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砬子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延吉,盆地,油页岩,佛寺,系数,作用,地球化学。
大砬子组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音,王文玲[1](2016)在《叁江地区猴石沟组与敦化地区大砬子组地层对比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分析得出,宁安盆地的猴石沟组与大砬子组其形成时间大致相同,形成环境类似,但猴石沟组形成时间略早于大砬子组,在区域上可以对比。(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6年02期)
袁近洋[2](2015)在《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构造圈闭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吉盆地是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一小型中生代残留断陷盆地,自西向东表现为西部斜坡、中央坳陷、太平隆起与东部坳陷的两坳一隆一斜坡构造格局,南北长50km,东西宽40km,总面积达1670km2。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地层在盆地中广泛分布,发育有数百米厚的砂岩与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本次研究是在圈闭识别的基础上,以石油地质学理论指导下,选择典型的圈闭评价参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圈闭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有利圈闭,这对发现新的油气藏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根据多口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对盆地内的地震剖面解释,建立盆地构造格架,识别出多种构造圈闭类型。其中,铜佛寺组识别出18个构造圈闭,以断块、断鼻为主,其面积介于0.5km2~21.35km2,闭合幅度100m~750m;大砬子组识别出18个构造圈闭,同样也以断块、断鼻为主,面积介于0.26km2~39.3km2,闭合幅度50~350m。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资料表明,铜佛寺组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有效烃源岩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朝阳川凹陷、清茶馆凹陷、德新凹陷叁个凹陷中,平均累计厚度在200m左右,分布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该套烃源岩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分布范围0.26%~5.95%,平均值为2.18%;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朝阳川凹陷与清茶馆凹陷中的烃源岩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德新凹陷中的烃源岩处于低熟阶段。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时期皆为扇叁角洲~湖泊沉积环境,砂岩都比较发育。铜佛寺组砂岩砂岩累计厚度介于15.2m~516.09m,平均累计厚度为173.45m,平均累计厚度为190m;大砬子组砂岩分布范围与厚度都较铜佛寺组大,大砬子组砂岩累计厚度介于79.5m~552.57m,平均累计厚度为295.76m。储层物性上,铜佛寺组为孔隙度平均值在8.0%左右,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大砬子组孔隙度在平均值11.5%左右,为低孔、低渗储层。在含油气情况上,盆地中现已发现油气流主要赋存在铜佛寺组储层中,故铜佛寺组储层为现阶段勘探重点。根据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不同石油地质条件,对铜佛寺组圈闭从圈闭条件、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保存条件中优选出14项中参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参数权重;对大砬子组圈闭优选9项参数,利用相对比较法确定各项参数权重。从而使每项圈闭评价参数获得较为合理的权重值。针对本区实际情况,对优选出来的特征参数大小进行分级,给出合理的分值,进而对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圈闭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铜佛寺组构造圈闭中有2个I类圈闭,5个II类圈闭,11个III类圈闭;大砬子组中有2个I类圈闭,9个II类圈闭,7个III类圈闭。延吉盆地勘探开发的I类有利区主要位于在盆地东部坳陷带东南部的德新凹陷的延4~延9井区、盆地东部坳陷带东北部的清茶馆凹陷延10~延12井区;延吉盆地勘探开发的II较有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部朝阳川凹陷延参1~延1井区以及太平隆起带上;延吉盆地勘探开发III类远景区主要位于朝阳川凹陷延3~延D3井区以及分散分布在盆缘各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刘冬青[3](2013)在《罗子沟盆地白垩系下统大砬子组富矿油页岩有机质聚集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位于吉黑褶皱系延边优地槽褶皱带延边复向斜罗子沟盆地中,目的层为白垩系下统大砬子组含油页岩系沉积地层,发育多层工业可采油页岩层。目前,罗子沟盆地油页岩的研究程度很低,无论是从油页岩矿开发利用还是从理论研究方面,都需要开展该盆地富矿油页岩有机质聚集的条件研究。在前期基础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罗子沟盆地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多个野外露头的观察、实测,以及对出露不好的地层进行的槽探工程,并完成了系统的取样工作。