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内酯论文_余俊键,陈瑜,杨升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果内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酯,白果,免疫调节,损伤,抗氧化,脱髓鞘,髓鞘。

白果内酯论文文献综述

余俊键,陈瑜,杨升平[1](2019)在《白果内酯对大鼠心肌抗氧化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果内酯的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18年3月~12月选取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标准组、盐水组、白果内酯高、中、低剂量组,各6只。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以不同药物剂量灌胃,盐水组给生理盐水2 ml,标准组不做任何处理,连续给药1周后,取大鼠心肌组织,制作匀浆,测定各组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盐水组与标准组SOD、MDA、CK、LDH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SOD与标准组无统计学差异,中、高剂量组SOD高于标准组;高、中、低剂量组MDA低于标准组,CK和LDH均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果内酯可以增强心肌组织抗氧化作用,避免细胞膜的破坏,抑制有害物质释放入血,最终达到心肌保护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熊丽丹,唐洁,李利[2](2019)在《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对过氧化氢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WST染色方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DTNB测定谷胱甘肽(GSH)活性,脂质氧化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含量,DCFH-DA法测定活性氧(ROS)含量,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水平,研究了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抗氧化损伤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影响,同时利用药物数据库预测目标靶点,研究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发挥功效的机制。结果表明,白果内酯与银杏内酯B能减少H_2O_2诱导的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抑制MDA释放增加,减少ROS的产量,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生成;综合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抗炎活性呈现多分子、多靶点和多通路特点。(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董志超,高琦,毛建娜[3](2019)在《白果内酯通过TLR4/TAK1/NF-κB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模型肝纤维化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白果内酯(BB)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饲料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叁酯(TG)、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浓度; HE染色观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TLR4/TAK1/NF-κB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ASH组比较,BB组(中、高剂量)血清TG、ALT和AST浓度明显降低,HDL浓度明显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同时BB组大鼠肝组织α-SM A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给予BB 8周后,大鼠肝组织MMP-1表达明显增多,TIMP-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表达也明显被抑制;此外,BB还可显着促进NASH大鼠TLR4和TAK1表达,升高p-p65/p65比值。结论 BB能通过抑制TLR4/TAK1/NF-κB通路激活减轻NASH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苗强[4](2019)在《白果内酯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果内酯(Bilabolide,BB)的抗炎、免疫调节和髓鞘保护功效。方法:1.C57BL/6雌性小鼠经四点法皮下注射MOG诱导建立EAE模型,免疫后第叁天给予BB腹腔注射给药至免疫后27天,记录临床评分。第28天处死小鼠,无菌取脾并分离脾单个淋巴细胞用于观察外周免疫反应,取脊髓观察中枢髓鞘病理变化。采用H&E、LFB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表型变化;ELISA观察脊髓组织和外周淋巴细胞促炎/抗炎细胞因子INF-γ、TNF-α、IL-1β、IL-17、IL-6、IL-l0和TGF-β表达;Western blot观察脾单个核淋巴细胞和脊髓iNOS、Arg-1、TLR4、MyD88、NF-κB、Bax、Cleave-Caspase-3和Bcl-2的表达。2.运用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建立炎症细胞模型,经BB干预后,MTT/CCK-8法观察细胞活力,ELISA观察炎性细胞因子NO、TNF-α和IL-1β的表达。3.C57BL/6雌性小鼠四点法皮下注射MOG肽,免疫9天后处死,无菌取脾并分离脾单个核细胞与MOG_(35-55)体外共培养。随后给予BB干预,培养48小时后经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收集细胞和细胞液用于后续实验。ELISA测定培养液中促炎/抗炎细胞因子INF-γ、TNF-α、IL-1β、IL-17、IL-6、IL-10和TGF-β的分泌情况,Western blot观察TLR4、MyD88和NF-κB的表达。结果:1.与EAE组相比,BB减轻了EAE小鼠疾病严重程度,延缓了EAE小鼠起病时间,EAE组为11.000±0.436天,BB20mg/kg组为13.710±0.738天,两组比较p<0.01。H&E和LFB染色显示,EAE小鼠脊髓炎细胞浸润量为1367±173.800,髓鞘累计光密度为64053±6529;BB20mg/kg组分别为176.500±49.870和80013±10470,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值分别小于0.001和0.01,这表明BB减少了脊髓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2.EAE小鼠脊髓浸润大量的CD4~+T细胞(147.300±33.500)和CD68~+巨噬细胞(1226±160),而BB治疗组小鼠脊髓浸润的CD4~+T细胞(32.670±8.838)和CD68~+巨噬细胞(139.500±18.860)显着减少,p值分别小于0.001和0.01;与EAE组相比,BB抑制了MOG诱导的外周淋巴细胞的活化与增殖(p<0.001);抑制了外周淋巴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INF-γ(p<0.001)、TNF-α(p<0.001)、IL-17(p<0.05)、IL-6(p<0.05)和iNOS(p<0.05),提高了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Arg-1的表达(p<0.001)3.BB抑制了EAE小鼠TLR-NF-κB炎性信号通路。EAE组TLR-4的相对表达量为0.788±0.095,MyD88为0.377±0.024,p-NF-κB为0.265±0.028;相应的BB治疗组分别为0.542±0.096、0.148±0.027和0.081±0.012,两组比较p值均小于0.01。BB也降低了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p<0.05);同时,促进了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表达(p<0.05)。4.BB促进了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与EAE组相比,BB显着抑制iNOS的表达(p<0.001),同时显着上调了Arg-1的表达(p<0.05)。EAE组Iba-1~+iNOS~+细胞数为55.670±5.783,BB治疗组为28±2.082,两组比较p<0.01;EAE组Iba-1~+Arg-1~+细胞数为22.330±4.702,BB治疗组为40.330±6.333,两组比较p<0.05。5.BB减少了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NO、TNF-α和IL-1β的释放(p<0.05)。与LPS组相比,BB20μg/ml显着促进了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的增殖(p<0.05)6.BB抑制了凋亡蛋白Bax、Cleave-Caspase-3的产生(p<0.01),但提高了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5)。EAE组CD4~+C-Caspase-3~+细胞数为95.670±12.440,BB治疗组为8.667±2.028,两组比较p<0.001;BB通过抑制凋亡蛋白,上调抗凋亡蛋白,显着促进了CNPase~+少突胶质细胞的存活(p<0.01)。7.BB抑制了致脑炎淋巴细胞的炎症反应。与EAE组相比,BB压制了MOG特异性致脑炎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抑制了炎性细胞因子NO、INF-γ、IL-1β、IL-6和IL-17的表达(p<0.05);抑制了TLR-NF-κB炎性信号通路。结论:BB能够有效缓解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减少髓鞘的脱失。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BB的治疗作用与抑制TLR-NF-κB炎性信号通路有关,表现为BB抑制炎性反应(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抑制MOG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以及调节外周免疫反应、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调节其表型向抗炎的M2型极化,抑制凋亡蛋白产生等。(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21)

