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中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光中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中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由空间,光通信,放大器,分集,中继站,距离,线路。

光中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郭慧芳[1](2019)在《OPGW使用寿命及光中继路由可用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具有电力架空地线和通信光缆双重功能,且具有可靠性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强、不易被人为破坏、影响工程方案可行性的因素少、施工难度小、工程建设附加费用低、性能价格比高、使用寿命长、通信局(站)之间的光缆路由长度往往比其他方式架(敷)设的光缆短、运行维护费用低等优势。(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9年04期)

邢占宇,何晨,汪永刚,赵太飞[2](2018)在《矿井下多波长无线光中继应急通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矿井下等特殊场景发生事故,常用有线及无线通信方式无法正常使用时的通信业务需求,提出了多波长无线光中继通信方式。紫外光散射性强,易于移动台接入,红光激光方向性较强,易于在巷道中传播,因而研究了将两种光波长结合进行中继的方式进行通信。经过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我们制作了相应的通信试验系统,并进行了不同通信距离和不同接收角度时的通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通信速率保持在100 kbps左右时,红光激光部分通信距离可以达到1 000 m,紫外光部分可以达到50 m,紫外光部分接受视场角可以达到80度。(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丁西峰,马赛,赵尚弘,王翔,郑永兴[3](2017)在《HAP-GEO-HAP全光中继放大链路模型及其误码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几何传播损耗和指向误差联合效应对空间激光链路性能的影响,研究了HAP-GEOHAP全光中继放大链路通信模型的误码性能。建立了基于GEO卫星全光中继放大转发的高空平台激光链路通信模型,在考虑背景光辐射与放大器引入的自发辐射等因素的条件下,研究了信道衰减系数的统计特性和各类噪声的强度,获得链路模型的Q因子,推导出误码率表达式。仿真分析了在不同发射功率、抖动标准差和波束宽度等参数条件下,链路误码率与比特速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比特速率较低时,增大发射功率、降低抖动标准差或减小波束宽度,对链路误码率性能的改善程度较为明显;当比特速率大于4 Gbps时,上述措施对链路误码性能的改善程度较为缓慢。(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游雅晖[4](2017)在《全光中继空间光通信的协作方案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FSO)是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相结合的产物,具备了光纤通信的高传输速率和微波通信灵活接入等优点,近些年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FSO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受到各种大气效应及瞄准误差的影响,降低了系统的性能,限制了通信的传输距离。空间分集技术和协作分集技术都是有效补偿大气衰落的方法。由于全光中继不需要复杂的光电或电光转换过程,性能优于传统中继,本文基于空间分集技术、协作分集技术及全光网的理论,将空间分集技术与全光协作分集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全光协作FSO系统结构,提出了两种中继协作方案,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基于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理论,分析了大气损耗、大气湍流效应、瞄准误差以及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各种噪声的成因,并给出了相应的统计模型。其次,基于空间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仿真分析了在大气损耗和大气湍流效应下的多输入多输出FSO系统的性能,得出空间分集技术可以有效抵抗大气衰落,选择两个发射孔径两个接收孔径更为合适的结论,并且分析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局限性。最后,将空间分集技术与全光放大转发中继传输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全光协作FSO系统结构、两种协作方案及相应的功率分配方式,分别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了在大气损耗、大气湍流和瞄准误差的复合信道模型下,各系统参数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采用两种协作方案的FSO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光中继可以明显改善链路的性能,选择中继方案优于全活跃中继方案。(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关禹[5](2016)在《直流特高压超长站距光中继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当前国家电网发展战略的需要,随着线路电压等级的不断提升,站间跨距越来越大,而光信号会随着传输距离的提升而衰减增大,这为电力系统通信带来了新的难题,所以对于可靠的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研究对电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线路损耗、色散和光信噪比受限3个方面对电力系统超长站距光传输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设计通过光中继和遥泵(无光中继)两种方式实现400km超长站距光传输,尤其是提出一种安置在塔中的“自给”式独立供电的光中继设备实现超长站距光通信方案,并在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线路(石城-环县段)对单波10G光传输系统进行部署和测试。前期对链路损耗、接头损耗、色散损耗以及设备的接受能力进行了详细的演算,确定了工程中光放大器及增益单元的预定距离。课题实施过程中,依据前期测算在符合光损耗限度区域内确定了安置光中继站和喇曼远程增益单元的杆塔位置,并在实际生产环境下对系统进行部署和验证。两套系统均实现了400km以上的传输距离,课题最后对两个系统进行了测试和对比。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实现特高压线路中变电站与变电站之间超长站距的光通信传输,对于未来工程建设和方案的设计推广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6-12-01)

韩立强,游雅晖,聂向荣,何家欢[6](2016)在《大气湍流及瞄准误差联合效应下全光中继自由空间光通信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一种采用全光放大转发中继的双跳自由空间光(FSO)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假定采用副载波强度调制,考虑背景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导出了在Gamma-Gamma大气湍流复合信道下系统的误码率(BER)和中断概率闭合表达式。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了采用全光放大转发中继的FSO系统与电放大转发中继FSO的中断概率及误码率,并且分析了大气湍流、信噪比(SNR)等参数对全光中继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光放大转发中继的系统性能优于电放大转发中继;可以通过优化波束宽度使得全光中继的系统性能达到最优。(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6年05期)

