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含量论文-章异平,海旭莹,徐军亮,吴文霞,曹鹏鹤

碳水化合物含量论文-章异平,海旭莹,徐军亮,吴文霞,曹鹏鹤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水化合物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栓皮栎,叶片物候,海拔

碳水化合物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章异平,海旭莹,徐军亮,吴文霞,曹鹏鹤[1](2019)在《秦岭东段栓皮栎枝条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枝条是碳供应器官和碳需求器官的连接者,研究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季节变化对理解树木体内的碳分配至关重要。该研究以秦岭东段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优势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其分布的海拔上下限(650m和970m),通过在展叶期采用旬尺度和在非展叶期采用月尺度相结合的周期性取样方法(共计12次),测定栓皮栎枝条NSC组分及含量,并观测同期叶片物候变化。结果表明:(1)栓皮栎枝条NSC含量随季节波动较小,变化差异不显着。但枝条可溶性糖含量(高海拔)或淀粉含量(低海拔)在一定生境条件下,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说明栓皮栎枝条可溶性糖和淀粉之间存在动态转化过程。(2)栓皮栎枝条NSC组成以可溶性糖为主(61%),这可能是该树种在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所采取的生长策略。(3)土壤含水量(正相关)和饱和水汽压差(负相关)分别是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影响栓皮栎枝条NSC含量的主导环境因子,说明相比高海拔,低海拔的栓皮栎可能对高温引起的水分胁迫更敏感。(4)结合叶片物候发现,栓皮栎枝条NSC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萌芽前(3月中下旬, 11%左右),最小值出现在展叶后期(4月末, 5%左右),叶片萌芽展叶后枝条NSC含量下降。总体而言,枝条NSC含量在高低海拔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春季萌芽前后存在显着差异,海拔引起的叶片物候时间差极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说明,栓皮栎叶片物候会直接影响枝条NSC含量的季节变化,枝条NSC含量对叶片萌芽生长至关重要,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栓皮栎树体内碳调配机制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浪,卢冬亚,张艳,田雨佳,王永颖[2](2019)在《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及其与奶牛瘤胃内细菌含量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比较苜蓿不同加工形式产物(苜蓿干草vs.苜蓿青贮)二级分子结构差异及其与奶牛瘤胃内细菌数量的相关性。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法图谱技术测定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的碳水化合物二级分子结构差异,进而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提取DNA后的微生物菌群分布,比较苜蓿干草或青贮分别作为奶牛瘤胃发酵底物发酵24 h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特定细菌的基因表达量;分析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参数和特定细菌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苜蓿干草的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峰高、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峰面积、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高、总碳水化合物第叁亚峰峰高、总碳水化合物第叁亚峰峰面积、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均显着高于苜蓿青贮的对应指标(P<0.05),但与体外发酵试验中的其他瘤胃细菌含量无显着的相关关系。在体外发酵培养后,苜蓿干草组溶纤维丁酸弧菌数显着高于苜蓿青贮组(P<0.05)。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面积与溶纤维丁酸弧菌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的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面积无显着差异,说明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面积这一分子结构特征参数不是影响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章异平,曹鹏鹤,徐军亮,海旭莹,吴文霞[3](2019)在《秦岭东段栓皮栎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树木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组分的季节变化是掌握树木碳代谢规律的基础,也有利于判断以往研究仅凭生长季单次或几次(<5次)的取样方法是否存在一定局限性。