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我们永远的理想之灯——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理想教育发展的思考

巴金我们永远的理想之灯——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理想教育发展的思考

华金标

引言

第八次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因巴金的逝世而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格外关注。研讨会网罗了国内知名的老中青三代巴金研究专家。除此以外,众多代表中,还有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中国作协副主席、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黄亚洲,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陈思和这样的文学名流,也有像黄苗子(著名书法家、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郁风(著名画家,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侄女)、丁聪(著名漫画家)、李济生等数位90高龄的文化名人,还有70多名来自韩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的巴金文学研究学者。然而,在这文化名流、学者专家云集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位来自中国小学的代表,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大家对这位发言的代表投去惊奇的目光。这位代表就是来自无锡市钱桥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周文华。周文华同志是代表学校向与会者汇报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20年来理想教育情况的。

20年前,面对“黄金潮”的冲击,钱桥中心小学十个“迷途羔羊”(田玲、俞奕、王伟、王静、李波、沈兰、毛海红、刘如岗、惠恺恺、李燕芬)给巴金爷爷写了封信,寻求理想的救助,81岁的巴老收信后抱病用颤抖的手,花了整整三个星期,亲自给10个孩子写了封3000多字的长信,为孩子们指点迷津,语重心长地回答了孩子们的疑问,勉励孩子们千万要珍惜宝贵的时间。他在信中说,只要你们把自己的命运同集体的命运连在一起,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你们就不会迷途……昂起头来,风再大,浪再高,只要你们站得稳,顶得住,就不会给“黄金潮”冲倒。

巴老的回信像一团火,一团燃烧着崇高的信念与光辉的理想之火;像一盏灯,一盏风吹不灭,浪打不倒的灯。20年来,钱桥中心小学始终坚持树立“理想教育”这面旗帜,以巴老与该校孩子的联络为主线,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们寻找理想,践行理想,取得了一个个丰硕成果,成为无锡市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帜。

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有幸与巴老结缘,共同汇聚在理想教育的旗帜下,二十年如一日。

现在,我们钱桥小学一如既往,将理想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我们的心中,永远亮着巴金为我们点燃的理想之灯。

接力:新一代钱小学生继续寻求理想

因为10个孩子的一封信,钱桥小学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那时,五(3)班女孩李波,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得了94分,谁知她竟然伤心地哭了起来,还拿着试卷到数学老师那儿,指着试卷问可不可以加一分,因为她爸爸说,得95分以上就奖励5元钱。这件事在主题班会被讲出来后,引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带着“能不能一切要向钱看”等问题,李波等10个孩子给巴金写了一封信,80高龄的巴金在“我有许多话想说,可我实在吃力”的情况下,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我的回答”,引发了全国性的理想教育的热潮。

然而,坦率地讲,当年的十个孩子为自己设定的理想大部分都未能实现。这让我深深地想到,理想教育,远非一场热潮和一场大讨论所能代替。同时,我们还应该对什么是真正的理想有一个更为深入的思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理想教育应该是一种长期而扎实的过程,绝不能只靠几次活动与讨论去实现。譬如我们的校友李波同学,当年她是十个孩子中的主要代表。她当初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翻译,但后来,她只成为一名普通的营业员。李波的现实告诉我们,点燃理想之火是非常重要的,可其后引领理想的实现,以及对职业理想的深刻理解,同样非常重要。真正的理想,是不能局限在职业理想是否实现这一层面上的。现在,她的孩子宋梦珊也进入钱桥小学读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宋梦珊同学也同样遭遇到理想与现实在内心冲突的问题。

一个叫刘烨的同学遭遇到这样的理想困惑:她的理想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她觉得医生是高尚、神圣的职业。但生活中的一件事,却改变了她的看法,进而“动摇”了她的理想。有一次,她的奶奶生病住院需要手术,她到医院看奶奶时,看见爸爸偷偷用信封塞了1000块钱给医生,而那个穿着洁白工作服的男医生竟然面无表情地收了起来。“那一刻,我心中原本最纯洁的医生的形象消失了。有一天,我站在校园中巴金爷爷送给那十个校友的瓷牛塑像前,认真地问它,医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以后还该当医生吗?”

孩子们在塑造理想的同时,发现社会有太多的事,在不断地阻隔着他们的理想追求,让他们陷入到迷茫与困惑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进一步以理想教育为抓手,引领学生真正成长呢?

