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棹忠夫论文-索尼

梅棹忠夫论文-索尼

导读:本文包含了梅棹忠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梅棹忠夫,内蒙古苏尼特左旗,游牧

梅棹忠夫论文文献综述

索尼[1](2017)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眼中的苏尼特左旗》一文中研究指出1944年春,善邻协会在张家口设立了西北研究所。于1944年9月研究所派遣一支以今西锦司为队长的调查队,经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锡林郭勒等地,就内蒙古牧畜生活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队走访了分散在草原上的蒙古牧民家,记录了当时牧民生活的原生姿态。梅棹忠夫作为调查队的一名成员,他的蒙古游牧生活的研究成为日本该领域研究的奠基。他在调查中留下的田野调查记录册,罗马字卡片,素描画本等的大量的资料都成为后人研究内蒙古的宝贵的资料。本论文,主要以梅棹忠夫的蒙古研究为中心,对1940年代的内蒙古苏尼特地区牧民生活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论文以序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组成。正文以四章组成。第一章家畜,蒙古族牧民主要养殖的五种家畜。牧民对家畜的利用方法以及自然灾害等对家畜带来的损失。第二章牧畜,蒙古族牧民持有的牧畜技术,家畜交配技术,去势,胚胎以及幼畜的成长。牧民对原野的利用,以移动的游牧生活保护原野生态。以及牧民生活对割草的问题等内容。第叁章牧民的衣食住,以牧民饮食生活为主,牧民饮食的两大体系肉食以及奶食,从挤奶开始到奶食品的制作进行一系列的阐述。第四章牧民以及汉民之间的经济来往,牧民对买卖的参与,汉民之间的接触。喇嘛庙对蒙古游牧生活的几项功能有哪些等内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6)

沈清清[2](2013)在《对梅棹忠夫的日本文化论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棹忠夫是战后日本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于1957年发表的论文《文明的生态史观》是战后的一篇经典日本文化论。研究梅棹忠夫的日本文化论对把握战后日本文化论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要研究梅棹的日本文化论,需要在其以“生态史观”为中心构建的“比较文明学”这一整体框架中进行全面把握。《文明的生态史观》只是梅棹日本文化论的导入部分,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围绕这一篇文章来展开。本文试图将“比较文明学”纳入视野,对梅棹的日本文化论做出全面研究。本文的目的是:在结合梅棹的生平、指出其学术研究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与梅棹日本文化论最紧密相关的着作,解读其构成与内容,分析其在日本文化的定位方面的问题。第一章结合梅棹的生平,点明其学术特征是将实地调查作为学问的支柱。第二章和第叁章就《文明的生态史观》《近代世界的日本文明——比较文明学序说——》《何为日本》叁本着作,在分析和解读梅棹日本文化论之主要内容的同时,指出其问题。《文明的生态史观》是梅棹日本文化论的起点和理论基础。梅棹将日本和西欧划分为欧亚大陆的第一地域,认为其特征是历史上存在过封建制,近代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并提出“生态史观”来主张日本和西欧的平行进化。但梅棹所勾画的世界构图标准混乱;同时梅棹从平行进化这一现象中提取出“生态史观”这一假说,却未从世界观和历史观角度加以实证,就拿来证明平行进化现象的合理性,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近代世界的日本文明》是梅棹日本文化论的展开。在这本书中梅棹构建出“比较文明学”的理论框架,为日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比较文明学”试图通过对社会现象和史料的横向比较来提取文明的规律,并且时时以日本为中心展开,颇有新意。然而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生态史观”在此仍旧没有得到验证,“比较文明学”仍旧在“第一地域”对“第二地域”的世界认识上展开。《何为日本》是梅棹在以上的框架中,对日本文明及其形成过程所做的集中论述。他强调日本“近世”与“近代”之间的连续性,主张日本近代化的独立性,但有过度抹杀异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之嫌。总的来说,梅棹对日本文化的把握存在以下叁个特征。一、在与不同文明——尤其是亚洲落后地区——的比较中论述日本。二、多用类推手法来完成理论架构。梅棹的学术研究从动物学、生态学出发,善于运用自然科学理论来类推文明现象。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在“生态史观”被提出的1957年,日本正处于经济的起飞期。当时的日本文化论多从近代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色彩较浓。梅棹的提出“生态史观”及“平行进化”论与此不同,对日本的现实情况做出了高度评价。这种论述大大增长了民众的自信,理所当然受到政府、财界的欢迎。此后,“梅棹日本文化论”在政府、财界的支持下,向世界持续宣传在“生态史观”基础上构筑的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形象,梅棹本人也作为智囊在文化行政上发挥了重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梅棹的日本文化论当时虽然在恢复民众信心上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在日本随后的历史中,却因为其强烈肯定本国文化的性质,容易成为日本民族主义者的工具,而在结果上助长了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气焰,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04)

郑立群[3](2012)在《解读梅棹忠夫“日本文明的77个关键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故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京都帝国大学理学博士,致力于对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梅棹忠夫先生倾力兴建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收集了世界各民族劳动、生活、文化等各方面文化人类学的物品,为世界人民展示了一副逼真的民族画面。(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2年10期)

