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皮部后运输论文_郭雪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韧皮部后运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韧皮部,蜜柑,化物,糖分,梯度,温州,灵武。

韧皮部后运输论文文献综述

郭雪飞[1](2019)在《两种糖积累型枣果实糖代谢及韧皮部运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枣果实中具备很高的糖含量,可以用来评价果实风味及营养品质,从而决定枣果实的商品价值。果实中的糖分是由源叶组织的光合作用,大多数以蔗糖的形式进入果实,再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以可溶性糖或淀粉的形式贮藏起来,导致果实甜味改变。为了明确枣果实糖分积累机制及糖分韧皮部运输规律,本文以蔗糖积累型枣品种和还原糖积累型枣品种为试材,从影响糖代谢的果实糖组分、糖代谢相关酶活性、韧皮部卸载路径入手,对不同糖积累型枣品种果实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糖和葡萄糖的积累主要集中在5个枣品种果实发育的早期阶段,果实发育后期蔗糖积累型枣果实蔗糖上升,还原糖略微下降,还原糖积累型枣果实蔗糖含量下降,还原糖含量上升,这种差异造成了两种糖积累型枣果实的形成。2、两种糖积累型枣品种果实发育前期以分解酶活性为主,发育中后期以合成酶活性为主。在整个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两种糖积累型枣品种果实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均与分解酶有显着相关性,而与合成酶均无相关性,说明分解酶是调控两种糖积累型枣品种果实糖积累的共同关键酶。3、果实成熟后,蜂蜜罐枣果实的蔗糖含量与还原糖含量分别为26.05%和27.66%,趋近于1:1,京39的蔗糖含量为1.84%,低于还原糖含量13.91%,冬枣的蔗糖含量为36.82%,依旧高于还原糖含量7.90%。说明采取不同成熟度的果实对糖积累型的判断有一定的影响。果实成熟后蔗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还原糖、淀粉、有机酸含量上升。说明,蔗糖积累型枣品种果实成熟后蔗糖在呼吸代谢作用下,转化为还原糖、淀粉和有机酸等初级代谢产物,从而导致鲜食品种贮藏期缩短,果实鲜食品质下降。本研究中京39与蜂蜜罐的成熟期为9月24日,冬枣的成熟期为10月4日,由此推断,京39与蜂蜜罐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下旬,冬枣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上旬。4、发育前期,蔗糖积累型枣骏2叶片、叶柄、枣吊、果柄、果实中的还原糖含量分别为0.77%、0.55%、0.57%、0.45%、5.87%,蔗糖含量分别为0%、0.13%、0%、0.15%、0.26%,可以看出,发育前期蔗糖积累型枣品种还原糖含量高,蔗糖含量低,馒馒枣和金芒果与之一致。还原糖积累型枣金铃圆枣叶片、叶柄、枣吊、果柄、果实中的还原糖含量分别为0.91%、0.87%、0.89%、0.59%、6.86%,蔗糖含量分别为0%、0.20%、0.12%、0.16%、2.17%,可以看出,发育前期还原糖积累型枣品种也表现还原糖含量高,蔗糖含量低,美蜜枣和奶头枣与之一致。发育中期两种糖积累型枣品种各器官蔗糖含量升高超过还原糖含量。发育后期蔗糖积累型枣骏2叶片、叶柄、枣吊、果柄、果实中的葡萄糖含量分别为0.61%、0.29%、0.76%、1.45%、3.10%,果糖含量分别为0.83%、0.20%、0.89%、2.22%、3.30%,蔗糖含量分别为1.24%、0.43%、1.29%、7.58%、25.73%,可以看出,发育后期蔗糖积累型枣品种蔗糖含量最高,馒馒枣和金芒果与之一致。还原糖积累型枣金铃圆枣叶片、叶柄、枣吊、果柄、果实中的葡萄糖含量分别为0.22%、0.35%、0.38%、1.94%、4.78%,果糖含量分别为0.19%、0.21%、0.29%、1.62%、5.65%,蔗糖含量分别为1.92%、0.59%、1.54%、3.14%、15.05%,可以看出,发育后期还原糖积累型枣品种蔗糖含量最高,美蜜枣和奶头枣与之一致。由此可推断两种糖积累型枣在发育前期叶片由光合作用形成的糖分以还原糖的形式向各器官运输,发育中后期以蔗糖的形式运输。5、两种糖积累型枣果实发育前期和后期韧皮部SE/CC与PP界面上胞间连丝密度低分别为0.48个·μm~(-1)、0.55个·μm~(-1),且筛分子腔内均匀分布不定形丝状物,果实发育中期SE/CC与PP界面上胞间连丝密度高分别为1.65个·μm~(-1)、1.01个·μm~(-1),果实发育后期SE/CC与PP界面上胞间连丝密度低且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细胞内渗透势降低,有机物质为被动运输,结果表明,骏2、馒馒枣、奶头枣和金铃圆枣果实糖分卸载在早期以质外体为主-共质体为中期的主要路径-后期以质外体为主的转换卸载路径。(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9-06-01)

