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形扇头蜱论文_旷策嫣

导读:本文包含了镰形扇头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丝氨酸,唾液腺,蛋白酶,蛋白,细胞,卵黄。

镰形扇头蜱论文文献综述

旷策嫣[1](2019)在《镰形扇头蜱网格蛋白的鉴定及其在卵黄蛋白生成过程中的功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蜱是一种吸血性外寄生虫,作为媒介能够传播多种病原体,蜱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与很多传播媒介一样,蜱主要是通过叮咬宿主传递病原体,由于蜱需要吸血寄生且繁殖能力很强,目前对于蜱的防控并没有特效药物,利用新型防治策略控制蜱的成长和繁殖可以作为预防策略的关键措施,其中蜱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必不可少。蜱的繁殖是蜱防控中的关键环节,卵黄蛋白(Vitellin,Vn)是蜱卵的主要成分,研究认为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卵细胞,进而酶切形成卵黄蛋白,但具体机制不清。Vg是一种储存蛋白,在蜱中受拟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调节。Vg由卵黄蛋白原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介导卵母细胞摄取以后,作为Vn储存在细胞质中,为卵母细胞发育提供物质及能量,对卵母细胞的发育十分重要。网格蛋白(Clathrin)是一个分子量大小为180kDa的蛋白质,网格蛋白是由其特有的“叁联体骨架”组成的笼形蛋白,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包括物种的生长、繁殖和发育。Clathrin介导的内吞作用在营养吸收、病原入侵等多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首次鉴定了蜱的网格蛋白的重链(Clathrin heavy chain,Chc)分子,并观察其在Vn生成过程中的功能。1.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Chc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采用PCR技术扩增了Rh-Chc的完整ORF序列,序列长度为5103 bp,共编码1670个氨基酸残基,ORF内有7个大小相同的CLH结构域。其理论等电点为5.52,脂肪系数为94.61,不稳定指数为38.83,属稳定蛋白,亲水性平均值为-0.221,属亲水性蛋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Rh-Chc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的进化关系最近,其次为隆头蛛(Stegodyphus mimosarum)。2.Rh-Chc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根据抗原表位预测选取978-1269位氨基酸序列,克隆了Rh-Chc基因的部分结构域,构建了Rh-Chc/pET30a重组表达质粒,测序结果显示,插入pET30a载体中的序列长度约827bp,利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原核表达系统获得重组蛋白Rh-Chc进行了外源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Rh-Chc/pET30a重组质粒的阳性菌在IPTG的诱导下以包涵体形式表达Rh-Chc重组蛋白,蛋白大小约为28kDa。优化后的表达条件为1.0mM IPTG诱导,25℃培养16 h,此条件下可获得大量目的蛋白。以尿素作为变性剂,经过透析和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目的蛋白,并用此蛋白制备了兔抗Rh-Chc多克隆抗体。另外,通过抗原表位预测筛选肽段(DRAYEFAERCNEPGVWSQL)并与KLH偶联,制备了鼠抗Rh-Chc多克隆抗体,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显示制备的Rh-Chc多克隆抗体能够与Rh-Chc蛋白特异性结合,显微解剖获得吸血第五天的卵巢,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抗Rh-Chc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较好。3.Rh-Chc的差异表达和组织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对Rh-Chc基因在镰形扇头蜱的各吸血阶段:卵、未吸血幼蜱、吸血幼蜱、饱血幼蜱、未吸血若蜱、吸血若蜱、未吸血成蜱(雌)、吸血成蜱(雌),以及成蜱(雌)不同吸血时期的(未吸血成蜱、吸血成蜱及饱血成蜱)卵巢、脂肪体、唾液腺、中肠中转录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Rh-Chc在8个发育阶段及3个吸血时期成虫的4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对蜱8个发育阶段的检测中,发现其在吸血幼蜱及未吸血成蜱阶段表达最高,而在未吸血若蜱中表达量最低。对3个吸血时期成虫的4种组织的检测中发现:未吸血阶段成蜱的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中肠,唾液腺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吸血阶段和饱血阶段的成蜱的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中肠,唾液腺和脂肪体中表达量最低。显微解剖获得成蜱(雌)吸血第叁天的卵巢、唾液腺、中肠,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Rh-Chc蛋白在唾液腺和卵巢中高表达。4.Rh-Chc的RNAi研究采用dsRNA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Rh-Chc基因进行沉默,并利用qRT-PCR技术对Rh-Chc基因敲低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显微注射ds RNA,24 h后大部分蜱均上体,但显微注射0.4μg ds Chc/只、0.8μg ds Chc/只、1.2μg ds Chc/只的试验组,随着浓度的升高,上体率逐渐减少。吸血第叁天时,试验组随ds RNA浓度升高,蜱落体数越多。相比较于对照组(注射1.2μg ds Luciferas/只),叁个试验组的ds Chc均影响蜱的生长且不能饱血,蜱的个体大小均小于对照组,不产卵,而对照组的蜱饱血率达到90%,产卵率为100%。通过qRT-PCR技术对干扰后吸血第叁天的蜱进行Rh-Chc和Rh-Vg检测,发现干扰后Rh-Chc的转录水平降低,且Rh-Vg1、Rh-Vg2、Rh-Vg4的转录水平均显着下降,Rh-Vg3仅在显微注射0.4μg ds Chc/只与对照组相比,转录水平差异不显着,但随着浓度升高(显微注射0.8μg ds Chc/只、1.2μg ds Chc/只)转录水平也显着降低。5.Rh-Chc在镰形扇头蜱卵黄蛋白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初探通过显微注射和体外卵巢组织培养,采用dsRNA干扰Rh-Chc基因的转录,并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吸血第五天的成蜱(雌)体内显微注射dsRNA,48 h、96 h及144 h收集的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程度明显减缓,且Rh-Vg的表达水平也由于Rh-Chc的沉默而降低。将显微解剖获得的成蜱(雌)吸血第叁天、吸血第五天、饱血第一天、饱血第叁天、饱血第五天、饱血第七天的卵巢放至L-15培养基中培养并加入dsRNA后,除饱血第一天的卵巢中的Rh-Vg的表达水平升高以外,其他阶段Rh-Vg的表达水平均减少,dsRNA干扰结果均与显微注射、L-15培养基中加入内吞途径抑制剂Pitstop-2结果一致,说明在外源性及内源性卵黄蛋白合成的过程中,Rh-Chc沉默后,卵巢中的卵黄蛋白生成减少,并且发现Rh-Chc与Rh-VgR共定位于吸血第叁天的卵母细胞的细胞膜上,猜测Rh-Vg可能通过Rh-VgR的介导,由Rh-Chc影响Rh-Vg的形成。Rh-Chc对蜱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都具有重要作用,且能够参与Rh-Vn的形成及卵巢的发育,是蜱的繁殖及蜱传病研究中的关键分子,可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为进一步研究蜱及蜱传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20)

