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光不正儿童的角膜地形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宪露,赵金凤,王施丹,陈妙虹,严宗辉,张巧琦,姚雪,何红辉,郭金莲,郑磊,曾键,汪建涛,张国明[1](2021)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后角膜地形图状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光凝术后儿童角膜地形图的改变。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行激光光凝术后的ROP儿童25例(50眼)为ROP组,同时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儿童23例(46眼)为对照组。2组儿童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分析时转换为LogMAR视力。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2组儿童的各种角膜参数: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角膜曲率的最大值(K1)和最小值(K2)、平均角膜曲率(Avg);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的陡峭半径(rs)、平坦半径(rf)、非球面参数(e)。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ROP组儿童BCVA(LogMAR) (0.24±0.25)较对照组儿童(0.07±0.10)差,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P=0.003)。ROP组儿童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屈光力均比对照组儿童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1(角膜前表面3、5、7 mm,角膜后表面3、5、7 mm):t=3.139、3.050、2.710,-4.216、-3.821、-2.474;K2:t=2.816、2.688、2.286,-4.252、-3.883、-3.178;Avg:t=3.190、3.041、2.649,-4.848、-4.271、-3.121。均P<0.05]。ROP组儿童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形态与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f(角膜前表面6、8 mm,角膜后表面6、8 mm):t=3.395、3.354,-4.427、-4.613;rs:t=2.928、2.807,-4.055、-4.175;e:t=3.437、3.991,2.268、4.355,均P<0.05]。结论: 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是研究ROP激光光凝术后全角膜发育方面的有利工具。ROP激光光凝术后早产儿儿童与足月产儿童相比,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屈光力更大,BCVA更差,在视觉发育过程中更易发生屈光不正等视功能改变。
蒋政[2](2020)在《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63例(126只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散光度0-2.5 D)的患者,62只眼行SMILE手术,64只眼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的裸眼视力(UDVA)、最佳矫正视力(CDVA)、角膜曲率、等效球镜度、残余散光度、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和客观散射指数(OSI)。使用散光矢量分析法评估散光的矫正效果。以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作为评价视力恢复程度的指标。结果:术后3月,SMILE组和FS-LASIK组中分别有58眼(93.55%)和61眼(95.31%)的UDVA达到1.0,分别有18眼(29.03%)和14眼(21.88%)的CDVA提高1行。术后3月SMILE组和FS-LASIK组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术后3月,SMILE组的等效球镜及柱镜度分别为0.02±0.43D、-0.28±0.58D,FS-LASIK组的等效球镜及柱镜度分别为-0.05±0.46D、-0.10±0.45D;其中SMILE组柱镜度在±0.50 D之间的比例为60.00%,在FS-LASIK组中比例为83.3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1周到术后3月等效球镜的变化分别为-0.35±0.17D和-0.46±0.44D,SMILE组术后1周到术后3月等效球镜的变化低于FS-LASIK组(P<0.05)。术后3月,散光矢量分析法显示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均以顺规散光为主,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CI均略高于1,SMILE组的IOS、CI、AE高于FS-LASIK组,但是SMILE组和FSLASIK组IOS、CI、A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月,SMILE组和FS-LASIK组的OSI值分别为0.91±0.58,0.83±0.44;MTF cutoff值分别为37.96±9.46,38.81±9.92,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在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矫正近视散光的精确性比SMILE手术更高,但两组术后散光均呈过矫趋势,且SMILE术后散光轴位偏差较FS-LASIK大;3.SMILE术后屈光稳定性比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高;4.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优于SMILE手术。
边思林[3](2020)在《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低、中度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成都爱尔眼科医院视光及小儿眼科的近视患者86例,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龄8~14岁,平均年龄(10.12±2.46)岁,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0.50~-6.00)D,平均(-2.88±1.45)D,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12个月,行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分成2组,分别为低度近视组(-0.50~-3.00)D、中度近视组(-3.00~-6.00)D。结果均取右眼进行研究。每位患者在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配戴后12个月进行LS900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前表面曲率(平坦K值,flat K;陡峭K值,steep K),散光(astigmatism,AST)及白到白距离(white to white,WTW)即角膜直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对比低、中度近视患者配戴后眼球生物学参数在各时间点变化值的差异,并分析眼球生物学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L随时间延长均有增加,低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AL分别为(24.27±0.76)mm、(24.49±0.80)mm、(24.60±0.80)mm,不同时间点比较,A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83,P=0.000);中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AL长度分别为(25.29±0.82)mm、(25.44±0.84)mm、(25.51±0.87)mm,不同时间点比较,A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2,P=0.000)。与配戴前相比,配戴后12个月中度近视组AL增长量(0.23±0.19)mm,低度近视组AL增长量(0.33±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P=0.011)。2、CCT随时间延长有变薄趋势,低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CCT分别为(538.55±31.07)μm、(533.20±34.68)μm、(530.94±33.79)μm,不同时间点比较,C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9,P=0.000);中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CCT分别为(536.97±30.07)μm、(532.35±29.02)μm、(530.62±29.78)μm,不同时间点比较,C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2,P=0.000)。