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政治思想建设的有效途径。结合《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有机地把“思政元素”契合于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既教书又育人。因此,对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体会进行总结。
关键词:课程思政 《管理学》课程 价值观 大学生
一、《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广泛,包括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内部的单位或部门、资源或要素。一般来说,管理要素包括观念,如价值观念、经营观念;包括人员、资金、物资设备、时间和信息等。既有总体上的战略管理,也有部门职能管理。总览《管理学》浩瀚的教科书,概括起来《管理学》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部分。概述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管理情境的约束和挑战(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组织文化的约束)、综合管理问题(全球化与管理、互联网时代的管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管理),等。
一方面,对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对自由的探寻和信仰其现实的根基在于对现实不自由的反思和批判。马克思异化理论正是其展开对自由真切追寻的理论前提。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研究目前已经达成了共识性的认识,那就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生成源自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尤其是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种种不自由状态的揭露和批判。异化的生存状态使人根本无法获得全然属于自我的发展空间和生活意境。因此,只有通过对于异化特别是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由的价值诉求。
笔者结合多年心理咨询案例、历年的学生就业压力调查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特殊学生的问题处理,发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家长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家校合作才能取得成绩。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家校合作方面的实践性研究并不多。
第二部分,分论部分。包括管理的各种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活动是由一个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所构成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对于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不是政治观点的说教,而是根据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做到课程教学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笔者在《管理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中,营造“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好基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管理学》课程内容有以下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它不是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把专业课程改造成思政课模式,而是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中融入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在《管理学》课程中大有可为,在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管理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
三、利用《管理学》课程进行价值观引领的教学体会
众所周知,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它“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具体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蒋家王朝,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斗争历史,就是一部管理创新的历史。例如“三湾改编”案例。
管理学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科学实验基础上的揭示人所从事各种活动的规律性的东西。亚当·斯密在代表作《国富论》(1776年出版)提出“经济人”的观点,认为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利己心支配,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者是经济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罗对人的认识持“经济人”观点,认为工人的工作动机是追求经济利益。1924年至1932年,梅奥长达8年之久的霍桑实验得出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如安全感、相互尊重和友情,这些因素对人的积极性有极大影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都是在大量心理学实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早期管理思想到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早期行为管理理论、后期行为管理理论、“管理丛林”)再到当代管理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哈默与钱皮的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形成一整套管理学理论体系。
3.准确把握《管理学》课程体系和知识点,在适当的知识内容中全过程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在遵循《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梳理出所有可以加入“思政元素”的知识点,然后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整体设计和讲授。如在讲“创新”这个管理职能一章时,就把思政内容很好地加以契合。
2.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讲到组织文化一节时,结合课程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潜层次(精神层)、表层(制度层)、和显现层(物质层,组织文化载体)。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包括管理哲学、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对人的言行有引导和决定作用,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查阅了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贞不渝,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收到了极佳的课堂效果。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计算所得的剪力一般较小。按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墙体是第一道防线。在设防地震、
又如,引用井冈山时期革命斗争故事的一些鲜活案例,讲解红军将士坚定革命信仰、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如彭德怀就是在革命必胜的信念支配下不怕挫折、不怕牺牲,率领红五军奔上井冈山,实现红四军与红五军的胜利会师。1928年7月平江起义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下的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彭德怀驻扎在平江城内,在中共湖南省委的策动下率部起义。彭德怀,这位湘军中的上校团长,抛弃高官厚禄,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下辖3个团,2000余人。同年8月,湖南省委指示红五军到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的红四军会合。国民党得知消息,立即增调部队围追堵截,红五军边打边走,冲破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红军到达万载大桥时,由于一个副连长投敌告密,部队遭到伏击,由原来的2000多人,只剩下500多人,伤亡严重。究竟能不能走到井冈山?一些官兵私下问彭德怀,彭德怀坚定地回答:“井冈山上有盏明灯。只要我们朝着明灯前进,就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我们举起义旗,是为了干革命,干革命就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牺牲。如果谁还想走,可以走。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举着红旗,爬山越岭干到底!”彭德怀带领着部队历经艰难险阻,1928年12月在宁冈新城与红四军胜利会师。
1.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在一般的《管理学》教科书中,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这一节,大都阐述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泰罗、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行为管理理论(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等)、当代管理理论(迈克尔·波特、哈默、彼得·圣吉)。笔者在讲授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时,注重对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讲解。作为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一是顺道。“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二是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三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三大要素;四是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五是对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管理思想,至今仍被美国、日本的某些大公司所采用。
我和机长同住一个病区,他住在我的楼下。当我经医生允许可以走动时,去探望了这位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伤得很重,这时的他还不能躺下,身体不能动弹,医生说他只能保持着这一个姿势——双手握操纵杆,就像一尊英雄雕像。当时在飞机上,救护人员用尽各种方法才将他搬离驾驶座……
例如,毛泽东1911年离开家乡韶山外出学习投身革命时写给父亲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笔者在课堂上朗诵完这四句诗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价值观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一个词语,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可以说,价值观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它指导和决定人的言行,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作用,人的行为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二是价值观反映人的认知和需求,是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主观认知世界。
Best Fit的基本思想[1]是:n种货品依次放入箱子,将货品i装入箱子j应满足c-cj-vi=min{c-ck-vi}c-ck-vi>=0,即选取第j号箱子,使得装入货品i后所留空隙最小,其中ck表示已装入第k号箱子的货品的体积[1]。把每个货品的与箱子的容量的差值存在链表数组里,(链表的结点存放货品的号码)插入每一个货品时就可以直接先找到与之容量相同的箱子和可以与之同放一个箱子的货品号码,并把那箱子删掉;若容量相同的箱子没有剩,就找比它大的箱子,把原结点删掉,并把还有空间剩下的箱子插入的相应的链表里;若已经没有比它大的箱子,就开辟新的箱子。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转移,途中连续受挫,将士悲观动摇,减员很多,部队中军阀习气严重。1927年9月底,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时,毛泽东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主要内容:
一是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组织上进行改编。缩编后部队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
本文某特定构件的局部成组方案是指设计人员所关注的构件与其他构件组合而成的构件集合,该集合从属于最终模块划分方案中的某个模块。系统中构件的局部成组方案可以表示为
二是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大革命时期,我党就在自己掌握的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党组织都是设在团一级,连一级没有党的组织。在秋收起义的队伍被敌人围追堵截的过程中,很多人当了逃兵,部队减员严重。在行军的过程中,毛泽东了解到,只有一个连一个逃兵也没有,而且全连士气高涨。问一下原因才知道,这个连有党组织在发挥作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总结了经验教训,在部队各级都设立了党的组织,班、排有党小组,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立党代表,担任党组织书记,专做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就从组织上、制度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是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为了废除旧军队带来的旧制度及其残余影响,连以上设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建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
“三湾改编”蕴含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内容。从组织上、制度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也是把以农民和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总观《管理学》课程中,“课程思政”的知识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是为了思政而做“课程思政”,而是把“思政元素”有机地与《管理学》课程内容相契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道喜.精神家园:井冈山精神经典案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2]周三多,主编.管理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9-18-0077
作者简介:宋德玲,管理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标签:管理学论文; 课程论文; 思政论文; 理论论文; 井冈山论文;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18期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