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典型垃圾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分,生活垃圾,典型,动力学,特性,垃圾,吸附剂。
典型垃圾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罗永浩,陈祎,杨明辉,陆杰,武桐[1](2018)在《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热解及NO_x前驱物析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选取了含氮量较高的叁类生活垃圾典型组分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种类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热解特性及NO_x前驱物的析出特性。结果表明,织物及橡胶的热解曲线呈现单一的失质量峰,厨余的热解曲线则呈现双失质量峰,且热解温度低,织物、橡胶及桔皮的主要热解温度区间分别为400~500、350~500及150~400℃。升温速率越高,DTG曲线峰值越高,DTG曲线峰值位置向高温区移动,DTG曲线峰值宽度越宽,失质量对应的温度区间增大。NH3是织物及橡胶热解的主要NO_x前驱物,厨余热解以HCN和NH3为主。组分不同,氮向HCN、NH3和HNCO转化的选择性不同。升温速率越高,NO_x前驱物的峰值析出速率增加,且析出峰向高温区移动;升温速率降低,促进了焦炭氮在高温下裂解生成HCN、NH3和HNCO。考虑不同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升温速率对不同组分NO_x前驱物析出的影响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罗博,刘英鹏,付哲,张世红,陈汉平[2](2018)在《生活垃圾典型组分富氧燃烧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典型组分在O2/N2气氛下富氧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富氧燃烧会改善燃烧状况,随着氧气浓度的提高,各典型组分的TG曲线变化明显,失重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大,其中厨余垃圾的失重峰变化最为明显;氧气浓度对着火温度几乎没有影响,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会随氧气浓度增大而增大,燃烧效果变好,活化能会降低,指前因子会增大。(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4期)
唐一菁[3](2018)在《生活垃圾典型组分混合热解对焦油生成特性及催化裂解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产量急剧增加。目前热解气化法处理生活垃圾由于不可比拟的优势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垃圾热解气化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有机污染物焦油,如何减少焦油排放成为突出存在的环境问题。我国生活垃圾组分复杂,因而有必要研究不同垃圾组分混合热解气化对焦油特性影响。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以生活垃圾典型组分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组分之间交互作用对热解动力学特性、焦油生成特性、焦油理化属性和焦油催化裂解特性的影响,这对于掌握交互作用对焦油生成及催化裂解的影响、指导垃圾分选和垃圾热解气化焦油的控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为了整体地了解生活垃圾热解焦油的特性,研究了五种生物质类生活垃圾组分和六种化石燃料类生活垃圾组分快速热解的产物,并将结果与两种常规化石燃料在相同工况下快速热解的产物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显示,生物质类生活垃圾快速热解产物富含含氧碳氢化合物。化石燃料类生活垃圾的热裂解产物主要包括苯系物、多环芳烃、烷烃和烯烃。而化石燃料快速热解的产物种类多且杂,其中酚类和多环芳烃占主导地位。选择纤维素,淀粉和大豆蛋白粉作为生物质类生活垃圾典型组分,PVC作为化石燃料类生活垃圾典型组分,利用热分析技术对热解反应特性进行分析,并重点关注叁种生物质类生活垃圾分别与PVC混合热解时,交互作用对热解过程及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种混合物热解过程中均发生了交互作用,表现出显着的促进效果,纤维素、淀粉和大豆蛋白粉与PVC混合热解分别使活化能降低了 27.58~30.18%,23.34~63.02%和2.10~12.81%。在热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小型管式炉试验台,研究了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热解焦油的生成特性,重点关注了纤维素、淀粉、大豆蛋白粉分别与PVC混合热解时,热解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对焦油生成特性的影响。当热解原料含有大豆蛋白粉时,还关注了焦油含氮组分中氮的类型。结果发现,纤维素、淀粉和大豆蛋白粉热解焦油中含有大量含氧碳氢化合物,而PVC热解焦油中则几乎没有。纤维素和淀粉热解焦油芳香性很低,芳香族组分相对含量低于30%,而大豆蛋白粉和PVC热解焦油则呈现很高的芳香性,芳香族组分含量最多可达约50%和82%。对于纤维素和淀粉分别与PVC混合热解的情况,交互作用促进了焦油的裂解和缩聚反应,使焦油产率降低且含有更多重质的大分子组分。大豆蛋白粉和PVC共同热解生成了第5类焦油组分,易导致焦油露点升高。基于以上研究,在生活垃圾典型组分中选择纤维素和PVC作为代表,进一步研究交互作用对热解焦油各方面特性的影响,并重点关注了其中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纤维素和PVC共同热解的过程中,PVC对热解焦油多方面特性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混合物热解焦油H键和C键的类型、接触角等特性都与PVC热解焦油呈现明显的相似性。