3、ACD随时间延长,低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ACD分别为(3.21±0.22)mm、(3.20±0.23)mm、(3.18±0.23)mm,不同时间点比较,A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9,P=0.067);中度近视组ACD随时间延长变浅,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ACD分别为(3.18±0.24)mm、(3.17±0.28)mm、(3.16±0.27)mm,不同时间点比较,A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P=0.013)。4、LT随时间延长增厚,低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LT分别为(3.39±0.15)mm、(3.41±0.14)mm、(3.43±0.15)mm,不同时间点比较,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6,P=0.000);中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LT分别为(3.38±0.20)mm、(3.40±0.20)mm、(3.41±0.18)mm,不同时间点比较,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2,P=0.000)。5、角膜曲率FK随时间延长变平坦,低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FK分别为(42.45±1.23)D、(40.50±1.49)D、(40.54±1.53)D,不同时间点比较,F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14,P=0.000);中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FK分别为(42.63±1.05)D、(39.49±1.21)D、(39.31±1.34)D,不同时间点比较,F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5.95,P=0.000)。6、角膜曲率SK随时间延长变平坦,低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SK分别为(43.64±1.38)D、(41.57±1.46)D、(41.67±1.46)D,不同时间点比较,S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24,P=0.000);中度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SK分别为(44.05±1.08)D、(40.94±1.15)D、(40.90±1.29)D,不同时间点比较,S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48,P=0.000)。7、AST随时间延长,低、中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4,P=0.357;F=0.95,P=0.390)。8、WTW随时间延长,低、中近视组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12个月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5,P=0.180;F=1.16,P=0.318)9、通过对眼球生物学参数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AL的变化与配戴前年龄、SE、FK、SK及WTW相关(r=-0.351、0.315、-0.413、-0.404、0.254,P<0.05);FK的变化与SE及AL相关(r=0.341、-0.550,P<0.05);SK的变化与SE、AL相关(r=0.353、-0.424,P<0.05)。结论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中度近视的AL变化较低度近视者变化小,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会产生角膜平坦化,前房深度变浅,晶体厚度增加等改变,但对于角膜直径、角膜散光无明显改变。前房深度变浅、晶体变厚的趋势可能减少了周边的远视离焦,与角膜塑形镜矫正及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有关。
魏楠[4](2019)在《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内眦赘皮及先天性上睑下垂都是常见的儿童眼疾。内眦赘皮表现的假性内斜,常常引起临床斜视的误诊断。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危险因素,可造成视觉发育期内视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内眦赘皮随年龄发育而呈现的具体发育趋势未见报道;关于上睑下垂与发生弱视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为主观性的,用以评价上睑下垂与弱视的发生关系,尚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已有研究发现上睑下垂更容易发生弱视,认为除了眼睑遮盖因素所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之外,尚有以屈光性为主的光学剥夺因素存在。本研究旨在研究上睑下垂对角膜不对称性遮盖,对眼轴发育及视觉发育的相互关系,探讨上睑下垂手术指征及术后评估。1.本研究以天津地区儿童为对象,利用全人群筛查模式,进行儿童先天性眼睑疾病临床筛查。得到儿童眼睑及颅面发育的特征性数据,分析儿童随年龄发育,其内眦部正常发育趋势,以及内眦赘皮形成的动态发育指标。分析假性内斜就诊的儿童中内眦赘皮是否影响其屈光发育。为临床诊治内眦赘皮提供量化指标。2.通过筛查确定天津地区汉族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3.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把握干预最佳的时间窗口,为预防及治疗上睑下垂引起的弱视危险因素,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组织的病理表现,探讨组织病理学机制。研究方法1.2016年天津地区17,588名3至17岁的儿童眼病筛查工作中,通过SPOT筛查仪采集每一例受检儿童眼部资料,上传致数据平台,提取其中外观像、瞳距、屈光测量值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分析如下指标:各年龄组儿童的瞳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 IPD)、内眦间距(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 IEFD)以及反应眼睑-眶周-颅颌面比例关系的内眦间距-瞳距比(简称眦瞳比EFDPD ratio 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Interpupillary distance ratio)等各参数正常值,绘制儿童以内眦位置为标记点的眼睑发育趋势图。对35例先天性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患者进行屈光发育数据收集工作。2.2017年采用全人群筛查模式的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6-13岁儿童进行主要包括上睑下垂在内的儿童发育性眼病进行整群筛查,并针对筛查中的阳性病例转至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儿童眼科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确诊,收集相应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3.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中单侧发病病例,并依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严重程度将其分组,测量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屈光状态、眼轴-角膜曲率比(Axial globe length/Corneal curvature radius AL/CR)等参数。4.对先天性上睑下垂进行矫正术中的眼睑相关组织取样(眶隔、眶脂肪、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及额肌组织),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进行病理结构观察及分析。结果1.眦瞳距比随年龄呈现比值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发育阶段:在6岁之前,内眦间距IEFD和瞳距IPD都以类似而且较快的速度发展,EFDPD比值不变;从7到12岁,IEFD和IPD的发展都开始减慢,IEFD更为明显,EFDPD比值下降更加明显;达到13岁之后,IEFD和IPD再次以相似的速度发展,并且EFDPD比值再次变平。学龄前儿童(<6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63,随着年纪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至青春期(>13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59;儿童因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视的患者眦瞳比EFDPD ratio值≥0.65。其患儿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的发生与正常群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筛查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学生(其中男生14986人),确诊上睑下垂51人(检出率0.18%),患病男生32人(0.21%),患病女生19人(0.14%),性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626,P=0.129)。确诊儿童中,单眼患者40人(右眼患病21人,左眼患病19人)(男生24人,女生16人),双眼患者11人(男生8人,女生3人),眼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0.177,P=0.674)。