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换函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函数,土壤,硅藻,入渗,盐度,曲线,特征。
转换函数论文文献综述
安乐生,赵宽,李明[1](2019)在《表征全吸力范围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评估及其转换函数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饱和土壤水力性质数据库(UNSODA)中选取的从砂土到黏土共256个土壤样本,系统性地评价了表征全吸力范围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LIAO模型)的适用性,并构建和验证了预测LIAO模型参数的土壤转换函数(PTFs)。结果表明:(1)与传统的van Genuchten模型(仅适用于描述毛管水运动)相比,LIAO模型对不同质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预测精度更高,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了约45%;(2)LIAO模型参数与土壤基本性质(如砂粒、粉粒、黏粒、有机质含量和容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参数θs与容重的相关性(r=-0.783,P<0.01)最强,而其余参数与粉粒的相关程度最高;(3)基于逐步回归方法构建的PTFs能够解释LIAO模型参数总变异的31%~65%,其中对θs的预测精度最高,经双交叉验证表明PTFs稳定性较好。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水文模型提供参数支持。(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韩端锋,崔婷,昝英飞,袁利毫,丁松[2](2019)在《基于两种转换函数的真实波浪参数的统计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wav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groups of sampled ocean data with different significant wave heights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two transformation functions estimated by non-parametric and parametric methods. The marginal wave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 and the joint density of wave properties have been calculated using the two transformations, with the results and accuracy of both transformations presented here. The two transformations deviate slightly between each other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rest and trough height marginal wave distributions, as well as the joint densities of wave amplitude with other wave properties. The transformation method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wave crest and trough height distributions are shown to provide good agreement with real ocean data. Our work will help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transformation procedure for the prediction of extreme values.(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期刊2019年03期)
徐斌,陈敏,吴诗勇,王承涛,张爱梅[3](2019)在《硅藻转换函数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简述了硅藻转换函数建立过程及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等基础理论,同时回顾了国内外近几十年硅藻转换函数的应用。国外转换函数的应用已较为成熟,目前国内硅藻转换函数在湖泊中应用较为深入,部分区域湖泊的总磷、盐度数据库已建立。在海洋和河口区中应用尚显单薄,环境数据库均未建立。今后研究方向为完善各地区环境数据库,为后续古环境定量研究打好基础。(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黎明扬,刘廷玺,罗艳云,段利民,张俊怡[4](2019)在《半干旱草原型流域土壤入渗过程及转换函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究半干旱草原砂质草甸地土壤入渗过程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厚栗黄土、草甸沼泽土、草原风沙土、石灰性草甸土、淡黑土等5种土壤类型下设置38个土壤入渗试验点以及62个土壤生态调查点,测定了各点位土壤的粒径、容重、有机质、含水率、地下生物量等理化特征。使用Green-Ampt、Philip、Kostiacov、Horton、Mezencev及USDA-NRCS等6种入渗模型模拟入渗过程,结果显示Horton和USDA-NRCS模型模拟效果最好,Adj-R~2分别为0.975和0.911,并利用模拟效果最好的Horton模型计算稳定入渗率,对土壤入渗特性和入渗影响要素进行了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土壤转换函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研究区的土壤稳定入渗率进行了1 km×1 km精度的面尺度拓展。研究表明,半干旱草原型流域的土壤入渗主要受到土壤物理属性与外界环境两种要素的影响,使用相关性显着的影响要素建立的土壤转换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半干旱草原型流域的土壤入渗特征值,在小流域尺度上使用土壤转换函数的预测效果相较入渗模型的面尺度拓展更加精细。(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徐斌,陈敏,吴诗勇,周国华,王承涛[5](2019)在《闽江口硅藻-盐度转换函数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河口区古环境屈指可数,闽江口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闽江口建立硅藻-盐度转换函数,为今后研究闽江口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在对闽江口表层沉积硅藻进行CCA分析后,结果表明盐度对硅藻属种变化具有最大解释量,并在研究区划分出4个区,Ⅰ区硅藻分布受河口外沿岸水体影响;Ⅱ区硅藻分布受潮汐上溯海水入侵影响;Ⅲ区硅藻分布受到潮汐与径流共同影响;Ⅳ区硅藻分布主要受径流影响。通过剔除异常站位及模型比选等手段确定最优硅藻-盐度转换函数为WA-PLS模型下Component 5模型,转换函数关系式为S拟=0. 25+1. 007S实,并以2. 76的平均误差作为补偿提升转换函数精度。