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鑫:马克思关于机器的哲学分析论文

李俊鑫:马克思关于机器的哲学分析论文

摘要: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自身增殖的两个环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机器一方面成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提升相对剩余价值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机器又生产出了与之相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机器不仅改变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运行方式,更直接地改变了现实的个人的生存。

关键词:资本逻辑;机器;自然科学;现实的个人

一、机器的哲学分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揭示了机器的历史性意义。机器的运用,具有世界历史性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一,机器打破了传统生产方式对于生产力的束缚,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生产,在单一时间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以机器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历史才能打破区域的,民族的限制,形成了了建立在人的感性交往基础上的世界历史。因此马克思指出:“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1)。”二,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在形成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的同时,它也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破坏性的力量。现实的个人成为了机器,不仅让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了物与物的关系,而且让机器主导下的劳动都成为了不堪忍受的存在。

机器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和生产方式的结构性转变。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强调:“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2)。”从手工磨到蒸汽磨的转变,不仅仅代表着生产力的提升,还代表着整个社会的转型,机器产生的是全新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商品交换的普遍化和封闭的小农经济的区别。生产方式的不同塑造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封闭的小农经济中,人是主导性因素,投入人力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小农经济的兴衰成败,因此前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层面表现为主体性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则相反,它是一种客体性劳动。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中,机器是主导性因素,投入机器的多少决定了剩余价值生产的规模。在体系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有机体,以现实的物质生产条件呈现在生产者面前。

爱德华和迈拉,另外两位来自博学派的新生,坐在跟我们隔着两个餐桌的地方,他们贴得很近,切食物的时候两人的胳膊肘都会碰到一起。突然迈拉停下来吻了爱德华。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他们,双颊有些发烫。说实话,我这一辈子还没看过几次别人接吻。

机器的应用符合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是资本逻辑的内在要求。如果说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决定性因素是劳动时间的投入量,那么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决定性因素就是劳动空间的延展与收缩,机器就是提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不能增加劳动时间的条件下,只能通过机器的应用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明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工人在机器所主导的社会生产中,被整合到了体系化,结构化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成为了机器劳动的一个因素。一方面,机器是人们生产的工具,人们通过机器来生产更多的商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积极行动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人是机器组成部分,人等同于有血肉的机器。劳动中真正的主体其实是机器,人服务于机器的劳动。这也就不难理解,在马克思所经历的经济危机中,工人们为了逃避劳动,不得不选择砸毁机器来解放自己,因为在机器所主导的社会性劳动中,人只是机器的一个因素,却被要求像一个人一样活着。

二、机器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双重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标志着庞大的商品堆积,随着商品交换的普遍化,机器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普遍性因素,抑或是说,未经过机器生产的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并不真实存在。在机器生产的过程中,人本身也进行了新一轮的自我生产与自我分裂。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原子化,数字化,机械化和碎片化。通过机器的使用与资本主义分工协作,原本整体性的劳动被分解为数量不等的具体环节,每个人只负责一部分。人们劳动过程的分解与裂变,也导致人的生存状态也被映射出一种分裂的镜像。人们个体的整体性生存方式在生产的碎片化状态中被肢解成不同行为状态下的人,人可以制造任何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在这种由机器为组成部分的社会性劳动中,个人的劳动总是显得微不足道。人的主体性劳动被机器的客体性劳动所支配。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人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不断提升。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对于机器生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机器对于人们的操控,人越来越像机器一样活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机器往往被定义为解放人类生产力,将人类逃离自然蒙昧的工具,但是实际上它却成为了操控人类生活的“怪物”。“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取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3)。”机器作为一个强大的客观性力量独立于人类而存在,而这种现实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机器生产中变得愈加明显。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44.

三、结语

卢春泉认为,在外部资金大量进入、银隆已由一个家族式企业变身为社会化企业的情况下,魏银仓并未适应自己新的身份,这一点是董明珠等外部股东和魏银仓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注释:

科学技术与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统一,使得科学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独立观念。科学内化于机器生产之中成为了统治和控制工人的手段,表面上来看,科学已经与直接性劳动相分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但是这种独立性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所构造的幻象。因此马克思指出:“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5)。”我们注意到,每一次科学范式革命,思想革新,直接的影响就是资本的发展迈入了新的运行空间。例如,蒸汽机的发明扬弃了传统生产方式的自然性和空间性限制,将人类思维推向了世界历史的高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自然科学技术,机器实际上被统合在资本的自我生产的过程之中,资本的生产就是生产工人,自然科学技术,机器的过程。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86-487.

工人,自然科学技术,机器被放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双向互动。一方面,自然科学技术以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基础,通过改良提升机器生产中的环节和结构增加产品的生产量;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进一步再生产以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机器生产的过程不仅仅是物质生产而且还是自然科学技术在实践上的应用,自然科学技术内置于生产过程之中成为了机器的职能。科学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过机器的中介,自然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之中,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压力,因此17世纪到19世纪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首先要从反对机器开始。因此马克思指出,要明确将机器自身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机器区分开来,工人应该反对的是机器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不是机器自身。“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4)。”科学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是应当为了提升生产力而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仅仅是提升剩余价值的手段。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

从二维码的产生和客户扫码方式的不同,我们基本上可以把移动扫码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当客户想要购买某种商品时,触发商家后台服务器连接操作,商家后台服务器通知支付宝支付后台,由支付宝后台产生该商品二维码返回给无人售货机远程服务器,也就是商家后台,再由商家后台发送订单二维码给远程无人售货机显示输出。用户扫码读取订单信息完成支付后,支付宝支付后台确定用户已支付信息发给客户,同时异步通知支付结果结商家后台服务器。商家后台服务器完成相应开关信息传送[2]。大致情况如图1所示。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1.

ST131型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以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50%,ESBLs阳性率达77.8%,多重耐药率高达88.9%,并高于非ST131型菌株,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表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4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86-48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571.

作者简介:李俊鑫(1997-),男,汉族,黑龙江省漠河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标签:;  ;  ;  ;  ;  ;  ;  ;  ;  ;  ;  ;  ;  ;  

李俊鑫:马克思关于机器的哲学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