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样沉积物论文_修淳,霍素霞,周勐佳,张旭,邢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柱样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磁学,环境,有机质,南海,粒度,柱状。

柱样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修淳,霍素霞,周勐佳,张旭,邢健[1](2019)在《南极罗斯海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周边海域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和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于深入研究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取自南极罗斯海的RBA08C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碳和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RBA08C柱样中TOC含量在顶部0~12cm呈现随柱深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自12cm以深含量总体相对稳定;TN总体具有与TOC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含量变化呈现较强正相关性,说明可能具有相同来源;沉积物TOC/TN比值和δ13 C值揭示RBA08C柱样有机质主要为海洋生源沉积,其含量变化应主要受控于上层水体生产力、沉积速率和氧化还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RBA08C柱样的TOC埋藏率约为50%,与位于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边缘的IS-4站柱样相同,加之较为相近的TOC和TN含量及变化趋势,表明两者可能具有相近的沉积速率,其所在的海区是南极海域较重要的碳循环和碳储区。(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高超,于晓果,杨义,杨欢,吕晓霞[2](2018)在《白令海陆架区柱样沉积物脂类分子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全球变暖对于高纬度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陆架区采集的BL16柱样沉积物中的脂类进行了研究.沉积物中检测到丰富的饱和烃和脂肪酸等化合物,其组成和分布显示,该沉积柱中有机质为陆源和海源混合输入.其中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饱和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细菌,短碳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烃的浓度相互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来源较为一致,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海源短链正构烷烃与陆源长链正构烷烃的比值∑C_(15-21)/∑C_(23-33)在0.14~0.90之间,表明该沉积柱中正构烷烃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柱中短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浓度,以及脂肪酸中异构、反异构脂肪酸组分与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变化与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变化一致,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显升高,可能反映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持续增加的趋势,并且对全球变暖做出了灵敏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黄亚楠,潘少明,刘志勇[3](2018)在《中国湖泊柱样沉积物中~(239+240)Pu的来源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中国湖泊柱样沉积物中~(239+240)Pu的研究现状,对中国湖泊~(239+240)Pu的来源、~(239+240)Pu最大蓄积峰的年代以及~(239+240)Pu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总结。结果表明:中国湖泊~(239+240)Pu的主要来源于全球大气核试验沉降,湖泊沉积柱样中表层沉积物~(240)Pu/~(239)Pu均值为0.177±0.019;柱样~(240)Pu/~(239)Pu均值为0.177±0.008;柱样~(239+240)Pu的沉积通量范围在7.45~240.6 MBq/km~2之间,因湖泊所处沉积环境及纬度的差异而变化。湖泊柱样剖面中的~(239+240)Pu的分布多呈单峰分布,湖泊沉积物中~(239+240)Pu的最大蓄积峰位置改变可以忽略不计,~(239+240)Pu最大蓄积峰具有时标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王敏,吕双燕,贺世杰,王传远[4](2016)在《渤海近海柱样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人类活动对渤海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位于渤海埕岛油田石油钻井平台附近的沉积物柱样,研究柱样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黄河的陆源物质输运是渤海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此外,表层沉积环境以氧化为主,15cm深度后的沉积环境由相对偏氧化向偏还原过渡。【结论】对比于渤海烃类化合物的沉积记录发现,渤海柱样沉积物分子组成特征变化趋势与渤海石油开发勘探的历程基本相似。(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邢超锋,何青,邓智瑞,王宪业,郭磊城[5](2015)在《长江口航道柱样沉积物特征及泥沙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4年1月北槽航道坝田区采集的13组浅钻柱状样(柱长为19~107cm),着重分析了浅钻柱状样沉积物的粒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北槽上段和中段呈南粗北细的沉积物分布格局,南北侧沉积物中值粒径分别为29~40和14~18μm;北槽下段南北两侧沉积物粗细差异趋同,中值粒径范围为23~27μm。沿北槽纵向,南侧沉积物中值粒径和砂的含量自口内向口外呈减小趋势,而北侧正好与此相反,表明北槽内涨落潮流路分歧影响泥沙的沉积和分选。北槽柱状沉积物大多存在叁组关键组分,即细组分7.8~26.3μm、粗组分37.4~126.0μm及更粗组分>193.5μm,分别代表流域及海域来沙中的悬沙沉积、周围浅滩越堤供沙及风暴作用所致的泥沙沉积。其中粗组分37.4~126.0μm为北槽坝田区沉积物的环境敏感组分。相关成果,从沉积的角度可以为深化研究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的泥沙来源和淤积原因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5期)