以秦岭东段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优势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其分布的海拔上下限(650 m和970 m),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通过月尺度周期性取样(共计9次),测定栓皮栎叶片NSC及其组分含量,并观测同期叶片物候变化。结果显示:(1)栓皮栎叶片NSC及其组分季节变化差异显着(P<0.05),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变异系数分别为20.99%、52.28%和25.96%;(2)整体而言,栓皮栎叶片NSC最小值在展叶初期(3月末—4月初,5%左右),最大值在展叶末期(5月上旬,12%左右),之后NSC呈持续下降趋势。不同海拔NSC极值出现时间略有不同,叶片物候可能是影响年内极值的主要原因。(3)栓皮栎叶片NSC组成以可溶性糖为主(65%),这可能是树种在暖温带所采取的生长策略。(4)海拔对栓皮栎叶片NSC及其组分影响差异不显着,低海拔栓皮栎叶片NSC及其组分含量略大于高海拔。研究结果,栓皮栎叶片NSC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适当加大NSC采样频率对于正确理解树木碳代谢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张豆[4](2019)在《氮添加对油松幼苗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δ~(13)C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是植物生长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能量供应物质,在植物的呼吸、生长和其它生理需求与光合作用不同步时提供碳的缓冲区。NSC的变化不仅反映同化物储蓄和生长投资分配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且进一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全球氮(N)沉降对植物NSC含量的影响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是揭示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物质循环对土壤有效N变化的响应机制,以此提出有参考价值的人工林培育和经营策略。本研究以一年生油松幼苗盆栽N添加实验为基础,设置4种氮添加水平(0、3、6、12 g N?m~(-2)?a~(-1)),将植物器官分为叶片、枝干、不同径级(0-1mm、1-2mm、>2mm)根系5个器官,通过定期取样和脉冲标记等方法研究了氮添加对油松幼苗不同器官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光合碳分配和碳水化合物中δ~(13)C的影响过程和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高浓度的氮素添加(12 g N?m~(-2)?a~(-1))处理显着提高了苗高和生物量,在N_(12)水平下幼苗苗高和生物量分别比未施氮处理增加26.62%和28.57%。随氮添加水平增加,根冠比降低,叶重比、地上生物量增加,说明土壤有效N含量增加后,油松对根部生物量的投资相对减少,氮添加有利于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幼苗苗高、生物量及分配格局的改变表明油松幼苗可以通过调节生物量在地上与根系、叶与茎之间的分配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2)由于不同组织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和功能不同,1-2mm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显着高于叶片、枝干、0-1mm根、>2mm根,且在各组织中浓度大小均表现出1-2mm根>叶片>枝干、以及>2mm根>枝干的大小关系;油松幼苗各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存在明显的取样时间差异,后两次取样NSC及其组分含量明显降低,说明以上指标具有时间动态性;随着氮添加水平增加,油松幼苗中可溶性糖、淀粉、NSC含量在不同器官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这说明油松幼苗不同器官对氮添加有不同的适应性,油松幼苗能通过改变NSC及其组分在各器官中的积累与分配来适应氮的增加,而改变的程度随氮素供应水平而不同。各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的比值基本都小于1,说明NSC主要以淀粉为主。随氮添加水平增加,土壤pH值呈现降低的趋势;并且随取样时间增加,油松幼苗中可溶性糖、淀粉、NSC含量主要受土壤pH影响。总之,不同氮添加水平、取样时间对油松幼苗不同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不同。(3)~(13)C稳定同位素标记表明,随氮添加水平增加,各器官中~(13)C含量和碳水化合物中δ~(13)C值均呈增加的趋势,说明短期N添加有利于植物同化~(13)C,并提高油松各器官碳水化合物中~(13)C的分配。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中δ~(13)C值在不同施氮处理以及不同器官间均表现一定的差异,说明植物对碳的同化及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受植物自身生理特征和土壤有效N变化的影响。