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炭负载零价铁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铜和铬的稳定化效果及生物有效性影响

黑炭负载零价铁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铜和铬的稳定化效果及生物有效性影响

论文摘要

采用直接热解法和碳热还原法分别制备了黑炭(BC)和黑炭负载零价铁(BF)材料,通过土壤稳定化培养实验和盆栽实验,考察了BC和BF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铜和铬的稳定化效果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C可提高土壤pH,BF则降低土壤的pH。在投加量为5 g·kg-1的情况下,处理30 d后,BC和BF对土壤中TCLP-Cu的去除率分别为76.99%和69.83%;BC对TCLP-Crtotal和TCLP-Cr(VI)去除率分别为91.07%和92.47%,BF对TCLP-Crtotal和TCLP-Cr(VI)的去除率均接近100%,两者均能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迁移性。形态分析表明,投加BC和BF均促进了铜由酸可提取态向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转化,同时使铬的酸可提取态降低,可氧化态增加。盆栽实验表明,BC和BF均大大降低了土壤中铜和铬的生物有效性,减弱了其由植物根部向地上迁移的能力。相比而言,BF在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铜和铬的稳定化效果、形态转化以及迁移性方面整体优于BC。

论文目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模拟复合污染土壤制备
  •   1.2 稳定化材料的制备
  •   1.3 实验设计
  •     1.3.1 土壤稳定化培养实验
  •     1.3.2 盆栽实验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BC和BF的表征
  •     2.1.1 SEM
  •     2.1.2 XRD
  •     2.1.3 BET
  •   2.2 BC和BF对土壤pH的影响
  •   2.3 BC和BF对土壤中铜和铬稳定化效果的影响
  •     2.3.1 投加量对铜和铬稳定化效果的影响
  •     2.3.2 BC和BF对铜和铬稳定化效果的动态变化
  •   2.4 BC和BF对土壤中铜和铬的形态影响
  •   2.5 盆栽实验
  •     2.5.1 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2.5.2 重金属的积累和迁移
  • 3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王维大,林薇,李玉梅,张连科,韩剑宏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黑炭负载零价铁,土壤修复,生物有效性

    来源: 环境工程学报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 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6QDL-B08),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资助项目(2016BS0511)

    分类号: X53

    页码: 944-954

    总页数: 11

    文件大小: 2088K

    下载量: 493

    相关论文文献

    • [1].马尾松采伐迹地火烧黑炭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短期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 [2].浙江景宁东坑黑炭梅生产现状及主要栽培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5(11)
    • [3].国际航行船舶黑炭排放问题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6(03)
    • [4].生物黑炭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产量的影响[J]. 茶叶学报 2015(01)
    • [5].生物黑炭用量对赣东北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5(04)
    • [6].生物黑炭的施加对连云港滨海盐碱土的改良作用[J].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7].不同来源生物黑炭特性对比及其在农业环保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11)
    • [8].秸秆源黑炭还田对水稻土生产力和固碳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12)
    • [9].黑炭[J]. 东西南北 2008(07)
    • [10].黑炭[J]. 晚报文萃 2008(17)
    • [11].长期秸秆黑炭施加对石灰性潮土肥力、固碳及氨挥发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 [12].马尾松林采伐迹地火烧黑炭对土壤活性碳氮库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8(20)
    • [13].2013年12月石家庄一次霾天气过程中的黑炭浓度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09)
    • [14].添加生物黑炭对玉米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5(05)
    • [15].我是快乐的“小黑炭”[J].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1(Z1)
    • [16].生物黑炭对日光温室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02)
    • [17].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看生物黑炭技术的推广[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03)
    • [18].施用生物黑炭对红壤旱地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7)
    • [19].添加生物质黑炭对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J]. 土壤 2012(01)
    • [20].生物黑炭输入对果园土壤性状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2(02)
    • [21].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作为低碳农业途径的探讨[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04)
    • [22].骏马推出新一代轻薄黑炭衬[J]. 纺织服装周刊 2009(36)
    • [23].化肥减施下低用量生物黑炭对红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3)
    • [24].基于无人机平台的黑炭垂直变化监测[J]. 装备环境工程 2019(06)
    • [25].生物黑炭和氮肥耦合提升红壤地力的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2)
    • [26].秸秆及秸秆黑炭对小麦养分吸收及棕壤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15)
    • [27].蛇相缚[J]. 清明 2014(04)
    • [28].生物黑炭茶园应用技术试验示范效果[J]. 福建农业学报 2014(06)
    • [29].生物黑炭输入对茶园土壤呼吸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4)
    • [30].施用生物黑炭对烤烟镉吸收的抑制效应[J]. 作物研究 2013(02)

    标签:;  ;  ;  ;  

    黑炭负载零价铁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铜和铬的稳定化效果及生物有效性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