各年龄间发病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0.335,P=0.170)3.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患侧眼与健侧眼之间的眼轴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c2=9.848,P=0.002)。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后,发现4组间远视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5.117,P=0.002),4组间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3.183,P=0.004)。重度组的轴率比明显比轻度组和正常组小,轴率比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4,P=0.002);上睑下垂患儿的屈光参差发生率为24.4%,高于一般儿童(1.6%-4.3%)。单侧上睑下垂患儿的弱视发生率为43.9%,高于一般儿童(3.0%-3.2%)。4.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病理中提上睑肌腱膜标本均出现异常表现:纤维粗细不均,肌内膜细胞增多,且不规则。而在所有病例中有12例(70.6%)眼睑轮匝肌显示不同程度肌纤维发育不良的异常表现(纤维异常表现、内膜分布异常表现及纤维间红染物质)的眼数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显示横纹肌纤维红色或紫红色,并显示有横纹结构,有些肌纤维间结缔组织纤维增多,HE染色下的红染物质在Masson染色下呈中央淡绿色、周边呈红色。使用结蛋白(Desmin)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部分粗细不均的横纹肌纤维具有明显的横纹,而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的物质对结蛋白呈阴性表达,提示这些物质可能是非横纹肌分化的组织。硫磺T染色后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物质呈黄绿色,提示这些物质可能属于淀粉样物质。结论1.学龄前儿童(<6岁)患有内眦赘皮的比率明显较高,而7岁到12岁期间,随着面部发育,内眦赘皮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到13岁左右眦瞳比值趋于稳定(EFDPD ratio=0.58),其眦瞳比EFDPD ratio>0.65是假性内斜的主观判定值。先天性内眦赘皮对儿童屈光发育无影响。2.本研究提示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为0.18%,并不受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上睑下垂儿童散光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87倍;其屈光参差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24倍;近视、远视发生情况与正常人群相比没有差异。3.先天性上睑下垂会进一步引起角膜表面形态非对称性改变,角膜曲率、屈光力也发生变化,导致患侧眼视物不清而减少使用,眼球发育受阻,屈光参差及弱视的发生率增加,是影响儿童屈光发育的危险因素之一。4.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提上睑肌发育不良和眼睑轮匝肌均具有发育不良的病理组织学表现,轮匝肌纤维间隙中有淀粉样物质存在。
林伟平[5](2019)在《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散光近视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散光近视患者配戴散光设计角膜塑形镜后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OQAS-II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观察戴镜前后视觉质量的变化,并使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观察戴塑形镜后镜片偏心的情况及视觉质量改变与偏心的关系。方法:实验组(A组)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近视防控门诊验配角膜塑形镜患者中随机抽取8-16岁(12.08±2.27岁)40人(男性18名,女性22名),屈光度为-0.75D至-6.00D(4.10±1.48D),散光大小为(1.75±0.51),每位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均测量眼前节生物测量Lenstar,视觉质量OQAS-II,角膜地形图pentacam,每次检查均重复测量三次,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检查者来操作完成。同样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测量OQAS及pentacam检查,第12月时检查还包括Lenstar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包括各时间段的角膜点染情况。OQAS-II检查内容包括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眼客观散射指数OSI(objective scatter index),不同对比度下的OQAS值(OQAS values,OV100%、OV20%、OV9%、OV平均),OQAS测量时均采用统一4mm瞳孔直径。眼生物测量lenstar及角膜地形图pentacam检查均采用标准检查流程及结果,在所有的时间点均观察比较角膜点染率。对照组(B组)采用回顾性研究,从既往塑形镜验配的患者中选择符合与试验组在年龄、屈光度、角膜形态无统计学差异的使用相同品牌镜片的患者40人,对照组均为使用球面设计角膜的角膜塑形镜,回顾性分析其戴镜后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的视力,角膜点染情况,pentacam角地形图,lenstar眼轴长度,同试验组比较相同时间点的各项参数指标,比较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和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大散光近视患者矫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数据的统计采用spss22.0(IBM,美国),A组试验组40人(40右眼),B组对照组40人(40右眼)用于统计分析,lenstar、OQAS、pentacam各仪器测量数据变化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perason相关分析配戴后镜片的偏心与视觉质量各参数的变化、眼轴的增长长度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A、B组戴镜前裸眼视力为(1.15±0.42,1.18±0.35),戴镜1周(0.01±0.38,0.01±0.28)、2周(0.17±0.33,0.15±0.25)、1月(0.14±0.4,0.15±0.37)、3月(0.13±0.15,0.15±0.2)、6月(0.06±0.4,0.08±0.35)、12月(0.05±0.3,0.07±0.28),(A组、B组戴镜裸眼视力、角膜顶点屈光度在每次测量时间点均无均无统计学差异,并在戴镜后1周获得预测矫正视力)。1.2,A组、B组戴镜前角膜散光(1.73±0.5、1.82±0.4)D,配戴角膜塑形镜镜后1周(0.76±0.34、1.98±0.83)D、2周(0.56±0.42、2.01±1.02)D、1月(0.65±0.45、1.88±0.76)D、3月(0.70±0.55、1.68±0.78)D、6月(0.55±0.65、1.78±0.88)D、12月(0.75±0.58、1.88±0.98)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3,A组、B组塑形术后偏心量1周(0.86±0.1、1.22±0.5)mm、2周(0.89±0.13、1.33±0.55)mm、1月(0.78±0.12、1.45±0.76)mm、3月(0.82±0.11、1.45±0.65)mm、6月(0.79±0.12、1.40±0.45)mm、12月(0.75±0.12、1.35±0.55)mm均有有统计学差异(p<0.01),A、B两组偏心量组内1周与2周无统计学差异,偏心程度1周已稳定。1.4,A组、B组戴镜后角膜点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5,A组、B组1年眼轴增长(0.14±0.25、0.16±0.2)mm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1.6,A组,B组原始内皮细胞计数与戴镜1年内皮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1A组MTF cutoff初始值,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为(45.75±5.89,38.41±5.6、39.26±4.55、41.67±3.85、38.59±5.43、39.36±4.73),MTF cutoff值较初始均下降,1月时趋于稳定。2.2A组SR初始值,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为(0.25±0.06、0.14±0.07、0.16±0.09、0.15±0.06、0.18±0.08、0.19±0.06)SR值较初始均下降,1月趋于稳定。2.3 A组OSI初始值,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0.36±0.14、0.73±0.3、0.78±0.31、0.72±0.29、0.73±0.29、0.82±0.34),OSI值较初始均上升,1月时趋于稳定。结论:球面设计与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配戴塑形镜1周后达到预测矫正视力,角膜散光量,偏心量在配戴1周时已达到稳定。青少年近视散光患者使用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和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眼轴增长上无差异,安全性无差异;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偏心量小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塑形镜术后总体视觉质量较塑形镜前下降,下降程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
