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分级评价论文_赵梦珠

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分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耕地,评价,地力,肥力,土壤,地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

耕地分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珠[1](2019)在《耕地多功能视角下都市区永久基本农田综合评价及分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永久基本农田(简称“永农”)保护制度是当前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依然有大量连片的优质耕地被占用,未真正落实永农保护的“刚性”和“永久性”。随着人们需求结构的升级,都市区耕地多功能复合利用价值日益凸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永农保护的“刚性”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复合利用之间冲突加剧,永农保护“弹性不足”。因此,从耕地多功能视角,探索永农综合评价及分级体系和技术方法,对于落实优质耕地的永久性保护,实现耕地的多功能复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聚焦于永农保护底线要求及都市区居民耕地多功能需求,构建耕地生产-生态-景观文化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传统土地利用数据和POI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分析等手段,综合评价永农多功能价值。按照“优质集中、供需平衡”原则,以永农多功能综合评价结果为基础,从永农保护底线规模、连片性等角度构建分级体系,将其分为永农保护底线区、永农保护重点区及永农保护一般区。以杭州市为例,完成永农综合评价及分级的实证研究,提出差异化的分级管制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杭州市永农多功能区域分异特征显着:在耕地生产功能上,东北部平原区及中部河谷平原区较强,西南部丘陵岗背区较弱;在耕地生态功能上,西部天目山脉、南部千里岗山脉覆盖的低丘缓坡处相对较高,东北部平原区生态功能相对较低;在耕地景观文化功能上,城郊连片平原区及特色古村落、着名景区周边的连片耕地区较高。永农多功能强度与自然条件、区位密切相关,整体呈现东北强西南弱趋势,且生产功能与景观文化功能有一定的协同关系。(2)永农分级结果及差别化的管制建议如下:①永农保护底线区是永农保护的核心,是集农业生产、农村田园风貌、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耕地多功能价值属性的综合表征,主要为连片的生产经济田和景观传承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及中部河谷平原。在空间管制上,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建设用途管制制度,建议从规划源头落实对其永久性保护,不得随意通过规划调整其空间布局,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得占用或改变用途。②永农保护重点区主要为连片度较好的优质耕地,广泛分布在各区县,整体呈现由城镇周边的平原区向半山区蔓延趋势。③永农保护一般区主要为多功能价值相对较低、零散破碎的永农地块,以孤岛形态零散分布在西部山丘区的丘陵岗背地带。在空间管制上,永农保护重点区与永农保护一般区建议按照现有的永农保护要求,实施特殊保护。(3)以杭州市为实例的永农多功能综合评价及分级探索,对破解杭州市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永农保护刚性与弹性的矛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为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对丰富都市区耕地多功能复合利用与耕地保护底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袁磊,陈国平,罗宇[2](2017)在《中国西南典型山区县级耕地地力评价与分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客观掌握我国西南典型山区耕地地力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区域耕地的合理施肥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从影响耕地地力的土壤管理、立地条件、剖面与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4个方面筛选13个评价指标,随机采集2515个土壤样品,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引入基于Bootstrap算法的CART模型,并与模糊数学法相结合,构建地力综合指数模型对研究区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及分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地力分为6个等级。其中,叁级和四级耕地所占面积最大,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0.39%和23.13%,并且随着等级的升高,各等级耕地中的灌溉水田面积逐渐减少;空间分布上,各等级耕地在每个乡镇均有分布,但由于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质地等存在空间差异,每一等级的耕地在各个乡镇的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耕地地力呈现以河谷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衰减的趋势,且随着等级的升高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土地利用的受限性也逐渐增多。因此,建议一二叁级耕地在利用上注重科学施肥,加深熟化土层,四五六级耕地重点做好水土保持,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进坡改梯工程建设,部分坡度过大的耕地,可考虑退耕还林还草。评价结果对于解析我国西南相似区域内的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子、开展地力定向培育和农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17年06期)

费政军,陶慧芳,侯振安[3](2016)在《温泉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分级》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资源。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粮食的安全。本文根据新疆温泉县实际情况选取了10个指标作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确定了评价单元、拟合了隶属函数、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评价因素的组合权重,最后使用加法模型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对温泉县耕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在温泉县24 001.34 hm2耕地中,应用累积频率曲线法,将温泉县的耕地分为5个等级,一至五级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10.05%、21.29%、42.22%、22.97%和3.47%。温泉县耕地地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四、五级地主要受自然因素土壤质地构型差、理化性质不良和灌溉保障率低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6年34期)

