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梯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扬水泵站,自动化,控制
梯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潘自林,李晓刚[1](2019)在《梯级扬水泵站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运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梯级扬水泵站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减少系统弃水,实现集中监控运行,达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目的,文章以西北某梯级扬水工程为例,阐述了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流程开机的程序原理,为简化泵站的控制运行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20期)
张金华,曾凡林,舒凯,王伟[2](2019)在《汉江梯级水库调度系统改造设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汉江梯级水库原水库调度系统功能分散、数据来源不一致、运行可靠性低等问题,围绕水库调度系统改造升级课题,通过对水库调度任务进行分析及对业务需求进行梳理,并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完成了该系统的改造设计和工程应用研究,实现了系统功能及数据源的完全整合、集成化的信息展示、信息上报的稳定传输以及基于业务流程的值班管理和考虑气象降雨的洪水预报,大幅提高了水库调度日常工作效率和提升了水库调度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对汉江梯级水库调度系统的改造设计方案、网络结构及数据流程、系统的功能设计(包括功能架构、信息采集、计算处理及后台服务、信息展示及值班管理、外部联系及决策支持等)以及系统的设计难点和设计特色分别进行了介绍。(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0期)
王昱倩,李阳毅诚,张攀全[3](2019)在《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系统水库调度智能化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梯级水电系统水库调度智能化的内涵主要是指在流域集中调度的基础上,将气象、水情、防洪、发电、市场等信息融为一体,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智能模型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流域水能资源的高效利用。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系统具有规模庞大,大容量、大机组,高水头,多级管理,输送电范围广,综合利用要求复杂等特点,在云南省境内乃至整个西南水电系统中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简要介绍了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系统水库调度智能化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5期)
罗远福,王大继[4](2019)在《狮子滩发电公司梯级电站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AGC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狮子滩发电公司所属的流域梯级电站集中调度控制系统建设中,对自动发电控制(AGC)功能提出了保证流域发电总功率满足市调给定总功率的限制条件下,使梯级电站发电耗水量或弃水量最少的要求,同时还对系统提出流域所属各电站机组避开振动和空蚀区、满足机组运行限制条件、全流域流量平衡等要求。本文针对狮子滩发电公司的要求,对梯级调度AGC系统进行了设计,本设计及系统已应用于狮子滩发电公司梯级调度中心的建设中。(本文来源于《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甜,梁忠民,邱辉,金路熠,王军[5](2019)在《基于CFS的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系统月入库径流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天气预报产品引入水文模型是提高长期径流预测精度的有效途径,但引入方法仍存在难度。为此,以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系统为例,引入智能算法及相似典型放缩,构建基于分预见期校正的CFS与SWAT耦合径流预测模型,首先甄选智能算法校正CFS降雨,然后基于相似典型放缩对其进行时空展布,最终将其输入分区率定的梯级水库SWAT模型,从而实现月径流预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更适合于CFS预测校正且不受预见期影响,基于相似典型时空分布的耦合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能为梯级水库系统提供更为可靠的径流预测。(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杨旭,尚毅梓,刘志武,刘毅,林俊强[6](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金沙江下游-叁峡梯级水库调度系统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金沙江下游-叁峡梯级水库在多源数据融合下的运行情况,依托叁峡集团公司多源气象、水文、电力等主题数据开展分析,按照梯级调度综合效益实现流程,创新提出"气流-水流-电流"的增值描述模式,实现了气象、水文、电力等主题数据融合。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融合信息组(DFIG)相关理论对水库调度系统进行设计并应用于日常业务中。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方法消除了不同主题数据、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壁垒,通过专业模型提供满足日常调度的优化方案,确保梯级枢纽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此外,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设计降低了数据使用成本,满足金沙江下游-叁峡梯级水库调度日益增长的数据要求,全面提升了叁峡集团公司梯级水库运行管理水平。(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黄天宇,王冠丽,李东方,段利民,刘廷玺[7](2019)在《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不同气象条件下气候学足迹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区内一条梯级生态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孔径闪烁仪(LAS)通量观测数据和通量源区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2017年研究区植被生长旺季梯级生态带的水热通量变化和气候学足迹变化。结果表明:①晴天时地表能量各分支大致呈单峰形,潜热通量曲线略有波动;多云时各能量日变化曲线呈不规则波动状。