隋若萱[5](2019)在《白果内酯对CPZ诱导的脱髓鞘损害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应用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uprizone,CPZ)诱导C57BL/6小鼠建立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脱髓鞘模型,给予白果内酯(Bilobalide,BB)进行干预。观察给药后动物的行为学表现、髓鞘保护、外周免疫调节及抑制小胶质细胞向M1型活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阐明BB治疗CNS脱髓鞘损害的靶点和途径,为今后应用BB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6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建立CPZ诱导的C57/BL6小鼠脱髓鞘模型。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B治疗组,每组8只小鼠,正常组小鼠正常饲料饲育6周,模型组和BB治疗组小鼠用含0.2%CPZ的粉末饲料饲育6周。在喂食后的第四周末(第28天)开始,BB治疗组腹腔注射给予BB,每日给药一次,连续给药至喂食后的第六周末(第42天),同时正常组、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并在给药期间进行行为学检测,并从造模开始记录动物的体重。在第六周结束时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取脾脏、脑组织,分离脾脏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将脑组织分为提取蛋白质和固定两部分。进行Luxol Fast Blue染色、Black Gold II染色、MBP免疫荧光染色等来观察髓鞘形态及脱失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MBP的表达;ELASA法测定血清、上清及脑内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及B细胞亚群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细胞的变化。各组实验数据应用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CPZ喂食的第一周,与正常饮食的小鼠相比,CPZ喂养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并且在随后的叁周内保持稳定且较低的体重。随后两周,与模型组相比,BB治疗组小鼠体重普遍升高,且行为学表现明显改善。高架十字迷宫检测,模型组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为(6.05±0.76)%,BB治疗组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为(10.4±1.97)%,p<0.05;垂直木实验中,模型组所用时间(15.29±1.24)s,BB治疗组所用时间(12.05±1.15)s,p<0.05。2.胼胝体固蓝染色、黑金染色、MBP染色均可见,模型组髓鞘脱失严重,BB治疗组髓鞘脱失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固蓝染色中,模型组胼胝体着色面积为(3.17±0.65)*10~4,BB治疗组为(4.41±3.33)*10~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黑金染色中,模型组胼胝体着色面积为(11.31±0.61)*10~4,BB治疗组为(29.56±5.17)*10~4,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MBP染色,模型组胼胝体着色面积为(9.67±2.13)*10~2,BB治疗组为(19.86±4.22)*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BB治疗组MBP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ELISA检测MOG抗体的产生及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BB治疗组明显抑制IL-1β(模型组120.5±1.04,BB治疗组28.8±0.85,p<0.001)、IL-6(模型组298.3±2.75,BB治疗组114.5±3.19,p<0.001)的表达,TNF-α没有显著变化。5.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脾淋巴细胞中CD4~+IL-17~+、CD4~+IFN-γ~+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在脑皮层中均有浸润;与模型组相比,BB治疗组T细胞(模型组3.8±0.37,BB治疗组1.2±0.2,p<0.05)、B细胞(模型组5.2±0.86,BB治疗组1.8±0.21,p<0.05)、巨噬细胞(模型组6.2±0.66,BB治疗组2.4±0.51,p<0.05)浸润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免疫荧光双染检测脑内Iba1~+iNOS~+和Iba1~+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模型组Iba1~+iNOS~+和Iba1~+NF-κB~+被大量激活,BB治疗后显着抑制了Iba1~+iNOS~+(模型组13.4±1.7,BB治疗组3.8±0.58,p<0.01)和Iba1~+NF-κB~+(模型组9.6±0.81,BB治疗组3.6±0.87,p<0.01)的表达。7.Iba-1~+与Olig4~+双染发现,模型组胼胝体、内侧隔核、纹状体部位Iba-1~+小胶质细胞迁移并聚集,造成Olig4~+少突胶质细胞的死亡,而BB给药后阻止了Iba-1~+小胶质细胞的迁移所导致的Olig4~+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结论1.BB对CPZ诱导的脱髓鞘损伤有显着的保护作用,BB治疗后小鼠的行为学和病理学均有明显的改善;可能与BB升高MBP的表达,防止髓鞘的脱失有关;2.BB可能通过抑制Iba1~+NF-κB~+炎性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的分泌,抑制MOG抗体的产生,来减轻炎性损伤;BB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21)