许正茂,周勇志,曹杰,张厚双,龚海燕[2](2019)在《镰形扇头蜱卵巢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群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对蜱的吸血发育、生殖产卵和先天免疫系统反应等具有重要作用,在蜱体内以多分子形式存在。为了研究蜱生殖相关的Serpin分子群,本研究通过构建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卵巢转录组测序数据库,发现并克隆了10条Serpin家族基因(RhS),其中3条为分泌型Serpin,6条为细胞内Serpin和1条亲缘关系较远的Serpin。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理化性质、遗传进化关系,预测其结构和功能,为镰形扇头蜱Serpin分子群的功能解析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许正茂,周勇志,曹杰,巴音查汗,周金林[3](2017)在《镰形扇头蜱Serpin分子RHS2对免疫调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是种类最多的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有其保守结构,通过一种自杀性底物的方式发挥其蛋白酶抑制剂的功能。大部分Serpin都表现出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包括食物消化、血液凝固、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对一些节肢动物的Serpin分子研究表明,它们在调节内源性蛋白酶平衡、先天性免疫反应、发育和繁殖上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前期从镰形扇头蜱中克隆了RHS2基因,中肠特异表达,在q PCR和RNA干扰实验中发现其在蜱的吸血阶段大量表达,对蜱自身吸血发育和生殖产卵无显着影响。故本研究通过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检测RHS2体外诱导骨髓源细胞分化和对腹膜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以阐述其对宿主免疫调节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RHS2刺激C57BL/C小鼠骨髓细胞5 d和9 d,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亚群所占比例,发现RHS2刺激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和GST蛋白组,巨噬细胞所占比例显着上升(64.25%,29.33%,29.10%),MDSC(0.99%,8.86%,9.33%)和树突状细胞(0,14.17%,16.33%)所占比例显着下降。2、分离C57BL/C小鼠腹膜巨噬细胞,加入RHS2和LPS共刺激12 h和24 h,使用ELISA方法检测其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发现分泌IL-1β显著上升,TNF-α显著下降,对IL-6的产生无显着影响。结论:RHS2可以抑制骨髓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促进向巨噬细胞分化,并抑制腹膜巨噬细胞分泌TNF-α,促进IL-1β分泌,说明RHS2在免疫调节和内毒素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七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3)

