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推铅球论文_黄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式推铅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铅球,旋转式,技术,用力,阶段,运动学,男子。

旋转式推铅球论文文献综述

黄艺[1](2019)在《冯杰旋转式推铅球与滑步推铅球技术在最后用力阶段的运动学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陕西省运动员冯杰在2017年的第十叁届全运会上,采用了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获得了铜牌,之前他采用的是背向滑步推铅球。通过对冯杰采用两种技术的对比,以期对冯杰系统化地训练进行切实可行的数据参考;(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本文进行对比分析;(3)研究结果:①采用旋转式的左膝角速度、右髋角速度和右肩角速度皆没有呈递增或递减的规律,右髋关节的没有做积极的转动;肩关节积极打开;重心高度相对平稳,无太大波动;两脚距离、出手速度、角度和高度的平均值都比采用背向滑步技术的数值大;②采用背向滑步的左膝角速度和右髋角速度在开始时刻呈递增趋势,右肩角速度随着成绩的提高呈明显地递减趋势;肩关节没有积极打开,没有良好地伸展动作;重心高度、速度和铅球速度都比旋转的数值大;(4)研究结论:①旋转式推铅球球速小于滑步式,但能更有效的增加铅球的速度;②背向滑步式获得好成绩是通过加长最后用力动作的直线距离来实现的;旋转式则是依靠身体转动形成良好的身体扭转状态来实现的;③旋转式铅球出手速度、角度和高度都优于滑步式;④背向滑步式推铅球成绩相对稳定,更加易于掌握,动作简单易于操作,难度系数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尹华跟,郭冬雪,张林宝,柴亚萍,黄知[2](2019)在《我国优秀旋转式推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加速部分肌肉活动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遥感肌电结合高速摄像技术对旋转式推铅球运动员冯杰的最后用力加速部分的主要用力肌群进行测试,通过所测数据发现最后用力加速部分主要用力肌肉的放电时间顺序、用力大小顺序及贡献率等,进而揭示旋转式推铅球最后用力加速部分的肌肉用力特征。研究表明:右腓肠肌后段和左股四头肌放电效果较差,放电持续时间短;另外,左股二头肌在加速部分肌电信号同步化程度和贡献率偏低,导致铅球最后出手下肢肌群交替用力不协调;右腹外斜肌、右股二头肌和右股四头肌是最后用力加速部分的主要发力肌肉,且右腹外斜肌的放电强弱与铅球最后出手投掷成绩的高低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莫运富,周继和[3](2018)在《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李竣旋转式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旋转推铅球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自1990年,美国选手巴恩斯运用该技术创造了23.12m的男子铅球世界纪录后,旋转推铅球技术逐渐为世界各国选手采纳。最后用力阶段是铅球技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它通常是指从左腿落地瞬间到铅球出手瞬间的动作过程,铅球出手速度的80%左右来自这一阶段。本研究对2018年全国田径投掷(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20)

黄艺[4](2018)在《对冯杰旋转式推铅球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第十叁届全运会男子铅球铜牌获得者陕西省运动员冯杰为例,对其采用的旋转式推铅球投掷技术,从运动学视角进行专门化研究,力求通过研究其技术风格和动作特征,对其进行力量训练手段的诊断,发现其技术动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冯杰个人技术动作的加强和改善提供运动学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同类研究在方法上和我国的铅球运动教学和科学的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等,其中主要使用的是高速摄像对冯杰的技术动作先进行拍摄,然后使用APAS录像解析软件对所拍摄的视频进行剪辑打点解析,为了减小偏差,还使用了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的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8赫兹,最后还用了Dartifish作为辅助性解析软件对部分数据进行解析然后运用数理统计法统计计算对本论文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1.在双支撑阶段:双支撑阶段冯杰所耗的总时间与其他阶段相比相对过长;左右膝、髋、肩关节角度适中,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2.在单支撑阶段:单支撑阶段冯杰用时比较长,左腿在为迅速蹬离地面做积极准备。左右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角度速度的变化特征为:右膝、髋、肩关节角度速度的变化特征为:左膝角的度数控制在100°-160°之间,右膝角的度数120°-165°之间,成绩可能会比较理想,左膝角速度正常,处于正常值,右髋关节角速度大于右肩;单支撑阶段停留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后期的旋转加速和快速地进入腾空阶段;单支撑阶段停留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后期的旋转加速和快速地进入腾空阶段。3.在腾空阶段:冯杰在该阶段完成技术动作的时间长短不一;左右膝、髋、肩关节角度的变化特征为:左膝角度小于右膝角度,右腿比左腿扭转角度大。在结束时刻左右髋关节角度与成绩呈明显地负相关关系,右髋关节角度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明显;右肩关节角度均比左关节角度大。4.在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用时比例基本一致,相差不大;从左右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角度的变化特征可得出在此阶段冯杰的技术动作连贯,腾空和最后用力阶段衔接较好。5.在最后用力阶段:最后用力的时间过长,下肢没有积极地蹬伸。左右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角度的变化特征为:从左右膝关节角度适中,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符合旋转推铅球的技术要求。在结束时刻和最大时刻铅球成绩与左髋角度呈反比,与右髋角度呈正比。随着成绩的提高,左肩角和右肩角在最大时刻都呈上升趋势,且右肩角都比左肩角大。冯杰的身体重心高度、重心速度、铅球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以及出手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有较大区别,存在明显差异;身体重心较低,且速度过早出现,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差值较小,肌纤维爆发力不足。研究结论:1.在单支撑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冯杰用时过长,左膝、右髋、右肩的关节角速度的合理搭配,最后用力阶段,右肩的转动速度理应比左膝、右髋的速度大,作为旋转推铅球技术动作的最为关键的环节,这样就便于在后期获得最佳的出手速度和铅球速度。2.在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速度下降过多,右髋、右肩过早加速,整体动作速度欠积极,成为影响冯杰整个技术动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对球的持续加速能力欠缺,说明用力节奏和方式不合理,最后出手的速度也远不如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出手速度,最后出手瞬间的运动技术指标都表现得比较合理,很多技术指标都受到运动员自身条件的限制,暂时达不到到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指标水平。(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8-06-01)

