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琼帮(廉江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湛江524400);李太娟(廉江市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400)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设置问题特别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巧妙设问,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设问德育课教学效果
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重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德育课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极有帮助,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能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笔者就如何设问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设问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德育课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学习现象,不注重知识的实践运用和能力训练,学习气氛不活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活学生思维潜能。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思维潜能,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课堂教学中巧妙设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引入成语故事,结合现实生活设计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如在讲授“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揠苗助长的动漫成语故事放映给学生观看,接着提出如下问题:(1)宋国农夫为什么想到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生长?(2)宋国农夫知道禾苗生长的规律吗?(3)宋国农夫的禾苗为什么全都枯死了?(4)宋国农夫犯了什么错误?这样由浅入深的提问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潜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好本节内容来寻找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也可达到使学生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巧妙设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要让学生开展讨论,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意见的学生以学分奖励,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如在学习“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内容时,先将“刻舟求剑”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设计以下问题:(1)故事中的楚国人能找到剑吗?(2)楚国人所犯的错误在哪里?请运用哲学原理进行分析。(3)如果故事的主角是你,你如何寻找剑呢?这些问题让学生发掘思维潜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3.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将来就业面试能否顺利过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问,既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的做法是,先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设问,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体会,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胆量,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由于中职生受到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语言表达能力与其思维能力不相适应,想到的不一定能表达出来,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德育课教师要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与表达的矛盾,以实现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在讲授“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时,先讲“楚人过河”的故事,然后笔者设计了以下的问题:(1)用哲学原理分析楚国人过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你会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3)联系实际谈谈在学习生活中如何用发展观看问题。学生思考后让他们到讲台上演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又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而且语言要有感染力,使听众产生共鸣。通过演讲训练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胆量,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堂设问的方法
为了使设问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设问要讲究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成语故事,增加设问的趣味性。学生对成语故事很感兴趣,喜欢抄录和用成语交谈,但不知道其包含的哲学原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用成语故事引入课题,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可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如在学习“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节内容时,笔者引入“掩耳盗铃”的故事设计了几个问题:(1)故事中的盗贼为什么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2)用哲学原理分析盗窃者违背的哲学观点是什么。(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克服主观主义的错误。通过学习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的同时,也在快乐有趣的故事讨论中掌握了哲学知识。
2.引入时事政治,增加设问的时代性。德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时代性强,所以,教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当前时事政治巧妙设问,更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在讲授“普遍联系与人际关系”一节内容时,联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设置了以下问题:(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发展是利还是弊。(2)中国如何应对?(3)中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4)中国如何处理好中美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较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乐于学习,同时也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3.引入生活现实,增加设问的现实性。德育课内容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新版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设问时,在结合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要突显问题的现实性。如在学习“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一节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述了“技能大赛启示录”的现实故事,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1)中职毕业生为什么成了“抢手货”?(2)如何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3)人生发展与实践能力的关系是什么?(4)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如何训练能力?由于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将来就业和从事职业活动影响很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设问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三、课堂设问的技巧
1.角度新颖。问题设置应该注重角度,选择最佳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
首先,问题设置应该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节时,笔者讲述“对症下药”故事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医生给病人治病要对症下药?
其次,问题设置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实现。笔者在讲授“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节时,在讲述“居安思危”故事后,设计问题:用矛盾观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在安全的时候考虑到危险的存在。
2.难度适中。设疑、解惑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的转移,所以,教师设置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首先,设置问题要有难度。设置问题如果太容易,就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因此,设置问题需要变换角度、增加难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其次,设置问题要难度适中。设置问题如果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设置问题应具体一些,难度适中。
3.跨度合适。从纵向上看,问题设置具备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要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如果设置问题的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如果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能立即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回答,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4.梯度分明。教师设置问题应注意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笔者在讲“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一节时,这样设问:(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什么?(2)什么是明辨是非?(3)明辨是非对个人有何作用?(4)中职生如何明辨是非?(5)中职生如何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5.广度合理。课堂设置问题,教师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让绝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到答案,并给予回答。在一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笔者在讲“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2)中职生的人生目标是什么?(3)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6.密度适当。教师设置问题要注意疏密相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也不能没有提问,同时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中心精心设计每个问题,做到设问有“度”,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作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问,讲究提问方法和技巧,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小萍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设问.湛江日报,2010,6。
[2]王蒙《哲学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