巨噬细胞的应答功能;另外发现Tim-3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rf2入核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对李斯特菌的吞噬作用;最近课题组发现Tim-3能够通过抑制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的活化,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失衡。基于前期Tim-3在固有免疫中的研究,课题组着眼于Tim-3调控固有免疫更多分子机制的研究,旨在进一步解释Tim-3调控固有免疫的潜在分子机制。已知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细胞过程中,病毒复制产生的基因组或病毒蛋白激活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后,产生干扰素的同时能够诱导干扰素下游基因表达,促进细胞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与此同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还能引起胞质颗粒的聚集,其成分大多为核糖核蛋白,RNA结合蛋白、翻译起始因子等,这个聚集区域被称之为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SG)。先天性免疫通路和SG都是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一种抵抗性反应,而与之相对,一些病毒却通过抑制SG形成和先天性免疫通路的活化来促进自身复制。有意义的是在课题组前期实验过程中,通过免疫共沉淀和质谱筛选技术,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分子-核因子90(Nuclear Factor 90,NF90)可以与免疫调控分子Tim-3相互作用。NF90由人白细胞介素增强结合因子3(Interleukin enhancer binding factor 3,ILF3)基因编码,因可变剪接事件的发生导致多种同型异构体形成,使NF90成为一个蛋白家族。有研究报道NF90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从而确立NF90这一分子的重要地位;研究也发现NF90能够调控多种细胞周期蛋白的功能,从而调节细胞周期进程,这更进一步说明核因子NF90的重要生理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NF90与病毒复制以及抗病毒感染有关系。如有研究报道,NF90在病毒感染中通过促进PKR/eIF2α磷酸化通路进而促进SG的形成,从而抑制病毒的翻译起始,最终发挥抗病毒感染免疫作用。对于NF90分子目前的研究重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该分子如何影响病毒的复制及后续的抗病毒应答,这方面的研究较多,目前认为的机制有:1):NF90通过结合病毒RNA中特定结构域从而抑制病毒的特定周期,使病毒复制减弱;2)NF90能够通过dsRBD结构域与病毒的核心蛋白元件相互作用,从而拮抗病毒蛋白对下游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3):NF90是应激性颗粒(stress granules,SG)的重要组成成分,NF90通过促进SG的形成从而抑制病毒mRNA的翻译起始,最终使病毒复制减弱。但仍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其二是NF90自身是如何被调控的,其发挥抗病毒感染的功能变化如何,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很多的空白。本论文重点针对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开展了研究。基于有关NF90在病毒感染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介绍,以及Tim-3在固有免疫调控中的前期研究,我们对Tim-3调控NF90抗病毒感染免疫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利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作为病毒感染模型,先后感染稳定敲低Tim-3的RAW264.7巨噬细胞(Tim-3-si),以及全基因敲除的C57BL/6Tim-3-KO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以相应的野生型巨噬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作为对照,发现在VSV病毒感染状态下:1)敲低或敲除Tim-3后NF90基因和蛋白水平都明显上升;2)敲低或敲除Tim-3后VSV的复制受到了抑制;以上结果提示在病毒感染刺激下,Tim-3可能通过抑制NF90介导感染耐受,同时证明Tim-3参与并促进病毒的感染。然后我们对Tim-3抑制NF90抗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实验发现了NF90功能调控的新机制,即存在泛素化修饰。我们通过在细胞系高表达Tim-3,以及利用Tim-3转基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等多个实验体系证明Tim-3能够促进NF9-Ub-K48的泛素化修饰;并且进一步实验发现NF90-DZF-Domain是发生泛素化修饰的结构域,并证明了Tim-3能够与DZF-Domain发生免疫共沉淀并促进其泛素化修饰;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初步确认Tim-3-IC胞内段是发挥免疫负调控作用的结构域。在发现NF90的泛素化修饰这一新的修饰功能后,课题组进一步筛选调控NF90翻译后修饰的E3泛素连接酶,并通过基因芯片和RT-PCR以及免疫沉淀等技术发现TRIM16、TRIM47以及TRIM59可能是调控NF90泛素化修饰的E3泛素连接酶。我们在这部分研究中发现了NF90的一种新修饰方式-泛素化修饰,并通过实验证明Tim-3调控NF90泛素化修饰的具体结构域,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课题组进一步探究。首先,Tim-3是膜蛋白,而NF90主要位于核内,病毒活化后Tim-3及NF90亚细胞定位是课题组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将为Tim-3抑制NF90抗病毒感染精细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其次,Tim-3与NF90和E3链接酶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需要进一步验证;再者,NF90-DZF-Domain中发生泛素化修饰的精确赖氨酸位点成为课题组下一步要探究的问题;最后,在病毒感染状态下,Tim-3-IC胞内段发挥调控作用的精确氨基酸残基及其修饰功能也需要课题组进一步探究和证明。在另一部分研究工作中,我们基于巨噬细胞的表型变化(M1或M2偏离)探索了一种新的联合免疫效果早期评价方法。已知巨噬细胞在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处于一线防御地位。我们前期的结果以及文献研究发现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在肿瘤、慢性感染等情况下巨噬细胞向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2方向极化,而在自身免疫损伤性疾病中向促进炎症反应的M1方向极化。鉴于此,巨噬细胞也成为疾病干预的靶细胞。另外,我们前期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巨噬细胞的极化受到Tim-3分子的调控并初步阐明了其信号通路,为该细胞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明确该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中的潜在作用,我们建立了鼠疫和布氏杆菌联合免疫小鼠模型,通过对小鼠早期巨噬细胞极化及表型的分析以及晚期反应抗感染应答能力的T细胞表型的分析发现,联合免疫早期巨噬细胞表型与后期能反映抗感染免疫应答能力的CD8~+T细胞表型及功能出现一致性变化,提示通过检测巨噬细胞表型可用于早期快速评价联合免疫的效果。该研究结果为我们在应急情况下快速评价联合免疫的效果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李则明,唐博,何松青[7](2018)在《USP3在DNA损伤修复及抗感染免疫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USP家族是去泛素化酶家族中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的一类,由叁个区域组成,形成一个类似手型的结构。包含催化结构区域以及蛋白质结合区域,作用于底物蛋白的泛素分子或者多聚泛素链从而将其降解。其广泛参与到肿瘤发生、细胞分化、信号传导等过程中,近些年逐渐成为研究热门。作为USP家族中新发现的一个成员,USP3近年来在DNA损伤修复、抗感染免疫及肿瘤发生发展等领域中研究渐多,现将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吴天鸽,吴建军,黄文君[8](2017)在《储存式输血和库血输入对脑动脉瘤术后机体产生的抗感染免疫效应和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储存式输血和库血输入对脑动脉瘤术后机体产生的抗感染免疫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为储存式输血组和库血输入组,每组各25例。比较术中输血情况、血常规、凝血指标、降钙素原(PCT)检测结果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与库血输入组比较,储存式输血组的异体红细胞(RBC)用量降低,RBC、血红蛋白(Hb)数值在术后第1天、第3天增高,术后PCT改善,术后感染率降低。结论存储式输血能有效减轻术后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易静,尹文[9](2017)在《血小板抗感染免疫的研究现状与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外伤和异物植入引起组织损伤和出血,血小板能够快速到达出血部位,在凝血酶等刺激物的作用下血小板改变形状、表达受体,启动快速的止凝血反应。与此同时,微生物也能通过创口直接、快速进入血流或组织。血小板作用的时机和部位赋予血小板的功能不仅是止血,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抗感染。血小板具有止血和抗感染的物质基础。在无脊椎动物和早期脊椎动物中,止血和抗感染功能由同一血细胞执(本文来源于《临床输血与检验》期刊2017年05期)

