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快速缺血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肢体缺血预处理,快速相,延迟相,缺血再灌注
快速缺血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江湖,郑晓春,李荣钢,涂文劭[1](2014)在《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快速相与延迟相迭加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快速相与延迟相迭加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0 g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将其随机分成单纯IR组、快速相(EPC)组、延迟相(DPC)组、EPC与DPC迭加(EDPC)组,每组各12只。通过实验设计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对比各组皮瓣IR后血清LDH、MDA、GSH-Px、SOD变化情况以及皮瓣存活率。结果 EDPC组的MDA、LDH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而GSH-Px、SOD及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快速相与延迟相迭加对大鼠IR皮瓣具有保护作用且优于单一的快速相或延迟相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4年31期)
曾甜,王强,熊利泽[2](2009)在《异氟醚与七氟醚预处理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效应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1 MAC)的异氟醚和七氟醚预处理是否能够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并比较两者预处理的保护效应有无差异.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对照组,异氟醚组,七氟醚组.分别接受970 mL/L O2,1 MAC的异氟醚(15 mL/L异氟醚+970mL/L O2),1 MAC的七氟醚(24 mL/L七氟醚+970 mL/L O2)预处理1 h.从各组中随机抽取4只大鼠在预处理前后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气.其余大鼠在预处理1 h后行局灶性脑缺血,2 h后恢复灌注至72 h.分别在再灌注24,48,72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BS),72 h评分后取脑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异氟醚组和七氟醚组的NBS在3个时间点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异氟醚组和七氟醚组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31.9±3.7)%和(38.5±2.3)%,明显小于对照组[(48.6±2.2)%,P=0.001,P=0.032].比较异氟醚组和七氟醚组的NBS和梗死容积百分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MAC的异氟醚和七氟醚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两者的保护效应相似.(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桑韩飞,梅其炳,程虹,张英民,徐礼鲜[3](2004)在《缺血预处理快速效应对兔急性缺血脊髓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快速相对兔腹主动脉短暂阻断致缺血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 3组 (n =12 ) :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组 )、缺血预处理组 (IPC +IR组 )及假手术组 (Sham组 )。IR组阻闭兔腹主动脉肾下段 2 0min ,复制兔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IPC +IR组预先阻闭腹主动脉肾下段 6min ,再灌注 30min后再次阻闭腹主动脉肾下段 2 0min ;Sham组除不夹闭腹主动脉外 ,其余处理同IR组。再灌注后 8h、12h、2 4h和4 8h分别对动物神经功能评分 ,然后 ,处死动物取脊髓 (L5-7) ,分别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测定脊髓组织中Na+ ,K+ -ATP酶的活性。结果 :Sham组及IPC +IR组神经功能评分各时点均明显高于IR组 (P <0 0 1) ;Sham组及IPC +IR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明显多于IR组 (P <0 0 1) ;Sham组及IPC +IR组脊髓组织中Na+ ,K+ -ATP酶的活性明显高于IR组 (P <0 0 1)。结论 :缺血预处理快速相对兔急性缺血脊髓有显着的保护作用 ,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稳定Na+ ,K+ -ATP酶的活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04年11期)
桑韩飞[4](2004)在《快速缺血预处理对脊髓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缺血损伤所致截瘫是胸腹主动脉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截瘫发生率在4%~33%之间。虽然人们提出许多防护措施,如:远端动脉灌注术、脑脊液引流术、低温及神经保护剂等,但这些措施的效果仍然有限。因此,寻找新的防护手段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缺血预处理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它通过预先给予组织以短暂的、非损伤性的缺血而使其能够对随后发生的较长时间缺血产生抵抗作用。虽然缺血预处理已被证明对脊髓缺血损伤有显着的保护作用,然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缺血预处理对脊髓缺血损伤的延迟性保护效应(即缺血预处理与随后长时间缺血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12小时),对快速性缺血预处理(即缺血预处理与随后的长时间缺血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多于2小时)的研究鲜有报道。然而,脊髓快速性缺血预处理具有临床直接应用价值,因为缺血预处理后短时间内进行主动脉暂时性阻断手术是可行的。而对脊髓快速性缺血预处理保护机制的研究,在我们的知识范围之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快速性缺血预处理对脊髓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快速性缺血预处理直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基础,并为药物防护脊髓缺血损伤提供新思路。 第一部分 实验一 目的:探讨阻断腹主动脉不同时间对兔脊髓缺血损伤程度的影响,以寻找较适宜的脊髓缺血时间,为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腹主动脉肾下段夹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模型。30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分成下面5组(n=6):阻断腹主动脉10分钟(1.0)、20分钟(120)、30分钟(130)、40分钟(石。)