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关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哲思论文

王磊:关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哲思论文

摘要:“存在”是海德格尔穷尽一生所追问的问题,他的存在主义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一书之中。与西方传统哲学相比,他区分了“存在”和“存在者”,并认为人即“此在”是存在的根本,将“此在”从沉沦中解救出来的方式就是“畏”和“死”。海德格尔将解释现象学作为自己的哲学方法,提出“面向人本身”的命题,并以诗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最终使思想得以还乡。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存在主义;诗意的思维

“存在”是一个被哲学家追问了上千年的问题,从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存在”范畴,到亚里士多德将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作为存在的存在”,至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上帝的存在”,再到黑格尔存在论的“思之所思”,最后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主义,并由萨特将其发扬光大。可以说,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撼动了西方千百年来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基础,为人类重新理解“自己与世界”开拓了全新而广阔的视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成为人类思想史天空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至今熠熠生辉。

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内涵

“存在”是海德格尔穷尽一生所追问的问题,亦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他的存在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美国哲学家斯坦纳认为:“撇开历史和个人的情况不谈,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1

1.“存在”和“存在者”

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存在相比,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和“存在者”二者是有区别的。首先,海德格尔提出“存在”这一哲学范畴主要是针对于“存在者”。他并没有对“存在”这一概念给出过明确的定义,因为在他看来“存在”表现的是一种显现的动态过程,其中究竟显现什么是不可言说的。当你一旦说出显在什么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存在”本身,而是被对象化为“存在者”。“存在”从本质上讲是不可言说的,也是无法把握的。这种不可言说的性质与中国古代哲学《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有些相似的意蕴,都是不能说出来的。其次,海德格尔认为,凡是现实存在着的就都是“存在者”,“存在者”就是已经存在或者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关于存在者是如何显现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说:“让它成为它所是,并且在让它成为它所是的同时,允许它如它所是地显现它自己”。2最后,在谈及“存在”与“存在者”彼此的关系时,海德格尔认为使“存在者”被规定为“存在者”的就是“存在”,也就是说“存在”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与先决因素。“存在”较之“存在者”有着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反过来说,“存在”的本质是时间,没有现实的本质,无法给它下定义。因此,就不能问“存在”是什么,只能问“存在者”为何存在、怎样存在,为什么说它存在而不能说它不存在,即通过对“存在者”的追问来明晰“存在”的意义。

2.“此在”是“存在”的根本

西方传统哲学自第一个哲学家产生伊始直到二十世纪的存在论都是无根的存在,只思考什么是“存在者”(being),不问“存在”本身(to be)是什么;只讨论谁是“存在者”,不研究是谁在问这个问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一部忘却人之存在历史。 那么,究竟谁才是“存在”的根本呢?对此,海德格尔认为,人即“此在”——是存在的根本。由此,他说:“存在的东西叫做人。只有人才存在。岩石只是‘有’而不是存在。树木只是‘有’而不是存在。马只是‘有’而不是存在。天使只是‘有’而不是存在。上帝是‘有’而不是存在。‘只有人才是存在’”。3海德格尔的“此在”比其他所有“在者”都具有优先地位,人的存在是其他万物赖以存在的前提,是唯一的本体形式,他将自我作为一切存在的根本。因此,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是有根的本体论。

我国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经济立法始有成效,但对保护支持中小企业的立法仍有欠缺。2002年我国发布《中小企业促进法》,启动了保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小企业促进法》,从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修订后的《中小企业促进法》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负担重、融资难和人才缺乏等具体问题,使保护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作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除了全国人大的立法,地方人大因地制宜的立法也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地方政府受财力物力或其他因素制约,对地方立法支持小微企业缺乏主动性,以至这方面的立法比较滞后。

3.“此在”与“烦”

海德格尔将居住视为人的存在,存在最终关乎人的命运,对存在的遗忘使人们变得无家可归。因为存在的遗忘状态,存在之真理也始终未被思及,由于思想是存在的思想,存在被遗忘,思想自身也就转身离去。对此,不同于人们用一切科学理论来把握世界的方式,海德格尔用一种他称之为“诗意思维”的途径来追思这个世界。思考向人给予了思考的可能,这通过思想的可能,人能够在思想中思想。

二、海德格尔的哲学方法——解释现象学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的主要任务反思存在的意义,应该分析和理解的是实在的自我生存。为了追思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用解释现象学方法取代了胡塞尔的描述现象学方法,他把人的存在作为一切存在的基础,从人的存在推出整个世界之存在,提出“面向人本身”的哲学命题。他给自己提出摧毁以往本体论的任务,用现象学方法建立所谓的基本本体论,也可称之为“有根的本体论”。