张颖夫,田冬梅[4](2011)在《牧口常叁郎与梅棹忠夫之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与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日本工业化之始,牧口常叁郎提出地球是人类的教育者和幸福之源,人类应与自然共享幸福。工业化成功之时,梅棹忠夫又提出"文明的生态史观",强调地理环境与传统文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反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普适性。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最终解决气候与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张传琳[5](2010)在《再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着名学者梅棹忠夫博士在上世纪中叶所着《文明的生态史观》一书,为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角度,曾在日本科学界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学者把生态地理作为决定性因素去研究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此文,在介绍这一理论主要内容的同时,能够让更多读者从一定角度理性认识它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避免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掉入"环境决定论"的陷阱。(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张子良[6](2008)在《评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棹忠夫,日本着名的民族学、生态学家,1957年他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本文评述了这一文章的缘起、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以及笔者对该文的一些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08年18期)

杨宁一,郑丽平[7](2005)在《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着名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的“文明的生态史观”影响巨大,为认识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加以检证,“文明的生态史观”存在许多漏洞,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不能成立,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日本文化论也具有过分拔高日本文化的倾向,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05年08期)

岳思政[8](1997)在《生态学的比较文明论——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学的比较文明论——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述评岳思政梅棹忠夫是日本当代文明论学者,他在《文明的生态史观》中开创了生态学的比较文明研究,并获了国际性声誉。《文明的生态史观》是一部文集,收入了作者五、六十年代的11篇文章。文章按照写作先后并参照发...(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1997年01期)

王子今[9](1988)在《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棹忠夫所着的《文明的生态史观》书,1967年由日本中央公论社初次发行,至1980年已发行29版。梅棹忠夫博士是日本着名的民族学家、生态学家。他直接利用在世界各地进行民族学考察的收获,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梅棹忠夫把世界划分为第一地(本文来源于《党校科研信息》期刊1988年17期)

梅棹忠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梅棹忠夫是战后日本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于1957年发表的论文《文明的生态史观》是战后的一篇经典日本文化论。研究梅棹忠夫的日本文化论对把握战后日本文化论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要研究梅棹的日本文化论,需要在其以“生态史观”为中心构建的“比较文明学”这一整体框架中进行全面把握。《文明的生态史观》只是梅棹日本文化论的导入部分,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围绕这一篇文章来展开。本文试图将“比较文明学”纳入视野,对梅棹的日本文化论做出全面研究。本文的目的是:在结合梅棹的生平、指出其学术研究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与梅棹日本文化论最紧密相关的着作,解读其构成与内容,分析其在日本文化的定位方面的问题。第一章结合梅棹的生平,点明其学术特征是将实地调查作为学问的支柱。第二章和第叁章就《文明的生态史观》《近代世界的日本文明——比较文明学序说——》《何为日本》叁本着作,在分析和解读梅棹日本文化论之主要内容的同时,指出其问题。《文明的生态史观》是梅棹日本文化论的起点和理论基础。梅棹将日本和西欧划分为欧亚大陆的第一地域,认为其特征是历史上存在过封建制,近代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并提出“生态史观”来主张日本和西欧的平行进化。但梅棹所勾画的世界构图标准混乱;同时梅棹从平行进化这一现象中提取出“生态史观”这一假说,却未从世界观和历史观角度加以实证,就拿来证明平行进化现象的合理性,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近代世界的日本文明》是梅棹日本文化论的展开。在这本书中梅棹构建出“比较文明学”的理论框架,为日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比较文明学”试图通过对社会现象和史料的横向比较来提取文明的规律,并且时时以日本为中心展开,颇有新意。然而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生态史观”在此仍旧没有得到验证,“比较文明学”仍旧在“第一地域”对“第二地域”的世界认识上展开。《何为日本》是梅棹在以上的框架中,对日本文明及其形成过程所做的集中论述。他强调日本“近世”与“近代”之间的连续性,主张日本近代化的独立性,但有过度抹杀异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之嫌。总的来说,梅棹对日本文化的把握存在以下叁个特征。一、在与不同文明——尤其是亚洲落后地区——的比较中论述日本。二、多用类推手法来完成理论架构。梅棹的学术研究从动物学、生态学出发,善于运用自然科学理论来类推文明现象。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在“生态史观”被提出的1957年,日本正处于经济的起飞期。当时的日本文化论多从近代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色彩较浓。梅棹的提出“生态史观”及“平行进化”论与此不同,对日本的现实情况做出了高度评价。这种论述大大增长了民众的自信,理所当然受到政府、财界的欢迎。此后,“梅棹日本文化论”在政府、财界的支持下,向世界持续宣传在“生态史观”基础上构筑的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形象,梅棹本人也作为智囊在文化行政上发挥了重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梅棹的日本文化论当时虽然在恢复民众信心上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在日本随后的历史中,却因为其强烈肯定本国文化的性质,容易成为日本民族主义者的工具,而在结果上助长了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气焰,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梅棹忠夫论文参考文献

[1].索尼.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眼中的苏尼特左旗[D].内蒙古大学.2017

[2].沈清清.对梅棹忠夫的日本文化论的考察[D].南京大学.2013

[3].郑立群.解读梅棹忠夫“日本文明的77个关键词”[J].青春岁月.2012

[4].张颖夫,田冬梅.牧口常叁郎与梅棹忠夫之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

[5].张传琳.再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陇东学院学报.2010

[6].张子良.评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J].中国科技信息.2008

[7].杨宁一,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2005

[8].岳思政.生态学的比较文明论——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1997

[9].王子今.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J].党校科研信息.1988

标签:;  ;  ;  

梅棹忠夫论文-索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