在巴老101岁生日之时,学校组织巴金文学社的同学去上海为巴金爷爷祝寿,他们带上了同学们的祝福,也带上了大家遭遇的理想困惑。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和侄子李致(现任四川省文联主席)接见了他们。因为时间匆忙,他们和孩子们没能深入交流。回到学校后,文学社的几位小社员想到了宋梦珊的妈妈李波和那些给巴金写信的10位叔叔阿姨。“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对理想的认识会更深刻,更独到。”大家决定给他们写信,追问当年寻求理想的人们他们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

李波在回信中说:“当年的豪言壮语未能实现。理想一词太广义,寻找理想的路也是遥遥无终点。但只要付出了努力,就离理想近了一步。你们的理想就在你们的心中,无论何时,都别忘了做人要真诚,踏踏实实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如此,但李波并没有停止追求理想的步伐。她把自己的理想接力棒交给了女儿宋梦珊,希望女儿实现自己当年成为一名翻译的理想。并希望女儿做一个快乐的人,要开开心心地生活、学习。为了帮助女儿圆梦,收入不高的李波让女儿和表姐联合请了个英语家教,再一次开始了自己的理想之旅。

李波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说:“理想是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我虽然没有成为翻译,只是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营业员,但当年的理想,当年巴金送给我们的话,仍在影响着我的生活。正因为此,这么多年我始终实实在在地做事,从未抱怨过生活。翻译的理想,是一种职业理想。有一种理想比这种理想更伟大,也更有意义。”有一次她去学校接女儿,那时孩子们正在学校为纪念巴老矗立的铜牛雕塑前发表理想宣言,太阳也正照在女儿纯真的脸上,看着女儿脸上的阳光,她突然感动得要哭。“尊重孩子的理想,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理想的力量,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现在的孩子们是非常聪明和敏感的,当他们发现现实中出现的事情与我们所灌输的思想出现偏差的时候,他们会开始怀疑并去寻找答案。学校之所以这么多年来都强调理想主义的教育,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辨别是非。在这方面,我们很快得到了巴金的侄子、现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的李致先生的支持,他特地打来电话说,“在很多学校将升学率放在第一位的时代里,钱桥小学的孩子对理想依旧如此执着实是难能可贵。巴老非常强调‘说话要说真话,做人要做好人’。然而别说孩子,生活中的很多大人都很少能够做到‘真实’,钱桥小学的孩子们到上海为巴老祝寿时,曾告诉我他们看到的一些‘不真实的现象’,这说明幼小的他们对生活里的一些不真实已经开始不安和难过。坚持真实是我对他们寄予的最大希望。”

回归理想深度掘进

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位于无锡市西郊龙山脚下,水天茫茫的太湖,林木葱茏的龙山,广袤肥沃的田野,赋予了学校如诗如画的意境。地处无锡这样的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寻找理想活动在全国引起轰动,使钱桥中心小学跻身中国名校行列。

然而,进入新世纪,学校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因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本位”、“知识本位”和“分数本位”的影响,加之学校地处城郊、硬件投入力度不足、学校管理也处于单向度的水平层面,致使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也使学校理想教育文化一度陷于低迷几近流失的状态。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南京师范大学钱桥实验小学挂牌之际,我们与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合作之旅,以全新的“院校合作”模式,即“专家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方式,寻求理想教育的新突破,使理想教育这一资源与品牌重新回归,真正开始构建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让每一个教师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在理想的舞台上,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勤奋学习,踏实做人,在巴金理想精神的照耀下,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那份责任与使命。

也正是在与南京师大的合作中,我们开始认真梳理理想教育的深度内涵。

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多元社会的形成,学生已经越来越对以理论观点为表征的理想教育模式失去兴趣,我们总结了二十年来理想教育的实践,重新审视对理想内涵的认识,重新思考并确定了“理想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我们想,这既是对世纪之交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模式,也是对巴金留给我们的这份思想遗产的保护,同样也是对巴金老人的真诚告慰。

我们认为,理想的本质应该包括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实践成分和情感成分。认知,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提供了行为的途径;实践为认知提供了验证、深化和实现目标的渠道;情感的激发则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为认知和实践提供了巨大动力。我们将这三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努力营造“理想教育”氛围,创新“理想教育”模式,与时俱进,赋予“理想教育”以新的深刻内涵。借助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在纪念巴金先生逝世的特殊日子里,再一次在全校点燃了“理想教育”的圣火。

毕竟,我们也是有危机感的。1985年,巴金给钱桥小学十个孩子写下的《我的回答》,已经不再只属于钱桥小学。随着这篇文章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我们越来越迫切地感到,唯有将巴金的座右铭“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化为我们具体的行动,才是对巴金老人的最好回报,也才是理想教育的发源地——无锡市钱桥小学对全社会的最好回答。

巴金说:“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冰心老人这样评价巴金:“有你在,灯亮着。”

对我们学校而言,同样也不能停止思考与追求。上世纪80年代,学校组织理想演讲团,召开主题班会和社会调查,对“拜金主义思潮”进行批判;90年代,学校参加“全国城乡小伙伴手拉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活动,和巴金家乡四川省坪坝乡中心小学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少先队员们纷纷把文具用品、零用钱、衣服捐献出来,不到半个月就收到零用钱1600多元,仅硬币就有15公斤重。在钱桥中心小学的资助下,坪坝乡先后有160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进入新世纪以来,钱桥中心小学又开展“祝福巴老,寻找理想”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诚信与理想”讨论,重温巴金回信,走访身边有理想的人。

