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不知不觉间成为时下教育界的流行词汇。众多中小学同行们时常把它挂在嘴边,用以调侃自己和别人。据说老师们凡出现了种种身体或心理的不适,无论自己还是别人,都会脱口而出:“唉,没办法,这是职业倦怠。”本该充满激情的教育事业,何以被“倦怠”这样的词汇困扰?倦怠是否是教师职业生涯不可逾越的“七年之痒”?处于倦怠状态的教师,又该怎样尽快走出困境?
教师职业倦怠“三重门”
第一重门是身心倦怠通常表现在行为上。正如辞海中的解释,“倦”的意思是疲乏和厌倦,“怠”的意思是懒惰和轻慢。这个状态中的教师,通常是身体疲惫,情绪厌倦,行为懒散,对一切都提不起精神,无论身体和心理都呈现出一种超负荷运转后的失调和懈怠,身体是亚健康的,情绪是焦虑和易怒的,工作效率降低,注意力迟缓,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都大大下降,对工作中的问题有本能的畏惧和厌烦情绪。这也通常是倦怠最直接呈现出来的症状。
在这一话题的新闻语篇中,媒体闭口不谈巴黎协定给欧洲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把话题锁定在人类生存的角度,在语篇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人类架构,受众在阅读报道时能够反复激活与人类相关的架构,从而将保护环境和人类生存建立直观的联系;在报道中反复出现的战争架构(protect、defend)和犯罪架构(accuse)强化了 “保护环境需要人们积极抗争”等深层价值观,并将退出巴黎协定的行为置于受众的对立面,激活了“犯罪是不道德的”“威胁人类生存是不道德的”“与全人类为敌是不道德的”等心理架构,引起广泛的民意反对。
第二重门是关系倦怠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班主任被喻为“桥梁”、“纽带”,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一种良好的关系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愉悦氛围,从而影响和感染其中的每一个人。关系倦怠,就是中小学教师呈现出来的交往中的退缩性行为,如害怕跟学生、家长、同事甚至领导打交道,在沟通中通常表现出负面的情绪,不是恐惧就是负气,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从而产生无力感,进而出现回避。有许多老师不愿意见到学生,有不少老师很害怕见到家长,有一部分老师在学校里处于封闭和很少交往的状态,等等。
第三重门是价值倦怠或者说成就感极其低下,从而影响了意义感。时下,我们经常提倡做幸福教师。对于老师们而言,教育事业天然具有正向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不容置疑的,因而人们总是不吝惜用最美的词汇来赞美这个职业的神圣。但物极必反,恰恰是这种过度的高标追求,使得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神性和人性之间处于迷失状态,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高压力,使得很多老师徘徊在半空中,充满了虚无感。随着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老师们普遍感叹,学生变得越来越难教,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落伍,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体会不到成功和成就感,无法产生快乐,而且严重降低了教师工作本身较高的价值感。
钛精矿采用电炉熔炼法获得的中低品位(TiO2 60%~75%)钛渣,不适合用作四氯化钛、氯化法钛白和海绵钛的生产原料[2-4]。大量研究表明[5-7],对中低品位钛渣进行焙烧处理后再进行酸浸除杂,可使处理后钛渣的TiO2品位显著提高。文献报道[8-10]的焙烧添加剂有磷酸、硫酸、硫酸铵、烧碱和苏打等。
导致倦怠的原因
导致第二种倦怠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工作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传统的学校被称为象牙塔。围墙隔开了学校和社会的距离,教室阻断了老师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个封闭的职业,关起门来,老师们都在无形中变成了手工业作坊主,在自己有限的空间中享有几乎绝对意义的主导权。不仅教师与代表社会的家长之间,教师群体之间亦缺少足够的互动、分享和交流,老师们最需要处理的关系其实仅仅是师生关系,而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结构中,老师占据了话语权和制高点,所以能够相对轻松地应对。而现代教育中,教育作为民生问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它不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而成为社会中的话题焦点。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权力教育向着能力教育的方向嬗变,家长们日益希望享有教育的参与权,希望能够与教师实现平等对话,信息时代使得老师们失去了几乎是天然优势的“闻道在先”,民主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孩子们开始渴望获得师生关系中平等的对话权。这一切都使得老师们很不适应,缺乏处理这种关系的准备和能力,有强烈的不知所措的感觉。这其实是一种极度不安的表现,是隐藏着的内心恐惧。
如果我们分别用一个词汇来描述这“三重门”的特征,那么第一重门是“疲倦”,第二重门是“退缩”,第三重门则是“失落”。
导致第一种倦怠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工作本身的繁琐和劳累,是一种体力和精神的透支。其倦怠最主要的感受是“辛苦”。传统意义上,很多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都有—种潜在的心理期望——不太劳累。
导致第三种倦怠的原因其实是对工作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迷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属于对角色的认同感,相当一部分老师无法实现这个认同感,容易出现角色混乱,原因在于不了解教师职业本身的特质,因而时常徘徊在人与神之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一方面是从过去到现在对这一职业持续不断的道德讴歌,另一方面是现实中无论经济还是其他方面的地位尴尬。一方面是对神性的追求,一方面是对普通人性弱点的抗争,二者之间的挣扎常常令老师们纠结不已。“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其实考量的是老师们对教育是什么的理解。究竟什么是教育?是没完没了的机械练习,是成绩至上的强化训练,还是对健康身体和美好心灵的培育?相信很多老师们很迷茫。忽左忽右的价值挣扎,无效和低效劳动的周期性重复,使得老师们对这个工作既产生不了成就感,又时常怀疑意义感,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心灵和精神的迷失,从而导致倦怠。
在教师职业倦怠的“三重门”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第一重,毕竟它最为明显和直接。但其实,第二重和第三重更为关键。正如心理学中的冰山模型所暗示的那样,呈现出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其实都隐藏在冰面下。关系倦怠和价值倦怠问题,更值得关注。
在如何走出倦怠的问题上,不宜一刀切地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根据倦怠的表现找出最根本的原因。来自组织的原因需要组织解决,来自个人的原因则要个人努力。第一种倦怠可以通过减负增效,即工作或思维方式的优化来解决,第三种倦怠则一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意义引导来解决。因材施教,具体对待,这是我们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原则。
成都市会展旅游业虽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会展旅游发展的现状,找出制约成都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原因,然后基于游客感知价值进行分析,提出成都市会展旅游的营销策略,以期对成都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自《教师博览》)
( 责编 芳庭)
标签:倦怠论文; 老师们论文; 教师论文; 成都市论文; 老师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现代妇女》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