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论文

周晶晶: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论文

【摘要】就地城镇化是通过组建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种新型城镇化形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由“新农村”跨越到“新城镇”。伴随新型农村社区硬件设施等的不断完善,相应的社区服务形式和内容也应紧跟城镇化步伐,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服务向城镇化、现代化转型,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服务内容丰富、服务质量更优”的新型农村社区。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 社区服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异地城镇化面临的城乡难以统筹问题日益严峻,就近、就地城镇化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应运而生。其中,就地城镇化是对农村的就地改造,就地城镇化主要有大城市近郊乡村、精英带动、外部资源注入三种模式,不论是何种模式,都需要为新型农村社区提供大量的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就地城镇化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就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的特点及问题

社区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社区服务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就地城镇化是在原有农村服务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其“城镇化”元素。就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服务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主体趋向多元化;新型农村社区服务对象趋向复杂化;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趋向城镇化。由此可见,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复合体,体现在人居形态、景观形态、产业形态等多方面的复合上,需要将现代城市文明元素融入农村社区环境之中,形成兼具“田园城市”和“健康宜居”特色的新型城镇。

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很多社区都是由原来的村进行改进、发展而来的,社区服务过程中既会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历史因素等的影响,社区服务的难度比较大。故而,农村社区建设相对滞后,与当前城镇社区服务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社区服务内部存在多重矛盾,传统农村社会关系受“熟人社会”观念的影响较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人情”来维系。第二,社区服务供给内容结构失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许多方面还比较欠缺,服务内容更新比较滞后。第三,社区服务供给形式单一,农民在参与社区建设和集体活动时积极性不高。

以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需求为基准,协调化解社区矛盾

树立满足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目标。就地城镇化社区服务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人本思想,通过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更好地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推进就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解决户籍、社会保障、土地、就业等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并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社区服务,才能让社区居民有归属感,进而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必然会广泛应用于未来农业灌溉中。因此,要重视农业的节水灌溉工作,不断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使其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业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分析,提高农民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认可度,获得更多农民的支持,提高农民采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使农业更好地发展。

以社区文化为依托,增强就地城镇化的服务水平。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应该突出地方文化元素,特别是对附近农村地区的史料和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将挖掘出来的文化元素融入建筑物之中,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同时,加强社区内部的文化建设,加强对社区文化爱好者和文艺骨干的培养,并为其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经费,让这些文化爱好者带动群众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政府可加强对社区文化的指导,并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社区文化在开展过程中才能够有后劲,便于社区文艺爱好者组建各种文化组织,带领广大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突破口,激发其自愿投身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在就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想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就必须以农业产业结构变革为基础,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要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加强社区服务水平。特别是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社区内部治理机制的转变,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力量,让他们自觉认识到自身是社区建设的主体,进而激发其自愿投身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以产业发展和就业服务为重点,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和融入能力。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还应重点关注居民的融入情况,农民融入社区的意愿与其自身的就业情况息息相关。为了避免不顾产业基础形成空心村,建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联合当地产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增加对社区居民的就业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工作介绍、教育培训、职业指导等内容。依据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完善相应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促进农民更好地融入新型社区。

不同氧气分压制备样品技术指标见表5。表5数据显示,样品钼含量随氧气分压升高而上升,氧气分压在0.50~1.20 MPa之间变化,钼含量在41.25%~52.67%之间变化,同时氨不溶钼随氧气分压升高而降低,其他杂质含量随氧气分压升高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以文化建设与就业服务为依托,优化社区服务内容结构

健全新型社区矛盾化解与协调机制。就地城镇化中的社区服务需要解决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矛盾,为了切实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化解居民之间或与外部环境等之间的矛盾,有必要建立社区矛盾的化解与协调机制。新型农村社区中较为常见的矛盾是邻里纠纷、经济纠纷和家庭矛盾等,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可组建机动小组,专门为社区居民中出现的纠纷和矛盾进行调解,帮助其解决问题。此外,还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矛盾,如房屋拆迁等,则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协商。

平衡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整合“三农”资源。就地城镇化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是各类矛盾的焦点,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要平衡好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三农”,构建优良、平稳的就地城镇化推进路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要依靠“三农”,明确其在社区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整合“三农”资源,通过构建新型社区来激活农村原有的资源和能量。

1.2.5 体育锻炼 对问题“周末或节假日,你主要安排什么活动?”,各年级有26%~40%的学生选择“健身、户外运动”;对问题“你每天用于锻炼身体、做有氧运动的时间约为多少”,约37%的回答“不足1 h”,约40%回答“1~2 h”。

丰富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供给形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优化社区服务的治理模式。对于一个社区而言,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和治理路径离不开本地的文化体系支撑,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模式是以社区为平台,为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的新路径。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指导之下,社区能够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充分发挥各个治理主体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为社区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精细化社区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通过政府建设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对社区居民综合服务设施进行改建和扩建,通过小区内部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图书馆、教育培训等多样化的综合服务。同时,社区还应该充分发挥就业平台作用,对缺少技能的社区居民进行技能培训,加强与社区商户和企业联系,为社区居民就业提供途径和路径,进一步增加社区居民收入。通过精细化的社区服务,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丰富社区服务的供给主体。就地城镇化形成的新型社区服务,依然要坚持以社区党委为核心,联合社区服务中心、村委会、农村社会组织、村民等,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供给网络。社区居民可通过服务大厅办理事务,为居民提供民事便利;社区社会组织应定期举办社区活动,如走进养老院、搭建社区书院等,关注社区居民的养老、教育和医疗等问题;社区居民虽然是社区服务的享受者,但也是服务的创造者和供给者,如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互助小组、乡贤理事会等对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幼儿身体活动的环境政策存在于幼儿体育政策中,部分体育政策存在于幼儿保育政策中,所以,本文对所查阅的文件经过多次的剔除,以剥离出幼儿身体活动相关的环境指导政策。在经过综合、汇总与逻辑梳理后,总结为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①乔孟杰:《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影响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新政策环境下的江苏农村微观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7DDB001)的研究成果】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  ;  ;  ;  ;  ;  ;  ;  ;  ;  ;  ;  

周晶晶: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