据此进行了室内整理以及送样工作,包括实测剖面的绘制、岩石薄片的镜下鉴定和统计、泥质岩石的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分析、X衍射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分析、S含量的测试分析、岩石热解分析、气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以及光片显微组分镜下鉴定统计。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和数据,分析得出了富矿油页岩与沉积相特征、古水体条件和古气候方面的关系。研究区目的层共识别出了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叁角洲和湖泊相等4种沉积相,进一步又划分为11种亚相和15种微相。富矿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相,垂向上与滨浅湖沉积岩相相邻,无粗碎屑岩石出现,沉积位置大致在该盆地的沉积中心区域。并根据已知区域的可采油页岩矿层分布特征预测了经济可采油页岩矿层的潜力区域。古水体和古气候条件研究得出了富矿油页岩沉积时水体条件为淡水、强还原环境,气候为温暖湿润性。并且综合沉积相、古湖泊水体和古气候条件分析,最终揭示了研究区有机质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古气候和沉积相带展布,气候越温暖湿润,泥质岩石总有机碳含量越高;沉积相和沉积分布位置条件,深湖—半深湖相和近盆地沉积中心位置有利于有机质的聚集;其次为构造或者同时期靠岸的砂质沉积物的稳定性,因为砂质沉积物的混入会稀释有机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孟繁奇[4](2013)在《延吉盆地铜佛寺—大砬子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阴极发光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对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大砬子组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分布规律,母岩等)、储层成岩作用特征(成岩阶段,成岩作用类型,自生矿物共生序列),、储层的物性特征(储层孔隙类型,分布规律)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铜佛寺组-大砬子组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其母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和安山岩。储层的成岩共生序列(由早至晚)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黄铁矿—绿泥石/微晶方解石/铁白云石—油气充注/长石溶解/次生加大石英及微晶石英—高岭石—次生加大石英及微晶钠长石—浊沸石/浊沸石脉—粗晶方解石/方解石脉。储层物性以低孔低渗为主。其中,大砬子组储层物性略好于铜佛寺组。在纵向上,发育四个异常高孔隙发育带,其所在的埋深由浅至深依次为700-850m,1000-1200m,1300-1500m和2050-2250m。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表现为,酸性孔隙流体(大气水和有机酸)和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形成异常高孔带(以次生孔隙为主);浊沸石和粗晶方解石的大量沉淀导致储层物性变差,形成致密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于淼,刘立,张吉光,赵爽,孟繁奇[5](2012)在《延吉盆地下白垩统铜佛寺—大砬子组浊沸石砂岩成岩共生序列及储集空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吉盆地下白垩统铜佛寺—大砬子组储层砂岩中发育浊沸石。为确定浊沸石砂岩的成岩共生序列以及储集空间特征,进一步揭示有机酸注入与浊沸石沉淀的先后关系,开展了偏光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铸体薄片图像分析、阴极发光观察和扫描电镜观测及能谱分析测定等研究。研究表明:浊沸石砂岩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砂岩的分选中等—差,磨圆度为次圆—次棱角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自生矿物包括浊沸石、方解石、自生石英(次生加大石英及微晶石英)、自生长石(次生加大长石及微晶钠长石)、黏土矿物。其中,黏土矿物主要包括绿泥石、伊利石、伊蒙混层和高岭石。孔隙中还发育有沥青。浊沸石砂岩的成岩共生序列为:渗滤黏土,绿泥石,次生加大石英-微晶石英-高岭石-沥青,次生加大长石-微晶钠长石,浊沸石,方解石。浊沸石砂岩中发育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混合孔隙(溶蚀粒间孔)和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粒内溶孔和岩屑粒内溶孔),原生孔隙较少。有机酸的注入早于浊沸石形成,由有机酸形成的酸性流体在与骨架碎屑颗粒和自生绿泥石等矿物的反应过程中已转变为碱性流体,未能形成浊沸石次生孔隙。(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2年S3期)