尹华跟,张葆欣,柴亚萍,黄艺,樊梦春[5](2017)在《我国优秀旋转式推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加速部分肌肉活动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遥感肌电结合高速摄像技术对运动员(冯杰)旋转式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加速部分的主要用力肌群进行测试。通过所测数据找出最后用力阶段加速部分主要用力肌肉的放电时间顺序、用力大小顺序及贡献率等,进而揭示旋转式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加速部分的肌肉用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改善运动员该阶段不正确的发力习惯,避免身体各部位在最后用力铅球出手过程中用力不集中。为运动员在今后的技术及专项力量训练中安排合理的训练计划。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10-13)

尹华跟[6](2017)在《我国运动员冯杰旋转式推铅球各技术阶段主要用力肌群sEMG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主要采用遥感肌电结合高速摄像技术对冯杰旋转式推铅球各技术阶段的主要用力肌群进行测试。通过所测数据找出各技术阶段主要用力肌肉的放电时间顺序、用力大小顺序及贡献率等,进而揭示旋转式推铅球的肌肉用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改善运动员不正确的发力习惯,避免身体各部位在投掷铅球过程中用力不集中。为运动员在今后的技术及专项力量训练中安排合理的训练计划,同时也为同类项群运动项目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芬兰产的Megawin6000便携式8导肌电仪采集运动员前后两次测试的肌电数据,运用Megawin肌电分析软件并结合影像视频同步对数据进行筛选处理。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果:1.双支撑阶段右竖脊肌、右股四头肌、左股二头肌在放电时间顺序上相对稳定;右竖脊肌、右臀大肌肌电信号同步化程度较高,且是该阶段主要发力肌肉,同步化和贡献率最低的是左股二头肌、右腹外斜肌。2.单支撑阶段在放电时间顺序上右竖脊肌、右臀大肌、左股四头肌、右腹外斜肌放电效果相对稳定;右竖脊肌、左股二头肌、左股四头肌是该阶段主要发力肌肉,右腓肠肌后段、右股四头肌肌电信号同步化和贡献率最低。3.腾空阶段完成动作时间最短,在放电时间顺序上左股二头肌、右竖脊肌、右腹外斜肌放电效果相对稳定;右股二头肌、右竖脊肌、左股四头肌是该阶段主要发力肌肉,右腓肠肌后段肌电信号同步化程度和放电贡献率最低。4.过渡阶段右股四头肌、左股二头肌、右竖脊肌、右腹外斜肌放电时间顺序相对稳定,右股二头肌、左股四头肌、右腹外斜肌肌电信号同步化程度高且是该阶段主要发力肌肉,右臀大肌同步化程度和贡献率相对较弱。5.最后用力阶段右股四头肌、右腹外斜肌、左股二头肌、左股四头肌放电时间顺序相对稳定,右腹外斜肌、右股二头肌、右股四头肌是该阶段主要发力肌肉,右臀大肌、右腓肠肌后段肌电信号同步化程度和贡献率偏低。结论:1.双支撑阶段准备时间充足,更有利于各块肌肉的协调发力,且与成绩的高低呈正相关;另外,右腹外斜肌在整个技术阶段放电不太稳定,尤其是在双支撑阶段。2.右竖脊肌在整个技术阶段中肌肉放电水平相对较好,说明在固定竖立躯干保持旋转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右股二头肌、右股四头肌、右腹外斜肌是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发力肌肉,尤其是右腹外斜肌对投掷成绩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中右腓肠肌后段、右臀大肌肌电信号同步化程度和贡献率均偏低。(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7-06-30)