此外,二者共同热解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使焦油中炭黑的密度和粒径增大,甚至产生了大范围的交联。同时,交互作用促进了给料中的氯向焦油中迁移,使焦油中氯的浓度提高了 2~9倍,从而更易导致后续设备的腐蚀问题。另外,交互作用还使热解焦油的表面张力提高了 26~28%,动力粘度降低了 19~30%。最后,以纤维素和PVC作为代表,以煅烧白云石为催化剂,进一步研究生活垃圾代表组分纤维素和PVC热解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对焦油催化裂解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煅烧白云石催化剂对纤维素和PVC单独热解焦油具有很好的催化裂解效果,催化裂解效率达到90%以上,而混合热解则使焦油的催化效率比预期低约8~29%。对裂解后的焦油组成进行分析发现,热裂解和催化裂解有效减少了焦油组分的种类及焦油的分子质量。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分析发现,反应后的白云石催化剂表面积炭现象并不明显,而氯中毒情况却较为严重,尤其对于混合给料的情况,白云石中的氯含量达到线性计算结果的3~15倍。因此,与积炭问题相比,催化剂氯中毒是导致催化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结合上文内容,在纤维素和PVC共同热解的过程中,交互作用使焦油中生成了更多难以裂解的重质组分,又促进了氯元素向焦油的迁移,而含氯量较高的焦油在白云石催化剂表面发生催化裂解时,其中的氯极易附着于催化剂表面,造成催化剂氯中毒。这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使煅烧白云石催化剂对混合物热解焦油的催化裂解效率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苗鑫梅[4](2017)在《垃圾填埋气中典型组分的吸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填埋气中主要成分是甲烷(50%左右)、二氧化碳(40%)、N2和O2,其中CH4是其能量来源,而C02、N2和O2存在降低了填埋气的品质。因此,在填埋气净化提纯过程中必须去除CO2、N2和O2。吸附法由于工艺简单和成本低廉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领域,而它的关键环节是找到具有高性能的吸附剂。目前填埋气的净化提纯研究主要在于CO2/CH4和CO2/n2的吸附分离,而对CO2/O2和CH4/O2的吸附分离研究较少,而且填埋气中其他微量杂质气体如VOCs对吸附剂吸附分离效果的影响目前还未被研究。本文研究比较了几种吸附剂对填埋气中CO2、CH4、N2和O2的吸附分离性能的优缺点,旨在找到满足不同分离要求的吸附剂,为垃圾填埋气净化工艺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本文研究了常用沸石分子筛、碳基吸附剂和一些其他类型分子筛对垃圾填埋气主要组分CO2、CH4、N2和O2的吸附量、选择系数和吸附动力学叁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本文探讨了垃圾填埋气中五种典型VOCs和水蒸气对脱碳吸附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文中所研究的吸附剂对CO2、CH4、N2和O2的吸附等温线均呈现I型吸附等温线。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303K时,13X、5A和USY-1表现出较高的CO2吸附容量(分别为2.07、1.66和0.94mmol/g)和较低的CH4、N2和O2吸附容量;两种活性炭对CO2和CH4都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其中AC-2对CH4的吸附量为0.81mmol/g,明显高于其他吸附剂;TS-1对CO2的吸附量较大,且与活性炭及5A相近;ETS-10对CO2和CH4的吸附量相近,对N2和O2的吸附量很小。(2)文中讨论了在不同吸附剂上,CO2/N2、CO2/CH4、CH4/N2、CO2/O2和CH4/O2五种混合组分的理论分离系数,以及不同吸附剂对CO2、CH4、N2和O2的选择分离性,并选择出适合不同吸附组分分离性能的吸附剂。当压力为lOOkPa,温度为303K时,对于CO2/N2混合体系,13X、5A和USY-1的理论分离系数分别为45.95、14.23和18.53,均表现出很好的分离性能,其中USY-1的理论分离系数随压力变化较小,这有利于其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应用;对于CO2/CH4混合体系,13X和USY-1的理论分离系数分别为7.2和6.9,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对于CH4/N2混合体系,ETS-10、13X和AC-2均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对于CO2/O2混合体系,13X和5A的理论分离系数较高,为33.6和51.4,表现出非常好的分离性能;对于CH4/O2混合体系,5A和ETS-10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综上,13X、5A和USY-1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量和选择性,可以作为垃圾填埋气脱碳吸附剂,而ETS-10在CH4/N2及CH4/O2的分离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3)13X和AC对垃圾填埋气中五种典型VOCs组分均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但是在真空操作下的VOCs脱附量很小,这会使VOCs在脱碳循环中累积在吸附剂中。吸附VOCs达到饱和后的吸附剂对CO2的吸附能力均有所下降,5A分子筛由于孔径比典型VOCs分子小,对VOCs吸附量很小,因此对CO2的吸附容量下降幅度较小,而13X分子筛和AC则下降显着。吸附剂对CO2吸附量的下降幅度,与其对VOCs吸附量之间呈正相关。垃圾填埋气中的VOCs会对13X和AC吸附CO2的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5A影响较小。(4)13X和5A对水蒸气吸附量较大,而AC、碳基吸附剂和碳分子筛对水蒸气吸附量较小;13X、5A和USY吸附水蒸气后,其对CO2的吸附能力显着下降,分别下降了 99%、90%和83%;USY由于具有较高的硅铝比,与13X相比,水蒸气对其影响较弱;活性炭吸附水蒸气后对CO2的吸附量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垃圾填埋气中的水蒸气会使13X、5A和USY几乎丧失对CO2吸附能力,而对活性炭的影响较小。综上,在垃圾填埋气净化过程中,13X、5A和USY由于具有较好的CO2吸附容量及CO2/N2、CO2/CH4和CO2/O2分离性,可以作为垃圾填埋气脱碳吸附剂。当选择13X作为脱碳吸附剂时,在脱碳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脱水和脱VOCs。5A对VOCs具有较好的抗性,但对水蒸气比较敏感,需要进行严格的脱水。USY对水蒸气比较敏感,在脱碳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脱水。(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22)