胡塞尔曾说:“现象学运动,海德格尔与我而已”。海德格尔在吸取胡塞尔描述性现象学精华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导师的现象学。他对现象学描述的意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描述就是解释,描述现象就是解释现象。一般来说,人们对某一现象做出解释时,需要有一定的根据或理由,因为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可当人们对于这些具有说服力的根据、理由进行追本溯源的时候,往往就会停滞不前。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老师和家长经常教育小孩的箴言,但当被质疑为何要相信这句话的时候,得到的解释通常就是:这是千年传承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也就成了解释的最终归宿,无法再进一步深入了。那么解释的终点到底是什么呢?对此,海德格尔认为这是一种“先入之见”,在描述某现象时,解释的根据是那些不证自明的道理或事实。正是基于这个意义,海德格尔说:“人的现象学就是解释学,描述人就是解释人”。海德格尔将解释学元素注入现象学之中,用解释学来阐述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摆脱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他的著作及思想是晦涩难懂的,但他也为人类重新理解自己与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思想途径,被帕策特称为“亚里士多德式”的伟大思想家。实际上,人生不仅需要物质,更加离不开思想。漫步在思想的路上,我们一定能领悟海德格尔的深刻与伟大。恰如海德格尔的名言:“道路,而非著作”。这位伟大哲学家始终引领我们走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海德格尔的老师胡塞尔,他的早期现象学也被称为“描述性现象学”,宗旨是“面向事情本身”,是指抛弃所有旧观念和旧思想,用新方法让事情本身显现出来。这种新方法就是“描述”——排除一切偏见,直接面对事物,目的是通过清晰而严谨的思维方式来“探索世界的出路”。从哲学的角度讲,胡塞尔现象学旨在描述意识的内在秩序,认为“意向性”是意识的一大特征,即人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事物,意识与意识对象是统一的。并且,胡塞尔认为意识总是对事物某个方面的认识,如果人们将关注点仅停留在这一方面,那么其他方面就成了它的边缘。实际上,事物还有很多隐藏在幕后的其他的方面,尽管未被人们看到,但却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

三、诗意的思维

1.1 样品采集 将金沙江(石鼓镇-白马雪山段,海拔:1 814~3 034 m)分为10个采样点,采集腐烂程度高(指掐木质松软为宜),直径1~2 cm,长10~15 cm的沉水腐木。每个采样点采集20根样品,共采集200根腐木,用自封袋装好后带回实验室,并记录采样地的地理信息、温度以及水体pH。见表1。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存在的“在世”,而“烦”是在世的基本结构。他用“烦”来描述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人生在世,总要做事。简言之,人的存在即是“烦”,只要此在是“在世的在”,它就彻底被“烦”所支配。“烦”使此在的本质被遮蔽,使在世的人“沉沦”于他所处的世界,处于被抛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若要将此在从“沉沦”中解救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畏”和“死”。在海德格尔看来,与“怕”相比,“畏”是“怕”的根源,是一种更原始、更可怕的东西,即“在世界之中存在”。“畏”的极端表现是“死”,正是“畏死”的情绪让人们从沉沦的状态返归自身,回归人“自由存在”的本真状态。

C语言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吃力,三大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是整个课程的一个重点,而循环结构相对其他结构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怎么才能破解这个难题,让学生学习“循环”内容从抽象变成形象呢,为此作者在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围绕一个个独立的项目实施过程开展教学单元设计,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学到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从七个方面组织教学,具体如下:(1)新课导入与项目展示;(2)项目任务描述;(3)任务分析;(4)任务实施;(5)相关知识点;(6)技能拓展;(7)指导与评价[3]。

海德格尔称此在是人的在世存在,但他并不是说人要脱离自己的在世存在而去追求其他生活存在方式,而是要领会存在。生活中的人应该去聆听存在、去接受存在,并感恩存在给予人的馈赠。换言之,人虽然沉沦于世,但却能够以某种方式领会人之本性和人生的终极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诗意地栖居,使思想得以还乡,人们才可以回归到本真的自我状态之中。

“哭归哭,银子不能少!你们乖乖将银子掏出来,放到桌子上,我与兄弟们来收,收完你们就滚蛋!我也不白要你们的银子,后院拴的那些黑驴,稳健如山,飞快如电,你们都看到了,一人去牵一头,乘着雪光天、月亮地,天地我独行,走得是越远越好!”老黄的这些亮堂流利送客的下场话,也是鸟窝大师故事脚本上写好的吧,唉,好故事难免酸腐味,就像一桌子好酒菜,总免不了臭豆腐与腌皮蛋,要是能将那个故事的底本,拿过来看看就好了,上官星雨心里想。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这也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所要追寻的最后的精神归宿。所谓栖居是说人的生存状态,而诗意表明通过诗歌是令人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的一种思维方式,诗意的栖居就是要去寻求人的精神家园。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恰恰唤醒了现代人对基本危机的觉醒,这也正是其思想至今仍经久不衰的根本之所在。

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存在主义最先关注的是现代人内心支离破碎的状态。科学技术的发达让人们渐渐迷失自我,人们开始沉醉、迷恋于物质来享受“物化”的世界,也正是在这个“物化了”的世界面前,现代人全然忘却殆尽了对“在”的追问。

四、结论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对历史性生活解释的过程中发现真理,他进一步阐释:人之所以能够解释生活,是因为生活或者说生命的意义已经显现。换句话说,没有这种显现,就没有解释,那么所谓的历史或价值观念也将不复存在。海德格尔把显现出来的东西称为“存在者的存在”。在这里,“存在者”即千姿百态的生活,主要是指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具体事物,比如说一些正在绽放的红色“玫瑰花”,它的形态、颜色均可以清晰地映入人们的眼帘和脑海;而“存在”则是这些事物对人们显现出来的意义,也就是这些“玫瑰花”的意义是:它们属于一种蔷薇科的木本植物。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得到的结论是:意义不明显,我们就无法认识事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义的出现均是对人显现出来的,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

注释:

首先,祭祖祀神可以满足民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族平安的愿望,即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愿望。“历代俗民的生存愿望与生活需求是民俗得以产生、传习、保存、应用的基本动因。”“百家宴”传承八百多年,其根本原因也在此,虽然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但是这种诉求是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而祭祖祀神可以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1.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p119.

2.(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p227.

3.海德格尔.回到形而上学基础之路[M].译文[美]W·考夫曼.存在主义[M].商务印书馆,1994:p223.

标签:;  ;  ;  ;  ;  ;  ;  ;  ;  ;  ;  

王磊:关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哲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