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作物产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作物,肥力,土壤,氮肥,化肥,玉米。
作物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田树飞,郭润泽,张晓军,邹晓霞,于晓娜[1](2019)在《花生棉花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花生棉花间作提高作物产量的理论基础,研究了不同地区花生棉花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棉花间作增加了花生株高,减少了主茎节数,降低了茎叶干物重和产量,越靠近棉花受的影响越大;间作降低了棉花株高,增加了棉花茎叶干物重和产量,越靠近花生促进作用越大。间作降低了花生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内温度和地温,增加了群体内湿度,距棉花越近受的影响越大;增加了棉花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内温度和地温,降低了群体内湿度,距花生越近受的影响越大。花生产量与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株高、湿度呈负相关关系;棉花产量与温度、地温、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株高呈负相关关系,光合有效辐射与温度是影响花生棉花产量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马鹏,杨志远,李郁,林郸,孙永健[2](2019)在《轮作体系下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减量施氮(小麦,N 120 kg·hm~(-2);油菜,N 150 kg·hm~(-2))2个处理,在水稻季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3,基肥、分蘖肥、穗肥的用量比分别为2∶2∶6、3∶3∶4和4∶4∶2。结果表明:在麦-稻轮作体系下,小麦季减量施氮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显着(P<0.05)降低15.36%、14.21%和17.14%,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显着(P<0.05)增加5.79%。小麦季常规施肥处理下,M3运筹的水稻产量最高,而减量施氮处理下,M2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在油-稻轮作体系下,油菜季减量施氮显着(P<0.05)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4.28%和16.76%。无论油菜季减氮与否,M3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婷,丁宁平,李利利,周海燕,尚来贵[3](2019)在《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施提高陇东旱塬黑垆土上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陇东旱塬长期施肥黑垆土上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水肥效应与降水年型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不同降水年型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位于甘肃平凉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试验设6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化肥配施秸秆(SNP)、单施有机肥(M)和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MNP)。调查了试验38年玉米和小麦产量,依据降水量将生育年划分为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长期施肥的产量变化稳定性、可持续性和肥料贡献率,降水利用率特征,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产量、施肥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与N处理相比,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在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别增产89.8%~151%、108%~174%和52.1%~102%,春玉米分别增产56.3%~99.9%、81.3%~104%和105%~127%。年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影响较小,对春玉米影响较大。与N处理相比,叁种降水年型下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和春玉米的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均显着提高,其中冬小麦在干旱年、丰水年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分别增加166%~198%、520%~654%和100%~164%、53.4%~105%,春玉米分别增加161%~218%、262%~289%和56.0%~99.2%、104%~125%。相同施肥处理下,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肥料贡献率分别较干旱年下降9.9%~23.3%和10.6%~23.3%,而春玉米丰水年较干旱年和平水年分别增加6.0%~25.0%和20.4%~27.7%。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水分利用率分别较干旱年下降2.2%~26.6%和22.3%~37.7%,而春玉米分别下降了41.9%~49.5%和10.9%~24.4%。回归分析表明,不论年降水量多寡,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主要受施肥量和生育期降水影响。【结论】陇东旱塬不论年降水量多寡,氮磷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与单施氮肥相比,均可显着提高作物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提高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及降水利用率。因此,氮磷配合的基础上配合秸秆或有机肥是保障该地区农田生产力可持续的有效措施。同时,不同降水年型应进一步优化施肥策略以获得更高产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梦珂,毕吴瑕,翁白莎,于志磊,徐婷[4](2019)在《旱涝急转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入,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日渐增大,已经给许多流域及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梳理了目前已有的关于旱涝急转事件的研究成果,就旱涝急转事件的评价方法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前人对旱涝急转评价方法的研究多是基于降雨量构建评价指标,从土壤含水量等其他角度较少,目前,基于降雨量定义的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应用最为广泛;(2)旱涝急转对作物的影响是补偿作用还是迭加损伤效应存在一个阈值,该阈值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明确,但重旱急转重涝严重损伤作物生长及产量。