刘康利[6](2019)在《水平斜视术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地形图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水平斜视不同手术方式在术后不同时期对眼球屈光状态和角膜地形图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为进一步完善水平斜视矫正术的手术设计及术后验光配镜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水平显微斜视矫正术并坚持随访的患者共56例79眼,其中男性25例36眼,女性31例43眼,年龄为6至30岁,平均年龄为11.6岁,所有患者均无其他眼部及全身疾病史,均为第一次行显微斜视矫正术,所有患者均能够配合扩瞳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能够规律复查。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外直肌后徙组(21眼);B组:内直肌后徙组(11眼);C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组(33眼);D组: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组(14眼)。比较术前1天与术后1周、1月及3月的等效球镜、球镜、柱镜及散光轴位,比较术前1天与术后1周、1月及3月距离角膜顶点1.5mm、3mm的鼻、颞、上、下4个子午线的角膜平均曲率。所有数据纳入SPSS17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等效球镜屈光度的改变A组和B组术后1周等效球镜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及3月较术前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术后1周及1月等效球镜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较术前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球镜屈光度的改变A组和B组术后较术前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术后1周球镜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及3月较术前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柱镜屈光度的改变A组和B组术后1周柱镜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及3月较术前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术后1周及1月柱镜较术前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较术前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散光类型构成的改变术后1周和术后1月有散光眼的比例增加,较术前散光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顺规散光增加为主。术后3月和术前散光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角膜地形图曲率的改变四组术眼术后1周、1月及3月均较术前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后等效球镜和柱镜变化明显,向近视方向漂移,等效球镜的变化主要由柱镜改变引起。2.术后散光轴位改变以顺规散光增加为主。3.水平斜视矫正术后角膜曲率无明显改变。4.水平斜视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与角膜曲率无关。5.术后眼球的屈光状态存在动态变化,术后3月这种改变会恢复到术前水平。6.单眼直肌后徙术的患者可在术后1月验光配镜,而单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缩短术的患者可在术后3月验光配镜。
陈开建[7](2018)在《不同程度散光手术矫正策略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散光是由于眼球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在空间形成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散光不仅降低了视觉质量,还降低了人们对高视觉需求工作的执行能力。随着屈光手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手术矫正散光。目前,中高度散光矫正方法常常采用眼内手术如:Toric ICL,Toric IOL等或者角膜消融手术如:FS-LASIK,SMILE,以及非角膜消融术如:LRIs,AK等。眼内手术与角膜消融手术在手术原理,技术以及设计等均不同,关于两种手术方式矫正散光效果的比较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低度散光的矫正大多采用角膜消融手术。但是低度散光矫正如果出现轴向偏移,不仅不能有效地矫正散光,还可能形成新的散光。而且个体间对散光的耐受不同,长期习惯低度散光的患者适当保留其生理的散光可能更有利于其术后快速恢复,因此低度散光的手术矫正仍存在争议。非角膜消融手术具有不消融角膜组织的优点,但是手术预期效果不确定。飞秒激光辅助AK提高了弧形切口制作的准确性,近年来逐渐成为矫正散光的有效辅助手段。因此,本研究中我们首先观察了散光在近视手术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对于中高度散光,采用矢量分析方法评价了FS-LASIK与Toric ICL矫正散光的效果。而对于低度散光,不仅探讨了低度散光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并观察了手术矫正低度散光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探索了角膜地形图引导FS-LAISK联合飞秒激光辅助AK矫正近视复合散光,减少了角膜组织的切削量,为矫正散光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为不同程度散光的手术矫正策略提供了临床参考依据。第一部分近视手术患者中屈光状态的分布及特点观察目的:观察角膜屈光手术患者中近视和散光的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到2016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患者的患者834例(834眼),年龄20.83±3.88岁(1843岁),其中男性606例(72.7%),女性228例(27.3%)。采用0.1%复方托品卡胺眼液麻痹睫状肌后由经验丰富的验光师行检影验光检查,记录最佳矫正视力的球镜,柱镜度数以及轴向,以负柱镜形式记录并纳入研究。分析角膜屈光手术患者人群中近视,散光以及近视复合散光的分布特点。结果:1.1本研究中近视度数为-4.76±1.79D,其中男性:-4.51±1.77D,女性:-5.41±1.68D,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7,p<0.01)。低度近视,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分别为:19.3%,57.8%和22.9%,男性组中为23.43%,57.92%和18.65%,女性组中为:8.33%,57.46%和34.21%,不同性别组间近视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09,p<0.01)1.2本研究中散光度数为-0.74±0.71D,其中男性:-0.73±0.70D,女性:-0.78±0.73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05)。顺规散光,逆规散光和斜轴散光分别为692眼(83%),27眼(3.2%)和115眼(13.8%),在男性组中分别为:84.82%,2.14%和13.04%,女性组中分别为:78.07%,6.14%和15.79%,不同性别组间散光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9,p<0.01)。1.3 77.9%的近视患者复合不同程度的散光。在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中,散光分别为-0.58±0.57D,-0.69±0.70D和-1.00±0.77D,高度近视组中散光明显高于中低度近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88,p<0.01)。随着近视程度加深,低于0.5D散光比例逐渐减小而高于1.0D散光比例逐渐增加,不同程度近视组间,散光程度的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χ2=49.78,p<0.01)。第二部分矢量分析法比较FS-LASIK和Toric ICL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效果目的:通过矢量分析方法评价FS-LASIK和Toric ICL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到2017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接受近视手术且术前散光≥1.0D的患者44眼(44例),其中FS-LASIK组22眼(22例),Toric ICL组22眼(22例)。FS-LASIK和Toric ICL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22.72±4.85岁和25.27±5.49岁。