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强
(河北大唐国际张家口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煤炭经营私有化程度的增加,火电厂燃料采购范围扩大,煤质验收管理工作的难度与日俱增。而燃料管理涉及工作范围广、参与人员多、过程环节多等情况,各项因素影响质量不易控制。入厂煤管理应用计算机网络,开发软件系统运用超高频技术,实现对采购调运的计划性,入厂煤车的过程控制,煤样信息的加密流转,分样环节增强随机性,统计结算的闭环管理等,减少工作人员的人为影响和出错机率。
关键词:燃料管理系统工作环节全覆盖应用
1、入厂煤管理系统的创建背景
做好入厂煤的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入厂煤质量,可以极大地降低电厂发电成本,为企业盈利奠定基础。但近年来,随着煤炭经营私有化程度的增加,燃料管理涉及工作范围广、参与人员多、过程环节多,质量不易控制,燃料管理验收工作的难度与日俱增。某公司因铁路专用线未建成,全部为汽车进煤,而又因接卸条件所限,煤源70%以上来自企业周边煤站。旧有的入厂煤管理体制弊端逐渐显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每日进煤量不确定
一般的入厂煤管理中,进煤计划通常只是按月安排总量,具体每日上煤上煤量以及上煤供应商没有明确的要求,靠计划调运人员与供应方临时进行联系沟通,入厂煤每日煤质情况复杂,不利于质量监督管理,同时每日进煤量波动较大,不利于电厂接卸管理。
1.2采样代表性不高
采样点分布通常以系统分布为主,简单的将车辆表面分成前中后三部分进行采样,不仅难以制定采样相关规定制度,对采样人员采样精确度进行监督,同时系统采样模式固定,有规律可循,容易给供应商分装劣质煤掺杂使假的机会。
1.3采样监督工作有盲区
采样情况视频监控或人为进行监督,无论哪种情况均需耗费较多人力,不易辨别采样准确性,入厂煤采样人员采样时单一角度或肉眼判断也不易找准所需采样点位置。
1.4过衡系统只是单一称重系统
过衡系统只是单一的称重作用,容易给供应商提供大车过重、小车回皮的漏洞。称重时司机报车号、户名或者用磁卡进行扫描,均可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不能起到良好的监管,无法做到流程自动化、规范化。
1.5分样系统保密性差:
分样只是单一的将同一户煤样划分到一个户头,由于煤样袋数与来煤车数一一对应,因此制样时,制样人员通过肉眼观察袋数的不同就可以轻易判断每户煤样所代表供应商,编码解码系统沦为摆设。且当某一单一供应商进煤量较大时,所需制备样品质量较大,在13mm破碎前要经过多次缩分,而制样误差产生的主要来源就是缩分,粒度越大缩分产生的误差就越大,因此所制煤样最终代表性较差,且由于13mm破碎前经过多次缩分,对于全水分也有损失。而全水分降低将导致低位热值偏高,易引起利益损失。
为了适应电厂燃料管理工作,节约人力成本、把好入厂煤质量验收关。经多方调研、探讨后在入厂煤流程管理中安装了入厂煤管理软件控制系统,并投入使用。
2入厂煤管理系统应用实践的特点
本入厂煤管理系统应用范围广,涵盖了燃料采购合同、调运、采制化验收、统计结算等环节。尤其在现场验收中,运用超高频技术,采用加密卡操作实现对电厂煤车的采样、过重、过轻车的控制。采用单车单卡控制煤车在厂内的各个流程,防止大车过重小车过轻的情况出现;过重车时获得煤矿信息,使采样、分样过程更加保密,过轻车时自动根据读到的卡号和车号信息对应该流程中的车辆,很大程度上减轻过衡人员的工作量和出错的机率;接样、分样的环节,由系统和操作人员在分样时随机得到分样位置或是分样的桶号,实现分样的保密性。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和原来的燃料管理系统无缝链接,为燃料管理者提供有实效和真实的数据。
2.1入厂煤日计划管理
调运管理计划性强。提前制定供应计划,规定了各供应商来煤具体的入厂时间,确定每日进煤煤矿数量,做到一户一卡、每车一卡。不仅严格控制了每日进煤供应商的类别,还严格控制了其数量,对企业根据市场、库存调节煤量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当需要增加库存加大煤量时,可以通过计划调整,采购易于储存的煤,并且相近指标的煤集中堆放,便于掺烧;而当库存较低时,也可通过限制不同供应商来煤类别及数量,使入厂煤做到调配,直接入炉。日计划管理的使用也减少了煤场管理及掺烧的工作量。
此外,通过每户一卡、每车一卡的限定以及过衡称重闭环管理,有效地杜绝了供应商大车过重,小车回皮的情况出现,利于电厂对入厂煤车辆进行管理。
2.2采样方式随机布点
采样工作随机性强。遵循随机采样原则——概率论为核心的数理统计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出汽车装煤区域并将其划分成18个区间。当采用射频识别扫描到该车信息后,将在采样操作界面出现对布点数量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入厂煤车辆类型、大小进行判断选择后(车辆毛重为90吨左右选择采三个点;毛重60吨左右选择采二个点;毛重40吨左右选择采一个点),计算机将在18个区间中随机给出对应的要采的区间位置,采样人员就在规定的区间内采样。
这种操作方法通过电脑程序自动生成采样点位置,真正实现了随机采样,杜绝了人为因素,不仅使汽车上的载煤每一部分都有被采出的机会,而且所采煤样量与该车运载量成正比,样品的代表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对抑制汽车煤掺假使假现象发挥了作用。
2.3采样过程监控与录像监督