朱立斌,刘丽辉[7](2017)在《滑步与旋转推铅球技术在教学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步推铅球技术与旋转推铅球技术是目前推铅球运动员普遍采用的两种技术,欧洲运动员大多采用旋转技术,亚洲运动员大部分采用滑步技术,而国内顶尖运动员都采用滑步技术。为了证明两种技术各有什么优势,本文采用实验法对两种技术各个环节进行对比得出:滑步技术动作简单易学,动作连贯稳定,但速度比旋转稍慢。旋转技术动作复杂不易掌握,易出现失误,但出手初速度很快。(本文来源于《赤子(上中旬)》期刊2017年04期)

陈建民,钱锋[8](2016)在《旋转推铅球单支撑阶段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张竣旋转推铅球单支撑阶段主要关节角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铅球运动成绩显着相关的关节角度指标是左髋关节角度、右膝关节角度、右肩关节角度等。在旋转推铅球的单支撑阶段,张竣的主要关节角度呈现以下变化特征:右肩关节角度开始时刻为84.31°,中间时刻达到最小值69.66°,结束时刻为89.55°;左髋关节角度在开始时刻为121.17°,在单支撑的四分之叁阶段增大到168.57°,结束时刻为143.5°;右膝关节角度开始时刻为102°左右,也是整个阶段的最小值,结束阶段为159.58°。(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董海军[9](2016)在《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张俊旋转推铅球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现阶段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张俊旋转推铅球技术进行研究,发现:他在双支撑阶段右侧下肢压紧效果差,躯干前倾幅度小,重心位置高,上下肢扭紧效果差,右脚离地瞬间重心向左腿过渡效果较好,左侧下肢压紧效果差,左脚离地瞬间右腿向投掷方向跨摆动作积极,髋关节加速快,左腿蹬伸速度快、幅度大,两腿之间的配合效果好,右脚着地瞬间上体后倾幅度大,超越器械效果好,左腿收拉积极,左脚着地瞬间肩横轴没有提前转动对器械加速,超越器械效果好,左脚着地速度快等技术特点,并结合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对运动员改进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温皓,刘双恩[10](2016)在《推铅球技术的演变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要点和难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推铅球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推铅球的技术也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是在真正的田径比赛场地上,推铅球的技术主要还是以背向滑步技术和旋转式技术为主。随着近年来对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研究和以及在推铅球教学中的大力推广,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在我国得到普遍运用。然而,经过这几年对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推广,一些问题也伴随着产生。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要点和难点尚难以全部掌握,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教学中缺乏一定的规范。文章在阐述推铅球技术的演变的基础上,借助对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要点和难点的分析,拟对旋转式推铅球运动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使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在国内田径场上得到更加普遍更加有效的发挥。(本文来源于《武术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旋转式推铅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遥感肌电结合高速摄像技术对旋转式推铅球运动员冯杰的最后用力加速部分的主要用力肌群进行测试,通过所测数据发现最后用力加速部分主要用力肌肉的放电时间顺序、用力大小顺序及贡献率等,进而揭示旋转式推铅球最后用力加速部分的肌肉用力特征。研究表明:右腓肠肌后段和左股四头肌放电效果较差,放电持续时间短;另外,左股二头肌在加速部分肌电信号同步化程度和贡献率偏低,导致铅球最后出手下肢肌群交替用力不协调;右腹外斜肌、右股二头肌和右股四头肌是最后用力加速部分的主要发力肌肉,且右腹外斜肌的放电强弱与铅球最后出手投掷成绩的高低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式推铅球论文参考文献

[1].黄艺.冯杰旋转式推铅球与滑步推铅球技术在最后用力阶段的运动学对比分析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2].尹华跟,郭冬雪,张林宝,柴亚萍,黄知.我国优秀旋转式推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加速部分肌肉活动的特征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莫运富,周继和.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李竣旋转式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C].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4].黄艺.对冯杰旋转式推铅球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

[5].尹华跟,张葆欣,柴亚萍,黄艺,樊梦春.我国优秀旋转式推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加速部分肌肉活动特征的分析[C].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2017

[6].尹华跟.我国运动员冯杰旋转式推铅球各技术阶段主要用力肌群sEMG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7

[7].朱立斌,刘丽辉.滑步与旋转推铅球技术在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7

[8].陈建民,钱锋.旋转推铅球单支撑阶段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6

[9].董海军.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张俊旋转推铅球技术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6

[10].温皓,刘双恩.推铅球技术的演变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要点和难点[J].武术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现场测试器材模拟图常摄像机电脑找出~#...过渡阶段右脚着地至左脚着地影像图单支撑阶段阶段左脚离地至右脚着地影像...号机框架拍摄位置双支撑阶段起转至右脚离地影像图最后用力阶段左脚着地至铅球出手影像图

标签:;  ;  ;  ;  ;  ;  ;  

旋转式推铅球论文_黄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