谯显明,王祎[4](2016)在《基于GIS的华池县耕地生产力分级评价与属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和地貌类型分区图迭加形成评价单元,选取对研究区耕地生产力影响较大、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并且具有区域差异明显、时间序列上相对稳定特征的11个因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综合分析,将华池县耕地共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华池县总耕地面积为6.89万hm~2,其中二级、叁级、四级生产力耕地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19.1%、35.1%和28.9%,占总耕地的83.1%;一级生产力耕地和五级生产力耕地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5.8%和11.2%。其中高产田地土壤主要黑以垆土和淤积土为主,土壤质地构型以均质中壤和壤身中壤为主,地貌类型主要为川台地和塬地为主,灌溉保证率好,灌溉水质好,地势平坦,无明显障碍层,土壤理化性状良好,可耕性强,土壤肥力高;低产田地土壤以黄绵土为主,红土面积较少;地貌类型以北部高山丘陵区、南部丘陵区、子午岭丘陵区分布广,川台地和塬地面积较小;土壤质地构型以均质中壤为主,壤身轻壤和壤身中壤类含量较少。(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6年03期)

赵亮,韦学成,黄国椅,蒙凌璘,朱利泉[5](2013)在《喀斯特地貌区耕地地力评价与分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喀斯特地貌区耕地地力详情并掌握土壤肥力演变规律,该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为研究区域,借助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RS(remote sensing)技术,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实验室化验等方法获得耕地地力评价相关信息,包括N、P、K、有机质、pH值、成土母质、排灌能力、障碍因素、耕层厚度、质地等74项基本信息。以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为核心基础支撑,综合运用模糊评价、专家意见法、层次分析等方法和模型对耕地地力进行自动化、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德保县1~6级的耕地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8.80%、13.84%、20.29%、39.63%、16.83%、0.61%。在量化分级的基础之上,将此次评价数据与1980年进行的土壤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深入比较,比较发现:德保县的耕地地力总体水平上升;有机质、有效磷的含量水平明显上升;同时pH值趋于中性;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该结果为喀斯特地貌区的个性化施肥、土壤改良、农业生产决策、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等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谭志强[6](2012)在《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中下游耕地土壤肥力分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以不同大小水体围成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自然单元,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丰富的水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据地,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四湖流域是湖北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在湖北省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增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围湖造田,不合理灌溉等导致流域内土地涝渍化,土壤生产力下降等现象严重,成为阻碍四湖地区经济繁荣的瓶颈。因而,掌握该地区耕地肥力水平对于制定土地利用及改良方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中下游六个排区为研究对象,选择pH,速效养分、全量养分及微量元素等13个指标作为土壤肥力的评价因子。基于GIS技术,运用地统计模块的克里格插值对养分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隶属度,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值,最终将研究区域的耕地依其肥力高低分成六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根据四湖流域土壤实际肥力水平分别将pH分为6个等级,速效养分分为5个等级,全量分为4个等级,微量元素分为2个等级。从地统计半方差函数分析可以看出:pH、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态硼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插值结果显示整个四湖流域pH值以6.5-7.5为主,基本适宜作物生长。速效养分含量总体中等偏低,有机质和碱解氮以“缺乏”水平为主,耕地面积分别为3806.71km2和3928.26km2。速效磷含量介于5mg/kg-10mg/kg和速效钾含量介于50mg/kg-100mg/kg的耕地分布最广,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2.83%和60.34%。与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不同,全量氮、磷、钾在耕地中的含量以主要以“丰富”为主,分布面积分别为3171.40km2、2856.49km2和3281.74km2。整个四湖流域耕地土壤中微量元素达到“适宜”水平的极少,只有有效铜含量>0.2mg/kg的耕地3969.67km2,占全区的73.07%,其余各养分低于“适宜”水平的耕地面积均超过整个研究区域90%以上(2)四湖流域中下游耕地质量综合指数介于0.316和0.864之间,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我们将该区耕地划分为六个等级。从整个流域来看,一等地到六等地以总干渠为轴,沿西北—东南走向依次向两翼展开,相邻等级逐渐过渡。其中,以四等地和五等地分布面积最广,分别为1867.52km2和2009.90km2,占整个研究区域的29.66%和48.37%;叁等地(1149.38km2)及二等地(386.59km2)次之;一等地和六等地面积最小,合计不到统计区域的10%。六个排区中干北片和干南片耕地质量优于其他排区。前两个区一到叁等地累加面积分别为625.95km2和906.01km2,占到一到叁等地全部面积的99.23%。其余各区,洪湖片、螺山区和下南片缺失一等地、二等地和叁等地,下北片缺失—等地和二等地,叁等地只有11.88km2,占排区面积的3.33%。研究发现,长期的涝渍胁迫及流水的淋溶作用是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长期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不但增加土壤背景值,降低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还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本文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对四湖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及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2-04-01)

