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患者50 例,对所有患者采取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进行治疗,并分析其治疗后效果。结果 治疗后第14 天患者痊愈45 例,1 例患者死亡,并发胰瘘1 例,并发肠瘘3 例,所有患有并发症患者在治疗后均已痊愈,治愈率高达98.0%,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0%。结论使用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具有较高的治愈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十二指肠损伤;肠瘘;胰瘘
0 引言
十二指肠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腹内伤,由于人体的十二指肠与肝、胆、胰以及众多血管相邻,因此在十二指肠发生损伤后,其可能导致多个脏器或组织一同遭受损伤,从而致使患者病情加重[1]。而在发病后患者即可出现较为剧烈的腹部疼痛以及腹膜炎的症状表现,同时可引起患者出现呕吐、低血压等症状[2]。临床治疗此症一般尽量选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十二指肠进行减压治疗,可较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本次研究即主要分析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患者50 例,对所有患者使用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治疗。其中男25 例,女25 例,平均年龄为(38.93±3.48)岁。十二指肠损伤原因:车祸31 例、高处坠落14 例、其他5 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此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并已同意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已同意研究开展。
1.2 方法
所有患者收治入院后即进行常规治疗稳定病情,输液治疗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经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损伤则立即为其准备手术治疗。应用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患者全麻,平卧,麻药生效后,将患者十二指肠损伤处进行充分清理,清理完毕后,将患者胃部大弯前壁切开,并将十二指肠内容物完全清理。全部清理完毕后为患者进行胃造瘘,选取患者胃部大弯近腹部进行造瘘,使用0.5 cm 直径的造瘘管插入至十二指肠损伤处附近较近端,并于患者胃壁导管处进行缝合并固定导管。胃造瘘完毕后进行空肠造瘘,将空肠造瘘管进行逆行插入,直至十二指肠损伤处附近较远端,而后进行空肠处缝合与固定。待双造瘘已完成后为十二指肠进行修补,并通过造瘘管进行引流。全部治疗结束后逐层缝合,结束手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只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提升,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是将信息资源当作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竞争创造一种新的优势。但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一种全面的战略机制。在国家层面依然存在一些管理职责混乱的现象,各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参差不齐,并且低水平建设和实用主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智慧城市投入成本较高,却无法提高资源利用率[3]。
1.3 观察指标
设计制作了5个组合框架节点试件,主要考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轴压比两个设计参数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试件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试件形状尺寸及截面配筋如图1所示。
2 结果
进行鼻内镜下射频治疗的83例患者中,79例治愈,4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达95%;传统的鼻出血治疗组62例患者中,52例治愈,10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达83%。效果较为显著。治疗无效的有14例。在所有参与调研的患者中,有1例高血压患者和6例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住院治疗。对于传统治疗组的62例患者,将所有住院治疗的患者都利用传统的鼻出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利用秩和检验方式进行检验。两组患者的对比有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显效32 例,有效13 例,无效5 例,其中1 例患者救治失败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8.0%,并发症发生情况:肠瘘3 例、胰瘘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
3 结论
十二指肠是人体中较为重要的消化器官,其主要位于胃与空肠之间,约25 cm 长,是小肠的一种。其位置较为固定,肠径较大,因此可接受人体胃液、胰液以及胆汁,并可对大部分食物进行消化,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十二指肠损伤一般可根据损伤类型分为三种,分别为穿透型、钝性以及医源性三种,其中钝性即是指直接由于暴力导致十二指肠受到挤压并破裂,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损伤情况[3]。患者身体在出现有十二指肠损伤后,将会表现为剧烈疼痛,一般由患者右上腹辐射至腰背部均会发生疼痛感,并且可影响至患者右肩部、大腿内侧,疼痛症状一般较明显,同时可引起腹膜炎与其他并发症的出现,例如呕吐、低血压等[4]。而由于患者在发生十二指肠损伤后,其将会由于无较为明显的特异性症状,而较难被医师确认诊断,从而可能延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通过对患者的腹腔部穿刺与灌洗,可有效地帮助医师进行确认诊断,若在穿刺中抽取到有胆汁、肠液以及血液,则表示患者体内脏器出现有损伤,但由于无更为明显的十二指肠损伤特征,仍无法直接确诊。可结合X 射线检查对患者体内脏器情况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与比对。为患者口服水溶性造影剂,可较为有效的进行十二指肠损伤的判断,若在影像中发现患者右侧隔膜下或右侧肾周围出现有阴影、空气聚集等,即可疑似为十二直肠损伤,并结合造影剂渗漏,可确诊为十二指肠损伤。