徐玮,梁文意,郭彩娟,黄亿健,李育平[6](2019)在《白果内酯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所致体外血脑屏障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果内酯对过氧化氢(H_2O_2)所致体外血脑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hCMEC/d3与HEB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模型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H_2O_2模型组(500μmol/L)、白果内酯低中高剂量组(0.2、1、5μmol/L)、依达拉奉(10μmol/L)阳性组。给予不同浓度白果内酯及依达拉奉预处理体外血脑屏障模型24 h,利用H_2O_2(500μmol/L)诱导2 h模拟氧化应激损伤。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同时检测血脑屏障模型一氧化氮(NO)、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乳酸脱氢酶(LDH)及总抗氧化能力;考察跨内皮细胞电阻值及荧光素钠(Na-F)透过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VE-Cadherin)和抗氧化蛋白(Nrf2、HO-1)的表达水平。结果氧化应激会引起体外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下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白果内酯预处理可提高内皮细胞总抗氧化能力及NO、GSH水平,降低LDH水平,维持细胞正常的电阻值及较低的Na-F的透过,同时缓解氧化应激引起的紧密连接蛋白下调,并上调Nrf2/HO-1信号通路抗氧化蛋白表达。结论白果内酯可作用于抗氧化信号通路Nrf2/HO-1保护氧化应激所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唐永鑫,李慧琴[7](2018)在《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果内酯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到的倍半萜内酯,是银杏类制剂抗脑缺血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缺血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抗炎症免疫损伤,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分化,并能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和脑部循环障碍,能全面针对脑缺血损伤的各种病理过程。简述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药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胡翔,余俊健,胡容,江丽霞,唐远鹏[8](2017)在《白果内酯对大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果内酯对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分为溶剂对照组、维生素E阳性对照组、白果内酯低、中、高剂量组(2.0,4.0,8.0mg/kg),每组6只,连续灌胃给药8d,末次给药后次日心脏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结果:白果内酯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MDA的含量,能明显升高SOD的活性和GSH-PX活力。结论:白果内酯对大鼠具有明显抗氧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期刊2017年10期)