龙晓辉[7](2010)在《基于3S技术的东安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分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肥力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其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影响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土壤肥力指标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因子,也是进行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本论文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测定、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3S技术等研究方法和手段,揭示东安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弄清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自然因素评价方法对东安县耕地地力进行分等定级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安县的有机质含量处于高水平,均值为36.20g/kg,其中在30-40g/kg的占41.53%,高于40g/kg的占37.90%,低于20g/kg的占1.77%;全氮含量中等偏高水平,平均值为1.85g/kg,在2.0-3.0g/kg之间的占47.45%,高于3.0g/kg的占6.66%,低于1.0g/kg的占4.47%;碱解氮含量高水平,均值为189.5mg/kg,在150-200mg/kg间的占42.50%,高于200mg/kg的占44.22%,低于90mg/kg的占0.56%;全磷含量适宜水平,平均值为0.64g/kg,在0.45-0.85g/kg之间的占88.17%,高于1.0g/kg的占1.47%,低于0.45g/kg的占6.49%;有效磷的含量适宜水平,均值为19.7mg/kg,在10-20mg/kg间的占59.14%,高于30mg/kg的占8.09%,低于5mg/kg的占0.94%;全钾含量适宜水平,平均值为11.8g/kg,在12-18g/kg之间的占40.1%,高于25g/kg的占1%,低于12g/kg的占53.8%;速效钾的含量低水平,均值为86.3mg/kg,在50~120mg/kg间的占83.78%,高于200mg/kg的占1%,低于50mg/kg的占5.82%;缓效钾的含量低水平,均值为148.0mg/kg,在90~180mg/kg间的占81.98%,高于370mg/kg的占0.29%,低于90mg/kg的占2.37%。2.耕地有机质含量,NPK各养分含量,在不同的乡镇其含量分布面积是不一样的,有机质高含量>30g/kg的主要分布在森林公园、川岩乡等乡镇;全氮含量>2.0g/kg的主要分布在紫溪市镇、森林公园等乡镇;碱解氮含量>150mg/kg的,分布在森林公园、黄泥洞林场等乡镇;全磷含量>0.85g/kg的,分布在县原种场;有效磷含量>20mg/kg的,分布在县原种场、黄龙洞林场等乡镇;全钾含量小于18g/kg分布在井头圩镇、卢洪市镇等乡镇;速效钾含量小于120mg/kg的分布在井头圩镇、端桥铺镇等乡镇;缓效钾含量小于180mg/kg的,分布在井头圩镇、芦洪市镇等乡镇。3.根据耕地地力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建立了该县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地形部位、障碍因素、质地、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排水能力、灌溉能力、剖面构型、耕层厚度。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发现东安县耕地地力等级属中等水平,主要是叁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其中叁级地占9.8%,四级地占15.0%,五级地占24.9%。一级地主要分布在芦洪市镇、紫溪市镇和大庙口镇,二级地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六级地和七级地除了在县原种场和森林公园没有分布外,其他各乡镇均有分布。4.通过对东安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中的单项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县耕地地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缓效钾、耕层厚度和土壤质地,其次是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郑重,张凤荣,马富裕,周建伟,何帅[8](2010)在《基于棉花-水-盐生产函数的耕地盐碱化分级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棉花-水-盐生产函数,对绿洲灌区耕地盐碱化程度进行了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土壤临界电导率和可容忍电导率分别为6.8 dS/m和22.11 dS/m,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棉花全生育期平均值均低。根据棉花苗期耐盐性及相对产量可初步划分耕地盐碱化程度为6级,棉花适宜在土壤含盐量0.43%以下生长,把0~60 cm土壤剖面的盐分控制在0.29%~0.43%即可获得正常产量的85%。在合理的灌排措施下,把中度盐化的土壤改良至轻度是完全有可能的。(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黄吉[9](2001)在《GIS支持下的区域耕地分级评价研究——以闽侯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的耕地分级评价研究,目的是揭示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及分布,其对当地政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耕地开发利用、农田基本建设以及耕地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闽侯县为例,在对该县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和分析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在全县选取367个代表性样区。通过实地调查、室内农化分析和查阅资料,将包括土壤属性、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内的22个因子作为参评因子,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主导评价因子。依照理论和闽侯县现实情况分析,确定了有机质、CEC、坡度等8个因子为闽侯县耕地分级评价的主导评价因子,并根据多元回归方程求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分级指标和指数。在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的支持下建立各评价因子及评价单元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以动态聚类法建立耕地分级评价的数学模型,对闽侯县耕地进行分级评价,并且确定该县耕地的主要限制类型。 研究结果表明:闽侯县68.01%的耕地为二、叁等地,一等地仅占31.99%,说明闽侯县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总体质量较低。全县耕地主要限制型为砂限制型、粘限制型、渍限制型、冷限制型、瘦限制型,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5.04%、12.58%、6.14%、12.17%、15.27%。因此,综合治理二、叁等地,消除耕地主要障碍因素,建立高产稳产农田,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是该县的重要任务。 闽侯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主要有社会政策措施和经济技术措施,如耕地保护政策、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用养结合等。(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1-05-01)