武桐[5](2015)在《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热解过程中氮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垃圾产量快速增长。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能够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活垃圾焚烧会产生多种污染物,其中氮氧化合物会导致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生活垃圾组分复杂,其热解和燃烧过程中NO_x的产生规律和生成机理尚不清晰,尤其是热解过程中NO_x前驱物析出规律。本文利用热重分析仪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联用系统研究了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热解过程中NO_x前驱物的析出特性,为低NO_x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进一步机理研究提供了方向。本文选取了含氮量较高的叁类生活垃圾典型组分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织物类、橡胶类和厨余类,考察不同种类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热解特性及NO_x前驱物的析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织物及橡胶的热解呈现单一的失重峰,厨余类则呈现双失重峰,且热解温度低。NH3是织物类及橡胶类热解的主要NO_x前驱物,厨余类的热解以HCN和NH3为主。组分不同,氮向HCN、NH3和HNCO转化的选择性不同。本文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对生活垃圾典型组分NO_x前驱物析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速率越高,NO_x前驱物的峰值析出速率增加,且析出峰向高温区移动;升温速率降低,促进了焦炭氮在高温下裂解生成HCN、NH3和HNCO。考虑不同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升温速率对不同组分NO_x前驱物析出的影响有所不同。本文还考察了不同热解气氛对生活垃圾典型组分NO_x前驱物析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O2对织物类热解NO_x前驱物的析出影响较小,对橡胶和厨余类的影响较大,在高温下,橡胶和厨余在含O2气氛中有明显的NO_x前驱物析出峰,O2增加了橡胶、桔皮的NO_x前驱物的析出。而CO2抑制除桔皮外的其他组分NO_x前驱物的析出,对HNCO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2-01)
谢斐,王希,张春飞,王晓亮[6](2014)在《城市生活垃圾典型可燃组分热解气化动力学参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成都市生活垃圾中典型可燃组分进行热解气化特性试验,根据TG、DTG曲线描述了各组分的热解气化特性,并阐释各组分在反应温度区间内影响失重的原因。通过所选取的反应机理函数拟合实验结果得出了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将试验结果与计算值比较,结果表明各组分有较好的符合性,本文中所选取的反应模型能够准确描述热解气化动力学过程,所获得的热解气化动力学参数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方电气评论》期刊2014年04期)
程鹏[7](2013)在《典型垃圾组分在O_2/CO_2气氛下的燃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O_2/CO_2燃烧技术是一种能够综合控制CO_2、NO_X等多种污染物排放的新型洁净燃烧技术,是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CO_2捕集和封存的技术之一。因此,研究O_2/CO_2气氛下典型垃圾燃烧特性具有减排环保意义。目前针对煤粉的O_2/CO_2燃烧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生活垃圾O_2/CO_2燃烧技术的研究很少,许多研究工作有待开展和深入,本文针对典型生活垃圾在O_2/CO_2的燃烧特性进行热重分析和燃烧动力学研究,以期为O_2/CO_2燃烧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对典型生活垃圾废旧轮胎、玉米秆和稻秆在10℃/min、30℃/min、50℃/min叁种升温速率以及21O_2/79N_2、30O_2/70N_2、21O_2/79CO_2、30O_2/70CO_2和50O_2/50CO_2五种气氛下进行燃烧的热重分析实验。研究表明:(1)废旧轮胎的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挥发份释放燃烧和固定可燃成分的燃烧,得出了着火温度、燃尽温度和燃烧时间;玉米秆和稻秆的燃烧可以分为叁个阶段:水分析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氧化燃烧和木质素氧化燃烧。(2)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反应整体向高温区域偏移。废旧轮胎、玉米秆和稻秆燃烧的开始失重温度和燃尽温度都提高,氧化燃烧加剧,反应的各个阶段界限越来越模糊。(3)在O_2/N_2和O_2/CO_2两种气氛下,随着O_2浓度的提高,反应整体向低温区域偏移。开始失重温度呈现降低趋势,燃尽温度也降低,氧化燃烧加剧。O_2/CO_2气氛相比O_2/N_2气氛,废旧轮胎的燃烧特性更好,玉米秆和稻秆在两种气氛下的的燃烧参数差别不大。(4)利用Kissinger法,计算了废旧轮胎、玉米秆和稻秆的燃烧动力学参数。活化能从小到大的顺序为:E_(稻秆)<E_(废旧轮胎)<E_(玉米秆)。(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3-05-20)
