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储层论文-兰雪

河流相储层论文-兰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流相储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低渗,扶余油层,渗砂体刻画,单砂体刻画

河流相储层论文文献综述

兰雪[1](2019)在《河流相致密储层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安油田红1扶余油层属于超低渗透油层,储层物性差、单井产量低、砂体纵向上2~4层,平面上变化快不连续,因此优选有效储层是效益开发的关键。本文针对物性差的特点,明确储层微观与宏观响应性,提取有效储层渗透率及渗砂体厚度,定量刻画渗透性砂体平面展布,结合单砂体刻画明确有效储层分布范围,为区块规模动用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并对其他低渗透油田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知识》期刊2019年04期)

胡光义,肖大坤,范廷恩,宋来明,陈飞[2](2019)在《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概念、内容及表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陆上油田密井网的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经过数十年积累,理论基础及表征方法已比较成熟,然而,将其应用于海上油田稀疏井网条件时,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基于海上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方法,形成了井震结合、以"复合砂体"为核心的海上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与表征方法,其特点在于运用叁维原型建模、地震构型相预测及地震驱动确定性建模等技术,重点表征影响海上油田开发的五、六、七级构型单元(复合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复合点坝),针对开发阶段的小层细分对比及不连续渗流屏障刻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应用这套理论及方法开展精细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依然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挥地震资料作用并探索人工智能的地震解释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吕睿,刘曾勤[3](2018)在《河流相储层研究方法对油田开发的影响——以渤海海域BZ油田储层A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道砂体是渤海湾海域主力储层类型,储层分布和连通性的刻画对油藏管理和挖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渤海BZ油田动态资料入手,发现主力储层A的先前地质认识无法解释生产井的动态差异,通过进一步开展精细等时地层对比,识别出储层A发育叁期迭置河道,具有两套油水系统;采用等时地层切片方法,进一步证实储层A具有非均质性,发育两种典型的河道砂体迭置关系:"孤立型"和"桥接型"。综合应用精细地层对比、地层切片技术和动态资料,能够获取储层展布和连通性、油水分布规律的新认识,为河流相储层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有效地指导油藏生产和井网方案的调整。(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8年11期)

李君,李少华,昌伦杰,王超,李若竹[4](2018)在《河流相储层建模算法Fluvsim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刻画出河道宽度和厚度规律性变化的特征,对Fluvsim方法进行了改进。在保证原有河道形态的基础上引入了河道的物源方向,通过建立河道宽度及厚度各自变化的线性关系,构建相应的分布函数,通过蒙特卡洛抽样得到河道上每一点处的厚度及宽度值,进而刻画河道顺物源方向宽度及厚度规律性变化的特征。克拉玛依油田六中东区冲积扇储层中的流沟构型单元具有河道的几何形态,并且具有顺物源方向流沟宽度逐渐变宽、厚度逐渐变薄的特点。利用改进的Fluvsim方法较好地刻画了流沟的这种规律性变化特征,再现了流沟的真实几何形态。本研究提出的新方法对于其他几何形态呈规律性变化的储层单元的建模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显文,张晶玉,王海峰,高玉飞,梁旭[5](2018)在《河流相薄砂岩储层砂体迭置样式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相砂岩储层薄,纵向多期迭置,横向迁移摆动,储层迭置关系复杂,制约了油田的开发生产。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新近系Q油田河流相储层研究为目标,针对河流相储层砂体发育特征,分析其砂体迭置样式并开展地震响应研究,通过地震敏感属性分析构建反映河流相砂体迭置样式主因素变化的敏感地震属性响应图版,进一步利用概率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油田砂体迭置样式反演与效果分析。1.河流相砂体迭置样式分析与正演模型建立(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50: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51:油藏地球物理》期刊2018-10-21)