患者于术前和术后3月检查均由经验丰富的验光师完成主觉验光检查,记录最佳矫正视力的球镜,负性柱镜,轴向以及等效球镜。等效球镜=球镜+1/2柱镜。将散光度数高的眼纳入研究,如果双眼相同,将右眼纳入研究。结果:2.1术后3月,在FS-LASIK组和Toric ICL组中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患者均为6眼(27.27%),且均未出现最佳视力下降2行的患者。2.2术后3月,FS-LASIK组和Toric ICL组术后等效球镜在0D,±0.5D,±1.0D和±1.5D的比例分别为18.18%和36.36%,77.27%和95.45%,95.45%和95.45%,100%和100%,术后散光在0D,±0.5D,±1.0D和±1.5D分别为45.49%和59.09%,86.36%和81.82%,100%和95.45%,100%和100%。术后等效球镜和术后散光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7,1.09;p>0.05)。2.2术后3月,预期矫正散光,手术矫正散光,矢量误差,有效矫正率,误差矫正率,屈光度误差和轴向误差在FS-LASIK组和Toric ICL组间分别为2.00?0.50D和1.86?0.76D,1.95?0.48D和1.76?0.81D,0.25和0.00(中位数),1.00和1.00(中位数),0.12和0.00,0.00(中位数)和0.00,0.00和0.00(中位数),两组间矢量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术后3月,在FS-LASIK组和Toric ICL组中散光的欠矫,足矫与过矫比例分别为36.36%和27.27%,45.45%和59.09%,18.18%和13.6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p=0.66)。2.4在发生散光矫正轴向偏移中,FS-LASIK组和Toric ICL组中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分别为27.27%和27.27%,9.1%和13.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但是,偏移角度在FS-LASIK组和Toric ICL组中分别为4.11±3.02°和8.11±3.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5)。第三部分0.25D散光对视觉质量的影响目的:观察0.25D散光对主觉和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自身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7月到2017年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患者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散光为0.25D的患者20眼(20例)。完善角膜屈光手术常规检查后,分别在矫正与未矫正0.25D散光状态下,行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检查,OQAS检查,分别记录对比敏感度值,OSI值,PVA值,MTFcutoff值,SR值。在双眼患者中,将右眼纳入研究。结果:3.1对比敏感度在散光矫正组与散光未矫正组中暗环境对比敏感度值分别为:3c/d:1.64±0.20与1.65±0.18;6c/d:1.88±0.15与1.91±0.19;12c/d:1.58±0.24与1.62±0.18;18c/d:1.07±0.21与1.12±0.25。散光矫正组均略低于散光未矫正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0.80,-0.9,-1.28,p>0.05)。3.2在散光矫正组与散光未矫正组中,MTFcutoff分别为:48.07±8.00与43.94±10.27,PVA分别为:1.61±0.27与1.48±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2,0.23,p<0.05);OSI与SR在两组间分别为:0.41±0.37与0.45±0.37,0.28±0.06与0.25±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0.05,p>0.05)。3.3 PVA100,PVA25在散光矫正组与散光未矫正组中分别为:1.63±0.26与1.48±0.34;1.29±0.26与1.13±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7,3.5,p<0.05),PVA9在两组间分别为:0.77±0.20与0.70±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5)。第四部分:角膜屈光手术矫正0.25D散光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目的:观察角膜屈光手术矫正0.25D散光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本研究收集2018年7月到2018年8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接受角膜屈光手术并且术前散光0.25D的患者22眼(22例),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散光矫正组和散光未矫正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1月完成视力,裂隙灯和验光检查,并行OQAS以及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检查。如果双眼散光相同,将右眼纳入研究。结果:4.1视力与屈光状态散光矫正组与散光未矫正组术后视力分别为:5.05±0.07与5.01±0.06;术后球镜分别为:0.21±0.60D与0.18±0.49D,术后柱镜分别为:-0.25±0.21D与-0.35±0.24D。术后视力,球镜与柱镜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0.14,1.03,p>0.05)。两组内术前散光与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1.31,p>0.05)。两组均未出现视力下降2行的患者。4.2 OQAS检查术后OSI,MTFcutoff,SR以及PVA100,PVA20,PVA9在散光矫正组与散光未矫正组中分别为:0.73±0.35与1.03±0.59,37.06±9.52与32.14±13.78,0.19±0.04与0.17±0.07,1.25±0.31与1.06±0.46,0.9±0.26与0.77±0.39,0.51±1.38与0.46±0.24。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0.99,1.07,1.16,0.93,0.24,p>0.05)。4.3对比敏感度散光矫正组与散光未矫正组在暗环境各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值分别为:1.59±0.19与1.56±0.12,1.89±0.21与1.87±0.09,1.55±0.24与1.54±0.29,1.22±0.21与1.15±0.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32,0.12,0.69,p>0.05)。第五部分角膜地形图引导FS-LASIK联合飞秒激光辅助AK矫正近视复合散光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FS-LASIK联合飞秒激光辅助AK矫正近视复合散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5月到2017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接受角膜地形图引导FS-LAISK联合飞秒激光辅助AK的患者10眼(5例),所有患者均先接受飞秒激光辅助AK矫正散光,术后观察至少3月后行角膜地形图引导FS-LASIK手术治疗。记录患者飞秒激光辅助AK手术前,AK术后3月,角膜地形图引导FS-LASIK手术后视力,验光结果并纳入研究。采用矢量分析法评价散光矫正效果。结果:5.1飞秒激光辅助AK术前与术后3月球镜,柱镜与等效球镜分别为:-6.13?2.15D和-6.47?2.02D,-3.55?1.39D和-1.53?0.57D,-7.90?2.26D和-7.24?2.23D。球镜较术前有轻度升高,柱镜与等效球镜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0,-5.04,-2.45,p<0.05)。飞秒激光辅助AK预期矫正散光:2.95?1.14D,手术矫正散光:1.68?0.38D,矢量误差:1.80?1.10D,有效矫正率:0.63?0.17,屈光度数误差:1.27?0.77D,角度误差:6.86?10.17°。5.2角膜地形图引导FS-LASIK术前与术后球镜,柱镜与等效球镜分别为:-6.47?2.02D和-0.23?0.49D,-1.53?0.57D和-0.40?0.41D,-7.24?2.23D和-0.34?0.57D,球镜,柱镜及等效球镜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3,-7.65,-12.37,p<0.01)。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裸眼视力为4.92?0.10和4.95?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05)。5.3角膜地形图引导FS-LAISK联合飞秒激光辅助AK预期矫正散光:2.95?1.14D,手术矫正散光:2.64?1.12D,矢量误差:0.30?0.48D,有效矫正率:0.89?0.13,误差率:0.09?0.13,屈光度数误差:0.31?0.38D,角度误差:-1.10?2.33°。结论:1.77.9%的角膜屈光手术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光,并且随着近视度数增加,散光度数和高度散光的比例都增加。2.FS-LASIK和Toric ICL均能安全,有效的矫正近视复合中高度散光,但是,当发生散光矫正轴向偏移时,Toric ICL出现的角度误差可能更大。3.矫正0.25D散光有利于提高视觉质量和日间生活视力,但0.25D散光可能有利于改善暗环境下视觉质量。4.矫正0.25D散光对角膜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无影响,这可能与手术因素有关。5.角膜地形图引导FS-LAISK联合飞秒激光辅助AK术能安全,有效地矫正近视复合散光,并且减少了角膜组织的切削量。但是,手术治疗周期较长且手术设计要求更高。