(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斌[6](2018)在《闽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硅藻—盐度转换函数建立及古盐度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闽江口表层沉积样品中硅藻进行了分析,将表层硅藻数据与环境数据进行了合理排序,分析了闽江口表层硅藻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研究区内表层硅藻数据建立硅藻—盐度转换函数,并用该转换函数恢复了研究区钻孔沉积样品古盐度。同时,结合研究区内地层划分以及钻孔硅藻组合特征等,分析了闽江口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及海侵历史。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排序分析得出表层硅藻划分为4个硅藻组合带,其中包括2个亚带。Ⅰ带受近岸海水影响明显;Ⅱ带受水深控制,并受较强的潮汐作用影响;21带受潮汐和闽江径流共同影响;Ⅲ2带受潮汐和闽江径流共同作用,但水动力作用更强。2.通过删除MJ1站位以及MJ3站位中淡水种,在WA-PLS模型下建立函数,得出WA-PLS模型中Component 5模型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R2=0.98851)和最小的均方根误差(RMSE=0.63794),最大偏差仅为2.0631,确定Component 5模型为最优转换函数。3.根据硅藻—盐度转换函数重建了闽江口 3个钻孔盐度值。结果表明:DZK001钻孔重建盐度值范围为2.80~8.39,介于淡咸水至微咸水之间;DZK003钻孔重建盐度值范围为0~9.65,介于淡水至微咸水之间;DZK014钻孔重建盐度值范围为0-6.55,介于淡水至微咸水之间。4.闽江口揭露地层为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上更新统沉积物由灰色卵石层、淤泥和淤泥质土组成,其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为20m~30m,此层主要表现为海相沉积,淤泥厚度沿河口区逐渐增大;下全新统沉积物由深灰色淤泥及淤泥质土组成,此层沉积厚度变化范围为5m~20m,河口上游由海相沉积逐渐转为陆相沉积,河口区主要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中全新世时期主要沉积淤泥及砂,整体沉积厚度变化较小,变化范围大致为3m~7m,河口上游表现为陆相沉积,河口区为海相沉积;晚全新世时期沉积灰色淤泥和灰黄色细砂及杂填土,沉积厚度变化不均,主要表现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沉积厚度变化。5.该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主要发生了 3次海侵作用:第一次海侵发生于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此次海侵为“福州海侵”;直到早全新世初期,发生了第二次海侵;第叁次海侵发生于中全新世时期,此次海侵为“长乐海侵”。(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4)
庄洁[7](2018)在《浙西低丘红壤水分特征曲线转换函数的构建与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于浙江中西部、江西大部和湖南中东部地区的低丘红壤,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木和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由于降雨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南方红壤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干旱问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开源节流,加强红壤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是实现红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红壤水分性质及其运移规律则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在土壤水分运移的研究中,描述土壤基质势与含水量之间关系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必需的水力学参数。由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室内或田间测定工作量大、周期长且成本较高,大面积实地测定不切实际。本文以浙江省西部低丘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红壤持水特征数据的测定,对不同母质发育程度、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地形位置、不同侵蚀程度下的红壤持水性质进行了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红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模型。再基于红壤基本理化性质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参数的预测方法(土壤转换函数)。为低丘红壤水分性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传统的趋势线方法对红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趋势线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多项式、线性、指数、对数。在四种常见的趋势线形式中,多项式形式对红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精度最高。(2)用两种国际通用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对红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拟合精度均高于多项式趋势线。其中,van Genuchten模型的精度优于Mckee and Bumb模型,拟合出的曲线形态符合红壤的释水特点,且模型中的四个参数均有实际物理意义。(3)不同母质发育程度、地形位置、侵蚀程度、耕作方式的红壤水分特征曲线形态存在差异,这与红壤的结构组成、容重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有关。不同发育程度对红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主要是在高吸力段,发育程度高的土壤风化彻底,细孔隙发育良好,对水的吸附力强,高吸力段土壤持水曲线走势平缓,单位吸力变化引起的含水量变化较小。地形位置不同对红壤持水特征造成影响,从坡顶向坡底由于粉砂粒含量递增、土壤结构性变差,导致土壤持水量降低。不同土层深度的红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较小。侵蚀红壤经过复垦后,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结构恢复,土壤持水性能得到改善,改善程度与复垦时间成正比。水耕和旱作两种耕作方式均使得红壤持水性提高,水耕红壤经人工培肥后,粉粒含量增加,低吸力段持水能力较强;而旱地粘粒含量较高,细小孔隙发育较好,在高吸力段持水能力较强。(4)基于红壤基本理化性质数据,采用线形(多元逐步回归)和非线性(BP神经网络)的拟合方法对所建立的红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中的四个参数——饱和含水量(θ_s)、残余含水量(θ_r)、与进气值有关的参数(lgα)、与曲线形状有关的参数(lgn)分别建立土壤转换函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对θ_s的建模的R~2达0.96,高于多元逐步回归的0.76,验证精度与多元逐步回归相当。