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崩塌滑坡论文_盖海龙,杨丽萍,姚生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崩塌滑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滑坡,芦山,方法,临界,尼泊尔,模型,规律。

地震崩塌滑坡论文文献综述

盖海龙,杨丽萍,姚生海[1](2019)在《拟建都兰县诺木洪水库工程场地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拟建都兰县诺木洪水库工程场地近场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条件的分析,对发育在场地周围1 km范围内的崩塌滑坡的特征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基于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指数H方法对发育在场地1 km范围内的6处崩塌滑坡在不同地震烈度(Ⅶ和Ⅷ)下进行了危险性程度评价,得到了6处(N_1-N_6)不稳定斜坡(崩塌和滑坡)的危险程度。在Ⅶ度地震烈度条件下,N_1、N_2、N_3、N_4及N_5的危险性程度为中等,N_6的危险性程度低;在Ⅷ度地震烈度条件下,N_1、N_2和N_5的危险性程度高,N_3、N_4和N_6的危险性程度为中等。研究结果将为水库建设的设计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金凯平,姚令侃,陈秒单[2](2019)在《Newmark模型的修正以及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实震资料表明,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是造成道路工程损毁的主要原因。以Newmark滑块模型为理论基础的Jibson边坡永久位移预测公式,是目前唯一可以从坡体变形损伤微观指标和坡体整体破坏概率来评价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的方法。经"5·12"汶川地震实震资料检验,Jibson方法计算值小于坡体实测位移值,理论分析发现,滑块模型未考虑滑动面抗剪强度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衰减效应,是导致计算值偏小的主要原因。鉴于此,通过对滑动面岩土体的有效内摩擦角和有效黏聚力添加衰减系数的方法,修正Newmark滑块模型;在此基础上,参考Jibson边坡失稳概率模型的方法框架,利用汶川地震实震资料,建立了以面密度为区划指标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判据;并利用"4·20"芦山地震实震资料对区划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检验。该方法不仅可预测同震崩塌滑坡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包含了反映震后山地灾害孕灾环境变化的信息,可为高烈度地震山区道路选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金凯平[3](2018)在《高烈度山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实震资料表明,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是造成道路工程损毁的主要原因,以Newmark滑块模型为理论基础的Jibson边坡永久位移预测公式,是目前唯一可以从坡体变形损伤微观指标和坡体整体破坏概率评价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的方法。经“5.12”汶川地震实震资料检验,Jibson方法计算值小于坡体实测位移值,理论分析发现,滑块模型未考虑滑动面抗剪强度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衰减效应,是导致计算值偏小的主要原因。鉴此,通过对滑动面岩土体的有效内摩擦角和有效粘聚力添加衰减系数的方法,修正Newmark滑块模型;在此基础上,参考Jibson边坡失稳概率模型的方法框架,利用汶川地震实震资料,建立了以面密度为区划指标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判据;并利用“4.20”芦山地震实震资料对区划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检验。论文取得成果:1、通过对比Jibson位移预测方法的计算值与汶川地震边坡位移实震资料,检验了Jibson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得出了Jibson方法计算值较实震值偏小的结论。从Jibson方法的理论基础Newmark滑块模型出发,分析得到模型计算值偏小的原因为:该理论将地震过程中边坡的抗剪强度视为恒定值,忽略了动荷载作用时坡体滑动面抗剪强度的衰减效应。这一发现为Newmark模型的修正提供了理论依据。2、根据滑带土振前直剪试验、振后直剪试验和动叁轴试验,考虑最常见的地震烈度即VIII、IV度,确定了滑动面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衰减系数分别为0.6和0.85,得到坡体临界加速度变为原先0.7倍,通过添加衰减系数的方法得到修正的Jibson临界加速度比位移计算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式的预测精度。3、在修正Jibson位移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参考其边坡失稳概率模型的建模思想,利用汶川地震中提取的滑坡面密度数据,建立了Newmark永久位移与滑坡面密度的定量关系式,提出一套以滑坡面密度为危险性指标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并选用芦山地震面密度数据对该区划方法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区划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表明该区划方法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利用本文建立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对川藏公路林芝-波密段区域进行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工作,以期为当地地震滑坡的防治和预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论文提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不仅可预测同震崩塌滑坡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包含了反映震后山地灾害孕灾环境变化的信息,可为高烈度地震山区道路选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周鑫[4](2017)在《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大路坝地震)崩塌滑坡调查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856年6月10日,发生在重庆黔江与湖北咸丰之间的6_4~1级地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诱发了小南海、汪大海、掌上界等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崩塌滑坡。从遥感影像上可以看出,几处崩塌滑坡大体上沿北北东方向分布,这与已知的黔江断裂的延伸方向大体一致。黔江断裂是一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断裂,一般认为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什么在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长江中游地区发生的一次6-6.5级地震,导致山体崩塌,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单体崩塌、滑坡的规模与2008年汶川地震所引发的青川东河口、映秀牛圈沟等大型崩塌、滑坡相当?其形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位于长江中游的鄂西山地河谷深切,群峰高耸,在该地区6级左右地震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但地震一旦发生,在震中附近极可能发生山体崩塌滑坡。该研究不仅可以了解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的发生机制、以及小南海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形成过程,也对长江中游地区(包括叁峡库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概述如下:1.大路坝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特征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与无人机航拍,重点对小南海、掌上界、汪大海、活龙坪4处崩塌滑坡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调查。上述4处崩塌滑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⑴崩滑体原始地层平缓并微向SE倾斜;⑵崩滑方向总体为SE向,且滑移距离较远,为顺层滑坡;⑶小南海、掌上界、汪大海3处崩滑体后缘陡壁产状与区域两组陡立节理产状一致。在崩滑规模与崩塌体风化程度上,4处崩塌滑坡有所不同:在崩滑规模上,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南海、掌上界、汪大海、活龙坪;对比崩滑体岩石风化程度,掌上界崩塌体岩石风化程度最强,堆积体已呈“馒头状”;汪大海次之,由于后期流水侵蚀,河道中堆积岩块多为板状;小南海周边岩石风化较弱,泥岩风化程度较高,形成凹岩腔,但总体岩块形状棱角分明。在距离小南海较远的活龙坪,崩塌则表现为“山剥皮”构造,崩塌区域后期改造严重,大部分岩块上被土壤覆盖,植被发育,崩塌岩块总体还是棱角分明。2.大路坝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形成机制探讨基于现场调查与资料分析,对崩塌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有以下认识:1)在主压应力为北西—南东向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山体在短时间内受到一个自NW向SE方向地震动加速度的冲击;2)地层倾向与地震动方向一致,坡体发生顺层滑动,且由于地层缓倾,使崩滑距离较远;3)岩石中存在两组构造节理,经过长期风化,部分结构面贯通,岩体完整性遭到破坏。3.小南海原始山体稳定性分析参照周围地形,对滑坡前山体原始形态进行恢复,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山体稳定性进行分析。1)山体在静止状态下边坡是稳定的;2)在雨季,降水明显增多,山体上会发生小型滑坡或砾石下落;3)在地震触发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增加,安全系数降低,当PGA由0.25g放大到0.75g时,最小安全系数(FOS)降低到0.801,坡体破坏发生崩塌。(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7-06-01)

