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诉讼解决争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劳动争议,机制,税收,助理员,仲裁法,服务所,法律援助。
非诉讼解决争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霞[1](2019)在《强化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作用——以法社会学为研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争议是兼有法律特征和社会特征的社会现象,从法社会学视角分析劳动争议就是劳动者阶层与企业主阶层围绕着资本利润的占有和分配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冲突关系。运用法社会学理论对劳动争议及其解决机制进行探析,单凭诉讼解决机制处理劳动争议存在弊端,必须强化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方经贸》期刊2019年02期)
李妍妍[2](2017)在《税收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税收法定原则的明确,纳税人意识逐渐增强,税收争议呈现多发趋势,如何有效、便捷地解决各种税收争议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模式下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包括税收复议和税收诉讼等制度,这些制度都在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税收争议解决机制是否同样能够进行创新和完善,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税收争议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税收争议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概念及相关理念,并描述了当前我国税收争议解决现状,主要包括传统模式下的税收复议和税收诉讼,着重分析了这两种基本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接着对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作了一般性的介绍,分析税收法律关系的理论实质及契约精神与中国税法的私法化趋势,强调引入税收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再者结合现实基础、比较法视角和域外经验借鉴叁个角度剖析了税收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可行性,从我国的大调解背景以及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现实意义出发,对比传统模式诉讼解决机制和民商事争议的仲裁制度,借鉴域外税务法院、税务警察、税务仲裁等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了完善传统模式下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引入税务仲裁制度,并整合各类资源,将纳税人权利平等保护作为解纷中心,构建完备的多元化税收争议解纷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比传统诉讼解决机制,提出了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概念,从税务仲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两个角度探析税收争议的可仲裁性及其可仲裁的范围,并对税务仲裁的具体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包括仲裁机构的设定、仲裁员的选任以及仲裁协议的达成,倡导在税收争议的解纷过程中广泛采用和解、调解、仲裁等非诉讼解决机制,构建完备的税收争议多元解纷体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01-01)
龚文龙,黄通菊[3](2015)在《论新时期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不规范以及劳动者劳动权益意识不断增强等因素导致劳动争议逐年猛增。创新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于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协调劳资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对劳动争议进行研究,以完善劳动争议预防机制以及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左霞[4](2015)在《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立法现状、不足及其完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可以促进劳资双方之间的关系良性运转,形成资本方与劳动方的利益共同体,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在劳动实践中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出现一些立法不足或缺陷。有鉴于此,文章针对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立法现状、不足及其完善展开论述,以便为劳动关系的顺畅出一些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期刊2015年Z2期)
徐丽丽[5](2011)在《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以来,各地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急剧上升,法院负荷大大增加,案多人少现象日益严重。很多部门都在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纠纷解决之路,实现劳动争议案件的有效化解。本文写作目的是分析现存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法规及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不足,对各种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得出非诉讼机制作为劳动争议解决主要机制的观点。从而构建一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使劳动争议得到有效分流、化解,为和谐社会的探索和构建献上一点绵薄之力。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法。本文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劳动争议与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基本理论。笔者在该部分主要是在阐述目前劳动法学界主流观点的基础上对劳动争议与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概念做了阐述,对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包含的内容做了界定。引出非诉讼方式对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起到重要作用的论题。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对立法缺失,制度不健全,操作层面的执法不严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得出了引发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是:立法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执法遭遇尴尬等。第叁部分介绍了域外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基本模式之比较与借鉴。第四部分深入探讨了完善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对策。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包括和解、调解、仲裁、诉讼在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本文的创新点是,突破了传统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研究方向。以往发表的期刊论文中,研究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文章多集中于劳动仲裁机制不足与完善仲裁机制与诉讼机制之衔接问题上。其中,对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内在结构进行研究是非常少的一部分,更少的一部分是对非诉讼机制与诉讼机制之间的衔接问题的研究。而且对整个劳动争议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入手进行研究的期刊论文几乎没有。因此,本文从劳动争议产生的根源入手,对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内在结构进行研究,继而找出解决劳动争议的有效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视角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1-04-01)