井涌泉,栾东肖,张雨晴,陈飞,范廷恩[6](2018)在《基于地震属性特征的河流相迭置砂岩储层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比值,将研究区新近系曲流河相沉积复合砂体迭合模式分为堆迭型、侧迭型以及孤立型,其中堆迭型不甚发育。根据该划分模式,通过单井井震标定及联井小层对比各迭合模式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提取均方根振幅、振幅变化率、平均振幅、有效带宽、弧长、峰值频率、能量半时间等7种属性,将模型试验确定的4类砂岩储层迭置模式,作为地震属性聚类分析的4类预测目标结果,得到NmⅡ-3小层均方根振幅与聚类分析平面图,结合测井资料验证,较准确地预测了砂岩储层迭合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8年05期)

刘海,林承焰,张宪国,李佳[7](2018)在《地震沉积学在大港孔店油田河流相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是该油田的重要储层,发育河流相沉积,河流相砂体展布特征及连通关系复杂,导致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复杂的油水关系。本文选取孔店油田馆陶组典型砂层,综合测井、岩心等资料运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研究区河流沉积砂体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复杂曲流带沉积模式。研究认为将孔店油田的叁维地震数据进行90°相位转化可以获得更好的测井岩性标定,对地层切片的分析结果表明孔店油田馆陶组二段发育复杂曲流带沉积,内部存在点坝、河道充填、堤岸和泛滥平原沉积,复杂曲流带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河道沉积的拼接和迭置。(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丁芳,刘英辉,黄鑫,段冬平,陈波[8](2018)在《开发前期河流相低渗储层“甜点”表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相储层存在砂体横向变化快、迭置样式复杂、非均质性强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海上油田开发前期研究阶段,由于井数少、井距大,给储层表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地震反演资料约束下,综合应用钻井和测井数据进行河流相地质建模的方法。以A气田为实际靶区,在地震-地质一体化思路指导下建立的河流相储层定量地质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储层内部非均质性,通过对不同渗透率级别进行储量分类评价,有效地对"甜点"富集区进行筛选,同时为河流相储层井位优化和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合理的地质依据,从而达到降低油田开发风险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张晶玉,王海峰,范廷恩,张显文,井涌泉[9](2018)在《河流相储层等时界面地震解释及属性切片演绎方法研究——以渤海Q油田北区Nm2油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相储层是我国已发现油田的主要油气资源储层类型。河流相储层在沉积过程中,纵向上砂泥岩交互发育形成薄互层沉积,不同期次的河道沉积砂体相互迭置或切削;平面上河流迁移改道,砂体形成复杂的交错和接触关系,导致地震反射特征很难在地震剖面上实现连续追踪,储层预测难度较大。地层切片作为地震沉积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薄互层沉积背景下的河流相储层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准确的等时地层格架是地震沉积学方法的重要基础,而地震资料标志层位的准确拾取则是地层切片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受地震资料频率约束,中低频地震剖面上的同相轴通常反映的是强阻抗的岩性界面,并不能保证其具有地质年代意义的等时性。因此在针对某一目标砂体单元进行分析时,通常选取砂体上部一套区域性沉积的洪泛泥岩段,作为区域沉积等时界面,该界面通常对应一套较强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且地震同相轴产状稳定,不随地震波频率变化而变化。然而在对河流相储层等时面进行地震标志层解释时发现,中期旋回洪泛泥岩等时界面可能受到后期沉积的影响(如河流的下切侵蚀),导致局部等时界面的地震同相轴解释存在不确定性。本文以渤海Q油田北区Nm2油组为例,探讨了中期旋回洪泛泥岩等时面受后期河道下切破坏的识别标志,以及相应的地震解释方法和原则。并对比以标志层位参考的等时地层切片演绎和常规层间等比例劈分的层间切片演绎方法得到的属性切片图,前者对于多期河道的纵向发育期次和横向分布规模具有更好的表征效果,更符合地质沉积认识。(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张鹏凯,岳大力,荣乘锐[10](2018)在《基于构型界面的“单砂体”建模方法在河流相储层构型建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相储层是我国油气田重要的储层类型,由于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河流相储层的精细化叁维地质建模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目前常用的相建模方法,通常采用基于像元或基于目标的方法,对构型单元(沉积相)进行插值;而对构型界面的几何形态、空间展布及组合关系考虑较少。因此,本次建模采用的基于构型界面的"单砂体"建模方法,以砂体顶、底界面为主要表征对象,建立单砂体界面的空间分布模型;进而对砂体内部赋予响应的岩性,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储层构型建模。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刻画出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本文根据研究区岩性、测井资料,采用direct软件模块的"单砂体"建模方法,对目标区的地下结构进行了精细表征,较好的刻画了地下砂体的形态及展布。针对曲流河的单砂体建模包括叁个级次:(1)对曲流带的空间表征,以泛滥平原泥岩为背景,将曲流带连通体的剖面形态进行刻画,提取砂体的顶底面进行约束,作为建模目标,嵌入到地质模型中;(2)废弃河道的底界面建模,以曲流带连通体为背景,将废弃河道作为目标,对其剖面形态进行刻画并提取其顶底面,嵌入地质模型中;(3)点坝内部侧积层的空间表征,对侧积层单井识别成果进行空间组合,并按照倾向、倾角内插形成侧积面,对点坝连通体中侧积面穿过网格进行赋值,建立侧积层叁维模型。针对辫状河的单砂体建模也包括叁个级次:(1)对辫流带的空间表征,以泛滥平原泥岩为背景,将辫流带连通体的剖面形态进行刻画,提取砂体顶底面约束,作为建模目标,嵌入到地质模型中;(2)心滩砂体的顶界面建模,以辫流带连通体为背景,将心滩作为目标,对其剖面形态进行刻画并提取其顶底面,嵌入地质模型中;(3)心滩内部落淤层的空间表征,对落淤层单井成果进行空间组合,并内插形成落淤面,对心滩连通体中落淤面穿过的网格进行赋值,建立落淤层叁维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层次分析"的思想进行分级次"单砂体"嵌入式建模,较好的刻画出构型单元的空间形态,为下一步的参数建模及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该方法能够为其他油田相似沉积背景的建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河流相储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陆上油田密井网的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经过数十年积累,理论基础及表征方法已比较成熟,然而,将其应用于海上油田稀疏井网条件时,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基于海上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方法,形成了井震结合、以"复合砂体"为核心的海上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与表征方法,其特点在于运用叁维原型建模、地震构型相预测及地震驱动确定性建模等技术,重点表征影响海上油田开发的五、六、七级构型单元(复合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复合点坝),针对开发阶段的小层细分对比及不连续渗流屏障刻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应用这套理论及方法开展精细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依然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挥地震资料作用并探索人工智能的地震解释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流相储层论文参考文献