常枫[8](2018)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引言近视是当前世界备受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和干预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对其治疗机理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目前的研究多注重戴镜后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来观察对近视控制效果的观察,研究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结膜并发症来观察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但对戴镜后眼的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研究不多。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可能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设计这个课题,拟研究戴镜前后眼的调节功能改变、对角膜散光改变的矢量分析、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改变与眼内压改变的关系,从生物测量参数方面来研究塑形镜的安全性,完善其控制近视效果的理论论证。第一部分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目的: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与单焦点框架眼镜2种矫正方法,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方法:选择青少年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角膜塑形组(Ⅰ组)50人,框架眼镜组(Ⅱ组)50人。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屈光度、眼轴、调节参数的变化。结果:调节滞后量:1年后复查Ⅰ组的调节滞后量明显较矫正前显着降低(P<0.05),Ⅱ组无统计学改变。Ⅰ组的调节滞后量降低较Ⅱ组更显着(P<0.05);调节灵敏度变化:1年后复查,2组调节灵敏度均较矫正前有提高(P<0.05),Ⅰ组较框架眼镜组Ⅱ组提高更显着(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儿配镜后1年观察,角膜塑形镜组较框架眼镜组,更显着改善调节功能,显着降低调节滞后量,增加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的改善也是角膜塑形镜减缓近视进展的因素之一。第二部分 矢量分析法比较环曲面和普通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的散光变化目的:采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观察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患者,分别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成Ⅰ组(球面角膜塑形镜组)14例27眼和Ⅱ组(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组)10例20眼。定期观察配镜后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改变以及患者主观感觉、并发症。结果:配戴前Ⅰ组、Ⅱ组近视度数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J45均无差别(P>0.05)。戴镜1晚、1周、1月后,Ⅰ组、Ⅱ组裸眼视力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有差别,Ⅰ组大于Ⅱ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戴镜3月后裸眼视力Ⅱ组好于Ⅰ组、角膜散光J0Ⅱ组小于Ⅰ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Ⅰ组中14.8%有重影、视力模糊等不适症状,Ⅱ组未述明显视觉症状。结论: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配戴普通球面角膜塑性镜虽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但是角膜散光的降低及镜片稳定性低于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第三部分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变化的分析目的:比较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的眼压变化。方法:选取来我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患儿80例。比较戴镜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和眼压变化的关系。结果:角膜曲率在戴镜1周后较戴镜前下降(P<0.05),后面的随访中无明显改变;角膜厚度在1周时较配戴前无明显变化(P>0.05),1个月及以后较配戴前减小(P<0.05),但趋于稳定(P>0.05);戴镜后前房深度较戴镜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戴前及戴塑形镜后,患者非接触式眼压计测得的眼压变化,戴后1周及以后复查均较戴前下降(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后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来提高裸眼视力,生物测量参数和眼压会发生相应改变。但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崔彤[9](2018)在《周边屈光度在屈光不正人群及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特性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低中高度近视组周边屈光度的分布特征及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周边屈光度变化的差异,探讨周边屈光度与近视度数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矫治近视及近视散光前后周边屈光度的改变,探讨手术对周边视场的光学矫正效果以及术后周边屈光度对近视进展以及术后回退等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0例(60只眼),将60例患者根据屈光度分为低度近视组(-0.50<M≤-3.00D),中度近视组(-3.00<M≤-6.00D),高度近视组(M>-6.00D),应用红外线全自动开放视野验光仪(Grand Seiko WAM 5500)分别测量中心凹和鼻侧、颞侧偏离中心凹5°、10°、15°、20°、30°水平方向上共11个注视点的屈光度并计算相对周边屈光度(RPRE),180°散光分量(J180)以及45°散光分量(J45)。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之间周边屈光度的差异;各组鼻、颞侧周边屈光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其分布差异。收集拟行SMILE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27例(27只眼),应用标定视标法测量术前以及术后6月中心凹和鼻侧、颞侧偏离中心凹5°、10°、15°、20°、30°水平方向上共11个注视点的周边屈光度,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视场角方向上周边屈光度的变化;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不同视场角度与其相对应的周边屈光度手术前后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视场角度之间屈光矫正量之间的差异。结果:1.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以及高度近视组RPRE均显示出相对远视离焦的状态,且随偏中心注视角度的增加而增大。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以及低度近视组RPRE在颞侧5°、10°、15°、20°、30°注视方向上有显着差异(P值均<0.05),且高度近视组周边远视性离焦更加显着,但在鼻侧5°、10°、15°、20°、30°注视方向上,3组之间的RPRE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以及高度近视组之间患者90°散光分量(J180)以及135°散光分量(J45)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低度近视组鼻、颞侧视网膜RPRE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近视组患者鼻、颞侧视网膜RPRE存在不对称性,但是不对称范围较小,水平方向5°、10°、1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0°范围差异显着。高度近视组患者鼻侧与颞侧视网膜RPRE存在不对称性,5°视场鼻颞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535),10°、15°、20°、30°视场鼻颞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颞侧视网膜较鼻侧视网膜更倾向于远视性离焦。4.