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周海燕[5](2019)在《黑垆土综合肥力及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黑垆土肥力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特征,建立黑垆土科学合理的高效培肥模式,本文运用内梅罗指数对1978年在陇东旱塬建立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长期不施肥(对照)与单施氮肥、氮磷肥,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秸秆与氮磷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处理的年均IFI值较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8.28%、31.48%、26.31%;综合38年作物产量的差异变化,单施化学肥料处理显着小于有机无机肥配施作物产量,其中长期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增产效果尤为明显,说明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是目前黄土高原旱塬区提高黑垆土土壤肥力与作物高产的最佳培肥方式。(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20期)
李燕青,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6](2019)在《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肥气态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本地区主要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肥气态损失的影响,为不同类型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山东省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田间小区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济麦22’,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在常规施氮量(N225 kg/季)基础上,设化肥(CF)、鸡粪(CHM)、猪粪(PM)和牛粪(CM)单施以及化肥分别与3种有机肥配施处理(化肥氮分别占25%、50%、75%),13个处理;加倍施氮量下,有机肥和化肥单施(DCF、DCHM、CPM、DCM) 4个处理;1个不施肥处理(CK),共计18个处理。测定了小麦和玉米产量、N_2O排放通量和NH_3挥发通量。【结果】常规施氮量(N 225 kg/hm~2)下,单施鸡粪或猪粪的小麦、玉米产量与化肥相当,单施牛粪比化肥处理减产。分别与CF、CHM、PM、CM相比,DCF、DCHM、DPM处理无增产效果,DCM处理玉米表现为增产。猪粪和鸡粪与化肥各配施比例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间无显着差异,且均与单施化肥处理相当;牛粪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小麦产量随化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提高,玉米产量各配施比例处理间无显着差异。CF处理周年NH_3挥发量为39.63 kg/hm~2,是单施有机肥处理的37~53倍;单施化肥处理的NH_3排放系数接近9%左右,单施有机肥处理的NH_3排放系数只有0.2%左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周年NH_3挥发总量随化肥配施比例增加而明显增加,当化肥配施比例达到75%时,周年NH_3挥发总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当。CF处理的周年N_2O排放总量为2.85 kg/hm~2,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叁种有机肥N_2O周年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猪粪(2.51 kg/hm~2)>鸡粪(1.91 kg/hm~2)>牛粪(1.85 kg/hm~2)处理;加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N_2O排放量平均为常规施氮量的1.5倍以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周年N_2O排放总量随化肥配施比例增加而明显增加,当化肥配施比例达到50%时,周年N_2O排放总量达到或超过了单施化肥处理。CF处理N_2O排放系数为0.4%左右,有机肥处理N_2O排放系数为0.3%左右。有机肥处理的NH_3挥发和N_2O排放主要发生在小麦季,化肥处理主要发生在玉米季。加倍施肥均会明显增加NH_3挥发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但不影响二者的排放系数。【结论】不同粪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田间N_2O排放和NH_3挥发的影响有明显差异。推荐施肥量下,鸡粪或猪粪不配施或配施少量化肥(<50%),牛粪配施75%左右的化肥可实现与化肥相当的作物产量,同时减少农田氮肥气态损失。(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珑,曹丽华,杨国华[7](2019)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提高农作物产量,肥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农业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种植效果。缺乏科学的指导,肥料滥用情况较为严重,给环境和土壤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文章就有机肥代替化肥对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20期)
赵彦茜,肖登攀,唐建昭,柏会子[8](2019)在《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几十年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保障粮食安全,基于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归纳了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得出如下结论:(1)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间试验观测、统计分析和作物模型模拟等方法,其中田间观测法最直观,统计分析法可操作性强、应用最为普遍,作物模型模拟机理性强,可以定量描述气候因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外推效果好;(2)近几十年来,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升高和辐射变化使我国北方小麦增产0.9%~12.9%,南方小麦减产1.2%~10.2%;气候变暖对玉米产量贡献率为-41.4%~0.4%;水稻生育期内气温升高和辐射增强有利于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增加,增产贡献率为1.01%~3.29%,而辐射减弱对长江流域等南方主要水稻种植区的水稻产量(长江流域晚熟稻除外)产生不利影响;(3)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小麦应从延长生殖生长期、增加籽粒数量和提高收获指数等方面培育新品种应对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耐高温和长生殖生长期的玉米品种可以用来应对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变化;水稻则应选育耐高温品种应对气温和辐射等因子的变化所带来的作物生产上的风险。