于新茂[4](2016)在《镰形扇头蜱半胱氨酸蛋白酶的鉴定及其在唾液腺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一类古老而又保守的蛋白酶,其分布广泛,涵盖范围从病毒、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各个组织器官,参与胚胎发育,抗原呈递,细胞凋亡和稳态维持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作为专性体表寄生虫,蜱以吸血宿主血液为生,在其吸血过程中可传播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等多种病原体,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传播媒介。唾液腺是宿主血液进入蜱体内最先接触的组织器官,也是蜱体内病原体传播到宿主体内的通道,因此蜱唾液腺重要分子的研究对于蜱及蜱传病控制十分重要;随着吸血过程的完成,蜱的唾液腺逐渐萎缩,这一现象是由细胞凋亡引起的,但分子机制不清。本研究以蜱的唾液腺中半胱氨酸蛋白酶分子群的鉴定为切入点,探索了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唾液腺发育与凋亡中的作用机制。以镰形扇头蜱为研究对象,对吸血前、后唾液腺转录组进行测序及差异分析,分别测得上调基因1179个,下调基因574个,其中总转录库中预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表达序列标签(EST)有25个(13个上调基因EST,1个下调基因EST);经过基因克隆,共获得6个半胱氨酸蛋白酶全长序列,根据基因结构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命名为组织蛋白酶B(CATB)、组织蛋白酶L(CATL)、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1)、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8)、自噬相关蛋白酶4B(ATG4B)和自噬相关蛋白酶4D(ATG4D)。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6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在蜱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吸血状态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幼蜱和若蜱吸血后所有蛋白酶的转录量均显着性下调,而在成蜱则全部显着性上调;6种蛋白酶在成蜱唾液腺中吸血后转录量上调,尤其是CATB和CATL,上调差异非常显着,而在其他组织器官中转录水平各有不同。对5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进行了体外重组蛋白表达和纯化(CASP8未表达),并分别制备小鼠特异抗血清。重组蛋白的酶活实验显示,各蛋白在适度浓度和PH范围内均表现一定的活性:CASP1的最适PH为5.5,可达阳性对照酶活性的60%;组织蛋白酶B和L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活性受到抑制,其中组织蛋白酶L包含一个60个氨基酸的抑制结构域,将其切除后可明显提高组织蛋白酶L的活性,推测抑制结构域是限制组织蛋白酶L活性的重要因素,而组织蛋白酶B的高浓度抑制效应可能来自酶与底物的竞争;ATG4B和ATG4D对CASP1特异性底物具有一定活性,可达阳性对照的40%,ATG4D对组织蛋白酶特异性底物具有良好活性,高浓度下也出现抑制效应。5种重组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可分别识别成蜱体内天然蛋白酶,其中两种组织蛋白酶CATB和CATL在35~40 kDa之间均有2条带,可能为酶原和激活态,而自噬相关蛋白酶天然蛋白大小分别为~36 kDa(ATG4B)和~40 kDa(ATG4D),CASP1天然蛋白大小约为37 kDa,在70 kDa左右有类似二聚体结构,可能是其真正的活性态。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5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唾液腺和肠腔中的定位,结果显示在唾液腺中5种蛋白酶分布广泛,而在中肠只可见ATG4D的少量分布。利用RNA干扰技术,通过电转化将合成的特异性双链RNA导入镰形扇头蜱若蜱体内,对6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分别进行单一干扰实验,检测6种半胱氨酸蛋白酶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任一蛋白酶受到抑制均可引起其他5种蛋白酶转录水平发生变化,特别是当CATB和CATL转录受抑制可引起ATG4B和CASP1转录水平显着性上调,而CASP8和ATG4D转录受抑制时也引起CASP1转录水平显着上调;当CASP1受到抑制后,CATB的转录水平下调显着,ATG4D、ATG4B和CASP8的转录水平也受到明显抑制,但CATL的转录水平未受到影响,推测CASP1对于CASP8,CATB,ATG4B和ATG4D可能具有上游调节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切入点。通过解剖观察、Tunnel染色和AnnexinⅤ细胞凋亡流式检测确定了成蜱吸血过程中细胞凋亡参与唾液腺的变化过程;为了探究半胱氨酸蛋白酶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体外合成的干扰用CASP1双链RNA注射入镰形扇头蜱成蜱体内,24小时后接种新西兰大白兔,分别对上体后1到7天的对照组与实验组成蜱唾液腺进行分离观察,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7天吸血过程中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动态变化,利用Tunnel细胞凋亡染色和AnnexinⅤ流式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对吸血过程中唾液腺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进入快速吸血期前(上体3~4天)是唾液腺细胞诱导细胞凋亡发生的主要时相,随后随着吸血过程快速完成,唾液腺细胞逐渐坏死,CASP1作为效应性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在上体后5到7天表达量逐渐增加;CASP1的干扰可明显延长唾液腺细胞的凋亡,影响吸血过程中唾液腺细胞的坏死,并且诱导ATG4D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表明ATG4D与CASP1之间关系密切,暗示了自噬蛋白酶与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之间可能存在互补的代偿关系,共同参与唾液腺细胞的凋亡坏死过程。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鉴定了镰形扇头蜱6个半胱氨酸蛋白酶分子,发现它们在蜱吸血后唾液腺中上调表达,相互之间存在一定互作调节关系,其中自噬相关的半胱氨酸蛋白酶与凋亡相关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共同参与了蜱唾液腺的凋亡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王方方,龚海燕,张厚双,周勇志,曹杰[5](2015)在《LPS诱导镰形扇头蜱miRNAs及miR-133-3p靶基因的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镰形扇头蜱的miRNAs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先天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论文在已有的差异表达miRNAs分子筛选的基础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了LPS注射后差异表达下调的5个miRNAs分子,即miR-184、miR-79-3p、miR-71-5p、miR-1-3p和miR-133-3p。另外,应用反转录PCR克隆这些miRNAs的前体序列,并且通过mFold软件预测了这些miRNAs的前体发夹结构,进一步验证了这些rniRNA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这五种miRNAs相比较于其它发育阶段和器官,在幼蜱和脂肪体中表达量都是最高的。本论文还研究了miR-133-3p在蜱吸血前后不同器官的表达特征,发现在蜱吸血后的脂肪体、唾液腺和卵巢的表达量相较于未吸血时明显下调;同时,实验组注射miR-133-3p agomirna后miR-133-3p在半饱血蜱及其脂肪体表达量明显增加,但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蜱的吸血等生物学性状并没有显着差异,表明miR-133-3p在蜱吸血中无重要作用。但是,miR-133-3p在感染有巴贝斯虫的饱血幼蜱中表达量显着下降。最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和t检验法分析验证miR-133-3p的靶基因,发现降血钙素基因相关I型受体(CGRPR)是miR-133-3p的靶基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5)