对于散光分量J180,高度近视组鼻、颞侧视网膜水平方向上20°、30°方向上有显着差异,中度近视组5°、10°、15°注视方向上有统计学差异,20°、30°注视方向上无统计学差异,低度近视组鼻、颞侧视网膜无显着差异;于散光分量J45,高度近视组鼻、颞侧视网膜水平方向上15°、20°、30°有显着差异,中度近视组鼻、颞侧5°、10°、15°、20°方向上有显着差异,低度近视组鼻侧、颞侧无显着差异。5.SMILE手术后各个注视角度的RPRE从相对周边远视离焦变为相对周边近视离焦,手术前后RPRE存在显着差异(P<0.05)。6.SMILE手术后各注视角度的周边屈光度等效球镜值M均减小,且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手术后周边屈光度J180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散光分量J45在颞侧增大,且有统计学差异。7.SMILE手术后周边屈光度鼻侧、颞侧对称性,等效球镜值(M)以及相对周边屈光度(RPRE)水平方向上5°到20°之间鼻侧以及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上鼻侧以及颞侧等效球镜度不对称,且颞侧等效球镜度较大,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J180散光值,水平方向上5°以及20°,3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方向10°,15°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J45散光值,除在5°范围内是对称的,其余注视角度上的散光量均不对称,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不同注视角度之间周边等效球镜度矫正量,5°到30°范围周边等效屈光度矫正量逐渐减小,且颞侧30°方向上矫正量与其余方向矫正量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鼻侧周边屈光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近视人群周边屈光度数与屈光度相关,高度近视组颞侧相对远视性离焦较中低度近视组更加显着。可能与高度近视患者近视持续加深相关。2.对于鼻颞侧周边屈光状态对称性,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对称性不同,高度近视组视网膜鼻颞侧不对称,中度近视组视网膜在20°以外视场角上鼻颞侧不对称,低度近视组鼻,颞侧周边屈光度则是对称。随屈光度加深对称性减弱,可能与视网膜形态相关。3.周边散光分量J180以及J45不随中央屈光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低中高度近视组之间各视场点无差异。4.SMILE(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手术不仅对中央屈光度进行矫正,对周边屈光度也产生相应的矫正,周边屈光状态从相对远视转变为相对近视。与角膜塑形镜相不同的是,角膜塑形镜增加周边近视,然而SMILE手术通过减少周边近视状态,以形成周边相对中央近视的屈光状态。5.SMILE手术后不改变周边屈光度鼻颞侧的对称性。6.SMILE手术在不同注视角度的矫正量不一致,越到周边矫正量越小。
姜娇[10](2016)在《成人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并分析成年人水平型斜视矫正术术前、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总结不同术式对术眼屈光状态的影响及之间的差异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对斜视术后屈光状态改变的发生机理和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完善水平斜视矫正术的手术设计提供参考,同时,对水平型斜视合并屈光不正的患者术后的屈光矫正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运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行水平眼肌斜视矫正术的成年患者57例共76眼,其中外斜视37例50眼,内斜视20例26眼。年龄范围16岁49岁(平均年龄23.16岁),均为第一次行眼部手术。手术前一天、术后四周、术后八周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收录数据包括:柱镜屈光度、球镜屈光度、等效球镜度;角膜地形图中中央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五个象限的角膜轴向平均曲率数值,Dk值。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组:A组(17眼)为外直肌后徙组,B组(13眼)为内直肌后徙组,C组(33眼)为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组,D组(13眼)为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组。对各组术前、术后四周、术后八周的各数据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角膜地形图曲率的改变:A组(外直肌后徙组)颞侧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中央区、鼻侧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有不同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方、下方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内直肌后徙组)鼻侧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中央区、颞侧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有不同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方、下方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C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组)颞侧、中央区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鼻侧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上方、下方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D组(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组)鼻侧、中央区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颞侧角膜平均曲率术后四周较术前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上方、下方角膜曲率术后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2角膜地形图Dk值的改变:四组Dk值术后四周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变化有显着性(P<0.05);四组Dk值术后八周均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3验光结果:球镜屈光度A、B组术后四周、术后八周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C、D组术后四周较术前稍减小(P<0.05)、术后八周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柱镜屈光度四组术眼术后四周均较术前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八周同术前无特殊差异(P>0.05)。等效球镜度四组术眼术后四周、八周均同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水平眼肌斜视术后角膜曲率在早期会有所改变,因术式不同,改变不同。2术眼角膜Dk值早期均不同程度的增大。3术后早期散光度数上升,单眼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剂缩短截除术后对散光度的影响较单眼单条直肌后徙明显。4单眼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剂缩短截除术虽然会引起术眼早期球镜屈光度减小,但等效球镜度无变化。5术后眼屈光状态存在动态变化,此改变同角膜的形态变化有关,术后一段时间可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稳定后第一时间验光配镜矫正视力对屈光不正患者有重要意义。
二、屈光不正儿童的角膜地形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屈光不正儿童的角膜地形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实验分组 |
2.5 术前准备 |
2.6 手术方法 |
2.7 术后用药及随访 |
2.8 散光矢量分析 |
2.9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3)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增长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4)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内眦赘皮对儿童假性内斜诊断的影响与量化分析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筛查方法和眦瞳比EFDPD比值的计算 |
1.1.3 建立不同EFDPD比值的心理物理反应曲线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瞳孔间距(IPD)、内眦间距(IEFD)和EFDPD比值 |
1.2.2 对EFDPD比值的反应函数 |
1.2.3 先天性内眦赘皮(假性内斜)对儿童屈光发育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天津地区3-17 岁儿童内眦、瞳距发育趋势及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
