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帝国初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斯特拉波,《地理志》,“世界”,罗马帝国
帝国初期论文文献综述
陈莹[1](2019)在《斯特拉波与罗马帝国初期的“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斯特拉波是生活于公元前后罗马东部行省的希腊地理历史学家。其《地理志》叙述了以罗马为中心的"世界"及各地区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将罗马征服以来的"世界"面貌集中呈现出来,迎合了帝国初期自罗马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的需求。同时,他充分吸收并批判继承希腊学者的研究,尝试探讨人类居住"世界"的范围及其边界等问题,成为古希腊地理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地理志》由此展现出两个相互联系却不完全重合的"世界",这源于斯特拉波兼顾帝国整体利益和地理学专业研究的考虑,显示出他将希腊学者所知的"世界"嵌入到罗马征服和统治的"世界"中的努力。《地理志》的文本证据表明,斯特拉波笔下的"世界"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也展现了作者对帝国初期希腊—罗马文化聚合趋势的感知。(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期刊2019年03期)
张晨[2](2019)在《罗马帝国初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马帝国初期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种是开放的女性形象,另一种是罗马传统中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然而,在这一时期,罗马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依旧占据罗马社会的主流,备受诗人和作家的推崇。(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9期)
肖文超[3](2018)在《一战后初期大英帝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的衍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战末期伊拉克库尔德人向英国提出了自治诉求并被接受。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便派遣爱德华·诺尔在南库尔德斯坦支持马哈茂德建立自治政府,推行间接统治。阿诺德·威尔逊主政巴格达后,寻求在南库尔德斯坦建立直接统治。从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战后初期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经历了根本性的转折,除了与马哈茂德自身的政治野心以及权力欲的膨胀存在一定关联之外,中东地缘政治环境的剧变、南库尔德斯坦极端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战略地位、高级专员公署对库尔德人的态度变化、伊拉克库尔德人的独立倾向与英国的战略规划存在冲突等因素都加剧了英国政策调整的步伐。从本质上来说,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的变化是其战时不成熟中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是英国在印度西北曾经实施的部落政策在中东的再现与翻版,最终旨在服务于战后英国在中东的国家战略利益需求。(本文来源于《史学集刊》期刊2018年04期)
王晓雄[4](2018)在《文明人的食人焦虑和帝国的纾解策略——十八世纪初期英国文学中的食人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历史上的食人包括两种意涵:一是知识史上作为禁忌的食人行为,二是作为医药的尸体。十八世纪初期,笛福、切特伍德、奥宾和斯威夫特等英国作家的作品中都存在着或隐或显的文明人食人情节,体现了启蒙后的英帝国的食人焦虑。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作为英帝国投射性认同产物的食人族成了纾解文明人食人焦虑的一种综合性策略。(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卜雅洁[5](2017)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文化势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破坏是其对华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后,因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不断扩大的需要,在华设立了大量文化机构用来发展其文化势力,例如宗教组织、教会学校、医院、慈善救济机构、新闻传播机构以及娱乐机构等。这些文化机构由外籍传教士或外国团体、个人主导,排挤中国文化,对中国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进行控制。隐藏在这些文化机构内的反动势力,更妄图破坏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威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就国内及国外形势的客观要求对帝国主义在华文化机构实行“维持原状,逐步改造”的政策,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朝鲜战争爆发后,抗美援朝运动促使中共决定加快对帝国主义在华文化机构中残余势力的处理。至1954年,基本完成了对帝国主义残余文化势力的接管与清除,不仅维护了新中国的文化安全,也促进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中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处理帝国主义在华残余文化势力的方法与经验,也对当代中国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文通过绪论、正文、结语叁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设想和拟实现的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作出说明。第二部分为正文,由第一至五章组成。第一章对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在华文化势力作出概述,从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背景、在华文化势力的演变以及具体的文化机构概况叁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二章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帝国主义在华文化机构提出“维持原状,逐步改造”政策。解释了制定这一文化政策的依据就在于这一政策符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文化观的要求,符合国内外形势的要求,文化改造事业应置于政治经济稳定之后,部分帝国主义在华宗教教徒和文化组织成员支持革命以及帝国主义文教机构具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并详细阐述了这一政策的制定过程,指出它是从党和政府领导人的思想以及与宗教机构领导人的多次讨论中总结出的。第叁章论述“维持原状,继续改造”政策的实施与帝国主义在华残余文化势力的抵抗。归纳出实施这一政策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接管帝国主义宣传机关,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并逐步改革教会学校,对医疗救济机构与文娱机构实行维持原状政策以及保护在华外侨。针对中共采取的处理方针,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主要通过培植间谍破坏新中国的稳定与发展,通过教会控制学校抵制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造,以及在华救济机构虐待贫苦人民这几个方面进行抵制与破坏。