朱建伟,王菲,赵刚,董清水,钟延秋[6](2012)在《延吉盆地大砬子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吉盆地为一中生代断陷型盆地,自西向东划分为西部斜坡、中央坳陷、太平隆起、东部坳陷4个构造单元。沉积盖层主要发育白垩系的屯田营组、头道组、铜佛寺组、大砬子组和龙井组,其中大砬子组已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和工业油气流,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利用大量的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大砬子组开展了沉积特征和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发育扇叁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局部发育冲积扇相,其中,扇叁角洲识别出扇叁角洲平原和扇叁角洲前缘亚相,湖泊相识别出滨浅湖和半深湖亚相;盆地在大砬子组沉积时期物源供给充足,物源方向主要为西部和北部;该盆地大砬子组储层多为扇叁角洲沉积砂体,砂岩层具有一定的沉积厚度,砂体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综合储层物性分析、压汞分析等资料对储层宏观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砬子组储层物性变化较大,整体表现为中孔低渗;储层孔隙结构主要为Ⅱ—Ⅲ型,孔隙喉道半径整体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2年S2期)
宋土顺,刘立,于淼,张吉光[7](2012)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以延吉盆地大砬子组2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孔、低渗背景下寻找相对优质储层,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灰色理论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以延吉盆地大砬子组2段为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胶结物质量分数和砂地比等参数,对储层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发育Ⅱ,Ⅲ类储层。其中:Ⅱ类储层为相对较好的储层,占沉积单元总数的53%,主要分布在朝阳川凹陷;Ⅲ类储层为该区相对较差的储层,占沉积单元总数的47%,主要分布在清茶馆-德新凹陷。(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2年06期)
刘冬青,柳蓉,刘招君,胡晓峰,孙平昌[8](2012)在《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上段油页岩干酪根镜检、热解、GC和GC-MS等分析,并对其有机地球化学多项特征参数进行研究,讨论罗子沟油页岩有机地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根据姥植比及伽马蜡烷、孕甾烷、重排甾烷、重排藿烷等参数特征分析,推测油页岩形成的古湖泊水体性质为淡水--微咸水的还原沉积环境。综合分析显微组分镜检和热解结果及甾烷(C27-C29)分布等参数,认为研究区油页岩有机质主要为混合母源输入。依据热解、Ro、甾烷和C31升藿烷异构化程度、C29莫烷/C29藿烷、Ts与Tm相对含量比值等指标的对比,指出研究区油页岩处于未熟-低熟热演化阶段。(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2年02期)
赵刚[9](2012)在《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区域地层特征等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学、地震地层学、石油地质学等多门学科,对延吉盆地的沉积学特征、生储盖组合特征、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对该地区钻井岩心、野外露头、实测剖面、测井曲线组合形式,确定出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时期的沉积相组合特征,认为该地区目的层位主要以扇叁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为主,其中铜佛寺组时期湖泊相发育,盆地西部为主要物源方向,而大砬子组时期物源供给充足,盆地湖泊发育面积变大。通过对该地区烃源岩、储集层研究可以得出铜佛寺组具有好的烃源岩指标,为好的烃源岩,而大砬子组为中等-差烃源岩,该地区主要以低孔低渗储集层为主,大砬子组储集层发育,厚度较厚,铜佛寺组储集层不如大砬子组发育,但是也具有相对好的储集性能。由于该地区受到燕山期构造改造强烈,该地区目的层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构造油气藏又可以划分出断块、断背斜、断鼻等油气藏,局部地区可以发现有岩性油气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于淼,彭晓蕾,刘立,张吉光,孟繁奇[10](2011)在《延吉盆地铜佛寺-大砬子组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化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吉盆地是的东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根据储层物性数据,结合普通薄片和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技术,查明了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储层物性特征,揭示了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延吉盆地铜佛寺-大砬子组储层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型的致密储层。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为高含量的杂基和胶结物。其中,杂基贴附在颗粒表面,降低了储集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方解石的大量胶结最终导致储层物性较差;浊沸石普遍发育,且未被溶蚀也不利于储层物性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8)