郑新奇,闫弘文[10](1999)在《耕地资源分级评价──以山东省长清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区域综合性和差异性的特点.采用特尔斐法等方法选择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和区位3个主因素24个因子.建立耕地资源分级评价的指标体系.测算它们的权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图形和属性数据、输出评价结果。对长清县耕地资源进行了分级评价。(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1999年02期)

耕地分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客观掌握我国西南典型山区耕地地力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区域耕地的合理施肥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从影响耕地地力的土壤管理、立地条件、剖面与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4个方面筛选13个评价指标,随机采集2515个土壤样品,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引入基于Bootstrap算法的CART模型,并与模糊数学法相结合,构建地力综合指数模型对研究区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及分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地力分为6个等级。其中,叁级和四级耕地所占面积最大,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0.39%和23.13%,并且随着等级的升高,各等级耕地中的灌溉水田面积逐渐减少;空间分布上,各等级耕地在每个乡镇均有分布,但由于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质地等存在空间差异,每一等级的耕地在各个乡镇的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耕地地力呈现以河谷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衰减的趋势,且随着等级的升高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土地利用的受限性也逐渐增多。因此,建议一二叁级耕地在利用上注重科学施肥,加深熟化土层,四五六级耕地重点做好水土保持,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进坡改梯工程建设,部分坡度过大的耕地,可考虑退耕还林还草。评价结果对于解析我国西南相似区域内的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子、开展地力定向培育和农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分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赵梦珠.耕地多功能视角下都市区永久基本农田综合评价及分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袁磊,陈国平,罗宇.中国西南典型山区县级耕地地力评价与分级[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

[3].费政军,陶慧芳,侯振安.温泉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分级[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

[4].谯显明,王祎.基于GIS的华池县耕地生产力分级评价与属性分析[J].土壤与作物.2016

[5].赵亮,韦学成,黄国椅,蒙凌璘,朱利泉.喀斯特地貌区耕地地力评价与分级[J].农业工程学报.2013

[6].谭志强.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中下游耕地土壤肥力分级评价研究[D].长江大学.2012

[7].龙晓辉.基于3S技术的东安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分级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0

[8].郑重,张凤荣,马富裕,周建伟,何帅.基于棉花-水-盐生产函数的耕地盐碱化分级与评价[J].灌溉排水学报.2010

[9].黄吉.GIS支持下的区域耕地分级评价研究——以闽侯县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01

[10].郑新奇,闫弘文.耕地资源分级评价──以山东省长清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

论文知识图

水源区农耕地适宜性评价分级图密云县耕地整理潜力分级2.2耕地产出率...德保县地理位置图耕地等级评价图-31998年——2004年庄河市耕地总量变化...一23农五师耕地质量综合等级图

标签:;  ;  ;  ;  ;  ;  ;  

耕地分级评价论文_赵梦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