BP人工神经网络对θ_r和lgα的建模精度与多元逐步回归相当,而验证时的绝对平均误差MAE和均方根RMSE均小于多元逐步回归,验证精度优于多元逐步回归。BP人工神经网络对lgn的建模与验证精度均优于多元逐步回归。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建立低丘红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预测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精度上略胜一筹。(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叶云雪,邹维列,袁斐,刘家国[8](2018)在《基于土壤转换函数(PTF)预测不同初始孔隙比土的土–水特征曲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预测van Genuchten(VG)模型参数n的一个土壤转换函数(pedotransfer function, PTF),该函数是一个非线性回归方程,结合VG模型参数?与初始孔隙比e0的回归方程,来预测不同初始孔隙比土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n和?回归方程中的拟合参数(a,b和A,B)只需通过3组常规的SWCC试验数据即可校正。将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校正拟合参数(a,b和A,B),另一部分用于验证基于PTF预测SWCC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PTF所预测得SWCC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TF只需引入一个预测变量即初始孔隙比e0;它不仅适用于变形土,也适用于非变形土。(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林凡[9](2018)在《光电转换函数的分类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摄像机摄入影像的电路是线性的,但由于电子线路和带宽的限制,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非线性函数来反映线性的输入输出特性,这就产生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OETF曲线。本文将主要研究和探讨广电行业如何选择合适的OETF曲线,RAW、Log、HDR、Gamma不同名称背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种参数的改变对于最后图像效果的影响等问题。(本文来源于《有线电视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聂妍,范廷恩,王宗俊,张雨晴,刘向南[10](2017)在《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数据是一个空间变化关系的数据载体,反映了地质体空间的变化特征。在已知地震数据的前提下,如何发现地质储层空间变化规律是石油精细储层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通过模型测试及实际应用分析,基于地震属性差异方法计算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建立的地质孔隙度模型精度较高,其稳定性也较好。该方法作为地震信息驱动的确定性建模方法的核心,有效应用该转换函数可以更精确进行油气资源的储层表征,对地质建模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转换函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wav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groups of sampled ocean data with different significant wave heights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two transformation functions estimated by non-parametric and parametric methods. The marginal wave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 and the joint density of wave properties have been calculated using the two transformations, with the results and accuracy of both transformations presented here. The two transformations deviate slightly between each other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rest and trough height marginal wave distributions, as well as the joint densities of wave amplitude with other wave properties. The transformation method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wave crest and trough height distributions are shown to provide good agreement with real ocean data. Our work will help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transformation procedure for the prediction of extreme value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换函数论文参考文献
[1].安乐生,赵宽,李明.表征全吸力范围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评估及其转换函数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2019
[2].韩端锋,崔婷,昝英飞,袁利毫,丁松.基于两种转换函数的真实波浪参数的统计分析(英文)[J].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Application.2019
[3].徐斌,陈敏,吴诗勇,王承涛,张爱梅.硅藻转换函数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9
[4].黎明扬,刘廷玺,罗艳云,段利民,张俊怡.半干旱草原型流域土壤入渗过程及转换函数研究[J].水利学报.2019
[5].徐斌,陈敏,吴诗勇,周国华,王承涛.闽江口硅藻-盐度转换函数建立[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9
[6].徐斌.闽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硅藻—盐度转换函数建立及古盐度重建[D].安徽理工大学.2018
[7].庄洁.浙西低丘红壤水分特征曲线转换函数的构建与评估[D].上海师范大学.2018
[8].叶云雪,邹维列,袁斐,刘家国.基于土壤转换函数(PTF)预测不同初始孔隙比土的土–水特征曲线[J].岩土工程学报.2018
[9].林凡.光电转换函数的分类和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2018
[10].聂妍,范廷恩,王宗俊,张雨晴,刘向南.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