第四章为中共加快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文化势力。通过介绍中共加快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文化势力的历史背景,解释政策调整的原因,并说明调整后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有:通过调整总的文化政策加快“继续改造”步伐,通过推动宗教团体的“叁自运动”收回宗教自主权,加速接管教会学校与救济机构等。新的文化政策出台后,帝国主义在华文化机构中的反帝爱国人士纷纷表示拥护党和政府的决定,他们通过举行签名与爱国游行活动,开办控诉大会等活动表达了与帝国主义断绝关系的决心。第五章对清除帝国主义残余文化势力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价。得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五年多来的努力,帝国主义在华教会基本实现自立自养,在华教会学校、慈善救济机构和文娱机构实现成功接管,隐藏在文化机构内的反动分子与间谍分子被逮捕、驱逐等方面,说明清除帝国主义残余文化势力取得胜利。随后肯定了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文化势力的历史意义,指出这一胜利维护了新中国的文化主权,增强了中国人的使命感,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扫清障碍以及促进了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以及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并总结了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文化势力的经验启示,即始终坚持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及时调整政策以符合客观实际,调动群众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以及注重文化建设中的破旧立新工作。第叁部分为结语,对全文做出简要总结与评价。(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孟钟捷[6](2017)在《什么是“Reich”?——从魏玛初期的国名之争看德国人的帝国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魏玛共和国初期,国名问题曾是国民议会的讨论焦点之一。有关是否使用"Reich"一词的政治辩论,表现出一千年内德国人对不同帝国观念的接受、组合与实践的历史。它不仅仅反映了魏玛初期政治文化的问题,实际上更是德意志政治文化中带有明显延续性的体现。在这一意义上,关于帝国观念的梳理,理应成为诠释魏玛兴亡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7年01期)
李红霞[7](2016)在《浅析罗马帝国初期西班牙的城市化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统治的方式,通过城市化运动,将被征服地区的贵族笼络起来,通过控制贵族来统治广大的行省居民。西班牙是罗马首批建立的行省之一,也是罗国帝国中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行省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帝国初期西班牙城市化运动的进展情况、城市管理,进而探讨城市化运动对西班牙和罗马帝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红霞[8](2016)在《浅析罗马帝国初期西班牙的城市化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统治的方式,通过城市化运动,将被征服地区的贵族笼络起来,通过控制贵族来统治广大的行省居民。西班牙是罗马首批建立的行省之一,也是罗国帝国中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行省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帝国初期西班牙城市化运动的进展情况、城市管理,进而探讨城市化运动对西班牙和罗马帝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第14辑)——城市精神:一种生态世界观》期刊2016-08-01)
安凤仙[9](2015)在《论罗马士兵的贪欲增强及其原因——以共和末期和帝国初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马共和国时期,军事与政治制度的紧密结合,使这一时期带有严重的军人政治的色彩。马略改革后,有野心的人更多的是依靠军队的扶持来获取最高权力,再加上军队性质由公民兵转变为职业兵,没有财产的限制,使得更多的群众可以加入军队,这些人缺乏公民兵的基本素质,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使得他们不断地腐蚀军队。自此以后罗马加入军队成为士兵的人,自身贪欲不断增强。因此,拟从共和国末期至帝国前期几位不同将领的掌权时期,士兵对于金钱的贪求来分析士兵贪欲的增强及其原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菅英辉,梁志[10](2014)在《“美利坚帝国”的形成与冷战初期美国对非殖民化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研究英帝国政策的权威历史学家罗杰·路易斯(Roger Louis)曾指出,美国反殖民主义"总要与安全需求(或日反共主义)协调一致"。~①不过,他同时强调说,"(我们)并不能将这种反殖民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或肤浅的口号而不屑一提"。"这是一种真实的情绪",路易斯补充道,"相当于美国人民的信条"。论说至此,他进一步断言:"反殖民主义本身是一种有助于塑造防务、经济和外交政策本质特征的力量","是大部分美国人认同的一系(本文来源于《冷战国际史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帝国初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罗马帝国初期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种是开放的女性形象,另一种是罗马传统中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然而,在这一时期,罗马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依旧占据罗马社会的主流,备受诗人和作家的推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帝国初期论文参考文献
[1].陈莹.斯特拉波与罗马帝国初期的“世界”[J].古代文明.2019
[2].张晨.罗马帝国初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北方文学.2019
[3].肖文超.一战后初期大英帝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的衍变[J].史学集刊.2018
[4].王晓雄.文明人的食人焦虑和帝国的纾解策略——十八世纪初期英国文学中的食人书写[J].外国文学评论.2018
[5].卜雅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文化势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6].孟钟捷.什么是“Reich”?——从魏玛初期的国名之争看德国人的帝国观念[J].历史教学问题.2017
[7].李红霞.浅析罗马帝国初期西班牙的城市化运动[J].都市文化研究.2016
[8].李红霞.浅析罗马帝国初期西班牙的城市化运动[C].都市文化研究(第14辑)——城市精神:一种生态世界观.2016
[9].安凤仙.论罗马士兵的贪欲增强及其原因——以共和末期和帝国初期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菅英辉,梁志.“美利坚帝国”的形成与冷战初期美国对非殖民化的反应[J].冷战国际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