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山大学论文_刘立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立中山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山大学,建筑,校区,手法,现代建筑,通志,体育竞赛。

国立中山大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立欣[1](2018)在《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筑及整体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原国立中山大学(后复名为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创办至今,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分别是国立广东大学时期(1924至1933年)、石牌新校时期(1933至1937年)、抗战时期(1937至1945年)、新时期(1945年至今)。石牌新校时期是原国立中山大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其发展基础。1932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决定在广州石牌地区建设原国立中山大学,规划(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陈海峰,梁凯庆[2](2018)在《“原真性”的“原”与“真”之辩证关系探讨——以原国立中山大学旧体育馆保护修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真性",是文物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原则,传统对"原"与"真"的理解,是"和"、"而且"的并列关系。该文认为:"原"与"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试图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探讨"原"与"真"的辩证关系,以国立中山大学旧址体育馆保护修缮工程为例研究如何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两者的"度"而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对两者间的矛盾进行调和、权衡与取舍。(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8年02期)

曹伟,何倩婷[3](2018)在《云山珠水,碧瓦朱甍,融贯中西,筑汇古今——承原国立中山大学衣钵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园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理工大学坐落于美丽的花城广州,是国家第一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之一,有60多年的建校历史。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建校以来的几轮修建使新旧建筑并存、中西文化兼容、人与自然有机融合成为该校园鲜明的特色,充分利用了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以及结合原生的风土人情,规划出中国式山水风格的校园。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园规划以及建筑特点,能为以后的校园建设与环境相辅相成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2期)

王琳[4](2017)在《国立中山大学的校园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国立中山大学创立于1924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建立了它"独特的研究风气和学术价值~((1)(p530))",成为当时国内最着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中山大学以为国民党培养革命骨干为宗旨,而实际上突破了政治的限制,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各类有用人才,甚至一度成为学生进步运动的大本营。学校管理者、大学教师和在校学生,站在其各自立场,共同创造了中山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曾荣[5](2016)在《民国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的创设与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1932年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一改政府官方主导省志编修的历史格局,借助中山大学优势教学资源,通过志料征访、篇目制定与体例调适等举措,开启了近代中国大学修志的先河。通志馆同人朱希祖与温廷敬因修志理念分歧产生体例之争,随之而来的人事变故使得通志馆的运作波澜起伏。校长兼馆长邹鲁倡导编纂适应时代的省志,开创性地将学术研究纳入修志实践,推动了志书的编纂进程,促进了编纂方法与修志理念的革新。民国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创设与运作的曲折历程,反映了社会剧变背景下修志理念、学术思想与人事关系等的交织纠葛,折射出近代方志转型的复杂历史真相。(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志》期刊2016年06期)

陈日辉[6](2016)在《国立中山大学校友对台湾建筑学科发展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二战后日本战败、国民党政府由大陆迁台、美国援助台湾等近代历史事件为背景,考察建筑学科在上述背景下由岭南传播台湾的学科发展进程,以承载该学科传播事件的岭南国立中山大学赴台的校友吴梅兴、彭佐治、王济昌、贺陈词、胡兆辉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对比分析等方法,整理其从受建筑教育起到逝世期间,按建筑教育、建筑设计、都市计划叁方面分类的思想、着作、作品、事迹及贡献。本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上述研究史料的整理,或可作为岭南现代建筑谱系的补充;另一方面则通过回溯传播的源头,勾勒在台湾日显模糊的“大陆”概念下“岭南”的面貌。在史料整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研究对象对一系列学科事件:台湾建筑引入现代主义、台湾战后大陆建筑教育体系的引入、与岭南现代建筑同源的建筑设计实践、对台湾都市计划发展可能的影响,提供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试图还原微妙复杂的历史进程。(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5)

蔡文俊[7](2015)在《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建筑手法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是着名建筑师林克明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设计的一幢教学建筑,现为华南理工大学12号楼,并以"凤山雅筑"之名入选华园十景。法学院设计之时恰逢岭南地区掀起"中国固有式建筑"的热潮,故该建筑的设计思路基本与"中国固有式"相吻合。建筑师在赋予法学院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也注重运用经济性和合理性更高的现代主义手法,并将一些西方古典手法融入其中,使得法学院成为原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中的翘楚。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法学院的平面布置,立面特点以及外观设计等,对法学院的建筑风格进行深层剖析。(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5年05期)