杨春利[10](2017)在《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的基因筛选、克隆表达及抗感染免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是一种寄生在红细胞内人兽共患的血液原虫,传播媒介是蜱,主要通过蜱虫叮咬和血液传播。该虫属于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孢子虫纲(Class Sporozose)、梨形虫亚纲(Subclass Prioplasmasina)、梨形虫目(Order Prioplasmasina)、巴贝虫科(Family Babesidae)。它与其它顶复门原虫具有相似的亚细胞结构并能分泌与入侵相关的保守蛋白,尤其是在入侵宿主细胞阶段分泌的棒状体相关蛋白(rhoptry-associated protein,RAP)被认为是抵抗寄生虫入侵和繁殖的关键分子,该蛋白在虫体入侵的纳虫空泡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以往研究指出其他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是该病的候选诊断抗原和疫苗,但是关于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棒状体相关蛋白的制备及免疫性能分析,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筛选不同数据库获得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Babesia microti rhoptry-associated protein,BmRAP)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截短表达蛋白序列,重组表达得到纯化的C-BmRAP和N-BmRAP;免疫BALB/c鼠,验证该蛋白的抗感染免疫效应,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筛选 NCBI、Uniprot、EMBL-EBI、GeneDB 以及 PiroplasmaDB 专业网站,搜索BmRAP目的基因;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解蛋白基本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区和抗原表位等性质,确定截短表达的C-BmRAP和N-BmRAP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其亲缘关系及基因保守性;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设计引物,构建重组载体,体外克隆表达C-BmRAP和N-BmRAP重组蛋白并进行纯化;用纯化后重组蛋白免疫BALB/c鼠,叁次免疫后感染田鼠巴贝虫,薄血片记录小鼠感染巴贝虫密度,测量小鼠体重及其脾脏重量,血液血常规分析及细胞因子检测评价重组蛋白C-BmRAP和N-BmRAP抗感染免疫效果。结果1)在EMBL-EBI和PiroplasmaDB中各筛选出1条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基因,登录号分别为XP_012649548和BBM_Ⅲ04695。通过软件APE进行序列比对,两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证明为同一条基因序列。该基因共含有4 443 bp,可编码1 480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量为165.31KDa,为分泌蛋白,含 1 个信号肽,4 个跨膜区(7-29aa/1 256-1 278aa/1 377-1399aa 和 1 414-1433aa),并含有较多抗原表位,且系统进化分析揭示其与顶复门其他虫种RAP具有亲缘关系,同源性分析结果BmRAP与BbRAP和BdRAP的同源性分别为68%和67%。2)通过生物信息学蛋白结构及抗原表位分析,最终确定了 C-端截短和N-端截短的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即C-BmRAP和N-BmRAP)基因序列,并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蛋白诱导表达经纯化后获得较高纯度的重组C-BmRAP和N-BmRAP蛋白。3)动物叁次免疫,田鼠巴贝虫入侵感染后,重组C-BmRAP和N-BmRAP蛋白免疫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全血涂片计数结果在感染第7d,N-BmRAP、C-BmRAP免疫组和对照组红细胞感染率分别为30%、28%和50%,蛋白免疫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血常规检测结果中,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F= 1.842,P>0.05);在感染第7天,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数量降到最低(N-BmRAP和C-BmRAP蛋白免疫组和正常对照组RBC分别为(5.70±3.46)×1012/L、(4.72±1.36)×1012/L、(3.42±1.09)×1012/L),RBC的检测结果在各组间有明显差异(F=8.096,P<0.05)。4)从脾脏形态上看,重组蛋白免疫以后小鼠脾脏肿大,感染B.m后小鼠脾脏更大,对照组在感染14d脾脏长度最大,C-BmRAP和N-BmRAP蛋白免疫组小鼠脾脏变化无对照组明显;在感染B.m后第7d,TNF、IFN-γ和IL-10比处理前含量增加,IL-2、IL-4、IL-6和IL-10无明显增加;在感染后第21d,只有TNF无明显高峰,其余指标居于高峰状态。结论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含有较多的抗原表位,该蛋白可作为疫苗的候选分子。2)克隆表达了 C-端截短和N-端截短的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经纯化后获得较高纯度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3)C-BmRAP和N-BmRAP蛋白免疫组和正常感染组的血液涂片及血液学指标结果显示N-BmRAP有较好的近期免疫保护作用,C-BmRAP免疫保护能力相对较弱,N-BmRAP可用于进一步的疫苗研究。4)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BmRAP和N-BmRAP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该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可以作为田鼠巴贝虫疫苗的候选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7-06-30)