大砬子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延吉盆地是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一小型中生代残留断陷盆地,自西向东表现为西部斜坡、中央坳陷、太平隆起与东部坳陷的两坳一隆一斜坡构造格局,南北长50km,东西宽40km,总面积达1670km2。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地层在盆地中广泛分布,发育有数百米厚的砂岩与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本次研究是在圈闭识别的基础上,以石油地质学理论指导下,选择典型的圈闭评价参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圈闭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有利圈闭,这对发现新的油气藏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根据多口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对盆地内的地震剖面解释,建立盆地构造格架,识别出多种构造圈闭类型。其中,铜佛寺组识别出18个构造圈闭,以断块、断鼻为主,其面积介于0.5km2~21.35km2,闭合幅度100m~750m;大砬子组识别出18个构造圈闭,同样也以断块、断鼻为主,面积介于0.26km2~39.3km2,闭合幅度50~350m。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资料表明,铜佛寺组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有效烃源岩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朝阳川凹陷、清茶馆凹陷、德新凹陷叁个凹陷中,平均累计厚度在200m左右,分布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该套烃源岩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分布范围0.26%~5.95%,平均值为2.18%;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朝阳川凹陷与清茶馆凹陷中的烃源岩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德新凹陷中的烃源岩处于低熟阶段。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时期皆为扇叁角洲~湖泊沉积环境,砂岩都比较发育。铜佛寺组砂岩砂岩累计厚度介于15.2m~516.09m,平均累计厚度为173.45m,平均累计厚度为190m;大砬子组砂岩分布范围与厚度都较铜佛寺组大,大砬子组砂岩累计厚度介于79.5m~552.57m,平均累计厚度为295.76m。储层物性上,铜佛寺组为孔隙度平均值在8.0%左右,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大砬子组孔隙度在平均值11.5%左右,为低孔、低渗储层。在含油气情况上,盆地中现已发现油气流主要赋存在铜佛寺组储层中,故铜佛寺组储层为现阶段勘探重点。根据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不同石油地质条件,对铜佛寺组圈闭从圈闭条件、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保存条件中优选出14项中参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参数权重;对大砬子组圈闭优选9项参数,利用相对比较法确定各项参数权重。从而使每项圈闭评价参数获得较为合理的权重值。针对本区实际情况,对优选出来的特征参数大小进行分级,给出合理的分值,进而对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圈闭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铜佛寺组构造圈闭中有2个I类圈闭,5个II类圈闭,11个III类圈闭;大砬子组中有2个I类圈闭,9个II类圈闭,7个III类圈闭。延吉盆地勘探开发的I类有利区主要位于在盆地东部坳陷带东南部的德新凹陷的延4~延9井区、盆地东部坳陷带东北部的清茶馆凹陷延10~延12井区;延吉盆地勘探开发的II较有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部朝阳川凹陷延参1~延1井区以及太平隆起带上;延吉盆地勘探开发III类远景区主要位于朝阳川凹陷延3~延D3井区以及分散分布在盆缘各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砬子组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佳音,王文玲.叁江地区猴石沟组与敦化地区大砬子组地层对比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6
[2].袁近洋.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构造圈闭综合评价[D].吉林大学.2015
[3].刘冬青.罗子沟盆地白垩系下统大砬子组富矿油页岩有机质聚集条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孟繁奇.延吉盆地铜佛寺—大砬子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
[5].于淼,刘立,张吉光,赵爽,孟繁奇.延吉盆地下白垩统铜佛寺—大砬子组浊沸石砂岩成岩共生序列及储集空间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
[6].朱建伟,王菲,赵刚,董清水,钟延秋.延吉盆地大砬子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
[7].宋土顺,刘立,于淼,张吉光.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以延吉盆地大砬子组2段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2
[8].刘冬青,柳蓉,刘招君,胡晓峰,孙平昌.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世界地质.2012
[9].赵刚.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0].于淼,彭晓蕾,刘立,张吉光,孟繁奇.延吉盆地铜佛寺-大砬子组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化的成因[C].“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