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成名:炎帝祭祀与文化传承论文

吉成名:炎帝祭祀与文化传承论文

摘要:炎帝祭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延续了人们对民族祖先的思念,保留了人们对早期历史的回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可见,炎帝祭祀对文化传承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炎帝祭祀;文化传承;民族祖先;载体;纽带

文化传承必须有载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依靠某些载体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如此。炎帝祭祀历史悠久,自先秦以来,人们一直把炎帝当做中华民族的重要始祖进行祭祀①。作为一种重要载体,炎帝祭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延续了人们对民族祖先的思念

每个人都有寻根问祖的精神需求,而且这种精神需求有不断延伸的趋势。人们掌握了父辈的基本情况以后,又想了解祖父辈的情况;掌握祖父辈的基本情况以后,又想了解曾祖父辈的情况,等等。人们不仅希望了解本家族先辈的基本情况,而且希望了解本民族祖先的基本情况。就民族祖先来说,只能是该民族早期历史上的少数杰出人物,尤其是被人们当做民族始祖的人物②。就中华民族来说,炎帝就是这样一位民族祖先。

尽管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人物,但是,自周代以来,人们一直把炎帝和黄帝当做中华民族的始祖,自称“炎黄子孙”。《国语·周语》载太子晋语曰:“此一王四伯,岂繄多宠?皆亡王之后也。唯能厘举嘉义,以有胤在下,守祀不替其典。有夏虽衰,杞、郐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1]107“皆黄、炎之后”一语的意思就是:夏、杞、郐、申、吕、齐、许等姓氏成员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后代。显然,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把炎帝和黄帝当做华夏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的始祖。

炎帝被人们当做中华民族的重要始祖,祭祀炎帝就是祭祀中华民族的祖先。每一次祭祀炎帝的活动都有对炎帝生平和事迹的深情回忆,都是对炎帝丰功伟绩的深切缅怀。自先秦以来,历代的炎帝祭祀都延续了人们对民族祖先的无限思念,将人们对民族祖先的跨时空追述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这一点,我们从历代祭文可以看出。古往今来,每一篇祭文都回忆了炎帝的生平和事迹,都把炎帝当做民族祖先,尊崇和歌颂炎帝。

对民族祖先的思念是人们寻根意识的重要表现。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为传承民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留了人们对早期历史的回忆

共祭炎帝活动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大大地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将各地区、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亲情纽带、经济纽带和文化纽带,民族凝聚力得到切实加强。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课后结合当前学习情况开展相应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黑板报,办手抄报、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等都是很好的举措。

炎帝祭祀也有同样的效果。人们在祭祀活动中一般都提到了炎帝对原始农业文明的贡献,如制作耒耜、教民耕种,绩麻为布、制作衣裳,筑土为墙、建造房屋,发明陶器、弓箭、五弦琴、医药等。这些发明都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取得的,是先民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人们把这些发明都归到炎帝一个人的名下,把炎帝的形象塑造为原始农业文明的主要开拓者,这样就形成了人们对原始农业文明的回忆。一年又一年的炎帝祭祀活动,将人们对原始农业文明这种早期历史的回忆传承下来。

第三,祭祀方式丰富多彩。

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祭祀炎帝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缅怀炎帝的丰功伟绩,表达自己的敬意;其二,陈述自己的某些情况,诉说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后者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人们把炎帝当做祖先神④,如果自己遇到困难,他们就会想到炎帝,希望炎帝帮助自己排忧解难,使自己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炎帝祭祀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列举数篇祭文予以说明。

以上这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官方祭文所反映出来的。民间祭祀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普通百姓在祭祀炎帝时一般都会许愿(即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希望炎帝帮助自己实现。在自己的愿望实现以后,人们要还愿,即向炎帝汇报,并且感谢炎帝。届时,人们摆上供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向炎帝坐像叩头、跪拜、祷告,口里念念有词。参祭人员较少,往往只有一二人。这是民间祭祀,比较简单。官方祭祀一般都很隆重,礼仪繁琐、复杂,参祭人员很多,队伍庞大。祭祀时,鼓乐齐鸣,以牛、羊、猪三牲和粟、黍、稷、麦、稻等谷物(俗称“五谷”)作为供品⑤,并且事先在丝帛上写好祭文,届时主祭人宣读祭文,读完以后将帛书焚化。人们就以这些民俗方式跟炎帝对话⑥,从而达到人们与祖先神沟通、交流的目的。