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后第14 天时其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治疗有效率使用我院自制治疗效果调查表进行调查,该表分为:(1)显效:治疗后患者好转明显或痊愈;(2)有效:治疗后患者有一定好转,但并未痊愈;(3)无效:治疗后患者几乎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 患者数×100%。
十二指肠损伤的发生几率较高,占所有人体肺部内脏损伤的5%左右。并且由于十二指肠周围分布有人体众多器官与主要血管,因此当十二指肠出现损伤后,即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脏器或血管,导致损伤扩大,病情加重。而十二指肠中内容物亦会在肠壁破损后溢出,从而导致其中的胃酸、胰液、胆汁侵蚀周围脏器或组织,引起患者脏器异常,组织功能损坏等一些列连锁反应。
健全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对畜产品生产实施全程监控。从源头上抓实养殖业投入品监管。重点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使用兽药、饲料及“瘦肉精”等添加剂的行为,有序推进药物饲料添加剂的退出,严格处方药物监管,逐步规范规模养殖场用药休药期制度的执行,保证养殖源头安全。做到不加工、不食用、不销售、不转运、不丢弃,对病死畜禽尸体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死畜禽及病害猪流入市场。
在患者收治入院后,通过X 线检查,可较为明显地观测患者的十二指肠情况,并根据图像阴影情况帮助医师诊断。确诊后,临床会尽量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尽快为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手术手段对患者十二指肠进行减压治疗,可有效保证患者十二指肠内容物清理干净,并改善十二指肠周围血液循环,促进损伤处的愈合[5-6]。而双造瘘减压术可通过胃部造瘘有效清除患者十二指肠内容物,防止减压管由于内容物反流对周围正常器官或组织造成损害,以此达到促进造瘘管的引流,提高整体治疗效果的目的[7-8]。手术治疗虽可较为有效地为患者进行十二指肠的修复,但其较易因为手术实施过晚、患者十二指肠损伤过大等因素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下降,并且在手术过程中,亦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患者伤口愈合较差,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因此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因注意手术的时效性,在确诊后尽快为患者进行治疗,并注意规范操作,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不会受到细菌侵入而感染伤口,影响手术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8.0%,仅有4 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0%,证明使用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可保证较高的治疗效果,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患者术后感染的几率与风险,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使用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具有较高的治愈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叶永青.十二指肠损伤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结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8):1174-1175.
[2] 孙春权.研究胃空肠造瘘内外引流在严重十二指肠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7):116.
[3] 汪勇刚,陈玉生,张宝华, 等.十二指肠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3):295.
[4] 胡少辉,周伟,晏华军.十二指肠损伤17 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8,21(2):120-121.
[5] 惠忠利.17 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147-148.
[6] 李克志.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临床特点及救治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131-133.
[7] 张晓峰,张鹏.探讨严重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152-153.
[8] 王晖,龚伟.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57 例的诊治体会[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2):150-151.
中图分类号:R656.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7.086
本文引用格式:周建波.探讨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142,144.
标签: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空肠论文; 并发症论文; 较高论文; 医药论文; 卫生论文; 外科学论文; 外科学各论论文; 腹部外科学论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87期论文;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人民医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