胡利民,石学法,刘焱光,白亚之,董林森[6](2015)在《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埋藏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2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专项调查获得的样品资料,重点探讨了百年来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TOC)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埋藏记录,结果显示,基于两柱样210 Pbex随深度的指数衰变趋势,整体能反映出调查区相对稳定的现代沉积环境,可获得两沉积柱约70年以来的海洋沉积环境序列。陆架区BL16柱样中TOC的垂向分布与TN及粒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出有机质来源较为一致,粒度可能对沉积有机碳的赋存起控制作用;而陆坡区BL10柱样粒度相对略粗,且TOC与TN、粒度无明显相关关系,这可能与该区复杂的沉积水动力环境、有机质输入和较强的细菌微生物作用有关。两柱样上层样品(近20年以来)都不同程度表现出TOC含量增加和CaCO3含量下降,这可能指示了近期北极地区变暖和海洋酸化加剧等过程对沉积有机质的影响。计算得到两柱样沉积有机碳的埋藏通量分别为3 100mmol C·m-2·a-1(BL16)和1 400mmol C·m-2·a-1(BL10),通过对有机碳埋藏保存效率的分析和区域对比,认为该区较高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可能主要受控于较高的上层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输出效率,较为有利的沉积有机碳保存代谢机制以及较快的沉积速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王世朋,李永祥,付少英,向荣,胡建芳[7](2014)在《南海北部陆坡GHE24L柱样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取自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的近6m长的GHE24L柱状样沉积物磁性特征的详细研究,探讨了其磁性特征的纵向变化与沉积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柱状样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没有明显受到后期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主要是假单畴磁铁矿,其含量和粒度的变化记录了过去20ka以来的环境演化,尤其是对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几个重要气候事件如Heinrich 1事件、Bolling-Allerod暖期、新仙女木事件等有很好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重建南海区域环境演化提供依据,也可为探究东亚海陆气候变迁的耦合联系提供约束。(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王世朋[8](2014)在《南海北部陆坡柱样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是西太平洋热带地区最大的边缘海。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使南海沉积物成为记录高分辨率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的重要载体,也因此长期受到关注。其中稳定同位素、孢粉、有孔虫等多种替代指标的运用更进一步提升了对南海在冰期-间冰期长时间尺度上古环境、古海洋演化的认识。磁学指标的应用相对较少,尤其是磁学参数在较短时间尺度上的记录所揭示环境演变仍然很少。本文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及东沙海域四个柱样磁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以确定其环境意义。取自神狐海域的近6m长的GHE24L、GHE27L柱状样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没有明显受到后期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主要是假单畴磁铁矿,其含量和粒度的变化记录了过去20 ka以来的环境演化。研究表明柱样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含量及粒度变化主要受控于源区物质输入,后期还原成岩作用不明显。受气候冷暖、海平面升降以及季风强弱等因素影响,不同时期柱样沉积物的磁性特征不同。以GHE24L柱样为主要研究对象,末次盛冰期时期,x和SIRM高,而xARM/x、xARM/SIRM低,指示研究区陆源输入高,且输入磁性矿物粒度粗。这主要是由于末次盛冰期时海平面较低,陆架广泛出露,沉积物搬运距离较小的缘故。在由末次盛冰期向全新世转变时期,海平面上升,气候波动较大,指示粒度和含量磁性参数出现明显的波动变化,是对Heinrich 1事件、BΦlling-Allerφ 暖期及新仙女木事件的良好响应。在大约16 ka的Heinrich 1事件和近12 ka的新仙女木气候变冷事件期间,xARM/x和xARM/SIRM相对增大,显示磁性矿物粒度变细。而在Bφlling-Aller φd暖期xARM/x和xARM/SIRM相对减小,显示磁性物质粒度增大。这可能是由与冷暖事件相伴随的降雨量变化而引起的水动力条件变化所导致的;全新世初期,磁学参数指示磁性矿物含量增加,表明研究区陆源输入量增多。这可能是受早全新世季风增强事件的影响。自中晚全新世以来,细粒磁铁矿含量相对稳定,而xARM/x和xARM/SIRM参数逐渐减小,表明沉积物中粗粒磁性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粗粒组分可能源自台湾并随洋流作用被搬运至南海北部陆坡。在诸多磁学参数中xARM的变化特征更明显,对该区气候环境演化的响应也最敏感。研究结果可为重建南海区域环境演化提供依据,也可为探究东亚海陆气候变迁的耦合联系提供约束。DH-CL12、DH-CL13柱样位于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东沙海域。水合物分解致使柱样经历较高程度的还原成岩作用改造,原始沉积磁学信息遭受破坏或改变。其中DH-CL12柱样7.20~11.50 m为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该段大量磁铁矿转化生成黄铁矿,柱样所包含的少量赤铁矿等硬磁性铁氧化物同样参与转化。由于细粒磁铁矿相比于粗粒磁铁矿更易于转化成为黄铁矿,导致该段残余粗粒磁铁矿的相对含量明显增高。磁铁矿的大量减少,黄铁矿的大量生成,导致该段磁性矿物中顺磁性黄铁矿成为主要磁性矿物。该段残余铁氧化物中赤铁矿等硬磁性矿物含量相对提高,由此导致该段剩磁矫顽力提高。DH-CL13柱样磁性特征与DH-CL12柱样磁性特征类似。该段为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主要磁性矿物为黄铁矿,及部分胶黄铁矿,磁铁矿含量很少。在该段磁铁矿的大量溶解及胶黄铁矿的生成,导致主要载磁矿物变为SD颗粒的胶黄铁矿。DH-CL13柱样0.10~3.00m、3.00~5.68 m两段的磁性特征差异一方面在于后期还原作用改造,另一方面可能跟沉积环境变化导致的陆源输入变化有关。比较DH-CL12、DH-CL13柱样还原成岩作用改造差异可知在还原成岩作用改造过程中,磁铁矿、赤铁矿等铁氧化物大量转化生成黄铁矿。由于还原产物胶黄铁矿的存在,在使用x、XARM、SIRM等指示还原作用改造的磁性参数在还原界面附近并不一定会表现出明显的降低,与之相比,HIRM由于主要指示沉积物中硬磁性矿物(赤铁矿、针铁矿等)的含量,在沉积环境无突变的海洋陆坡环境中可以有效排除胶黄铁矿、磁黄铁矿等亚铁磁性铁硫化物干扰,对于指示还原成岩作用改造可能更为准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30)