陈琴,余俊健,钟文敏,曾雪亮,钟星明[9](2017)在《研究白果内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白果内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CAO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50~28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CAO+白果内酯2.5 mg·kg~(-1)组、MCAO+白果内酯5 mg·kg~(-1)组、MCAO+白果内酯10 mg·kg~(-1)组和MCAO+3 mg·kg~(-1)依达拉奉组。实验动物于MCAO手术后10 min舌下静脉给不同浓度药物1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于同时间点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DMSO,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对大鼠行神经功能行为评分;取出前脑做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以及脑水肿体积;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中IL-6、IL-1β以及NF-κB的含量。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白果内酯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剂量白果内酯治疗后脑梗死体积均缩小;(3)模型组大鼠脑水肿体积升高(P<0.001),各剂量白果内酯组脑水肿体积降低,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P<0.001)、IL-1β(P<0.01)、NF-κB(P<0.05)的含量升高;各剂量白果内酯组脑组织IL-6(高剂量P<0.01,中剂量P<0.01,低剂量P<0.05)、IL-1β(高剂量P<0.001,中剂量P<0.001,低剂量P<0.001)、NF-κB(高剂量P<0.01、中剂量P<0.01、低剂量P<0.01)含量均降低。结论:白果内酯可能通过脑梗死面积、脑水肿体积,减少脑组织中IL-6、NF-κB以及IL-1β的含量,从而减少脑组织损伤,保护大鼠脑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华骏[10](2017)在《白果内酯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是当前全球第叁大致死类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而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也是导致重度、慢性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根据其临床发病特点不同,可以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约占所有卒中患者的70%,而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病例的85%,死亡率高达50%,存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或遗留有瘫痪,失语等严重的后遗症。近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的神经损伤性级联反应,并在动物模型上已发现很多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化合物,但转化后的临床疗效均不太理想。因此,阐明缺血性脑损伤的确切病理机制,提出新的卒中后神经保护策略,研发疗效确切并能让更多患者受益的治疗药物仍然是当前脑卒中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能够在缺血性脑损伤"黄金3小时"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很少,多数患者在急性期接受保守治疗,损伤后期主要依靠神经营养和神经修复,通过促进机体内在的修复能力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意识、感觉、认知和运动功能,并且这已经成为卒中后护理和治疗的关键所在。因此,发现促进卒中后期神经修复的关键机制和分子靶标,研发理想的恢复期治疗药物也已经成为脑卒中研究领域的热点。细胞自噬与凋亡是目前卒中机制研究比较重要的热门领域。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主要因供血、供氧不足会发生神经细胞的坏死与凋亡。其中,缺血半影区脑组织主要发生细胞凋亡,一种受多基因严格控制的死亡方式。细胞自噬是机体内在调整稳态的有效机制,缺血缺氧引起的细胞内错误折迭或者不折迭的蛋白、受损的细胞器均需要通过自噬途径被运送至溶酶体降解,不能够及时被清除的病理因素会导致细胞凋亡或死亡。神经细胞在缺血、缺氧情况下激活保护性细胞自噬减少凋亡相关蛋白向线粒体内的聚集,通过减少细胞色素C或Caspase-3的活化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因此,研发可以靶向调节神经细胞保护性自噬并抑制细胞凋亡的药物,能够在缺血性脑损伤早期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减轻神经功能损伤。银杏是一种有着较早文献记载并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天然植物,在我国作为药用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期应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老防衰,抗癌和提高自身免疫力等方面。研究表明,银杏叶和银杏果中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成分主要是银杏内酯A、B、C、J、M和白果内酯(bilobalide,BB)。其中白果内酯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出的唯一一种倍半萜内酯,具有抗兴奋性毒性、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抗炎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主要以与其他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制剂的形式应用于脑血管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目前白果内酯含量较高的制剂是用于脑部、周围血流循环障碍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白果内酯含量约占标准提取物的2.9%);另有金阁莱(?)银杏内酯注射液,其中白果内酯含量高达48%,主要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脑梗死适应症的治疗。