雷学义,邓黎,姜辉,白夫文,贾小铁[7](2015)在《超长距电力通信塔内光中继技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电力通信传输距离不能满足输电距离要求的问题,根据电力通信的特点,借鉴海底光纤通信提出塔内光中继超长距光通信技术,搭建了10 GBit/s速率、长度为452 km的试验系统。该系统已稳定运行26个月,初步验证了塔内光中继技术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文章还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2015年12期)

程细海,黄丽艳,殷天峰,雷学义,王辉[8](2015)在《特高压电网超长距传输新方向:塔内光中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特高压电网建设对超长距传输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出了新的技术方向——塔内光中继。分析了塔内光中继的理论依据并设计了技术方案,在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光纤通信工程石城至环县段实现了我国首个塔内光中继实验工程,工程顺利开通,运行稳定,验证了塔内光中继方案的可行性。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塔内光中继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张延童[9](2012)在《电力线路塔上光中继站相关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当前国家电网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适应两个转变,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的需要。特高压输电线路具有走廊偏僻、线路长、跨区域、电压高等特点,这为电力系统通信带来了新的难题,传统的电力光通信受传输制式、技术特点的限制,不管是采用光放大技术延长光单跨段传输距离的方式,还是采用在线路中间加设光中继站的方式,都存在扩容、征地和光缆引接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跨区域特高压输电线路超长距离光传输的问题。论文提出了将光通信中继站安装在电力线路铁塔上的一种建站模式,通过塔上光通信中继站的级联,解决了电力光通信超长距离传输问题,为跨区域特高压输电线路光通信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由于塔上中继站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具有灵活布置、快速建站的特点,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应急通信和临时通信等领域中。论文主要针对构建该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1)目前光传输技术的研究重点都是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论文一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对于长距离光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特高压电力线路光传输系统设计中存在的困难,确定了塔上光传输模型的研究方向,并对单波2.5G、单波1OG、每波10G的40波波分系统进行级联数和传输距离分析;另一方面从光传输的因素、光传输技术、电源技术叁个角度深入研究了塔上光中继站相关技术。(2)塔上光中继传输模型构建是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论文首先确定了建模指标,对模型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不同速率传输信号展开性能分析,最终完成传输模型构建。(3)塔上光中继系统的硬件设计是论文的重点。论文根据系统各组成模块模型展开硬件设计分析,分别设计了光中继模块、中继器监控模块、电源模块、机柜环境模块四部分硬件,并对根据设计研制的实验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析。(4)论文对根据理论设计方案实际搭建的塔上光中继站实验系统进行了介绍,从光传输部分和电源环境部分两方面入手,对设备单体硬件和整体性能进行了全面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3-20)

邓宏武[10](2005)在《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传输系统最大光中继段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由宗关至黄浦路,线路全长10·23km。沿线设宗关、太平洋、硚口路、崇仁路、利济北路、友谊路、江汉路、大智路、叁阳路、黄浦路,共10座车站。根据1号线一期工程的线路特点及二期全线扩容的需求,在1号线一期工程中,采用2个SDH环(本文来源于《铁道通信信号》期刊2005年09期)

光中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矿井下等特殊场景发生事故,常用有线及无线通信方式无法正常使用时的通信业务需求,提出了多波长无线光中继通信方式。紫外光散射性强,易于移动台接入,红光激光方向性较强,易于在巷道中传播,因而研究了将两种光波长结合进行中继的方式进行通信。经过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我们制作了相应的通信试验系统,并进行了不同通信距离和不同接收角度时的通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通信速率保持在100 kbps左右时,红光激光部分通信距离可以达到1 000 m,紫外光部分可以达到50 m,紫外光部分接受视场角可以达到80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中继论文参考文献

[1].郭慧芳.OPGW使用寿命及光中继路由可用性问题[J].数字通信世界.2019

[2].邢占宇,何晨,汪永刚,赵太飞.矿井下多波长无线光中继应急通信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8

[3].丁西峰,马赛,赵尚弘,王翔,郑永兴.HAP-GEO-HAP全光中继放大链路模型及其误码性能[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

[4].游雅晖.全光中继空间光通信的协作方案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7

[5].关禹.直流特高压超长站距光中继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2016

[6].韩立强,游雅晖,聂向荣,何家欢.大气湍流及瞄准误差联合效应下全光中继自由空间光通信的性能[J].光电子·激光.2016

[7].雷学义,邓黎,姜辉,白夫文,贾小铁.超长距电力通信塔内光中继技术应用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

[8].程细海,黄丽艳,殷天峰,雷学义,王辉.特高压电网超长距传输新方向:塔内光中继[J].光通信研究.2015

[9].张延童.电力线路塔上光中继站相关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0].邓宏武.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传输系统最大光中继段设计[J].铁道通信信号.2005

标签:;  ;  ;  ;  ;  ;  ;  

光中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