抗感染免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苍白亚种(Treponema pallidum subsp.Pallidum,T.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多器官系统损害的慢性传染病。据WHO估计,每年Tp新发病例超过1200万,且感染晚期症状严重,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在Tp高危人群中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和早期预防对Tp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前期研究证实鞭毛蛋白FlaB3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致炎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Tp鞭毛蛋白pcDNA3/FlaB3真核载体,初步探索其免疫保护作用。研究发现鞭毛蛋白DNA疫苗(pcDNA3/FlaB3)能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产生和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并且可减轻Tp感染部位皮损症状,抑制其向远端器官组织扩散。由于DNA疫苗免疫原性较弱,诱导引起的免疫应答强度和免疫效果也不稳定,而佐剂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选用免疫遗传操作更方便的C57BL/6小鼠作为Tp感染动物模型来评估CpG佐剂增强DNA疫苗的抗感染免疫效果。将两段CpG序列串联插入pcDNA3/FlaB3构建pcDNA3/CpG-FlaB3,在C57BL/6小鼠体内评估CpG改良的DNA疫苗与pcDNA3/FlaB3疫苗的免疫应答和抗感染保护的差异性,进一步对pcDNA3/CpG-FlaB3的保护机制进行评价。本研究为Tp防控及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Ⅰ梅毒螺旋体鞭毛蛋白DNA疫苗(pcDNA3/FlaB3)在新西兰兔中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目的:评估Tp鞭毛蛋白(FlaB3)DNA疫苗(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后产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及减轻Tp感染部位皮损症状、抑制其向远端器官组织扩散的免疫保护性作用。为研制预防和治疗抗Tp感染的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1.鞭毛蛋白FlaB3基因亚克隆到pcDNA3.1构建pcDNA3/FlaB3;利用脂质体将pcDNA3/FlaB3转染到HeLa细胞中,Western blot鉴定其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2.pcDNA3/FlaB3肌肉注射雄性新西兰兔的股四头肌(每间隔2 w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注射剂量为重组鞭毛蛋白FlaB3(150μg)或pcDNA3/FlaB3(250μg);3.每次免疫后耳缘静脉收集血清标本,间接ELISA法检测新西兰兔血清中IgG抗体水平;4.ELISA试剂盒检测新西兰兔血清中IFN-γ、CD8~+T细胞、IL-6和IL-8的含量;5.末次免疫21 d后,背部皮肤(8个点)皮内注射1×10~7个Tp,每天观察感染部位的皮疹、硬结和溃疡,每隔叁天测量皮损的直径,记录皮损出现的时间、大小和溃疡率;6.感染21 d后,麻醉处死新西兰兔,收集皮肤溃疡部位的分泌液,暗视野显微镜记录Tp载量;7.收集感染后新西兰兔的血液、肝脏、脾脏、睾丸组织,提取组织DNA,RT-PCR检测各组织内Tp载量,并对各实验组新西兰兔皮损和睾丸组织作病理切片分析炎症浸润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真核质粒pcDNA3/FlaB3,PCR扩增出与预期大小(858 bp)一致的明显条带,Western blot显示在34 kDa处有特异的的免疫反应性条带,而空质粒组(pcDNA3.1)和对照组并未见明显的免疫反应性条带;2.pcDNA3/FlaB3免疫后第2 w即产生鞭毛蛋白特异性抗体,随后抗体水平逐渐增加,第8 w达到最大;3.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血清中IFN-γ和CD8~+T细胞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同时,pcDNA3/FlaB3促进新西兰兔血清中炎症因子(IL-6和IL-8)的分泌;4.各实验组新西兰兔的感染部位在第14 d全部出现皮肤损伤(硬结或溃疡),但对照组免疫的新西兰兔感染部位在第6~8 d即出现皮肤的硬结(100%),而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直到第11~12 d才达到同等程度的皮肤硬结;对照组免疫的新西兰兔在第14 d就出现感染部位的溃疡,而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到第16 