雍正元年(1723)祭文曰:“自古帝王,继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生民,仁周海宇。惟我皇考,峻德鸿勋,媲美前古,显谟承烈,垂裕后昆。朕以藐躬,缵膺大宝。当兹嗣位之始,宜修享祀之仪,特遣专官,虔申昭告。惟冀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遍洽乎寰区,厚德长敷于率土。尚其歆格,鉴此精诚。”[3]275-276雍正皇帝在这篇祭文里介绍了自己继承帝位的基本情况,表达了自己对“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遍洽乎寰宇,厚德常敷于率土”的美好愿望。

预测水源地持续20年后水位下降值和5年、10年相近(图3),观测井受水源地影响较小(下降值0.11~0.25 m)。预测地下水位在初期将可能伴随急剧下降,经过地下水的调蓄,在3~4年里,水源地运行相对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民族团结,对炎帝祭祀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人们既不是仅仅把炎帝当做汉族的祖先,也不是仅仅把炎帝当做部分民族的祖先,而是把炎帝当做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祖先。20世纪90年代,河北涿鹿修建了中华三祖堂,供奉炎帝、黄帝和蚩尤。显然,这是把炎帝、黄帝和蚩尤当做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后来又在中华三祖堂对面1000多米处修建了中华合符坛,二者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南北遥相呼应。合符坛中间是一组石雕,上半部是一个龙形雕塑,下半部刻有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文字简介;由呈圆形状分布的9条龙形雕塑的吻部支撑起一个球形物,球形物正好位于石雕的上方;外围竖立着56根石柱,形成一个同心圆,每根石柱都代表一个民族,刻有这个民族的名字、文字简介和民俗风情。这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观念就在合符坛得以体现出来。

1989年4月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祭文“人民建国,历史新编。繁荣经济,政治清廉。域中海外,爱国心坚。炎黄子孙,一致向前。中华一统,亿万斯年”,[3]3051993年8月15日湖南省省长陈邦柱祭文“惟我始祖,荫庇无穷。今逢盛世,四海升平。改革开放,政治清明。海内海外,炎黄裔孙。和衷共济,戮力同心。振兴中华,众志成城。完成统一祖国之伟业,建树实现四化之奇勋。以辉煌显赫之业绩跨入崭新世纪,使古老文明之家邦跻身强国之林”[3]307-308,都表达了主祭人对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美好愿望。

在开发房地产之前,必须要考虑好供求关系,这对于房价、成本计算以及开发时间和房屋的数量等起到了重要的价值,也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建设,在规划当中,还需要控制风险来让规划变得更具有可行性。

康熙三十五年(1696)祭文曰:“自古帝王,继天出治,道法兼隆,莫不慈惠嘉师,覃恩遐迩。朕勤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谷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专官秩祀,为民祈福。冀灵爽之默赞,溥乐利于群生。尚鉴精忱,俯垂歆格。”[3]271当时有不少地方遭受水旱之灾,农业歉收,康熙皇帝非常忧虑,于是派遣官员到酃县(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祭祀炎帝,为百姓祈福禳灾,希望炎帝帮助解决水旱灾害,使老百姓受益。从“冀灵爽之默赞,溥乐利于群生”一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这次祭祀炎帝是为了请炎帝帮助解决自然灾害,寄托了康熙皇帝对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姓受益的美好愿望。

四、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炎帝祭祀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自古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人们在祭祀炎帝活动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主要有以下表现:

综上所述,脐血瘦素、IGF-1、血脂水平的降低均与胎儿生长受限有关,且这一过程与母血IGF-1、血脂水平的降低有关,瘦素、IGF-1、血脂水平的相互影响可能共同参与调控胎儿生长发育过程。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词汇的积累是一件需要耐心以及细心的事情,所以这也要求学生在词汇的积累过程中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英语学科本身就具有零散的特点,所以在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词汇进行分类,有的单词在形式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其意思却差的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就需要拥有细心,并且在词汇的记忆中拥有耐心,对词汇的记忆同时还要有恒心。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促进英语的综合学习。