朱香艳[6](2011)在《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及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面对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现有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逐渐呈现出其不足之处。法律规定的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方式还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后,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方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足各种非诉讼解决方式之间还未真正形成一个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程序衔接的有效机制,导致大部分的劳动争议案件流入到仲裁机构和法院,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不堪重负。因此,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分析我国现行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入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借鉴国外的立法与实践经验,探寻完善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有效方法。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国内外对劳动争议非诉解决机制研究状况。第二章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概述。主要研究了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概念、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产生与发展、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价值和优势。第叁章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现状。主要探讨了我国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适用存在的问题;对各种非诉讼解决方式之间衔接不畅、非诉讼解决方式与诉讼解决方式衔接不顺畅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重点提出了完善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一些建议,包括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各程序的完善、各种非诉讼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非诉讼解决方式与诉讼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等。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在坚持现行“一调一裁两审”基本模式不变的前提下,从节约司法资源和社会成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劳动争议案件的发展趋势,提出明确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功能定位,强化劳动争议各种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功能和衔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独特优势,从而形成合力,使大部分劳动争议通过非诉讼解决方式得到解决。(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1-03-01)
康桂珍[7](2008)在《贯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强化非诉讼解决机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法,对劳动争议发生后如何解决明确了法律救济渠道,并对劳动争议的协商、调解、仲裁等程序作了法律规制,显示了国家对非诉讼方式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视。立法的重点既然是非诉讼解决方式,法律实施的重点也正在这里,即通过贯彻实施法律,充分发挥劳动争议非诉讼程序的作用,实现及时便捷的、以相对平和的方式解决争议。一方面,充分认识非诉讼解决劳动争议各种方式的作用和特点,贯彻实施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各类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另一方面,法律要在实施中细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期刊2008年04期)
李晓鹏,张勤虚,陈培华[8](2005)在《桐乡推行“非诉讼”解决争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通讯员 李晓鹏 张勤虚 见习记者 陈培华) “如果没有洲泉镇法律援助站这么快帮我解决困难,今年可能又不能回家过年了!”揣着援助站帮其讨回的3200元工钱,从贵州来桐乡打工的陆天华最近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回乡的列车。 “现在处理纠纷未必一定(本文来源于《浙江日报》期刊2005-01-14)
非诉讼解决争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税收法定原则的明确,纳税人意识逐渐增强,税收争议呈现多发趋势,如何有效、便捷地解决各种税收争议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模式下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包括税收复议和税收诉讼等制度,这些制度都在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税收争议解决机制是否同样能够进行创新和完善,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税收争议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税收争议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概念及相关理念,并描述了当前我国税收争议解决现状,主要包括传统模式下的税收复议和税收诉讼,着重分析了这两种基本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接着对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作了一般性的介绍,分析税收法律关系的理论实质及契约精神与中国税法的私法化趋势,强调引入税收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再者结合现实基础、比较法视角和域外经验借鉴叁个角度剖析了税收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可行性,从我国的大调解背景以及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现实意义出发,对比传统模式诉讼解决机制和民商事争议的仲裁制度,借鉴域外税务法院、税务警察、税务仲裁等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了完善传统模式下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引入税务仲裁制度,并整合各类资源,将纳税人权利平等保护作为解纷中心,构建完备的多元化税收争议解纷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比传统诉讼解决机制,提出了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概念,从税务仲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两个角度探析税收争议的可仲裁性及其可仲裁的范围,并对税务仲裁的具体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包括仲裁机构的设定、仲裁员的选任以及仲裁协议的达成,倡导在税收争议的解纷过程中广泛采用和解、调解、仲裁等非诉讼解决机制,构建完备的税收争议多元解纷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诉讼解决争议论文参考文献
[1].陈霞.强化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作用——以法社会学为研究视角[J].北方经贸.2019
[2].李妍妍.税收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
[3].龚文龙,黄通菊.论新时期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左霞.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立法现状、不足及其完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5
[5].徐丽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6].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7].康桂珍.贯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强化非诉讼解决机制作用[J].中国劳动.2008
[8].李晓鹏,张勤虚,陈培华.桐乡推行“非诉讼”解决争议[N].浙江日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