赵京涛,胡邦琦,李军,白凤龙,徐东浩[9](2013)在《辽东湾湾口海域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辽东湾湾口海域两根柱样沉积物(LDC30和LDC25孔)的岩性和粒度参数特征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该海域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物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孔的岩性和粒度特征均可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沉积物的砂含量和平均粒径均明显大于下部。两孔下层沉积物为该海域全新世海侵开始至约高海平面(~7kaBP),海平面逐渐升高过程中的滨岸浅海沉积,而上层沉积物为全新世最大海平面以来的潮流沉积产物。同时,LDC30和LDC25孔的物质来源在上下两层不一,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导致的沉积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控制的河流沉积物输入。(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3年06期)

胡忠行,方慧青,詹晓颖,应林跃[10](2011)在《婺江柱样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及其与重金属污染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婺江江心洲伍佰滩柱样沉积物(76cm)进行多项磁学参数和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得到磁性物质和重金属的垂直分布情况。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作主成分分析,分析表明磁学指标χARM/SIRM和χfd%与Fe、Al、Pb、Ga、V、Ce、Cr、Ni、Cu等重金属含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反映了细晶粒亚铁磁性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建立了利用磁学参数χARM/SIRM和χfd%推断污染较严重的几种重金属含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本研究表明利用磁学参数来快速推断河流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柱样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全球变暖对于高纬度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陆架区采集的BL16柱样沉积物中的脂类进行了研究.沉积物中检测到丰富的饱和烃和脂肪酸等化合物,其组成和分布显示,该沉积柱中有机质为陆源和海源混合输入.其中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饱和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细菌,短碳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烃的浓度相互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来源较为一致,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海源短链正构烷烃与陆源长链正构烷烃的比值∑C_(15-21)/∑C_(23-33)在0.14~0.90之间,表明该沉积柱中正构烷烃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柱中短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浓度,以及脂肪酸中异构、反异构脂肪酸组分与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变化与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变化一致,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显升高,可能反映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持续增加的趋势,并且对全球变暖做出了灵敏的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柱样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修淳,霍素霞,周勐佳,张旭,邢健.南极罗斯海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2].高超,于晓果,杨义,杨欢,吕晓霞.白令海陆架区柱样沉积物脂类分子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响应[J].地球科学.2018

[3].黄亚楠,潘少明,刘志勇.中国湖泊柱样沉积物中~(239+240)Pu的来源与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8

[4].王敏,吕双燕,贺世杰,王传远.渤海近海柱样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6

[5].邢超锋,何青,邓智瑞,王宪业,郭磊城.长江口航道柱样沉积物特征及泥沙来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

[6].胡利民,石学法,刘焱光,白亚之,董林森.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埋藏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

[7].王世朋,李永祥,付少英,向荣,胡建芳.南海北部陆坡GHE24L柱样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2014

[8].王世朋.南海北部陆坡柱样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4

[9].赵京涛,胡邦琦,李军,白凤龙,徐东浩.辽东湾湾口海域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

[10].胡忠行,方慧青,詹晓颖,应林跃.婺江柱样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及其与重金属污染的相关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沉积速率分区本文所选取的MD06-3052孔所在位置(星...代表性柱状样210Pbex()和137Cs(ο)比...柱样的有机碳含量(TOC)和碳稳定...沉积物柱状样采样点示意图柱状样沉积物介形虫(A-G)属...

标签:;  ;  ;  ;  ;  ;  ;  

柱样沉积物论文_修淳,霍素霞,周勐佳,张旭,邢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