方便采样操作和监督。为使采样人员更好的找准采样点,按照电脑随机布点的位置进行采样,在采样机安装了远近不同角度的监控设备,即有全景的煤车画面,又有采样头工作情况的视频画面,使采样人员实时掌握采样钻筒所处位置,增强了采样的准确性和设备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可以远程通过网页随时查询每一车入厂采样过程的视频,查看当班人员是否按照随机布点进行工作。并留存录像备查当班采样人、采样时间以及布点位置等等信息,从而大大减少了管理人员在现场跟踪监督的繁重工作量。
2.4车辆检斤过衡准确
磁卡加密提高过衡准确性。司机持当天该供应煤车的磁卡扫描后,自动录入车辆煤矿信息并完成称重。每一张过衡卡记载重车记录后,必须再次刷卡回轻称重,否则系统内始终保留来车记录,从而避免了因人为操作失误的几率。系统建有自动存储比对历史称重信息的功能,当发现煤车过重称量高于系统记录最高毛重1吨时或煤车回皮称量低于系统记录最低皮重1吨时,过衡称重界面将自动弹出提示框,提示工作人员对来车进行检查,防止其以次充好或以大车过重小车过轻的情况出现,对入厂煤质量管理起到了很好的监督提示作用。
2.5分样流程设计合理
对于旧有的分样系统,往往将同一煤矿的煤样分为同一户头进行制样,这样对于不同煤矿来说,由于其进煤车数不同,而进煤车数与煤样袋数对应,因此根据煤样的袋数就可以判断该户头所代表煤矿,保密性极差。
现应用的燃料管理系统分样流程按照煤量划分,参照国标要求,以1000t为一个采样单元。通过过衡信息按照过衡顺序按户进行累计,满1000t后将该采样单元包含车辆所采煤样划分为一个户头进行制样、化验,通过解码将结果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结果。这样制样过程中每户分样后袋数基本相同,达到了保密的目的,且通过对不足1000t情况的分类处理,使每一制样步骤最小留样量满足国标要求,取全水分煤样更具代表性。
分样全程使用标有二维加密码的白色磁卡,系统根据已设定好的分样原则对每一个煤矿进行分样,并且相同矿的两个或多个样会进行随机处理,不会放到一起,起到更好的保密性。分样工作全程煤样和磁卡是不分开的,在分样完成后系统会提示每个户头的煤样数量,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2.6采制化全程电子编码
煤样流转环节实现加密。从采样、制样到出化验结果,中间涉及较多的环节和人为因素,尤其是在以汽车煤供应为主的电厂,汽车煤样品的保密工作更加重要。该系统采用加密磁卡和二维码标签代替传统的编码工作,使采制化各环节人员只能看到加密标识的白色磁卡或加密码的二维码标签,煤样的具体信息无从知晓。
编码系统具体流程为:
采样用卡:取磁卡完成一次码的随机编码工作——入厂煤汽车采样时通过天线扫描将该车信息扫入机械采样软件界面窗口——机械采样完毕后上传采样数据——采样操作室用桌面读写器制作一张磁卡并将其传给接样室,接样室把磁卡封入样品袋——带有磁卡的样品袋送入制样室制样;
制样用卡:制样室用读写器读取磁卡信息,系统根据设定好的分样原则提示煤样应放的位置——制完样后跟据煤样位置进行二次码的打印工作,打印三张加密的二维码,一张随全水样一起送到化验室进行全水分的化验;一张随3mm存查样放在存样间做为存查样的编码;一张随0.2mm分析样一起送到化验室进行解码并化验。打印的二维图型码人眼是无法分辨的,并且其内部的信息也经过了加密处理,防止用相同的仪器对二维码信息进行解密;
化验用卡:带有二维码的全水分样品和分析样品送往化验室——化验室用入厂煤管理系统中的解码管理对二维码进行解密,解密后的编码录入到仪器设备上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出来后,通过写好的接口传输软件把数据直接传入到燃料系统中,避免了人为对试验结果的干预。
在整个采制化流程中,接样员只能看到不含任何信息的磁卡,制样员只能看到加密的二维码,化验员只能看到二维码解码出的相应的编码,保密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入厂煤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3.1软件系统针对性强,避免了供应商掺杂使假问题
采制化流程更加自动化、透明化,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监控系统的有效投运,增加了监督的手段,采样人员工作时严格规范操作。系统的建立形成了一把无形的保护伞,将掺假、作假阻挡于电厂之外,有利于推进相关燃料从业人员廉洁自律工作。
3.2流程设计严密工序紧凑,提高工作效率
系统通过计划管理、自动扫描识别、智能化过衡、管理报表应用等功能,实现了微机自动控制,减少了手工操作,后期数据统计简便易使用,大大减少了统计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
3.3采制化流程的加密得以落实
采样随机布点、多采样单元分样、二维码加密等功能的实现,不仅加强了采制化流程的保密性,而且使采制化流程更符合国家标准,样品及化验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煤炭交易双方对验收方式和验收结果的争议,相比系统应用前大幅降低。供应商对质量、数量验收的公平、透明表示满意,能够供应相对煤质较好的煤种,入厂煤质量大幅度提高。供需双方相互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合作氛围融洽,更是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
尚志强(1972-),工程师,设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