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操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认识与操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识与操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方体,公因数,操作,图形,正方体,长方形,小学数学。

认识与操作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菲[1](2019)在《在活动里探索 于操作中突破——“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认识图形"。课前调研:了解课前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存在误区。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观察、操作、探究能力,课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平面(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数学(小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蒋秀莲,林俊[2](2019)在《设疑·体验·操作·探究——《认识厘米》教学片段与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厘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安排在《认识线段》之后学习,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那么,学生对厘米有多少认识呢?前测发现,学生对厘米知之甚少:56%的学生"听说过厘米",有24%的学生"知道厘米是长度单位",但是对"为什么要选择厘米做单位""1厘米究竟有多长""怎样用直尺量线段"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时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理解测量的本质,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等内容上,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本文来源于《教育视界》期刊2019年20期)

孙艳平[3](2019)在《没有想象空间的操作活动是不完美的——“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同课异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的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要在数学的理解时构建想象空间,拓展认知的思维,扩展思维视域,迁移数学的思维理解,形成系统化的认知模型。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展开同课异构计划,针对同一节课的讨论展开异样的计划构思,结合学生不同的课堂反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问题,其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本文据此节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概述。(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9年34期)

吴亚琼[4](2019)在《借助多元操作,外化概念本质——《认识面积》一课教学实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面积"是"面"和"积"的合称,即面具有累积(可加)性。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对面积概念本质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面积与物体面的关联,外化面积概念的本质。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通过画一画,让学生初步抽象平面图形的面积;通过从看到数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面积的累积(可加)性。(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期刊2019年10期)

沈君[5](2019)在《在动手操作中不断丰富认识——以“认识平行”的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行是"图形与几何"内容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认识平行,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为他们进一步探索常见多边形的特征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持。从知识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平行的概念源自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描述——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的说法是:"平行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本文来源于《小学数学教育》期刊2019年20期)

沈红梅[6](2019)在《操作,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力量——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使数学课堂不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地动手操作,开动大脑思考,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笔者希望达到的课堂效果。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感触很深,因为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由于认知的不足,难以有效理解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操作的方式,深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力量。(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导学》期刊2019年26期)

李丽敏[7](2019)在《动手操作 探究特征——《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学课好玩的情况下,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有所得?带着这些思考,我对《长方体的认识》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过程】镜头一:游戏引入,学生玩中(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设计》期刊2019年26期)

徐春霞,闫勤[8](2019)在《在操作中认识,在比较中发现——《我用扣条认图形》教学设计与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15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扣条围叁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过程,感知叁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能正确辨别、体会相关图形之间的变化和联系。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3.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本文来源于《教育视界》期刊2019年16期)

李燕,刘琳娜[9](2019)在《在“操作”与“想象”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方体的认识》离不开"空间观念"和"活动经验"这两个关键词。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学要求有别于具体的几何知识。但它又是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体现的,也就是用看得见的东西想看不见的东西,对小学生而言,将看不见的"想象"转化为看得见的"操作"是重要的学习路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数学(小学版)》期刊2019年Z2期)

王庆振,张巨才[10](2019)在《对全精馏提氩的理论认识和在工艺操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精馏的角度分析,以某制气股份公司氧气厂28000m3/h空分装置为例,根据氩在空气中与氧、氮的物理特性,阐述了对全精馏提氩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在具体操作中工艺的应用,并总结出了氩在空气中的规律,方便于实践操作中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2期)

认识与操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认识厘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安排在《认识线段》之后学习,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那么,学生对厘米有多少认识呢?前测发现,学生对厘米知之甚少:56%的学生"听说过厘米",有24%的学生"知道厘米是长度单位",但是对"为什么要选择厘米做单位""1厘米究竟有多长""怎样用直尺量线段"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时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理解测量的本质,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等内容上,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识与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1].陈菲.在活动里探索于操作中突破——“认识图形”教学设计[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9

[2].蒋秀莲,林俊.设疑·体验·操作·探究——《认识厘米》教学片段与评析[J].教育视界.2019

[3].孙艳平.没有想象空间的操作活动是不完美的——“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同课异构[J].试题与研究.2019

[4].吴亚琼.借助多元操作,外化概念本质——《认识面积》一课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

[5].沈君.在动手操作中不断丰富认识——以“认识平行”的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9

[6].沈红梅.操作,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力量——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J].新课程导学.2019

[7].李丽敏.动手操作探究特征——《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J].小学教学设计.2019

[8].徐春霞,闫勤.在操作中认识,在比较中发现——《我用扣条认图形》教学设计与评析[J].教育视界.2019

[9].李燕,刘琳娜.在“操作”与“想象”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思考[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9

[10].王庆振,张巨才.对全精馏提氩的理论认识和在工艺操作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9

标签:;  ;  ;  ;  ;  ;  ;  

认识与操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