(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立坤,左传宝,于福兰,王龙,李卓[9](2019)在《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在玉米、大豆单作及二者间作下施以标准肥料750 kg/hm~2和减半肥料375 kg/hm~2,于作物生长期调查田间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在收获期对玉米和大豆进行测产。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在施用标准肥料下的百株生物量、百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显着增加78.33%、85.35%和38.71%,而在施用减半肥料下则分别显着增加90.91%、135.73%和33.33%;相同种植模式下,与施用标准肥料相比,减半肥料使单作玉米百株籽粒重显着降低22.45%。与单作大豆相比,在施用标准肥料下,间作大豆的百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显着降低49.47%和11.54%,在施用减半肥料下,间作大豆的百株生物量、百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显着降低73.94%、50.51%和17.39%;相同种植模式下,与施用标准肥料相比,减半肥料使大豆在单作和间作下的百株籽粒重分别显着降低65.02%和65.73%,使间作下大豆的百株生物量和千粒重分别显着降低73.14%和17.39%。与单作相比,间作均显着降低了标准肥料和减半肥料处理下玉米和大豆害虫群落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还显着降低了标准肥料和减半肥料处理下玉米天敌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优势度指数以及大豆天敌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均匀度指数。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降低虫害发生,但对大豆生产不利,而间作条件下减施肥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更小。建议在田间生产中可将夏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更有利于通过生态学方法控制田间害虫发生和增加作物总体产量。(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丽,张璐鑫,吴枫,李真,龙兴洲[10](2019)在《河北平原麦玉两熟轮耕模式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6-2017年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生长季,设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S-N)、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R-S)和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S-S)处理,以常规耕作方式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R-N)为对照,在河北平原中部南和县对不同轮耕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特性、水热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小麦播种前,R-S和S-S处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有显着上升,0~15和15~30cm土层分别平均提高15.2%和18.0%;R-N处理0~15和15~30cm土层非毛管孔隙度比小麦播前分别下降11.3%和7.3%。单季或两季深松可显着提高农田土壤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其中R-S和S-S处理提高最明显。单季深松或两季深松均可显着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0~30cm土层分别平均提高6.3%和20.6%。两季深松土壤呼吸平均提高12.4%,且呼吸速率变幅增大。深松可增大土壤周年温度变幅,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两季深松可显着提高周年作物产量达8.62%。深松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土壤关键酶活性和呼吸速率,扩大土壤温度日变幅,优化土壤微生物环境。(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作物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减量施氮(小麦,N 120 kg·hm~(-2);油菜,N 150 kg·hm~(-2))2个处理,在水稻季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3,基肥、分蘖肥、穗肥的用量比分别为2∶2∶6、3∶3∶4和4∶4∶2。结果表明:在麦-稻轮作体系下,小麦季减量施氮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显着(P<0.05)降低15.36%、14.21%和17.14%,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显着(P<0.05)增加5.79%。小麦季常规施肥处理下,M3运筹的水稻产量最高,而减量施氮处理下,M2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在油-稻轮作体系下,油菜季减量施氮显着(P<0.05)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4.28%和16.76%。无论油菜季减氮与否,M3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物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1].田树飞,郭润泽,张晓军,邹晓霞,于晓娜.花生棉花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马鹏,杨志远,李郁,林郸,孙永健.轮作体系下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9
[3].王婷,丁宁平,李利利,周海燕,尚来贵.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施提高陇东旱塬黑垆土上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4].王梦珂,毕吴瑕,翁白莎,于志磊,徐婷.旱涝急转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技术.2019
[5].周海燕.黑垆土综合肥力及作物产量对长期施肥的响应特征[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6].李燕青,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肥气态损失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7].王珑,曹丽华,杨国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9
[8].赵彦茜,肖登攀,唐建昭,柏会子.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19
[9].李立坤,左传宝,于福兰,王龙,李卓.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
[10].陈丽,张璐鑫,吴枫,李真,龙兴洲.河北平原麦玉两熟轮耕模式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