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信用配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信用,信贷,金融,债务,收入分配,中小企业,需求。
信用配给论文文献综述
伍再华,胡丹[1](2017)在《中国收入分配和信用配给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我国收入分配和信用配给对家庭借贷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探讨家庭收入水平、银行信用供给对家庭债务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叁者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两个维度(收入分配和家庭债务或者信用配给和家庭债务)之间的影响会经由不同的渠道影响第叁个维度(信用配给或家庭收入分配),且最终反馈到最原始的影响机制当中,形成稳定的债务——通货紧缩螺旋效应,最终债务规模稳定增加。文章以控制家庭债务规模为目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7年72期)
伍再华,胡丹[2](2017)在《中国收入分配和信用配给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我国收入分配和信用配给对家庭借贷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探讨家庭收入水平、银行信用供给对家庭债务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叁者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两个维度(收入分配和家庭债务或者信用配给和家庭债务)之间的影响会经由不同的渠道影响第叁个维度(信用配给或家庭收入分配),且最终反馈到最原始的影响机制当中,形成稳定的债务—通货紧缩螺旋效应,最终债务规模稳定增加。文章以控制家庭债务规模为目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7年40期)
梁岩[3](2016)在《信用信息识别型信贷配给及二元信用约束条件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与纾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于风险控制的信用信息识别型信贷配给,及其诱致性、"碎片化"的农村二元性信用约束,是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陷入困境的二个主要因素。创新金融与不同社会经济组织相联结的信贷供给模式,构建显性和隐性二元信用"共融、共享"的普惠型农村信用体系,是纾解困境、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华北金融》期刊2016年01期)
曹和平[4](2015)在《信用配给困局破解:发展可持续的地方资本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受发达经济工商企业信用金融制度(工商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及国民经济产业成长导向的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动员金融资源的权重分配极不均衡。纵向的金融机构(指银证期保)可以较有效地动员金融资源,但这些机构多为国家一级所拥有。我国省会一级城市动员金(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期刊2015-04-23)
顾海峰[5](2014)在《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与银行信用风险补偿——基于银保协作的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银保分立型信贷模式不利于商业银行治理来自于中小企业贷款群体的信用风险,对此,推行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创新的重要选择。本文从银保协作视角分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内生机理,研究发现,信贷市场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信贷配给成为常态,对此,构建银保协作型信贷创新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信贷配给,提升银行信贷资金的市场化出清意愿,但是,银行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承担了较大风险,银行信用风险补偿存在内生性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从政府财税介入层面设计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补偿机制,同时,从银行风险拨备层面设计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补偿机制。该研究成果将为我国银行业构建科学高效的信用风险防控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制度经济学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张叁峰,卜茂亮,杨德才[6](2013)在《信用评级能缓解农户正规金融信贷配给吗?——基于全国10省农户借贷数据的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农户借贷专项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考察了农户信用评级对农户借贷行为、农户受正规金融信贷配给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户信用评级对农户借贷行为的改变有显着正向影响,获得信用评级的农户在需要贷款时会倾向于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被评级授信有助于农户从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意味着信用评级在整体上缓解了农户受到的信贷配给;对不同的信贷配给类型,信用评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缓解了供给型和自我实施型信贷配给,另一方面却加剧了交易成本型信贷配给。研究还发现信用评级对风险型和未借贷型信贷配给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对完善农户信用评级制度具有政策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杨超[7](2013)在《信用需求特征视角下的我国农户信用配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农”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而农村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缓解贫困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农村金融改革单纯增加信用供给的政策遇到了新的挑战,农户放弃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现象有上升趋势。部分学者认为除了金融供给部门的信用配给因素之外,还有来自信用需求者的风险回避、成本回避和社会资本回避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单纯增加信用供给的政策失效。早期的指标测度法过于粗糙,理论模型测度法过于理论化,两者都不兼备良好的操作性和现实性。本文参照国际主流的DEM方法对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数据作进一步的处理,将信用配给区分为供给型和需求型配给两种类型,同时将需求型配给进一步区分为成本配给、风险配给、社会资本配给叁种类型。分析需求型配给的作用机制,对需求型配给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中成本配给、风险配给和社会资本配给联系紧密,叁者之间的差异不显着。风险回避、成本回避和社会资本回避是不完全竞争农村金融市场和政府干预的结果。在需求型配给中,成本配给的比例大于风险配给,风险配给的比例大于社会资本配给。需求型配给的Logistic模型实证结果说明,劳动力特征变量的作用不显着,外部条件约束和家庭经济特征等变量作用显着。社会资本配给的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变量的系数效应较小,主要的收入来源方式和借款意愿变量是显着的。