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种,绩麻为布、制作衣裳,筑土为墙、建造房屋,还发明了陶器、弓箭、五弦琴等。总之,人们几乎把原始农业文明的所有重要发明都是归到炎帝的名下。古往今来,人们还编造了很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通过这些活动,人们成功地塑造了炎帝这位中华民族重要始祖的伟大形象。在人们看来,炎帝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有关炎帝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很多,流传甚广,使人真假难辨,以至于对中国历史上是否真有炎帝这样的人物,很多人都无法说清楚。对于这种出神入化的编造能力,我们不能不表示由衷的赞叹。

第二,修建陵墓、庙宇等。

为了祭祀炎帝,人们修建了炎帝陵、炎帝庙等。这些建筑成为人们祭祀炎帝的主要场所。各地相关的建筑物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湖南炎陵、陕西宝鸡、山西高平的炎帝陵,湖北随州的炎帝故里,河南沁阳的炎帝庙和神农坛,河北涿鹿的中华三祖堂等。这些地方原来就有纪念炎帝的陵墓或庙宇。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这些建筑物进行了修缮或重建。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这些建筑物不仅气势恢宏、坚固耐用,而且雕梁画栋、装修考究,加上各种配套设施,形成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炎帝祭祀引起了人们对炎帝的浓厚兴趣。围绕炎帝对原始农业文明的贡献,人们编造了很多神话故事,如《炎帝的三个母亲》《炎帝生烈山》《天降嘉禾》《降牛耕田》《神农尝草》《神农犁》《神农架的由来》《日中为市》《神农箭》《神农琴》等③,详细地叙述了炎帝的诞生和成长情况、取得这些发明的经过以及炎帝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古代文献所载有关炎帝的神话故事仅仅是一部分,还有很多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这些神话故事虽然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知识编造出来的,但是曲折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这样,人们对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回忆便以这种特殊方式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人们祭祀炎帝的方式很多,不仅有摆放供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等一般的祭祀方式,而且有乐祭、舞祭、文祭、花祭等高级的祭祀方式。乐祭即演唱歌曲和演奏器乐。舞祭即表演舞蹈。这些音乐、舞蹈都是歌颂炎帝的。文祭即主祭人撰写和朗读祭文。每一次祭祀炎帝所采用的祭文都不相同,都是人们临时撰写出来的,从而留下了数以百计、内容各不相同的祭文⑦。这些祭文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花祭即向炎帝敬献花篮。此外,人们还用绘画、雕塑等手段表现炎帝的伟大形象,供人们祭祀。这些比较高级的祭祀活动,人们只有祭祀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才会开展,一般只有官方举办的祭祀活动才有。从这些祭祀方式可以看出炎帝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炎帝祭祀确实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人们在祭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力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

竹子是仅次于海草的第2大固碳植物。3年生竹子的固碳量要比10年生的松树或14年生的桉树的固碳量多40%。基于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将竹林作为碳汇林而发展[4,12]。

根据本项目的使用要求及沿线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交通量、材料等特点,结合新疆当地特色,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基本原则,进行路面结构方案的综合比选。

木材卸光,赵集站在空车厢上,注视何良诸前俯后仰,大起大落,游刃有余的姿势,心里惊讶,好家伙,从城里来的搭车人,竟是剥树皮的行家。赵集哪里知道,何良诸八岁前,就住在井口附近的棚户区。何良诸将鞭子和马交还给小男孩,心满意足地离开木材场,朝井口走去。