及假手术(sham)组。假手术组兔仅暴露腹主动脉,而不阻断它。再灌注后4、8、12、24和48小时对兔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兔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adov标准:O分,后肢完全瘫痪;1分,可以觉察的后肢关节运动;2分,后肢可以自由运动但无法站立:3分,可以站立但无法行走;4分,后肢运动功能完全恢复,可以正常行走。评分完毕后,截取腰段脊髓组织 (LS一L7),行HE及TL)NEL染色。光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并对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并通过TUNEL染色检测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凋亡。结果:再灌注后各个时间点,14。组兔一直表现为完全瘫痪(0分);而11。组兔在再灌注后各个时间点除一只兔不能站立外,其余全部正常(4分);12。和13。组兔后肢运动神经功能介于1.。组和从。组之间。光镜下可见玩。组兔脊髓损伤严重,整个脊髓切片呈大量的空泡变性;110组兔脊髓损伤轻微;12。和b。组兔脊髓损伤程度介于I,。组和石。组之间。I,。组兔与假手术组兔的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尸>0.05),但明显多于其余3组;Iz0组兔的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和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与13。组兔相似(尸>0.05),但均明显多于卜。组。14。及假手术组基本未见TUNEL阳性神经元;儿。组脊髓前角TUNEL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多于工4。及假手术组;但与I:0及工30组兔相似(P>0.05)。结论:I!。组兔脊髓损伤轻微,不宜选为我们评价缺血预处理脊髓保护作用的模型;从。组兔脊髓损伤严重,这对评价缺血预处理脊髓保护作用可能不够敏感。且脊髓前角基本未见TUNEL染色阳性神经元,这也不利于研究和观察脊髓缺血后运动神经元的凋亡,相比较其它四组,12。组兔作为评价缺血预处理脊髓保护作用的动物模型,是最适宜的。实验二目的:探讨肾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动脉分支点下阻断腹主动脉,能否诱导出大鼠脊髓缺血损伤,以便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脊髓缺血损伤和保护的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肾下段夹闭法,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模型。20只SD大鼠均分成缺血组和假手术组(n=Io)。缺血组大鼠阻闭腹主动脉45分钟:假手术组大鼠仅暴露腹主动脉,而不阻断它。在再灌注后4、24、48及72小时对大鼠运动神经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完毕后,立即取腰段脊髓组织,制作标本,行HE染色。然后光镜下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对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结果:再灌注后第72小时,缺血组大鼠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的表现为不能行走,轻微的表现为行走时足趾拖步:而假手术组大鼠一直都表现为正常。缺血组大鼠脊髓有明显地损伤。缺血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假手术组。结论:肾动脉分支点下阻断腹主动脉45分钟能够诱导大鼠脊髓缺血损伤。 第二部分实验一目的:探讨快速缺血预处理是否对兔脊髓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分成3组(n=12):即缺血组(IC组)、缺血预处理组(IPe组)及假手术组(S组)。IC组夹闭兔腹主动脉肾下段20分钟,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IPC组预先使兔脊髓缺血6分钟,再灌注30分钟后再次夹闭兔腹主动脉肾下段20分钟;S组除不夹闭腹主动脉外,其余处理同IC组。再灌注后48小时后对兔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完毕后,立即取腰段脊髓组织(Ls一7)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测定脊髓组织中乳酸水平、乳酸脱氢酶及Na+,K十一ATP酶的活性。结果:工PC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IC组。IC组形态正常的神经元稀少,脊髓损伤较重:而】代)组中脊髓损伤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4-04-01)
快速缺血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1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1 MAC)的异氟醚和七氟醚预处理是否能够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并比较两者预处理的保护效应有无差异.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对照组,异氟醚组,七氟醚组.分别接受970 mL/L O2,1 MAC的异氟醚(15 mL/L异氟醚+970mL/L O2),1 MAC的七氟醚(24 mL/L七氟醚+970 mL/L O2)预处理1 h.从各组中随机抽取4只大鼠在预处理前后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气.其余大鼠在预处理1 h后行局灶性脑缺血,2 h后恢复灌注至72 h.分别在再灌注24,48,72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BS),72 h评分后取脑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异氟醚组和七氟醚组的NBS在3个时间点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异氟醚组和七氟醚组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31.9±3.7)%和(38.5±2.3)%,明显小于对照组[(48.6±2.2)%,P=0.001,P=0.032].比较异氟醚组和七氟醚组的NBS和梗死容积百分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MAC的异氟醚和七氟醚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两者的保护效应相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快速缺血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陈江湖,郑晓春,李荣钢,涂文劭.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快速相与延迟相迭加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
[2].曾甜,王强,熊利泽.异氟醚与七氟醚预处理诱导大鼠快速脑缺血耐受效应的对比[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
[3].桑韩飞,梅其炳,程虹,张英民,徐礼鲜.缺血预处理快速效应对兔急性缺血脊髓的保护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
[4].桑韩飞.快速缺血预处理对脊髓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