与社会资本配给相比,除了区域变量、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现款处理方式对遭受成本与风险配给的作用是负向的,其余变量的作用均是正向的。上述研究结论为缓解我国农户需求型配给提供了几点启示。改善农户信用需求的风险、成本和社会资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叁方面着手。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和分散贷款风险,提高贷款透明度并加强与农户之间的联系。改善农户所面临的外部约束、经济特征以及认知特征可以从以下叁方面着手。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软硬件投入,提高农户获得收入的能力,提高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并改善认知偏差。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应从农户的信用需求特征出发,推出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激发农村潜在有效信用需求的释放。(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4-10)
吴婷婷[8](2012)在《信贷配给、市场势力与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鼓励经济多元化政策的逐步落实,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凭借其独特灵活的运行体制和经营机制,获得了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在推进技术革新、缓解就业压力、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小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在金融体系不够发达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除了其它因素外,体制外融资方式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在中小企业中广泛使用,对它们的生存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商业信用既是一种商品交易制度,也是一种借贷制度。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小企业既是商业信用的获得者(赊购),也是商业信用的提供者(赊销)。从受信角度来看,商业信用扮演着融资性的角色,成为中小企业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从授信角度来看,商业信用存在投资性的作用,成为企业运营性、竞争性的工具和手段。农村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存在着特殊性。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品以及多数情形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高度合一”,造成借贷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它们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银行贷款为主要外部融资渠道的农村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重的资金约束,这使很多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更加举步维艰。众多农村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找正规金融以外的融资渠道,这为内生于经济体的商业信用提供了市场空间。另外,由于农村中小企业的“规模”限制,使它们在产业分工中一般处于较低层次,从事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经营活动。除了极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多数农村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偏少,技术装备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它们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农村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农村中小企业向客户提供了大量的商业信用。中国农村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商业信用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运行机制以及所起的作用与其它国家的企业以及其它类型的企业相比也存在着差异性。论文通过对实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剖析商业信用在农村中小企业中的运作机制。并对农村中小企业是否受到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以及配给程度进行衡量。在此基础上,从商业信用获得者和提供者的角度,研究商业信用是否能够有效缓解农村中小企业所受的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以及为何信贷约束较高的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多的商业信用,分析商业信用在农村中小企业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论文提出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发展路径,以期为政策的制定和安排提供科学依据。这有助于商业信用更好地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最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对于商业信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于新兴国家,特别是对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经济国家企业的商业信用研究还有较大空间。本文是基于发展经济学、金融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上述问题予以探讨。全文共分为7个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运行机制通过对实地调查的190个农村中小企业的数据整理并分析,从微观层面研究农村中小企业运行机制,包括商业信用数量、期限、条款以及结算方式等,结果如下:190家样本企业显示,应付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8.68%,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5.34%。无论是作为商业信用的接受方还是提供方,商业信用在农村中小企业中的广泛使用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条款主要包括简单条款与优厚条款,国外常见的两部分条款在农村中小企业中几乎不存在。190家农村中小企业中,171家企业有应付账款,即采用赊购的方式来购买原材料。其中38家企业的供应商向其提供优厚信用条款,平均折扣率为3.3%,应付账款的平均结算天数为45天。190家农村中小企业中,181家企业有应收账款,即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其中60家企业向其客户提供优厚信用条款,平均折扣率为3.45%,应收账款的平均结算天数为62天。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最常见的结算方式是固定时间结算一次。在商业信用运行中产生拖欠行为的时候农村中小企业较多地采用加大催收力度和停止下一批货物的供应,较少地采用诉诸法律或者收取罚金等手段。研究内容二: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与信贷配给——基于商业信用获得的视角本部分借鉴信息经济学理论,采用基于特殊设计的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对农村中小企业所受到的信贷配给程度进行衡量。