张玉婷,龚海燕,周勇志,巴音查汗,周金林[6](2015)在《镰形扇头蜱P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PO蛋白是真核生物一种核糖体蛋白,具备多功能,不仅有助于RNA结合域与28srRNA相互结合,还与延伸因子eEF2相互作用有关,在细胞核内P0可调控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的DNA修复活动。如果PO蛋白缺失后,会阻碍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胞死亡。在几种硬蜱体内,已发现PO分子高度保守,RNA干扰沉默可导致蜱的吸血障碍和死亡,显示其重要的生理学功能。通过对蜱的PO分子变异区多肽疫苗的实验,表明PO分子也是重要的分子疫苗设计的靶分子。镰形扇头蜱是我国南方的优势蜱种,分布于全国15个省,主要传播牛巴贝斯虫病、马巴贝斯虫病和吉氏巴贝斯虫病等。为了开展蜱的新型防治技术研究,本文进行了镰形扇头蜱PO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基础。采用RACE技术从镰形扇头蜱中获得了PO全长基因序列,PO全长基因具有一个编码31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没有信号肽序列。推测PO的蛋白大小约为35kDa。PO与其他蜱种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与微小扇头蜱(登录号:KC845304)PO基因和长角血蜱(登录号:EU048401)PO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4%和87%。用PCR方法将编码区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中,测序验证后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重组菌可表达出分子量约为60kDa的重组融合蛋白,在终浓度为1mmol/L的IPTG诱导10 h的情况下表达效果最佳。表达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菌体中。表达产物经GST树脂纯化后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抗PO重组蛋白鼠血清可以识别蜱体内的PO蛋白,大小在35kDa。镰形扇头蜱PO分子的初步鉴定将为抗蜱疫苗研究提供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5)