②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不同风向条件下和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梯级生态带上气候学足迹面积和位置不同。研究区7月东北、东南、西南、西北4个风向上源区面积分别为0. 265 km~2、0. 538 km~2、0. 239km~2、0. 524 km~2。③稳定条件下研究区源区面积为0. 599 km~2,是不稳定条件下源区面积的92%。④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晴天条件下,由于湍流交换的加强,源区面积由08:00的0. 665 km~2减小到11:00的0. 292 km~2;午后,湍流交换减弱,源区面积由14:00的0. 283 km~2增加到17:00的0. 479 km~2。气候学足迹变化趋势与大气稳定状况趋势一致。⑤以95%通量贡献源区面积为测算对象,受风向、大气稳定度等因素的影响,7月上、中、下旬的气候学足迹不同,源区面积下旬>上旬>中旬。研究为科尔沁沙地复杂下垫面条件下水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地区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胡跃文,王俊超,彭涛,胡祖恒[8](2019)在《基于MICAPS系统的乌江流域梯级电站水文气象服务平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ICAPS3.1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特点以及二次开发系统接口,在中小流域水文气象预报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对平台的移植。以乌江流域为例,研发了针对乌江流域梯级电站精细化预报平台。该文重点介绍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及功能介绍,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展示。该系统在多省市气象局、水库、电站等部门正式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布局合理、移植性强、操作简单,实现了MICAPS系统与流域水文气象服务的有效融合,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中低纬山地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马立群[9](2019)在《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CO_2,CH_4和N_2O通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态系统生育期内温室气体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7年5—10月对呈梯级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玉米)和草甸湿地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并同步测量取样点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总有机质含量、总磷含量和总氮含量。对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上温室气体通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温室气体通量受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显着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促进了温室气体通量的吸收或排放。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着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土壤温室气体通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率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又会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降低,从而影响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CO_2通量的温度敏感性(Q_(10))表现为:农田(4.18)>草甸湿地(2.87)>人工林地(2.51)>半固定沙丘(2.41)>半流动沙丘(2.36)。CO_2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热条件较好的7月、8月,其中8月22日附近的排放峰值明显高于7月21日附近的排放峰值。3种温室气体通量均值呈现出梯级变化(换算为CO_2):半流动沙丘[181.65 mg/(m~2·h)]<半固定沙丘[242.16 mg/(m~2·h)]<人工林地[348.33 mg/(m~2·h)]<农田[405.72 mg/(m~2·h)]<草甸湿地[(487.63 mg/(m~2·h)]。试验区土壤总有机质含量、总磷含量也呈现出相同的梯级变化,生育期CO_2通量与土壤中总有机质含量和总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生育期内N_2O通量的变异对土壤温度的响应更强烈。(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韩春雪[10](2019)在《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对土壤呼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呼吸的研究较少且仍然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本研究以我国荒漠化典型区——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在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相间地区生态水文试验基地,采用野外试验-对比分析-函数构建-量化分析的技术路线,开展了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2014年和2015年生长季(4月-10月)在流动沙丘裸地、过渡带人工林和草甸芦苇群落,利用光合有效辐射仪LI6400和涡度相关系统对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进行同步观测,同时还连续测量了相关的环境控制因子,并在试验期间调查样方内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1.探明了枯枝落叶对沙丘-草甸过渡带人工杨树林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去掉枯枝落叶使土壤含水量显着降低(P<0.05),而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却不明显(P>0.05)。在2014年整个生长季和2015年7月12日-10月12日表现为保留枯枝落叶下的土壤呼吸小于去掉枯枝落叶下的土壤呼吸,平均值分别为5.82和7.75μmolm-2s-1、8.75 和 9.75μmolm-2s-1。但是,2015 年4 月 12 日-7 月 1 日表现为保留枯枝落叶下的土壤呼吸大于去掉枯枝落叶下的土壤呼吸,平均值分别为8.17和3.53μmolm-2 s-1。