程天转[2](2018)在《环割试验说明不了“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中进行运输”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割试验所显示的现象根本不能说明"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所用教材,几十年来都用"环割试验"来说明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本文用试验举例的方式说明了"环割试验"是不足以证明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进行运输问题的。(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22期)

章英才,苏伟东,景红霞,曹金霞[3](2016)在《灵武长枣果实韧皮部后糖分运输生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灵武长枣果实韧皮部后糖分运输生理机制,以不同发育时期灵武长枣果实为试材,探讨载体抑制剂PCMBS和ATP酶抑制剂(EB、DNP、NO_3~-)对果实韧皮部非维管束区吸收~(14)C-葡萄糖和~(14)C-蔗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缓慢生长期S1、第1次快速生长期R1和第2次快速生长期R2,PCMBS和ATP酶抑制剂处理明显抑制了果实对~(14)C-葡萄糖的吸收;而在缓慢生长期S2,抑制作用不明显。~(14)C-葡萄糖跨膜运输至液泡的能力大小依次为R2>S1>R1>S2。在第2次快速生长期R2和缓慢生长期S3,PCMBS和ATP酶抑制剂处理对果实吸收~(14)C-蔗糖影响明显,但不同发育时期抑制果实对~(14)C-蔗糖吸收的程度不同。R2和S3时期,~(14)C-蔗糖跨质膜和液泡膜运输积累的能力均较强。由此可见,在S1、R1、R2、S3时期,灵武长枣果实糖卸出后的运输是需要载体并与ATP酶相偶联的主动运输过程;在S2时,果实糖分的运输同时存在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2个过程。该研究可为灵武长枣果实糖分积累和品质调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严晓宇,叶萌,彭煜程,夏先福,赵敏[4](2007)在《~(14)C同化物在黄柏韧皮部的运输速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C为示踪剂,用14CO2+CO2混合气体法进行半株标记,饲喂50μCi/株的NaH14CO3,标记时间为1h。燃烧法制样,在FJ2107P液体闪烁计数器上测定,14C同化物在黄柏韧皮部中的运输速率为47~54cm/h,平均速率为50.2cm/h。(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07年02期)

张上隆[5](2006)在《柑橘果实韧皮部后糖的运输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膨大期和完熟期的宫川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cv.Miyagawa wase)果实为试材,研究了14C光合产物在果实内的运输分配动态,测定了果实各组织的蔗糖浓度,分析了载体和ATP酶抑制剂对汁囊吸收14C-蔗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产物运人汁囊积累的速率随着果实成熟和糖积累呈下降趋势。沿维管束到囊瓣皮再到汁囊的光合产物运输路径存在由高到低的糖梯度。其中,组织间运输态的14C放射性比活度的梯度随果实成熟和糖积累而加大,而静态的蔗糖梯度则趋缓,表明14C放射性比活度梯度的形成有利于后期糖积累。载体抑制剂PCMBS和ATP酶抑制剂DNP、EB、NO3-处理明显抑制了汁囊对14C-蔗糖的吸收。由此可见,糖在温州蜜柑果实汁囊中的运输存在一个需要载体并与ATP酶相偶联的主动运输过程。(本文来源于《张上隆果树学文选》期刊2006-05-01)