[1].兰雪.河流相致密储层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J].石油知识.2019

[2].胡光义,肖大坤,范廷恩,宋来明,陈飞.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概念、内容及表征方法[J].古地理学报.2019

[3].吕睿,刘曾勤.河流相储层研究方法对油田开发的影响——以渤海海域BZ油田储层A研究为例[J].海洋地质前沿.2018

[4].李君,李少华,昌伦杰,王超,李若竹.河流相储层建模算法Fluvsim的改进[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张显文,张晶玉,王海峰,高玉飞,梁旭.河流相薄砂岩储层砂体迭置样式反演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50: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51:油藏地球物理.2018

[6].井涌泉,栾东肖,张雨晴,陈飞,范廷恩.基于地震属性特征的河流相迭置砂岩储层预测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8

[7].刘海,林承焰,张宪国,李佳.地震沉积学在大港孔店油田河流相储层研究中的应用[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

[8].丁芳,刘英辉,黄鑫,段冬平,陈波.开发前期河流相低渗储层“甜点”表征技术[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张晶玉,王海峰,范廷恩,张显文,井涌泉.河流相储层等时界面地震解释及属性切片演绎方法研究——以渤海Q油田北区Nm2油组为例[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张鹏凯,岳大力,荣乘锐.基于构型界面的“单砂体”建模方法在河流相储层构型建模中的应用[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标签:;  ;  ;  ;  

河流相储层论文-兰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