研究表明土壤呼吸日变化表现形式多样是由于枯枝落叶数量和质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埋深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负的枯枝落叶呼吸可能不是测量误差,而是由于地下水使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进而导致去掉枯枝落叶下的土壤呼吸与保留枯枝落叶下的土壤呼吸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因此,本研究认为枯枝落叶对沙丘-草甸过渡带土壤呼吸有显着影响,该结果将为了解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和陆地碳排放模式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2.针对流动沙丘和草甸地进行了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草甸地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阈值分别是田间持水量和毛管上升含水量。流动沙丘生态系统呼吸大于土壤呼吸,累计土壤呼吸占累积生态系统呼吸的72%。同样,2015年6月14日之前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大于土壤呼吸,累计土壤呼吸占累积生态系统呼吸的53.5%。然而,在生长季节,累计土壤呼吸是累积生态系统呼吸的1.44倍。研究发现对于受极端土壤水分条件限制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的差异更为显着;在插补生态系统呼吸缺失数据时,增加考虑土壤含水量与不同物候期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拟合精度。为了更精确的估算陆地碳排放量,受极端土壤水分条件影响的生态系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予以重视。3.探究了不同水热条件对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时空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梯级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量化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化趋势与土壤性质、植被类型及相关环境因子(地下水、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相一致。在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沙丘裸地,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大于土壤温度,降雨可以增加土壤呼吸,而在连续干旱时期凝结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的草甸地,地下水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与土壤温度的关系间接影响土壤呼吸,降雨使土壤呼吸降低。随着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含水量,降雨、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都非常小。在过渡带人工杨树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是控制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最有利于土壤呼吸的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间持水量。在建立半干旱地区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预测模型时,根据不同水文条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应以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为分界线分段考虑主控因子,除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对各阶段的影响因子进行相应调整。在建立全球碳排放模型时,应特别关注我国半干旱区土壤呼吸排放模式极其复杂的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梯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汉江梯级水库原水库调度系统功能分散、数据来源不一致、运行可靠性低等问题,围绕水库调度系统改造升级课题,通过对水库调度任务进行分析及对业务需求进行梳理,并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完成了该系统的改造设计和工程应用研究,实现了系统功能及数据源的完全整合、集成化的信息展示、信息上报的稳定传输以及基于业务流程的值班管理和考虑气象降雨的洪水预报,大幅提高了水库调度日常工作效率和提升了水库调度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对汉江梯级水库调度系统的改造设计方案、网络结构及数据流程、系统的功能设计(包括功能架构、信息采集、计算处理及后台服务、信息展示及值班管理、外部联系及决策支持等)以及系统的设计难点和设计特色分别进行了介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梯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潘自林,李晓刚.梯级扬水泵站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运行探究[J].智能城市.2019
[2].张金华,曾凡林,舒凯,王伟.汉江梯级水库调度系统改造设计及应用[J].人民长江.2019
[3].王昱倩,李阳毅诚,张攀全.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系统水库调度智能化概述[J].水利技术监督.2019
[4].罗远福,王大继.狮子滩发电公司梯级电站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AGC设计[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5].刘甜,梁忠民,邱辉,金路熠,王军.基于CFS的汉江上游梯级水库系统月入库径流预测[J].水电能源科学.2019
[6].杨旭,尚毅梓,刘志武,刘毅,林俊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金沙江下游-叁峡梯级水库调度系统设计与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9
[7].黄天宇,王冠丽,李东方,段利民,刘廷玺.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不同气象条件下气候学足迹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9
[8].胡跃文,王俊超,彭涛,胡祖恒.基于MICAPS系统的乌江流域梯级电站水文气象服务平台开发[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
[9].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马立群.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CO_2,CH_4和N_2O通量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10].韩春雪.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