1.3.2 内眦间距-瞳距比(即眦瞳比EFDPDratio)在3-17 岁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发育变化及对假性内斜的定量分析 |
1.4 小结 |
二、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儿童屈光发育影响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视力检查 |
2.1.3 屈光度检查 |
2.1.4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检查 |
2.1.5 上睑下垂严重程度 |
2.1.6 诊断标准(屈光不正、散光、弱视、屈光参差)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趋势 |
2.2.2 上睑下垂41例患者正常眼与上睑下垂眼之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数据值的分析 |
2.2.3 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将82只眼分为四组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状态类型的比较 |
2.2.4 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 |
2.3.2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轴发育的影响 |
2.3.3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
2.3.4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弱视形成的影响 |
2.4 小结 |
三、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相关病理组织学的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手术方式 |
3.1.3 取材方法 |
3.1.4 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 |
3.1.5 Masson三色染色方法 |
3.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蛋白) |
3.1.7 硫黄素T染色方法 |
3.1.8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及眼轮匝肌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 |
3.2.2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Masson染色检查 |
3.2.3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
3.2.4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硫黄素T染色检查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发病特点与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散光近视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法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水平斜视术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地形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及分组 |
2.检查方法 |
3.术前准备 |
4.手术设计 |
5.手术方式 |
6.实验材料及仪器 |
7.统计方法 |
结果 |
1.扩瞳验光检查 |
2.角膜地形图曲率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不同程度散光手术矫正策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近视与散光在角膜屈光手术患者中的分布特点观察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矢量分析法比较FS-LASIK和 Toric ICL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效果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0.25D散光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矫正0.25D散光对角膜屈光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
5.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FS-LASIK联合飞秒激光辅助AK矫正近视复合散光 |
6.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散光矫正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飞秒激光辅助散光角膜切开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 1.前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
矢量分析法比较近视伴较高散光青少年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散光变化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的变化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
(9)周边屈光度在屈光不正人群及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特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近视眼人群周边屈光度特征以及比较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术前常规检查 |
1.1.3 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 |
1.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不同中心屈光度之间周边屈光度变化特征 |
1.2.2 各组相对周边屈光度鼻侧与颞侧之间的比较 |
1.2.3 各组之间J180之间的差异 |
1.2.4 各组之间J45之间间的差异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SMILE术后周边屈光度变化的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术前常规检查 |
2.1.3 周边屈光度的测量 |
2.1.4 手术方法及处理 |
2.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SMILE手术后中心屈光度的变化情况 |
2.2.2 SMILE手术后周边屈光度的变化情况 |
2.2.3SMILE手术前后周边屈光度的对称性 |
2.2.4 SMILE手术后注视角度与基线球镜度相关性 |
2.2.5SMILE手术前后不同注视角度矫正量的差异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成人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斜视配镜的原则及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屈光不正儿童的角膜地形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后角膜地形图状况[J]. 曾宪露,赵金凤,王施丹,陈妙虹,严宗辉,张巧琦,姚雪,何红辉,郭金莲,郑磊,曾键,汪建涛,张国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07)
- [2]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疗效的对比研究[D]. 蒋政.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D]. 边思林.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4]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D]. 魏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散光近视患者的临床观察[D]. 林伟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水平斜视术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地形图的临床研究[D]. 刘康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不同程度散光手术矫正策略的临床研究[D]. 陈开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8]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D]. 常枫.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9]周边屈光度在屈光不正人群及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特性变化的研究[D]. 崔彤.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10]成人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D]. 姜娇.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