调查结果显示,在190个农村中小企业样本中,37.37%的企业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62.63%的企业未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在受到信贷配给的企业中,24.21%的企业受到部分配给,13.16%的企业受到完全配给。在此基础上,对农村中小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实证结果显示: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相互替代,其替代程度为27.96%。这表明农村中小企业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程度相对较高,在它们无法获得所需贷款时,商业信用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能改善它们资金紧张的局面。而在全部样本企业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者的替代程度为22.79%。这说明受到信贷配给的样本企业和全部样本企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替代程度是有较大差别的。在以往研究中,未对研究对象是否受到信贷配给作出区分的情况下,直接研究商业信用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容易低估企业所获得的商业信用对其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研究内容叁: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与市场势力——基于商业信用提供的视角在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农村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商业信用的净提供者。本章从产品差异化程度和销售份额集中程度两个维度衡量市场势力,对市场势力是如何影响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数量和条款进行实证分析,用以解释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为什么是商业信用的净提供者。农村中小企业的产品同质性较高、可替代性较强导致它们缺乏核心竞争力;农村中小企业资产少、规模小、产量低导致产品销售集中在少数客户,这使农村中小企业相对于其客户而言市场势力较弱。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企业将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作为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客户市场势力越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越多,信用条款也越优厚。本文研究结果还表明,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商业信用是它们面对市场的理性反应,并非如同有些研究指出的是一种“被迫”行为。但是,由于农村中小企业本身就易受到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资金来源较少,而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等于是将自身的流动资金让渡出去,这会进一步加剧企业资金的紧张程度。研究内容四: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发展路径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对于如何加强商业信用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有利作用,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商业信用发展路径,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将商业信用纳入其中;(2)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使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丧失的流动性得以回流;(3)完善配套的商业信用法律法规制度;(4)农村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孙伟[9](2011)在《信贷配给、出口信用保险与中小企业出口融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性问题在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配给,而出口贸易融资中的信贷配给既具有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共性,又具有较多使用信用证项下融资产品的特性。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由于消除了借贷双方对进口商及进口国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称,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银行对中小出口企业的信贷配给,有助于继续发挥贸易金融对稳定外需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1年03期)
刘梅生[10](2009)在《中小企业融资双重信用配给与供应链金融支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文章从银行信用配给与商业信用配给的视角分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文章指出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双重信用配给的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实现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换,进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信用配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构建我国收入分配和信用配给对家庭借贷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探讨家庭收入水平、银行信用供给对家庭债务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叁者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两个维度(收入分配和家庭债务或者信用配给和家庭债务)之间的影响会经由不同的渠道影响第叁个维度(信用配给或家庭收入分配),且最终反馈到最原始的影响机制当中,形成稳定的债务—通货紧缩螺旋效应,最终债务规模稳定增加。文章以控制家庭债务规模为目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用配给论文参考文献
[1].伍再华,胡丹.中国收入分配和信用配给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
[2].伍再华,胡丹.中国收入分配和信用配给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
[3].梁岩.信用信息识别型信贷配给及二元信用约束条件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与纾解[J].华北金融.2016
[4].曹和平.信用配给困局破解:发展可持续的地方资本市场[N].中国经济导报.2015
[5].顾海峰.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与银行信用风险补偿——基于银保协作的分析视角[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4
[6].张叁峰,卜茂亮,杨德才.信用评级能缓解农户正规金融信贷配给吗?——基于全国10省农户借贷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13
[7].杨超.信用需求特征视角下的我国农户信用配给研究[D].湖南大学.2013
[8].吴婷婷.信贷配给、市场势力与农村中小企业商业信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2
[9].孙伟.信贷配给、出口信用保险与中小企业出口融资[J].特区经济.2011
[10].刘梅生.中小企业融资双重信用配给与供应链金融支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