d才出现感染部位的溃疡,且皮疹溃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也观察到整个感染期间,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感染部位皮损直径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对照组新西兰兔皮疹增长速度也明显大于实验组(pcDNA3/FlaB3);暗视野显微镜观察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感染部位皮疹活的Tp载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RT-PCR结果显示pcDNA3/FlaB3免疫的新西兰兔感染部位Tp的载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与此相反的是,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的肝脏、脾脏、血液、睾丸组织中的Tp载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感染部位的皮肤病理切片中毛囊孔周围出现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而对照组免疫的新西兰兔的睾丸间质也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肌肉注射pcDNA3/FlaB3到新西兰兔体内可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鞭毛蛋白抗体和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反应;2.pcDNA3/FlaB3免疫新西兰兔可延缓感染部位皮损发展,减轻皮损症状并抑制向肝脏、脾脏和睾丸等远端器官扩散。ⅡCpG改良的梅毒螺旋体鞭毛蛋白DNA疫苗在C57BL/6小鼠中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目的:探索Tp感染的新型动物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CpG ODN改良的鞭毛蛋白(Fla B3)DNA疫苗(pc DNA3/CpG-Fla B3)免疫C57BL/6小鼠,分析其可能的免疫应答机制和免疫保护作用,为研制预防和治疗抗Tp感染的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1.将两段CpG ODN序列串联插入到pcDNA3/FlaB3,构建pc DNA3/CpG-Fla B3。同法将pc DNA3/CpG-Fla B3转染到He La细胞中,Western blot鉴定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2.肌肉注射到C57BL/6小鼠体内,每隔2 w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每次免疫后尾部静脉收集血清标本,间接ELISA法检测C57BL/6小鼠血清中Ig G抗体反应。末次免疫14 d后收集脾淋巴细胞,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3.流式细胞术分析pc DNA3/CpG-Fla B3免疫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内T淋巴细胞表型。ELISA试剂盒检测各实验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6和IL-10)表达水平;4.末次免疫14 d后,C57BL/6小鼠在皮下(两侧肩胛骨之间)、腹腔和直肠(灌胃)和阴茎海绵体4个部位感染Tp,每个部位的菌液量2.5×106(共1×107)个。每天观察和评估C57BL/6小鼠皮肤和全身系统感染情况;5.感染30 d后,麻醉脱颈处死C57BL/6小鼠,收集小鼠血液、睾丸、淋巴结、肝脏、脾脏和脑组织,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器官组织内的Tp载量。同时将C57BL/6小鼠(3只/组)腹股沟、臂丛和腋窝的淋巴结分别转染到新西兰兔睾丸内,每天观察新西兰兔睾丸炎症变化,每隔一周进行新西兰兔血清学检测(RPR和TPPA),9 w后麻醉处死新西兰兔,暗视野显微镜和RT-PCR检测睾丸组织Tp载量。结果:1.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功构建pc DNA3/CpG-Fla B3,菌液PCR鉴定出明显的目的条带,Western blot验证pc DNA3/CpG-Fla B3能在真核细胞内表达;2.pcDNA3/FlaB3(50μg)混合不同浓度的CpG(1μg、10μg、50μg、100μg)免疫C57BL/6小鼠验证CpG的佐剂效应,随着CpG浓度的增加,其抗体水平逐渐增加;3.末次免疫14 d后,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多参数细胞内流式细胞术染色(ICS)显示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内的CD4+T细胞主要分泌IFN-γ,IL-4的分泌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4.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中TNF-α、IFN-γ、IL-6和IL-10含量显着增加;5.RT-PCR分析显示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血液、淋巴、睾丸、肝脏、脾脏和脑组织内Tp载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新西兰兔的淋巴结转染实验显示新西兰兔睾丸内接受pc DNA3/CpG-Fla B3免疫的C57BL/6小鼠淋巴结更早出现Tp血清学反应阳性,其睾丸内的Tp载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6.免疫小鼠的睾丸、肝脏和脾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照组免疫的C57BL/6小鼠器官组织内出现大量的Tp。结论:1.pc DNA3/CpG-Fla B3可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鞭毛蛋白抗体产生和Th1型细胞免疫应答;2.pc DNA3/CpG-Fla B3增强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值反应;3.CpG佐剂的新型免疫策略增强了梅毒螺旋体鞭毛蛋白(FlaB3)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感染免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川.鹦鹉热衣原体质粒蛋白CPSIT_p7的鉴定及新型疫苗抗感染免疫保护效果评价[D].南华大学.2019