然而,尽管临床应用表明含白果内酯的混合制剂对脑卒中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具体有效成分不明,白果内酯单体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疗效和确切机制也不清楚,因此也限制了其在缺血性脑损伤及适应症治疗中的应用。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发现含有白果内酯的银杏内酯注射液能够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白果内酯对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形成的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损伤及其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并阐明其相关机制。第一部分白果内酯对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自噬的相关性目的:建立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研究白果内酯对急性期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神经元自噬和凋亡的调节,为深入阐明白果内酯的作用机制并拓展其临床应用积累学术基础。方法:(1)参考Longa法制备小鼠tMCAO模型,于缺血1h、血流再灌注6h后分组给予金纳多(10 mg/kg),3.5 mg/kg,7 mg/kg和14 mg/kg白果内酯(BB,i.p.,bid)治疗。血流再灌注72h后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取材TTC染色,脑含水量测定。(2)制备小鼠tMCAO模型,并选取最小有效剂量7 mg/kg BB于血流再灌注6h后给药,再灌注72h后处死分别取组织脑片和缺血半影区脑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缺血半影区NeuN+神经元,免疫荧光测定自噬相关蛋白LC3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与神经元的共标情况,Western Blot法分别对缺血半影区组织LC3,p62,Beclin1,BcL-2,Bax和Cleaved-Caspase 3等指标进行检测。(3)离体培养神经元细胞株N2a经离体氧糖剥夺模型(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3h后,分别复糖复氧(Reoxygenation)0、3、6、12 和 24h,Western Blot 法分别检测胞内 LC3、p62、Beclin1、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3等蛋白水平,观察复糖复氧后不同时间点自噬和凋亡的水平,并选择合适复糖复氧时间。(4)N2a细胞OGD3h后,用含不同浓度BB(0.01、0.1、1、10、25和50 μM)的完全培养基复糖复氧24h,MTT法评价药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5)N2a细胞OGD 3h后,用含有1μM BB的完全培养基复糖复氧24h,利用Western Blot法分别进行自噬相关蛋白LC3、p62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等指标进行检测。(6)N2a细胞OGD 3h后,同时给予细胞含2.5 mM自噬抑制剂3MA和1μM BB的完全培养基复糖复氧24h,利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BB(7,14mg/kg)能够减少小鼠脑梗死体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2)7 mg/kg BB能够减少tMCAO模型后小鼠缺血半影区神经元的丢失。(3)7 mg/kg BB能够升高模型72h后小鼠缺血半影区脑组织LC3荧光表达并抑制Cleaved Caspase-3荧光表达,其中LC3与Cleaved Caspase-3荧光都与神经元细胞有部分共标。(4)7 mg/kg BB治疗能够降低小鼠缺血半影区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自噬底物蛋白p-62蛋白的表达,并升高BcL-2、LC3-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5)N2a细胞OGD/R后3h自噬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并随着时间推移细胞自噬水平下降,而细胞凋亡水平上升。(6)WB结果显示,BB促进复糖复氧24h后N2a细胞BcL-2、LC3-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并降低Bax,Cleaved-Caspase 3,自噬底物蛋白p-62蛋白表达。(7)自噬抑制剂3MA能够部分取消BB对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白果内酯能够减少处于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及坏死的细胞数目,而3MA部分取消BB对N2a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论:自噬参与白果内酯对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的神经保护作用。第二部分白果内酯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期神经再生的调节及其机制目的:研究BB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期神经再生的调节作用,阐明其对成体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等功能的影响与机制,为揭示其脑卒中恢复期用药的促神经修复功能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方法:参考Longa法制备小鼠I/R损伤模型,缺血1h、血流再灌注24h后利用神经功能评分进行模型筛选,将模型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Vehicle组),白果内酯3.5 mg/kg、7mg/kg和 14mg/kg给药组(BB 3.5 mg/kg,7 mg/kg,14 mg/kg,i.p.,bid),给药14天和42天分别进行内源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实验:(1)统计术后各组小鼠死亡率和体重,并分别于术后1、3、7、14、28和42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3、7、14、28和42天进行踏空测试,于术后14和28天进行转角和转棒测试,分别记录小鼠足失误次数、右转率和从转棒滑落时间,评价BB对I/R损伤恢复期小鼠神经感知、运动功能的影响。