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解放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美学,全球资本主义,开放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
政治解放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文苑仲[1](2017)在《全球化时代审美解放话语的重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叁重论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并不是一种"纯"美学,毋宁是一种"政治美学",或者说是一种解放政治的审美话语,其根本目标是实现阿尔都塞所说的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塑造的阶级人向自由主体的转变。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卢卡奇、阿多诺等人奠基的政治美学传统的同时,直面全球化语境下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向,探索审美解放话语的重建:通过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重构对现实和历史的认知,唤醒一度沉寂的乌托邦冲动,奠定政治美学的历史基础;通过论证审美意识形态对身体的塑造和非物质性劳动对劳动者的影响,将身体空间和劳动过程作为政治美学的两大斗争领域;通过对政治和美学内在关联与差异的思考,肯定审美过程之中蕴含的实践力量,对政治美学可能采取的斗争方式进行了探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在这叁重论域的展开最终是为了超越全球资本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蔡洁[2](2017)在《性别解放与政治话语的双重变奏:1935年“娜拉事件”的多元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1935年元旦,磨风艺社在南京进行了《娜拉》的公演。然而,扮演"娜拉"的小学女教师王光珍及叁位参演的女中学生遭遇了学校解聘、开除或斥责的处分。社会各界对王光珍的声援,将"娜拉事件"推向了风口浪尖。然而,王光珍却陷入了失业、失家、失誉的尴尬境地,折射出了自"五四"至20世纪30年代女性在性别解放历程中的诸多困境。从更深层次而言,国共两党为争夺国统区文艺话语权展开的竞逐与博弈,以及全国抗战前夜对女性性别角色重塑问题上的分歧,使得"娜拉事件"中,媒体炒作、女性启蒙、政党政治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在一起,演绎了性别解放与政治话语的双重变奏。(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谈燕[3](2016)在《惟有改革创新才能开创新的局面》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断提高影响力国际话语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上海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上海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为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6-02-16)
施钰,吴家华[4](2015)在《超越古典自由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解放话语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欧洲,古典自由主义作为激进的意识形态,通过理论批判与实践指导,帮助资产阶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同属于西方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产物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对古典自由主义自由平等的价值诉求、政治解放的解放目标、市民社会的社会基础的积极意义进行肯定的同时,对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深刻批判。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实质平等为价值诉求、以人类解放为解放目标、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社会基础的一套解放话语。从超越古典自由主义的维度来看待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主张,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学习论坛》期刊2015年06期)
袁光锋[5](2013)在《“解放”与“翻身”:政治话语的传播与观念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中,革命扮演着重要角色。革命时期产生了许多政治话语,用以表达革命的理念。这些政治话语借助政治权力和各种传播方式,塑造了人们的政治观念,并嵌入到人们的集体记忆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体系中,"解放"和"翻身"是两种重要的话语。文章借助于3个数据库,以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它们是如何进入政治话语体系的,以及它们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这两种话语与政治实践相配合,一起改造了人们的观念。1980年代之后,两种政治话语的地位都迅速下降,但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执政党进行了"去政治化"的传播,被用来为新的政策提供合法性论证。它们所塑造的政治观念在后革命时代依然有着潜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钱厚诚[6](2013)在《解放政治的生态话语——大卫·哈维生态人类学思想的阐释与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超越和替换资本主义体系的理论宗旨,新马克思主义者大卫·哈维以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政治作为切入点,从"类存在物"、"生命之网"和"反叛的建筑师"叁个方面,指明了解放政治的人学基础,提出了我们自身对于自然和人类所承担的双重责任,鼓动人们开展全球性的联合行动,并进一步提出了以人类基本权利的争夺与维护为主线的斗争策略。(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付清松[7](2012)在《基于辩证图式伸张解放政治的辩证乌托邦话语——哈维的《新自由主义简史》给马克思主义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哈维基于"辩证认知图式"和过程乌托邦概念,考察了新自由主义从乌托邦话语落实为物质实践的简要历程。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充分证明,其"别无选择"实际是有目的的阶级力量重建;认为当前全球的两极分化不是新自由主义制造而是市场的"负外部效应"的观点,在政治上是天真和有害的。新自由主义的乌托邦话语给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启示是:如何伸张解放的乌托邦话语并在变革社会行动的各环节上穿梭,从而在消极意义上戒备新自由主义,在积极意义上将替代资本主义的实践汇集起来,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政治地形。(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2年05期)
政治解放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35年元旦,磨风艺社在南京进行了《娜拉》的公演。然而,扮演"娜拉"的小学女教师王光珍及叁位参演的女中学生遭遇了学校解聘、开除或斥责的处分。社会各界对王光珍的声援,将"娜拉事件"推向了风口浪尖。然而,王光珍却陷入了失业、失家、失誉的尴尬境地,折射出了自"五四"至20世纪30年代女性在性别解放历程中的诸多困境。从更深层次而言,国共两党为争夺国统区文艺话语权展开的竞逐与博弈,以及全国抗战前夜对女性性别角色重塑问题上的分歧,使得"娜拉事件"中,媒体炒作、女性启蒙、政党政治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在一起,演绎了性别解放与政治话语的双重变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解放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文苑仲.全球化时代审美解放话语的重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叁重论域[J].文艺理论研究.2017
[2].蔡洁.性别解放与政治话语的双重变奏:1935年“娜拉事件”的多元观照[J].妇女研究论丛.2017
[3].谈燕.惟有改革创新才能开创新的局面[N].解放日报.2016
[4].施钰,吴家华.超越古典自由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解放话语及其启示[J].学习论坛.2015
[5].袁光锋.“解放”与“翻身”:政治话语的传播与观念的形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
[6].钱厚诚.解放政治的生态话语——大卫·哈维生态人类学思想的阐释与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13
[7].付清松.基于辩证图式伸张解放政治的辩证乌托邦话语——哈维的《新自由主义简史》给马克思主义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