陈国艳,曾纪进,杨庆昌[8](2012)在《城市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固定床电加热炉,对城市生活垃圾典型组分在恒温条件进行热解特性研究。研究在750℃时,典型组分纸张、织物、厨余、树枝、塑料、橡胶等各种热解成分析出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垃圾组分热解时,热解气的含量达到析出高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由于纸张、树枝以及厨余中的大部分成分相近,因此,这叁种组分的热解气体趋势相对比较相近;由于塑料、橡胶是由高分子物质组成,因此热解气体成分含量相对波动较大;织物主要是由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组成,热解气体成分含量波动范围介于其中间。(本文来源于《工业炉》期刊2012年06期)
陈宁锋,刘海力[9](2012)在《温度对城市生活垃圾气化的影响研究——以餐厨垃圾中的典型组分米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气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它能够降低二恶英排放量和重金属污染,同时具有无害化、减容化及资源化等优点,因此,成为最具潜力的焚烧处理替代技术。利用自行搭建的管式炉实验平台,每次选取0.1g生活垃圾中的典型组分——米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400℃、500℃、600℃、700℃、750℃、800℃、900℃及1000℃等8个温度下气化时所产生CO、H2、SO2以及NO的规律,研究表明:最佳气化温度为750℃,与其他气化温度相比较,750℃下米饭气化所得的可燃气CO与H2最多,分别可达常压下的29.615mL与7.243mL;而污染气体SO2与NO则相对较少,分别为常压下的0.054mL与0.127mL。该研究成果能为垃圾气化炉的优化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郑皎,李建新,胡长兴,王永川[10](2012)在《生活垃圾典型可燃组分的热解产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接近实际生活垃圾热解处理工况的升温条件下,对垃圾中典型可燃组分如橡胶、塑料、竹木、废纸进行了热解产气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4种物料的热解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塑料在热解过程中存在很强的吸热效应,致使其升温速率明显下降;塑料、橡胶热解的可燃产气以甲烷、乙烯为主,而废纸、竹木则以一氧化碳为主;各物料的产气速率及产气总量受其挥发分含量、氧含量及气相分解速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2年07期)
典型垃圾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典型组分在O2/N2气氛下富氧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富氧燃烧会改善燃烧状况,随着氧气浓度的提高,各典型组分的TG曲线变化明显,失重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大,其中厨余垃圾的失重峰变化最为明显;氧气浓度对着火温度几乎没有影响,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会随氧气浓度增大而增大,燃烧效果变好,活化能会降低,指前因子会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典型垃圾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罗永浩,陈祎,杨明辉,陆杰,武桐.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热解及NO_x前驱物析出特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8
[2].罗博,刘英鹏,付哲,张世红,陈汉平.生活垃圾典型组分富氧燃烧动力学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8
[3].唐一菁.生活垃圾典型组分混合热解对焦油生成特性及催化裂解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8
[4].苗鑫梅.垃圾填埋气中典型组分的吸附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7
[5].武桐.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热解过程中氮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6].谢斐,王希,张春飞,王晓亮.城市生活垃圾典型可燃组分热解气化动力学参数的实验研究[J].东方电气评论.2014
[7].程鹏.典型垃圾组分在O_2/CO_2气氛下的燃烧特性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
[8].陈国艳,曾纪进,杨庆昌.城市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J].工业炉.2012
[9].陈宁锋,刘海力.温度对城市生活垃圾气化的影响研究——以餐厨垃圾中的典型组分米饭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
[10].郑皎,李建新,胡长兴,王永川.生活垃圾典型可燃组分的热解产气特性[J].热力发电.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