张异响[8](2015)在《林克明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与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设计法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克明是岭南近现代建筑史上一位重要的建筑师,其长达半个世纪的建筑实践中,呈现出“中”而“西”的创作特点。他擅长于在政府工程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摹本进行创作,又设计出了一批极具现代风格与个人意识的新建筑。其建筑实践在两种相对独立的创作脉络之间徘徊,折射出林克明建筑创作背后个人职业素养的追求与历史环境的投射。本论文的写作以两所大学建筑为代表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收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对建筑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建筑设计法的分析,揭示林克明个人创作中两条发展脉络之间的联系,明确其建筑创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章界定了研究的对象。阐述现有相关学术研究的状况以及论文选题的意义,并针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作出说明。义,并针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作出说明。第二、叁章为研究对象概要,包括建筑案例的基本信息和建筑师个人的知识来源研究。为余下章节的深入讨论提供材料。论文第四章为设计法比较研究,以两种方式进行。第一部分根据建筑师接受的学院派建筑设计教育,逐步讨论其在两所大学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对差异的讨论归纳出其差异的原因,对相似性的讨论则分析出其设计方法的连续性。第二部分讨论林克明所受到的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影响,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影响的表征。第五章是对林克明建筑实践的中“中”、“西”两条脉络的解读,从历史的角度对两条脉络进行梳理分析并得出结论。林克明能够成为岭南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员,不可否认有其自身修养与历史机遇的双重影响。其敏锐的观察力体现在对设计需求的判断上,其设计准确地诠释了不同需求下的时代精神,游刃于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之间,其个人创作与思想成为岭南近现代建筑发展的风向标。(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9)

李静波[9](2014)在《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体育思想与实践及其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体育教育史的视角,对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体育思想及体育实践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方法,挖掘和整理了有关资料。研究认为:受孙中山、邹鲁等体育思想的影响,国立中山大学明确了体育思想,建立了体育委员会,设立了必修体育课,规范了考试制度,形成了体育传统和特色。学校竞赛成绩突出,许多运动员参加远东运动会、柏林奥运会,创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体育史上的许多奇迹和辉煌,体现了体育的教育价值,国立中山大学的体育有很大的成就和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赵一澐[10](2014)在《“天为之因”与“人为之因”——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建筑设计案例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的设计和建造,是建筑师郑校之将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也即"人为之因"与"天为之因"相融合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文通过设计阶段的门廊、屋顶和阳台叁部分的草图与建成后实物的对照分析,试图解读郑校之先生是如何受到时代的影响和启发,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找寻平衡,并最终由此突破的创作过程。郑校之在文学院设计中没有简单采用"民族固有样式"的方法,而是通过从现代建筑要义中抽取适合地域气候特征的实用做法,并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出一座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和东西方文化精神的文学殿堂。(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4年02期)

国立中山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原真性",是文物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原则,传统对"原"与"真"的理解,是"和"、"而且"的并列关系。该文认为:"原"与"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试图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探讨"原"与"真"的辩证关系,以国立中山大学旧址体育馆保护修缮工程为例研究如何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两者的"度"而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对两者间的矛盾进行调和、权衡与取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立中山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立欣.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筑及整体布局研究[J].广东科技.2018

[2].陈海峰,梁凯庆.“原真性”的“原”与“真”之辩证关系探讨——以原国立中山大学旧体育馆保护修缮为例[J].华中建筑.2018

[3].曹伟,何倩婷.云山珠水,碧瓦朱甍,融贯中西,筑汇古今——承原国立中山大学衣钵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园赏析[J].中外建筑.2018

[4].王琳.国立中山大学的校园文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5].曾荣.民国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的创设与运作[J].中国地方志.2016

[6].陈日辉.国立中山大学校友对台湾建筑学科发展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蔡文俊.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建筑手法剖析[J].南方建筑.2015

[8].张异响.林克明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与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设计法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9].李静波.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体育思想与实践及其评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

[10].赵一澐.“天为之因”与“人为之因”——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建筑设计案例剖析[J].南方建筑.2014

论文知识图

:开平立园泮立楼镁基块体非晶合金作为模具材料实现压...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管材液压胀形...“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国立中山大学1930年总平面规划...“国立中山大学·人类学部”印...

标签:;  ;  ;  ;  ;  ;  ;  

国立中山大学论文_刘立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