[2].郑康.梅毒螺旋体鞭毛蛋白(FlaB3)DNA疫苗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研究[D].南华大学.2019

[3].李街青,张晓辉,刘应辉,王柳苑,曾杰.雌激素及环状RNA在抗感染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9

[4].舒丹丹,俞生林,缪欣欣,张雨生.NOD样受体介导炎症反应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5].张彩,李燕,于馨,张鸿儒,李志远.肠道黏膜免疫细胞间的cross-talk增强抗感染免疫[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2018

[6].窦帅杰.抗感染免疫中Tim-3的调控新机制及巨噬细胞表型的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7].李则明,唐博,何松青.USP3在DNA损伤修复及抗感染免疫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8].吴天鸽,吴建军,黄文君.储存式输血和库血输入对脑动脉瘤术后机体产生的抗感染免疫效应和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

[9].易静,尹文.血小板抗感染免疫的研究现状与未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

[10].杨春利.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的基因筛选、克隆表达及抗感染免疫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

论文知识图

弗朗西斯菌WTΔlpxD1和lpxD2突变株对...5.6培养第3d时不同氧化还原状态下肉...九孔鲍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呼吸爆...典型急性感染过程流式细胞仪分析荷瘤小鼠感染后脾脏CD11...病损打击后的免疫系统反应从上述分析中...

标签:;  ;  ;  ;  ;  ;  ;  

抗感染免疫论文_王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