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政策论文_陈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农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农,中国共产党,政策,土地改革,华北地区,湖南,农业合作化。

中农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14)在《从《人民日报》看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地区中共中农政策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中农阶级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决定了中国的中农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中农的政策,是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完善起来的。纵观整个中国土地改革史,中国共产党对中农的政策始终坚持以“团结中农”为中心,不管形势怎样变化,政策的调整都围绕此中心展开。经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农政策已经渐趋成熟和完善。《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从1946年创刊始,一直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真实记录中国社会的每一滴变化。土地改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人民日报》自然不会错过对其的高度关注。它及时报道中共的土地改革政策和政策实践后农民各阶层的生活状态,较为客观的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土改改革的面貌。本文梳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农政策的发展历程,将地域缩小到华北地区,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农政策实践为主线,结合《人民日报》等的具体案列,探究政策实践对中农的影响,重点突出对中农心理、行为的影响,展现中国共产党中农政策和中农心理、行为的互动。文中客观的指出某些中农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对中农影响,同时也对政策实践过程中和政策调整后再实践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通过研究能发现对今天有意义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10)

白卉[2](2014)在《试论1947年~1949年华北土改运动中的中农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947年~1949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共实施的土地改革运动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团结中农政策的实践确保了中农阶层的稳定,巩固地联合了中农阶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媒体、干部与群众四者间的互动构成了土改运动复杂的历史过程,影响了中共革命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张晓玲[3](2012)在《从中农心态变化看土地改革时期中共中农政策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改革时期,中农的心态较为复杂。中共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之初,确定了对中农采取不侵犯其利益的政策,但在土地改革运动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多次出现中农利益被侵的现象,造成部分中农的不安与恐慌。中共希望通过平分土地的政策平息中农的不满,结果却造成更多中农的恐惧与担忧。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最终明确了坚决团结中农,完全不动中农土地的政策。中共的中农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完善,逐渐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农对土地改革政策的不满,树立了中农对土地改革的信心。(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曾凤云[4](2010)在《毛泽东对我党中农政策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土地革命,而土地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农问题。毛泽东对我党中农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较早地认识到了团结中农的重要性。第二,对中农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区分了富农与富裕中农。第叁,提出了团结中农的两个基本条件和完整的团结中农的政策。(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王周刚[5](2010)在《中国共产党中农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1949年-1966年)》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江泽民代表党中央阐述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社会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思想。改革开放前,中农作为建国后农村社会结构中的中间阶层,其发展的状况对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制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的研究,找出党对中农政策的演变,梳理出建国后中农政策的脉络,对于现阶段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至社会之主义改造前,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中农利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富农站岗,中农睡觉”是这一时期中农政策最鲜明的写照;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农阶层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党又重新对中农政策进行调整,依靠对象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老中农、新中农都成为依靠对象,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农的利益在现实中很难得到保障;1956年至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受到“大跃进”、“左”倾思潮的影响,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不断深入,富裕中农遭到批判,党又重新划分阶级,中农利益被严重的损害,阶级斗争也在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通过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中农政策演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如何做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依靠大多数的群众;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政策的制定必须与现实相结合。中农政策作为农村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反映了党在建国后面对不同的境况制定对应政策的能力。中农政策的演变过程中,有的政策影响是积极的,有的政策作用是消极的,只有有效地吸收和借鉴好的政策经验,从中国共产党中农政策的失误中得以启示,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才会有更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4-01)

席富群[6](2006)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党的“团结中农”政策的历史演变及经验教训》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中国化,制定了与俄国革命中“中立中农”政策不同的“团结中农”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中得到了完善和很好的贯彻,对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其后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又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团结中农”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分化并采取合理的调节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蔡抗衡[7](2002)在《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政策失误原因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我党在农村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伟大革命。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部分,是在中央有关合作化精神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个缩影。 从湖南农业合作化的全过程来看,中农政策是这一运动的试金石,正确则成功,偏差则失误。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前期,省委较好地贯彻执行了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提出不要排挤中农反对“左”的错误,提出要按劳分配的,允许生产资料工具出租,土地入股并按适当比例分红,以适当照顾中农利益。如此,生产得到了发展,中农队伍也得以壮大。但后期在毛泽东的直接干预下,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偏离原来的健康、稳步发展转道,并逐步陷入急躁冒进的境地。具体到农村阶级政策则表现为:片面强调贫农优势,而中农则受不公正对待,政治上受排挤,经济上受限制。因而导致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中农阶级阵营则相对缩小。 为什么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后期中农政策会产生失误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叁个方面,第一,由于当时认识水平所限,把农民的互助积极性当作社会主义积极性,实行平均主义,这样必然会侵犯、损害中农利益。第二,虽然湖南省委对“左”的错误努力坚持加以纠正,但“左”的错误用行政命令方式自上而下,无法避免。第叁,“团结中农”在实践中把中农作看统一战线对象,则既可做朋友,也可成敌人,也即既可做团结对象,也可成为打击目标。依历史经验而言,难免造成党的中农政策的失误。 总之,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前期成功与后期失误两个阶段,总结其经验教训,党的中央政策正确与否是关键。它使我们懂得:社会主义在农村的生产关系,不存在任何主观臆造的固定模式,而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尊重农民的创造。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新时期湖南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李昌寅[8](1988)在《试析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党对中农政策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党在农村所实行的阶级路线和有关政策,历来对中农都是巩固地团结和保护的。中农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其经济的发展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状况是有积极意义的。建国后,在土改以及农业合作化的前、中期,党对待中农一直实行了正确的政策。然而1955年秋以后,党对中农阶级的分析上起了变化,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变化所导致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失误的一个原因。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个探讨。一、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从1955年秋起发生了某种变化。土地改革以后,我党在农村中的阶级路(本文来源于《党史研究与教学》期刊1988年04期)

中农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7年~1949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共实施的土地改革运动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团结中农政策的实践确保了中农阶层的稳定,巩固地联合了中农阶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媒体、干部与群众四者间的互动构成了土改运动复杂的历史过程,影响了中共革命的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农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陈敏.从《人民日报》看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地区中共中农政策与实践[D].山东大学.2014

[2].白卉.试论1947年~1949年华北土改运动中的中农政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张晓玲.从中农心态变化看土地改革时期中共中农政策的演变[J].广西社会科学.2012

[4].曾凤云.毛泽东对我党中农政策的贡献[J].宜春学院学报.2010

[5].王周刚.中国共产党中农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1949年-1966年)[D].苏州大学.2010

[6].席富群.新中国建立前后党的“团结中农”政策的历史演变及经验教训[J].中共党史研究.2006

[7].蔡抗衡.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政策失误原因浅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

[8].李昌寅.试析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党对中农政策的变化[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

论文知识图

5.2中农行为与政策机制相互作用“...2-7石湖村的白萝卜种植石湖村的土...

标签:;  ;  ;  ;  ;  ;  ;  

中农政策论文_陈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