总之,氮添加水平对油松幼苗中NSC及其组分的含量、碳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全球N沉降可能对树木不同器官异速生长的影响不同,并因此对针叶林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孙哲,史春余,陈路路,田昌庚,郑建利[5](2019)在《干旱胁迫下钾素对甘薯碳水化合物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施钾量对不同生长时期甘薯碳水化合物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甘薯的抗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食用型甘薯品种‘泰中6号’为材料,以硫酸钾(K_2SO_4)为供试肥料,水分处理设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和30%~40%,依次代表正常供水(W1)和干旱胁迫(W0);钾肥设K0、K1、K2、K3四个水平,K_2O用量分别为0、120、240和360 kg/hm~2。分析了不同生长时期甘薯干物质含量、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内源激素含量及收获期块根产量。【结果】干旱胁迫下甘薯植株干物质含量、块根和淀粉产量显着降低,施钾有利于甘薯植株干物质含量的提高、块根的膨大和淀粉的生成和积累,甘薯植株和块根干物质含量、块根淀粉含量和积累量最大均为K2处理,较K0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达到31.7%、43.6%、10.6%和50.6%。相同钾用量条件下,干旱胁迫下块根单薯重显着高于正常灌水,单株结薯数显着低于正常灌水。正常灌水条件下施钾后甘薯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干旱胁迫下施钾使甘薯叶片和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增大,较K0提高幅度最高分别达到31.4%和36.0%。干旱胁迫下施钾后甘薯叶片和块根IAA、ABA、ZR和GA含量显着增大,较K0提高幅度最高分别达到12.7%、15.7%、12.0%、10.4%和21.4%、15.6%、65.7%、13.0%,促进了甘薯植株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干重的提高,块根淀粉积累速率增大。【结论】干旱胁迫下施钾促进了干物质向块根的分配,提高了甘薯块根单薯重,从而增加了单位面积甘薯块根产量。干旱胁迫下钾素提高甘薯块根和叶片内源激素(ABA、IAA、ZR、GA)含量,块根内源激素含量的增加促进了块根淀粉的合成和积累,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增加促进了地上部茎叶生长、茎叶干物质积累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增强了甘薯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康喜坤,陈小红,龚伟,张腾驹[6](2019)在《圆叶玉兰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氮、磷含量对海拔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能源物质和影响植物分布的限制生长因子,圆叶玉兰(Magnolia sinensis)是四川省特有的珍稀濒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其NSC、N和P可以反映它的营养供应水平及对环境的适应策略。选取芦山6个海拔梯度(1840,1960,2070,2170,2270,2390 m)的圆叶玉兰为对象,研究不同海拔下圆叶玉兰叶片中NSC与N、P及其化学计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圆叶玉兰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2390 m处显着高于1840 m处, NSC含量在不同海拔差异极显着,随海拔增加呈"低-高-低"的单峰变化,2170 m处叶片NSC含量最高,碳水化合物供应充足;可溶性糖/淀粉的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N含量和N/P比都随海拔上升而下降,且N/P比在各海拔上均小于14,NSC/N比在2390 m处显着高于1840 m处。总之,圆叶玉兰叶片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显着不受海拔的影响,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抵御低温环境,其生长主要受氮元素限制而不受碳限制,反映了濒危植物圆叶玉兰在其有限的分布范围内NSC及N、P的保护策略,为圆叶玉兰的碳代谢和生长适应对策提供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韦庆翠,汤庚国,张衡锋[7](2019)在《低温冷藏对番红花花芽中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番红花鳞茎为试材,进行不同变温处理,采用蒽酮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高速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不同时间段花芽内可溶性糖、淀粉、淀粉酶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探讨低温冷藏与番红花发芽休眠解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处理30 d后,可溶性糖含量急剧上升,淀粉含量急剧下降,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均表现出与可溶性糖含量相似的变化趋势;5℃/10℃处理30 d后花芽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上升,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着下降;3个处理的谷氨酸含量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多项测定指标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由此可知,番红花花芽经30 d低温处理后开始解除休眠,且以5℃/10℃处理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4期)