郭海强[5](2016)在《基于SOC理论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与线路灾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多震、多山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也是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灾害的重灾区。21世纪以来,在我国西部5场大地震所触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及基础设施造成了毁灭性破坏。故对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整体分布规律和减灾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明确应用背景。鉴于自组织临界理论(SOC)是使整体理论适用于动态系统的唯一模型或数学描述,因此本文选择自组织临界为理论框架并运用卫星遥感资料解译、野外现场考察、振动台沙堆模型试验、快驱动沙堆模型试验、变组构特性沙堆模型试验、元胞自动机数值模拟等手段,来研究地震作用下斜坡系统动力学的总体特征,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均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实震资料显示,不同地震烈度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规模的整体分布规律会发生变化。这一统计层面的认知亟待得到物理试验的验证。在自组织临界状态理论的概念框架下,开展了6组振动台沙堆模型试验。试验表明:输入地震波峰值加速度(PGA)为0.075g-0.125g时,落沙量与发生频率的关系可用幂律描述;PGA增加到0.15g~0.25g时,该关系服从对数正态分布;PGA增加到0.35g-0.45g时,该关系具有正态分布特征。首次通过振动台沙堆模型试验重现了从Ⅸ度到Ⅺ度烈度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演变的现象。(2).针对随扰动强度增加,斜坡系统动力学演变的现象开展数理分析。数学分析表明,变异系数的减小,是这3种概型依次转变的原因。根据试验观察,随扰动递增沙堆表面颗粒行为呈现不同响应模式:微振动时颗粒活动性消失的概率与活动性分叉的概率在总体上平衡,当颗粒间近邻的相互作用导致连锁反应时才能发生大规模落沙事件,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强振动时大部分颗粒就能独立启动,大规模落沙成为必然事件。据此提出,落沙规模由自组织控制的颗粒链式反应过程,向外力控制的颗粒独立下落过程的转化是导致变异系数减小的物理机制。以上认识为不同地震烈度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规模整体分布规律演变的机理,提供了诠释。(3).“5.12”汶川实震结果表明,大量的高位崩塌滑坡是造成线路工程震害的主要威胁。在地震作用下,判识能够威胁到线路工程的高位崩塌滑坡对高烈度山区选线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此,提出了地震触发高位崩塌滑坡灾势预测方法,该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按照水文地质条件划分边坡单元;基于边坡单元建立威胁线路的高位边坡判识模型,即高位边坡须同时满足能量和路径两种必要条件,才能保证其在失稳后会威胁到线路工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综合指标法预测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得到了研究区域内地震作用下威胁到线路工程的高位崩塌滑坡灾势预测图。该模型方法对威胁到线路工程的高位边坡提供了有效的判识手段,对高烈度山区线路选线以及既有线改建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最后,将自组织临界理论框架所得到的Ⅸ度烈度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总体特征分布规律关系应用到地震触发高位崩塌滑坡灾害防护工程量当中,建立起了地震触发高位崩塌滑坡灾害防护工程应用框架。(4).通过统计汶川、芦山Ⅸ度烈度区崩塌滑坡,发现其规模与累计发生频率均服从幂律分布,但是其幂指数b值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在SOC理论概念框架下,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受地震b值与断层分维数呈正相关的物理特性启发,推断地震崩塌滑坡b值与系统内部组构的分维数存在一定关系。为验证这一推断,开展了7组变沙堆组构特性的沙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落沙量b值和沙堆组构分维数D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是线性关系,沙堆组构分维数D越大,落沙量b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由此,可确定系统组构特性会对地震崩塌滑坡b值造成影响。据此初步推断,两场地震震区地质条件的差异可能是造成汶川、芦山地区地震崩塌滑坡b值不同的原因之一(5).基于SOC运行机制及汶川实震现象,推断当地震使地表发生快速隆升变形时,位于极震区的斜坡系统运行机制符合快驱动机制。为研究快速隆升区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对汶川地震断裂带上、下盘地区1.5km内的崩塌滑坡规模面积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发现上盘灾害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下盘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随后,通过快速倾斜底板的方式,模拟快驱动条件下的沙堆动力过程,开展了4组快驱动沙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沙堆坡度保持在临界角附近时,落沙量服从幂律分布;而当沙堆坡度偏离临界角度时,落沙量的统计特性呈现对数正态分布,不再呈现SOC特性。据此提出,汶川地震快速隆升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的现象,可能是系统运行机制发生转变(快驱动机制)的效应。综上,通过以上研究,不仅获得了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整体分布规律和减灾对策研究的基本认识,同时也对SOC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希望藉此范例性的探索,推动自组织临界理论研究从唯象学向精确化科学迈进。(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3-01)