严芬,徐兴莉,杨亚,刘瑞昆,程天印[7](2015)在《镰形扇头蜱唾液腺、中肠和卵的菌群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镰形扇头蜱雌成蜱中肠内容物、唾液腺、虫卵的菌群结构。无菌条件下采集镰形扇头蜱雌成蜱中肠内容物、唾液腺、虫卵,提取细菌总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细菌16SrDNA V3区;DGGE电泳,回收、克隆、测定DGGE优势条带。结果表明,饱血和半饱血雌蜱中肠菌群结构相同,中肠内容物、唾液腺和虫卵部分细菌相同;9条明显条带的序列分别与柯克斯体属(Coxiell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涅斯捷连科菌属(Nesterenkonia)、共生菌(Symbiotic bacteria)和未培养土壤细菌的16SrDNA V3区序列高度相似。分离到2株细菌,为模仿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刘瑞昆[8](2015)在《衡阳地区镰形扇头蜱分布和带菌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湖南省衡阳地区山羊体表的蜱虫进行了鉴定;采用PCR-DGGE技术对镰形扇头蜱雌成蜱携带细菌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体视显微镜观察显示:采自湖南省衡阳地区山羊体表的蜱虫假头基六角形、具眼、肛后沟;雄成蜱侧肛板成镰刀形。与文献记述的镰形扇头蜱形态结构特点一致。2.扩增、克隆、测定了采自湖南省衡阳地区山羊体表蜱虫的ITS-1和Cox-1;与GenBank库中的序列比对显示:衡阳地区采集的蜱虫的ITS-1与DQ8395522(镰形扇头蜱)同源性是100%;其Cox-1与GenBank中JQ737085(镰形扇头蜱)同源性为99.3%。3.通过DGGE分析镰形扇头蜱携带细菌,9条明显条带的序列分别与柯克斯氏体属(Coxiell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涅斯捷连科氏菌属(Nesterenkonia)、共生菌(Symbiotic bacteria)和未培养土壤细菌的16S rDNA V3区序列高度相似。分离到2株细菌,为模仿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玉婷,龚海燕,周勇志,巴音查汗,周金林[9](2015)在《镰形扇头蜱P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P0分子是一种核糖体蛋白,具有抗蜱免疫作用。本文采用RACE技术从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中获得了P0全长基因。通过对P0全长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P0全长基因为1 118 bp,具有一个编码31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没有信号肽序列。推测P0的蛋白大小约为35 ku。P0与其他蜱种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与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和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的P0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4%和87%。编码区克隆到表达载体p GEX-4T-1中,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可表达出分子量约为60 ku的重组融合蛋白。表达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菌体中。表达产物经GST树脂纯化后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抗P0重组蛋白鼠血清可以识别蜱体内的P0蛋白,大小在35 ku。研究结果将为镰形扇头蜱新型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5年05期)