五、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炎帝祭祀属于民族祖先祭祀。全国各族人民自称“炎黄子孙”,把炎帝和黄帝当做中华民族的始祖,经常开展祭祀活动。这样,炎帝和黄帝成为五十六个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至少在文化方面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这种共识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如前所说,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人们已经把炎、黄二帝当做华夏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的始祖,认为夏、杞、郐、申、吕、齐、许等姓氏成员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后代。秦汉以后,很多少数民族都声称自己是炎帝的后裔。《周书·文帝纪》曰:“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4]1北周闵帝祠圆丘诏曰:“予本自神农,其于二丘,宜作厥主。”[4]146可见,北周统治者宇文氏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于此。”[5]949可见,辽朝统治者契丹贵族也认为自己是炎帝后裔。元朝统治者蒙古贵族、清朝统治者满族贵族也都把炎帝当做中华民族始祖祭祀。

(2018年苏州市中考题第27题)问题1:如图1,在△ABC中,AB=4,D是AB上的一点(不与点A、B重合),DE∥BC,交AC于点E,连接CD.设△ABC的面积为S,△DEC的面积为S′.

乾隆二年(1737)祭文“惟冀永佑雍熙之盛,益昭安阜之隆”[3]277,嘉庆五年(1800)祭文“惟冀孚熙皞之运,昭安阜之风”[3]283,也分别表达了主祭人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对国家安宁、百姓富足的美好愿望。

从炎陵、随州、宝鸡、高平等地情况来看,每一次重大祭祀活动都有各地区、各民族的代表参加,出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共祭炎帝的现象。共祭炎帝活动不仅使参加祭祀的各个民族形成了兄弟民族、骨肉同胞的亲情观念,而且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大大地加强了。

就经济方面的联系来说,湖南炎陵、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河北涿鹿等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士前来祭祀、旅游,甚至还有投资、兴办企业等经济活动。例如,现在每年到湖南炎陵、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河北涿鹿祭祀炎帝的台湾人士都是成千上万。有不少台湾人士到大陆投资、兴办企业,其中有些就在上述炎帝陵庙所在地。可见,通过炎帝祭祀,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联系大大地加强了。

就文化方面的联系来说,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等地经常举行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中部六省炎黄文化论坛每年召开,海峡两岸炎黄文化交流活动也经常开展,与会学者来自各地区、各民族。这些学者聚集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炎黄文化,不仅推动了炎黄文化研究,而且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

在世界各民族中,人们对本民族早期历史的记忆一般都是通过某些民俗活动得以保留的。例如,解放前我国南方某些少数民族主要通过在婚丧、祭祀等重要民俗活动中请巫师、歌手演唱叙事史诗《创世记》对人们进行历史教育,传授有关本民族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历史知识。[2]303《创世记》记载了本民族早期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叙述了祖先们开基立业的艰辛劳苦和丰功伟绩,引起人们对本民族祖先的敬仰和崇拜。在这些重要场合开展历史教育,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很多民族就是采取这种办法将有关本民族历史的基本知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

第一,塑造了民族始祖的伟大形象。

总之,人们对民族祖先的思念为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对早期历史的回忆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下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力和凝聚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都是在炎帝祭祀的基础上产生的⑧。如果没有炎帝祭祀,所有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可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炎帝祭祀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炎帝祭祀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积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因此,炎帝祭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初稿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祖武研究员提出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注释:

过去这么多年,林家再去戴家闹事也没意思了,但宗族规矩放在那里:外姓男丁不得入林氏族谱,不得进林家祠堂,不能分田分地。这事也就不能这么算了。

①《史记·封禅书》曰:“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是古代文献所载最早的炎帝祭祀活动。秦灵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24年至公元前415年,属于战国早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秦灵公为了祭祀黄帝和炎帝,在吴阳(今陕西陇县西南)修建了上畤和下畤。这是专门的祭祀场所。既然有了专门的祭祀场所,那么,秦国祭祀黄帝和炎帝肯定已经制度化的,定期祭祀。从秦灵公祭祀炎帝算起,炎帝祭祀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

② “民族始祖”是一个特殊概念,属于民俗学术语。每个民族都是由若干对夫妇繁衍下来的。然而,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这些最初的若干对夫妇确实已经无法弄清楚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把本民族早期历史上的某些杰出人物当做民族始祖。因此,“民族始祖”一词实际上是指早期历史上的少数几个杰出人物,有些甚至是传说人物。