(2)术后38-42天对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价BB对小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影响。(3)利用小动物MRI-T2加权成像技术在术后24h、7d、14d和42d在体观察模型及14mg/kgBB治疗组小鼠脑组织损伤情况。(4)术后12-13天给予小鼠腹腔注射 BrdU(5-Bromo-2-deoxy Uridine,Sigma;50 mg/kg,连续给药4次,给药间隔为12h)标记S期增殖细胞,术后14天用于研究干细胞增殖的小鼠灌注取脑,完成BrdU免疫组化,评价干细胞增殖情况;用于研究干细胞分化的小鼠于术后42天灌注取脑,完成BrdU/NeuN免疫荧光,评价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的情况;同时,为探讨药物对神经再生调节的机制,离体实验培养成体神经干细胞研究药物对干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5)离体培养成体神经干细胞(Adult neural stem cells,ANSCs),利用MTT和细胞计数法分别观察OGD/R和不同浓度BB(0.01、0.1、1、10和50 μM)给药对神经干细胞细胞活力和自我更新的影响。(6)利用BrdU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评价BB对干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7)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OGD/R7天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Tuj-1)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分化的比率以及不同浓度BB(0.1、1和10 μpM)对干细胞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8)检测OGD/R24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BB(0.1,1和10 μM)对细胞p-Akt,p-p38和p-JNK水平的变化影响。(9)利用JNK激动剂茴香霉素(Anisomycin,Anis)预处理干细胞24h后,OGD2h后复糖复氧给予BB和Anis干预7天,免疫荧光法观察OGD/R 7天后BB对神经干细胞向Tuj-1神经元分化的影响。结果:(1)BB(7,14mg/kg)治疗小鼠长期存活率高于I/R模型小鼠,并且BB可以缓解I/R损伤导致的小鼠体重降低。(2)与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7和14mg/kgBB治疗组小鼠神功功能显着改善,转角测试中右转率降低,转棒测试中棒上停留时间延长,同时,在踏空测试中踏空率显着降低。(3)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测试中,BB能够降低小鼠找到水下平台的时间,同时在空间探索测试中BB能够增加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小鼠在平台象限穿越的时间及次数。(4)MRI观察到术后24h模型小鼠损伤侧脑组织存在大面积高亮度信号,7天后信号变弱并出现脑组织缺损,14天时组织缺损边缘出现高密度信号,42天组织梗死导致的缺损体积相对固定,而给予14 mg/kgBB治疗能够延迟脑组织缺损的出现并减少梗死导致的脑组织缺损。(5)7mg/kg和14mg/kgBB增加术后14天小鼠SVZ和SGZ神经干细胞的数目和分布范围。(6)7mg/kg和14mg/kg BB增加术后42天小鼠SVZ和SGZ区BrdU+/NeuN+细胞数目。(7)0.1、1、10和50 μM BB能够增加OGD/R后ANSCs细胞活力且能够增加生长7天后神经球直径和个数。(8)BB增加OGD/R后BrdU+的ANSCs数目,并且能够增加处于S期的细胞数目。(9)BB促进OGD/R 7天后ANSCs向Tuj-1+神经元的分化。(10)BB抑制OGD/R后ANSCs内p38和JNK的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同时升高Akt的磷酸化水平。(11)10 μM JNK激动剂茴香霉素取消BB促进A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结论:BB促进缺血性脑损伤恢复期神经再生,增强神经功能修复。综上所述,本文工作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发现白果内酯在I/R模型小鼠急性期的抗凋亡作用与调节自噬相关通过对I/R经典动物模型研究发现,白果内酯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急性期损伤包括神经运动障碍、脑梗死和脑水肿均具有显着改善作用,并且白果内酯可以促进神经元自噬并抑制神经元凋亡;同时,离体研究证实白果内酯通过促进神经细胞自噬并抑制神经元凋亡。研究为揭示白果内酯在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为拓展其在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的临床应用积累了重要学术基础。2.发现白果内酯在小鼠缺血性脑损伤恢复期发挥促神经再生作用研究发现白果内酯能改善缺血性脑损伤恢复期神经运动功能,并且能促进内源性神经再生。同时,离体实验确证白果内酯能够促进成体神经干细胞存活、自我更新、增殖和向神经元的分化,并且其对分化的积极作用与其对神经干细胞JNK MAPK通路的抑制作用相关。研究深化了对白果内酯应用于缺血性脑损伤临床恢复期的作用机制的认识,并为推广白果内酯联合制剂和单体制剂在防治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白果内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WST染色方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DTNB测定谷胱甘肽(GSH)活性,脂质氧化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含量,DCFH-DA法测定活性氧(ROS)含量,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水平,研究了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抗氧化损伤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影响,同时利用药物数据库预测目标靶点,研究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发挥功效的机制。结果表明,白果内酯与银杏内酯B能减少H_2O_2诱导的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抑制MDA释放增加,减少ROS的产量,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生成;综合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抗炎活性呈现多分子、多靶点和多通路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果内酯论文参考文献