崔杰[10](2015)在《Rhipilin-1基因双链RNA对镰形扇头蜱抑制及杀灭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蜱是常见的人和动物体表寄生虫,作为嗜血性节肢动物,蜱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其生活史复杂,繁殖率高,经历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作为多种人兽共患病病原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蜱可传播和感染病原引发原虫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回归热、莱姆病、Q热、立克次体病等。威胁人类健康,对畜牧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因此,预防和控制蜱的传播十分重要。镰形扇头蜱属于硬蜱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是我国南方的优势蜱种。目前对杀蜱除蜱的主要方法是化学药物杀灭,这种方法对蜱的杀伤效果虽好,但环境污染严重,毒性药物对宿主危害性大,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新型环保的预防控制蜱的策略不断发展,如抗蜱疫苗研究等,但还未取得成功,新的防治技术需求还十分迫切。RNA干扰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技术,在蜱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实验室已克隆鉴定了镰形扇头蜱抗凝血分子Rhipilin-1,并发现通过显微注射证明RNA干扰该基因可有效降低蜱的吸血能力。本研究根据RNA干扰原理,将Rhipilin-1dsRNA直接浸泡蜱体,通过脂质体浸染传递途径达到RNA干扰效果,从而实施如杀虫剂灭蜱的新型防治技术:其一,以重组质粒pGEM-T-Rhipilin-1和pGEM-T-Luciferase为模板,根据T7试剂盒的操作说明,在蜱体外合成目的基因Rhipilin-1dsRNA和对照基因Luciferase dsRNA;其二,在浸泡过程中筛选蜱各阶段最佳脂质剂、浸泡时间以及dsRNA与脂质剂浸泡比例并通过荧光标记dsRNA的浸泡观察dsRNA分布;其叁,以最佳脂质剂、浸泡时间、浸泡比例对镰形扇头蜱幼蜱、若蜱和成蜱叁个阶段浸泡,以Luciferase基因的dsRNA作为对照,进行动物体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最佳浸泡条件筛选为幼蜱脂质剂Lipofectamine 2000、浸泡24h、dsRNA与脂质剂体积比为2:1;若蜱脂质剂DMRIE-C、浸泡12h、dsRNA与脂质剂体积比为1:1;幼蜱脂质剂DMRIE-C、浸泡12h、dsRNA与脂质剂体积比为1:2;荧光dsRNA进入蜱体;浸泡后的镰形扇头蜱饱血时间显着增长,饱血体重显着减少,即对镰形扇头蜱原有生物学功能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可将Rhipilin-1基因作为杀蜱剂的候选基因,这为RNA干扰方法学在蜱防控实践应用以及新型环保的杀蜱剂的创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镰形扇头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对蜱的吸血发育、生殖产卵和先天免疫系统反应等具有重要作用,在蜱体内以多分子形式存在。为了研究蜱生殖相关的Serpin分子群,本研究通过构建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卵巢转录组测序数据库,发现并克隆了10条Serpin家族基因(RhS),其中3条为分泌型Serpin,6条为细胞内Serpin和1条亲缘关系较远的Serpin。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理化性质、遗传进化关系,预测其结构和功能,为镰形扇头蜱Serpin分子群的功能解析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镰形扇头蜱论文参考文献

[1].旷策嫣.镰形扇头蜱网格蛋白的鉴定及其在卵黄蛋白生成过程中的功能探究[D].西南大学.2019

[2].许正茂,周勇志,曹杰,张厚双,龚海燕.镰形扇头蜱卵巢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群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9

[3].许正茂,周勇志,曹杰,巴音查汗,周金林.镰形扇头蜱Serpin分子RHS2对免疫调节的影响[C].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七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4].于新茂.镰形扇头蜱半胱氨酸蛋白酶的鉴定及其在唾液腺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5].王方方,龚海燕,张厚双,周勇志,曹杰.LPS诱导镰形扇头蜱miRNAs及miR-133-3p靶基因的验证[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6].张玉婷,龚海燕,周勇志,巴音查汗,周金林.镰形扇头蜱P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7].严芬,徐兴莉,杨亚,刘瑞昆,程天印.镰形扇头蜱唾液腺、中肠和卵的菌群结构[J].中国兽医学报.2015

[8].刘瑞昆.衡阳地区镰形扇头蜱分布和带菌情况调查[D].湖南农业大学.2015

[9].张玉婷,龚海燕,周勇志,巴音查汗,周金林.镰形扇头蜱P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J].畜牧与兽医.2015

[10].崔杰.Rhipilin-1基因双链RNA对镰形扇头蜱抑制及杀灭效果[D].南京农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镰形扇头蜱成蜱产卵情况基因在镰形扇头蜱不同解剖部...镰形扇头蜱IGBP基因预测氨基酸序...蜱镰形扇头蜱(A为雌, B为雄);中...IGBP基因在镰形扇头蜱不同解剖...在镰形扇头蜱不同部位的表达...

标签:;  ;  ;  ;  ;  ;  ;  

镰形扇头蜱论文_旷策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