③ 曹敬庄主编《炎帝传说故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各地有关炎帝的神话故事很多。有关神话故事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四个:湖南株洲,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长治。80年代以后,有些学者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相关著作,如任永华和李晨编著《炎帝的传说》(三秦出版社1988年出版)、李明亨等主编《炎帝》(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曹敬庄和谢协农主编《炎帝的故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曹敬庄从上述著作中精选了部分神话故事,编成《炎帝传说故事》一书,2001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炎黄汇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出版)、《炎帝汇典》(华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著作也收录了很多有关炎帝的神话故事。

④ “祖先神”是民俗学术语,指人们把祖先当做神灵。人们认为祖先去世以后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成为神灵,仍然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人们只要尊崇祖先,虔诚地敬奉和祭祀祖先,就会得到祖先的庇佑。这是祖先崇拜的表现。祖先崇拜又被称为“祖灵崇拜”。相信祖先神存在,是祖先崇拜产生的认识论基础。人们不仅崇拜家族祖先、行业祖先,而且崇拜民族祖先,把民族祖先当做祖先神。家族祖先又称“家神”。参阅拙作《论祖先崇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⑤ “五谷”一词指粟、黍、稷、麦、稻等粮食作物,系粮食作物的总称。

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加强“安全游泳”“自救游泳”“救助他人游泳”的校本游泳课程开发和教学,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游泳自救与水中救助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减少溺亡,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⑥ “民俗方式”即民间普遍采用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虽然比较简陋,有些甚至是很不科学的,需要改进,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人们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人们又不得不采用这些生产、生活方式。有些生产、生活方式虽然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却是人们表达愿望和要求的一种方式。民俗方式是人们认识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体现。

⑦ 《炎黄汇典》(祭祀卷)收录了明清以来中央政府在炎陵县祭祀炎帝的祭文60余篇。这些只是比较重要的祭文,还有很有很多祭文没有收入。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保存了很多祭文。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等地也保存了不少祭文。据不完全统计,保存至今的祭文超过100篇。

⑧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有炎帝陵,炎帝祭祀历史悠久。宋罗泌撰《路史》卷12《后纪三·禅通纪》曰:“(炎帝)都于陈,盖宇于沙,是为长沙。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有唐尝奉祀焉。”乾德五年(967),北宋政府在这里找到炎帝陵,“爰即立庙陵前,肖像而祀。”此后政府定期祭祀。受此影响,除炎陵县外,茶陵、耒阳、安仁、郴州、嘉禾、汝城、永兴、资兴、桂东、桂阳、宜章、临武等地也出现了很多炎帝庙、神农殿,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炎帝的神话故事,如“天降嘉禾”“神农制耒”等。嘉禾县建立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取名为“嘉禾县”就与“天降嘉禾”的故事有关。清王万澍《衡湘稽古》卷1曰:“《嘉禾县学记》曰: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循其实曰嘉禾县。”(王万澍、王国牧撰《湖南阳秋》,岳麓书社2012年出版,第410页)该书又载:“《衡湘传闻》曰:(炎)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明《一统志》曰:耒水出郴州之耒山是也,水西北流经耒县。《水经注》曰:县盖因水以制名。然水乃因事,为作耒而得耒名矣。”(第410—411页)这些神话故事都是在炎帝祭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参考文献:

[1][战国]佚名.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曲英杰.炎黄汇典(祭祀卷)[M].长春:文史出版社,2002.

[4][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5][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YandiFeteandCulturalInheritance

JiChengming

(BiquanAcademyof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

Abstract: Yandi fet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al inheritance.It continues people's thoughts on the ancestors of the nation,preserves people's memories of early history,places people's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and stimulates people's creativity, and strengthened our nation's cohesion.Therefore,Yandi fete can be a positive effect 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Yandi fete;cultural inheritance;national ancestors;carrier;bond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19.01.001

收稿日期:2018-10-18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JD55)

作者简介:吉成名(1963—),男,湖南浏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民俗史。

(责任编辑:周金华)

标签:;  ;  ;  ;  ;  ;  ;  ;  ;  ;  ;  ;  

吉成名:炎帝祭祀与文化传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