现在,我们把巴金的名言悬挂在校园走廊。走进校区,随时都能与这位大师谈心交流。学校出版《理想感言》、《寻找理想体验活动》专刊,办起少先队队报《新星报》和新星电视台,创作校歌《理想之歌》,成立“巴金文学研究社”,巴金女儿李小林主动要求担任文学社顾问。

学校还把每年11月定为“理想教育月”。围绕理想教育,学校编制出版了各年级不同内容的校本教材——《巴金伴我行》。“让学生了解巴金、学习巴金、祝福巴金,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擦亮人生理想的火花,我们要让这一活动长期开展下去。”这是我对媒体采访时的承诺,也将是我们学校永恒的追求。

康克清老人曾为我们题词:“希望全社会都重视加强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我们将这一题词镌刻在墙上,她与已经作为校训的巴金的座右铭“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一起,每天都与师生们的精神世界碰撞。在畅想廊、弘志亭、洗心池等处,在每一条走廊,也到处都是理想教育的名言。而巴金赠送的瓷牛,我们重新烧制成一头铜雕,树立在校园中央,让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明白,是它,在默默传送着巴金爷爷对我们的期望与要求:“有理想,才会有动力!”

对于我们无锡市钱桥小学而言,走近巴金,进一步发掘巴金文学财富中的理想教育元素,并以此作为新世纪钱桥小学理想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而成为广大少先队员理想教育活动的实验基地,已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应该看到,理想教育要深入下去,势必需要更高品位的专业引领。因此,继“巴金文学研究社”(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和“中小学生巴金文学读书会”(目前读书会已有12所中小学申请加入为联谊学校,其中有成都巴金小学、上海南洋中学和南京树人学校等)成立后,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还拟成立“理想教育工作室”,系统研究新世纪理想教育课题,发掘巴金文学遗产中的理想教育元素,进一步深化小学理想教育研究,将理想教育品牌做大、做强、做实,做出特点、亮点,更好地发展教师,服务学生,形成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特有的理想教育文化,使钱小师生永远沐浴在理想教育文化氛围之中,成为具有理想特质的人,成为具有巴金精神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师培训、理想课堂的打造、引导学生诚做人成为理想的学生,业已成为学校理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真情回放:小草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校长,我感到非常骄傲,因为20多年前那段“大文豪”和“小羔羊”之间的对话,鼓舞了一代少年明确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成为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并在全国范围掀起了理想教育的热潮。

现在,我仍然感到非常骄傲:自从我担任钱桥中心小学校长后,我没有辜负前任留给我的这份财富,将理想教育做成了足可告慰巴金先生英灵的教育品牌。行文至此,我想回放一段令我难忘的片断:

2008年5月29日,也就是在巴老家乡四川发生重大地震后的半个多月,“理想之光——我与巴金的一本书”征文颁奖典礼暨“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中小学巴金文学读书会”揭牌仪式在我校隆重举行。

这次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与我们共同主办的“理想之光——我与巴金的一本书”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中小学学生的热烈响应,也再度在全国掀起了研读巴金文学作品的热潮。我深知,作为文学大师的巴金,其价值更在于他的文学作品。巴老的一生追求理想,这一光辉思想贯穿于他的许多作品。如果引导学生阅读巴金作品,在阅读中感悟巴金追求理想的思想,这种教育将更有实效。基于这种思考,在我们倡导下成立了“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中小学巴金文学读书会”。目前读书会已有12所中小学申请加入为联谊学校,其中,成都巴金小学、上海南洋中学、南京树人学校,无锡南师大钱桥实验小学都是巴金生前学习生活过或得到巴金关怀的重点学校。

对于读书会的成立,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认为:“阅读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中小学巴金文学读书会’的成立,必将有力地扩大巴金文学作品的中小学生读者群。我们相信,在富有生命力的文学熏陶中,对理想的追寻将成为同学们的一种精神积淀。”

但这次盛会,我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因为地震的影响,巴金家乡的学校未能前来。我们钱桥小学的孩子们,为了表达对巴金的深深思念,为了表达对受灾地区小朋友的慰问,再一次在会上轻轻唱起了当年十个孩子唱给巴金爷爷的《小草》。同样的旋律,却有着另一种哀伤;一样的歌词,却传达出令人心碎的悲痛。我在孩子们轻轻吟唱的歌声中落泪了。我似乎听到了所有与会者轻轻的啜泣之声。

这歌声,又让我想起巴金逝世时我校师生沉浸在眼泪中的情景。我在这歌声中,又一次落泪了。但我深知,这歌声,将会随着我们刻制的读书报告会现场的光盘,传到巴金亲人的手里,传到四川巴金的故乡小朋友的心里……

我深信,这些小草,终将在理想教育的光辉照耀下,就像歌中唱的: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系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校长)

标签:;  ;  ;  

巴金我们永远的理想之灯——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理想教育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