郭沉稳,姚令侃,段书苏,黄艺丹[6](2016)在《汶川、芦山、尼泊尔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分布规律,基于汶川地震22 302个、芦山地震1 608个以及尼泊尔地震919个触发的崩塌滑坡数据,利用GIS技术对其分布与断层距、岩性、坡位和坡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次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均具有硬岩区比软岩区、复杂坡形(凸、凹形坡)比简单平面坡更严重的规律和"上下盘效应";在一般情况下,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分布具有"断裂带效应",但在烈度异常情况下不存在"断裂带效应";仅当烈度不小于Ⅸ度时,崩塌滑坡才凸显出在高坡位更严重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段书苏,姚令侃,郭沉稳[7](2015)在《基于侵蚀循环理论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灾势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一种与选线原则方案精度相匹配的、区域性的预测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灾势的方法.论述了在侵蚀循环(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一个地貌发育周期内,流域谷坡将相应经历向临界坡发展、达到临界坡、偏离临界坡的过程,提出了根据流域演化发育阶段预测山地灾害危险性的原理;基于河谷与谷坡的反馈机制,提出通过点坡度变化确定纵剖面特征点,进而区分不同的发育阶段,解决了斯特拉勒分析方法只能适应于小流域的问题.通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这3次21世纪以来我国震级在Ms7.0以上的大地震实震资料,检验了本方法的正确性.流域的斯特拉勒积分在0.5~0.6之间时,崩塌滑坡灾势最严重;距上值越远,灾势越轻.(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9期)