林兴军,马福生,陈鹏,黄丽芳,董云萍[8](2019)在《咖啡开花过程中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开花过程中叶片碳水化合物分配特性,观测咖啡叶片生长发育特性,测定来自不同品种咖啡开花过程中叶片可溶性糖、蔗糖及淀粉的含量。结果表明:咖啡叶片生长和花芽发育呈现对称生长,叶片发育在不利的条件下具有补偿效应;开花前,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早上明显低于傍晚,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开花后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下降,并且早上可溶性糖含量与傍晚无显着差异,而淀粉含量早上显着高于傍晚;蔗糖含量变化趋势为先显着上升,而后缓慢下降。表明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积累有利于咖啡开花。(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孙伟,杨合龙,王开丽,肖红,戎郁萍[9](2019)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豆科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对植物代谢、返青和再生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其在植物体内的动态变化,可指导草地放牧、刈割及退化草地修复等草地管理实践。本研究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5种豆科植物[扁蓿豆(Mellissitus ruthenica)、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多叶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山野豌豆(Vicia amoena)和狭叶野豌豆(V.sepium)]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地上部、茎基部和根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探讨年度、季节和物种对植物碳水化物合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物种在不同年度间贮藏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差异较大,极度干旱条件下植物根部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P<0.05)。2016年4–9月,山野豌豆地上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1.01%~7.04%和0.54%~6.73%,高于其他植物;狭叶野豌豆茎基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大于其他植物,分别为1.12%~10.06%和0.52%~2.69%;多叶棘豆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和狭叶野豌豆根部还原糖含量高于其他植物,分别为1.68%~7.62%和0.46%~2.98%。植物增加根部的贮藏碳水化合物,可提高耐牧性,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放牧期应在6月底至9月初,干旱年份利用草地时,应采取降低载畜率、延迟放牧及提前休牧等管理措施,8月收获干草有利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豆,景航,王国梁[10](2019)在《人工油松林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氮沉降通过影响树木叶片的生理过程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但目前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中油松、辽东栎、忍冬、绣线菊、黄刺玫、茜草、披针苔草7种主要高等植物,比较了3年氮添加(0、3、6、9 g N·m~(-2)·a~(-1),分别用N_0、N_3、N_6、N_9表示)对7种植物叶片中NS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变异很大,二者变异最高的均为黄刺玫,最低的分别为绣线菊和披针苔草;不同植物可溶性糖、淀粉对氮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N_6处理下茜草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变异高于其他物种,N_3和N_9处理下绣线菊的变异高于其他物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异最小的物种在不同氮添加水平下不同.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油松和披针苔草的可溶性糖含量持续升高,绣线菊持续降低,辽东栎、忍冬和黄刺玫的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在N_6处理达到最小,而茜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呈现较复杂的变化趋势.氮添加对植物叶片中淀粉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油松、忍冬和披针苔草的淀粉含量持续增加,绣线菊先降低后增加,在N_3处理达到最小,而黄刺玫和茜草则呈现较复杂的变化趋势,辽东栎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平缓.在氮添加后,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与植物叶片NSC含量无相关关系,仅N_0和N_3水平下上述土壤理化指标会显着影响可溶性糖/淀粉.表明林地不同植物叶片中NSC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明显不同,研究全球氮沉降或氮添加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考虑不同植物,尤其不同生活型植物的不同响应.(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碳水化合物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旨在比较苜蓿不同加工形式产物(苜蓿干草vs.苜蓿青贮)二级分子结构差异及其与奶牛瘤胃内细菌数量的相关性。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法图谱技术测定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的碳水化合物二级分子结构差异,进而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提取DNA后的微生物菌群分布,比较苜蓿干草或青贮分别作为奶牛瘤胃发酵底物发酵24 h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特定细菌的基因表达量;分析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参数和特定细菌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苜蓿干草的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峰高、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峰面积、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高、总碳水化合物第叁亚峰峰高、总碳水化合物第叁亚峰峰面积、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均显着高于苜蓿青贮的对应指标(P<0.05),但与体外发酵试验中的其他瘤胃细菌含量无显着的相关关系。在体外发酵培养后,苜蓿干草组溶纤维丁酸弧菌数显着高于苜蓿青贮组(P<0.05)。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面积与溶纤维丁酸弧菌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的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面积无显着差异,说明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面积这一分子结构特征参数不是影响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的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水化合物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章异平,海旭莹,徐军亮,吴文霞,曹鹏鹤.秦岭东段栓皮栎枝条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2019

[2].吴浪,卢冬亚,张艳,田雨佳,王永颖.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及其与奶牛瘤胃内细菌含量相关性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9

[3].章异平,曹鹏鹤,徐军亮,海旭莹,吴文霞.秦岭东段栓皮栎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J].生态学报.2019

[4].张豆.氮添加对油松幼苗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δ~(13)C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5].孙哲,史春余,陈路路,田昌庚,郑建利.干旱胁迫下钾素对甘薯碳水化合物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6].康喜坤,陈小红,龚伟,张腾驹.圆叶玉兰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氮、磷含量对海拔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7].韦庆翠,汤庚国,张衡锋.低温冷藏对番红花花芽中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8].林兴军,马福生,陈鹏,黄丽芳,董云萍.咖啡开花过程中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动态[J].热带农业科学.2019

[9].孙伟,杨合龙,王开丽,肖红,戎郁萍.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豆科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J].草业科学.2019

[10].张豆,景航,王国梁.人工油松林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标签:;  ;  ;  ;  

碳水化合物含量论文-章异平,海旭莹,徐军亮,吴文霞,曹鹏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