杨重军,张萍,郭玉海[6](2005)在《乙酰胆碱、LatA和FAA对萝卜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乙酰胆碱 (Ach)、微丝解聚剂 (LatA)和维管束固定剂 (FAA)处理萝卜的韧皮部 ,以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14 C 同化物从叶片中的输出量为指标 ,研究 3种药剂对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Ach可有效地促进14 C 同化物向肉质根的运输 ,而LatA和FAA处理则有效抑制14 C 同化物向肉质根的运输。(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陈俊伟,张上隆,张良诚,谢鸣,陶俊[7](2003)在《柑橘果实韧皮部后糖的运输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膨大期和完熟期的温州蜜柑宫川 (CitrusunshiuMarc .cv .Miyagawawase)果实为试材 ,研究了14C光合产物在果实内的运输分配动态 ,测定了果实各组织的蔗糖浓度 ,分析了载体和ATP酶抑制剂对汁囊吸收14C 蔗糖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合产物运入汁囊积累的速率随着果实成熟和糖积累呈下降趋势。沿维管束到囊瓣皮再到汁囊的光合产物运输路径存在由高到低的糖梯度。其中 ,组织间运输态的14C放射性比活度的梯度随果实成熟和糖积累而加大 ,而静态的蔗糖梯度则趋缓 ,表明14C放射性比活度梯度的形成有利于后期糖积累。载体抑制剂PCMBS和ATP酶抑制剂DNP、EB、NO3- 处理明显抑制了汁囊对14C 蔗糖的吸收。由此可见 ,糖在温州蜜柑果实汁囊中的运输存在一个需要载体并与ATP酶相偶联的主动运输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3年12期)

邹春琴,郭世伟,张福锁,杨志福[8](2002)在《氮素形态和韧皮部烫伤对玉米韧皮部铁运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在不同供铁条件下不同形态N和韧皮部烫伤对玉米苗期韧皮部Fe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韧皮部烫伤提高了玉米根系Fe的再利用,降低了初生叶中Fe的再利用,尤其在缺Fe条件下这种作用更明显,提高和降低的幅度更大。韧皮部烫伤还降低了伤流总量,增加了Fe的浓度。在供应铵态N的条件下,Fe的韧皮部运输比供应硝态N条件下有显着增加,Fe的再利用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卢善发,宋艳茹[9](1999)在《韧皮部运输和防御作用的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韧皮部是维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运输、信息传递、机械支持以及防御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建立了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韧皮部运输和防御功能特别是碳水化合物装载和卸出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克隆出一些特异基因,初步阐明了韧皮部装载的分子机制,取得可喜进展。本文综述了一些相关研究结果,并提出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植物学通报》期刊1999年02期)

刘新,葛才林,罗时石,张文献,马飞[10](1998)在《韧皮部同化物运输与木质部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标记法,将14C-糖和3H-水分别引入到棉茎韧皮部和木质部不同处理中,再用示踪动力学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测定、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同化物在韧皮部中运输时,必须有木质部水的参与,和木质部分离的韧皮部不能单独运输同化物,仅存在同化物和水分的扩散迁移。同化物在韧皮部中以液流形式运输,液流中的水主要来自木质部。同化物向韧皮部的装载,是不伴随水的主动装载过程。同化物在韧皮部中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浓度梯度,是推动同化物由源到库运输的动力来源之一,这与压力流学说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6期)

韧皮部后运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割试验所显示的现象根本不能说明"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所用教材,几十年来都用"环割试验"来说明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本文用试验举例的方式说明了"环割试验"是不足以证明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进行运输问题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韧皮部后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1].郭雪飞.两种糖积累型枣果实糖代谢及韧皮部运输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9

[2].程天转.环割试验说明不了“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中进行运输”的问题[J].农家参谋.2018

[3].章英才,苏伟东,景红霞,曹金霞.灵武长枣果实韧皮部后糖分运输生理特征研究[J].核农学报.2016

[4].严晓宇,叶萌,彭煜程,夏先福,赵敏.~(14)C同化物在黄柏韧皮部的运输速率测定[J].林业科技开发.2007

[5].张上隆.柑橘果实韧皮部后糖的运输生理机制研究[C].张上隆果树学文选.2006

[6].杨重军,张萍,郭玉海.乙酰胆碱、LatA和FAA对萝卜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5

[7].陈俊伟,张上隆,张良诚,谢鸣,陶俊.柑橘果实韧皮部后糖的运输生理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

[8].邹春琴,郭世伟,张福锁,杨志福.氮素形态和韧皮部烫伤对玉米韧皮部铁运输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

[9].卢善发,宋艳茹.韧皮部运输和防御作用的分子机理[J].植物学通报.1999

[10].刘新,葛才林,罗时石,张文献,马飞.韧皮部同化物运输与木质部的关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

论文知识图

可移动信号在病原物原初侵染组织和系统...1-1蔗糖在细胞质中的合成(司丽珍,2...1-1小叶脉中的装载过程(a-c)和整...淀粉的生物合成和水解6-P-G,6-磷酸葡萄...花器官涂布处理后14C-IAA在花生植株体内...覆膜(PFM)和对照(CK)土壤水势变化

标签:;  ;  ;  ;  ;  ;  ;  

韧皮部后运输论文_郭雪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