段书苏,姚令侃,郭沉稳[8](2015)在《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优势方向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芦山地震强震记录、水系图和1 754个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据,对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优势方向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崩塌滑坡数的优势方向与研究区自然坡体的优势坡向;基于对抗性原理,确定了芦山震区新构造应力场方向;对崩塌滑坡确定性系数分区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坡体的优势方向是决定崩塌滑坡方向的首要因素,但应考虑不对称地形造成的坡向分异现象;新构造应力场是崩塌滑坡方向的全局性影响因素,地震台站的最大累计加速度方向是其代表区域内崩塌滑坡方向的影响因素.对于盲断层型地震,上述叁因素对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方向的控制效应可能是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黄艺丹,姚令侃,郭沉稳,郭海强[9](2015)在《Ⅶ—Ⅸ度烈度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4·20"芦山地震Ⅶ—Ⅸ度烈度区资料翔实的有利条件,研究不同烈度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整体分布规律,并基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理论,从物理角度对其机理进行诠释.实震资料表明:Ⅸ度、Ⅷ度、Ⅶ度烈度区,崩塌滑坡面积与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均可用幂律描述,且幂指数b值相近,但随地震烈度的降低,崩塌滑坡密度单调减小;元胞自动机模拟表明:当扰动强度按0.5的比率递减时,沙堆模型的动力学特性基本服从同一幂律分布,雪崩密度呈线性关系减小;振动台沙堆模型物理实验也支持了以上结论.说明规模与发生频率之间的幂律关系是Ⅶ—Ⅸ度烈度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统一分布规律,灾害点密度的不同是体现它们震害强度差异的主要指标.结论可为地震触发山地灾害危险性区划、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树林,余利峰,陈丽霞[10](2014)在《雅安芦山县地震崩塌滑坡信息提取与发育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由于当地复杂的区域地形条件,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次级地质灾害。以此次地震诱发滑坡的重灾区宝盛乡为研究区,采用遥感高清影像与DEM结合的方式进行目视解译,并结合光谱信息与坡度信息对目视解译结果进行半自动提取与再验证,建立地震斜坡灾害的光谱信息解译标志;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统计分析此次地震斜坡地质灾害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等方面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诱发滑坡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坡度范围主要集中在30°~50°,发育的地层主要为下第叁系名山组和白垩系灌口组粉砂岩、泥岩、砾岩;烈度范围主要集中在Ⅸ度区。(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地震崩塌滑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量实震资料表明,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是造成道路工程损毁的主要原因。以Newmark滑块模型为理论基础的Jibson边坡永久位移预测公式,是目前唯一可以从坡体变形损伤微观指标和坡体整体破坏概率来评价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的方法。经"5·12"汶川地震实震资料检验,Jibson方法计算值小于坡体实测位移值,理论分析发现,滑块模型未考虑滑动面抗剪强度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衰减效应,是导致计算值偏小的主要原因。鉴于此,通过对滑动面岩土体的有效内摩擦角和有效黏聚力添加衰减系数的方法,修正Newmark滑块模型;在此基础上,参考Jibson边坡失稳概率模型的方法框架,利用汶川地震实震资料,建立了以面密度为区划指标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判据;并利用"4·20"芦山地震实震资料对区划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检验。该方法不仅可预测同震崩塌滑坡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包含了反映震后山地灾害孕灾环境变化的信息,可为高烈度地震山区道路选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崩塌滑坡论文参考文献

[1].盖海龙,杨丽萍,姚生海.拟建都兰县诺木洪水库工程场地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J].高原地震.2019

[2].金凯平,姚令侃,陈秒单.Newmark模型的修正以及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3].金凯平.高烈度山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4].周鑫.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大路坝地震)崩塌滑坡调查及其形成机制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

[5].郭海强.基于SOC理论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与线路灾势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16

[6].郭沉稳,姚令侃,段书苏,黄艺丹.汶川、芦山、尼泊尔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

[7].段书苏,姚令侃,郭沉稳.基于侵蚀循环理论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灾势评价[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段书苏,姚令侃,郭沉稳.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优势方向与机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

[9].黄艺丹,姚令侃,郭沉稳,郭海强.Ⅶ—Ⅸ度烈度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

[10].李树林,余利峰,陈丽霞.雅安芦山县地震崩塌滑坡信息提取与发育规律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中国地质灾害图红椿沟流域DEM2)清水流量过程线地震崩塌滑坡震中距R与震级间的关...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分布密度等值...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分布与地震烈...地震崩塌滑坡在不同地层岩性组...

标签:;  ;  ;  ;  ;  ;  ;  

地震崩塌滑坡论文_盖海龙,杨丽萍,姚生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