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针对超超临界汽轮机高中压转子常用材料X12CrMoWVNbN10.1.1铁素体耐热钢,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进行了压下量45%、温度1050~1250℃、应变速率0.01~1 s-1条件下的热压缩实验。通过分析其高温流动应力曲线、压缩试样的晶粒尺寸与硬度,讨论了热压缩变形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150℃、应变速率为0.1 s-1时,X12钢的晶粒适中,且分布均匀;在同等温度条件下,应变速率为0.1s-1时,X12钢的硬度最高。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朱罗北,何建丽,杨嘉良
关键词: 铁素体耐热钢,流动应力曲线,热压缩变形
来源: 热加工工艺 2019年08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电力工业
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基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E3-0903-17-01256),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cx1605004)
分类号: TG306;TM61
DOI: 10.14158/j.cnki.1001-3814.2019.08.019
页码: 77-80
总页数: 4
文件大小: 1674K
下载量: 68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铬铁素体耐热钢管发展中的问题及争议(上)[J]. 钢管 2019(05)
- [2].高铬铁素体耐热钢管发展中的问题及争议(中)[J]. 钢管 2019(06)
- [3].一种新型铁素体耐热钢[J]. 发电设备 2020(02)
- [4].高铬铁素体耐热钢管发展中的问题及争议(下)[J]. 钢管 2020(01)
- [5].700℃高温短时时效对ZG12Cr9Mo1Co1NiVNbNB铁素体耐热钢显微组织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5(S1)
- [6].X12CrMoWVNbN10-1-1铁素体耐热钢中的马氏体相变过程[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0(01)
- [7].火力发电厂用新型铁素体耐热钢焊接及热处理工艺控制要点[J]. 焊接技术 2010(10)
- [8].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新型铁素体耐热钢焊接质量控制[J].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09(02)
- [9].铝对高铝铁素体耐热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 钢铁 2020(06)
- [10].热处理对0.1C-18Cr-1Al-1Si铁素体耐热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20(18)
- [11].新型铁素体耐热钢T/P91介绍[J].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10(02)
- [12].新型铁素体耐热钢T91/P91焊接工艺的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17)
- [13].常用新型耐热钢[J]. 涟钢科技与管理 2013(02)
- [14].10%Cr-W型铁素体耐热钢的成分设计及热处理工艺探讨[J]. 物理测试 2014(06)
- [15].高Cr铁素体耐热钢连续冷却相变行为[J].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1(09)
- [16].T91铁素体耐热钢强化新途径[J]. 材料导报 2009(07)
- [17].Fe-Cr-Al-Si铁素体耐热钢组织结构与抗氧化性[J].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7(01)
- [18].9%~12%Cr耐热钢汽轮机缸体材料设计理念[J]. 一重技术 2015(01)
- [19].铁素体耐热钢表面Ni_2Al_3/Ni复合防护涂层的长期热稳定机理[J]. 中国科技论文 2013(02)
- [20].T122铁素体耐热钢析出相热力学模拟计算[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8(02)
- [21].高Cr铁素体耐热钢高温热循环过程的组织演化规律[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8(07)
- [22].加热速度对高Cr铁素体耐热钢奥氏体化动力学的影响[J].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1(S1)
- [23].淬火速率对T91铁素体耐热钢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的影响[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8(01)
- [24].焊后热处理对高Cr铁素体耐热钢焊接接头的影响[J].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4(03)
- [25].冷却速度对高Cr铁素体耐热钢马氏体相变和微观组织的影响[J]. 金属热处理 2012(05)
- [26].新型铁素体耐热钢T/P91[J]. 品牌与标准化 2010(06)
- [27].加热速度对T91铁素体耐热钢奥氏体形成的影响[J].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9(03)
- [28].新型铁素体耐热钢SA335P92的焊接工艺开发研究[J]. 现代焊接 2016(10)
- [29].T92铁素体耐热钢马氏体的相变动力学[J]. 金属热处理 2019(09)
- [30].高Cr铁素体耐热钢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研究[J]. 广东电力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