[1].余俊键,陈瑜,杨升平.白果内酯对大鼠心肌抗氧化机制的初步研究[J].医学信息.2019

[2].熊丽丹,唐洁,李利.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对过氧化氢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日用化学工业.2019

[3].董志超,高琦,毛建娜.白果内酯通过TLR4/TAK1/NF-κB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模型肝纤维化的调控作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9

[4].苗强.白果内酯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

[5].隋若萱.白果内酯对CPZ诱导的脱髓鞘损害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

[6].徐玮,梁文意,郭彩娟,黄亿健,李育平.白果内酯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所致体外血脑屏障损伤的研究[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

[7].唐永鑫,李慧琴.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8

[8].胡翔,余俊健,胡容,江丽霞,唐远鹏.白果内酯对大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7

[9].陈琴,余俊健,钟文敏,曾雪亮,钟星明.研究白果内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

[10].华骏.白果内酯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3 银杏样品溶液的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 白果内酯对大鼠动脉血压影响的...2 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标准溶液的...白果内酯对神经元细胞存活率的...银杏内酯A、B、C、白果内酯、槲皮...空白辅料、对照品和样品HPLC色谱图 ...

标签:;  ;  ;  ;  ;  ;  ;  

白果内酯论文_余俊键,陈瑜,杨升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