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词性短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词性,短语,动词,词组,图式,助词,句法。
动词性短语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萍[1](2017)在《俄汉翻译实践中汉语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翻译及其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动词显着性语言,动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俄语。翻译和运用汉语动词及动词性短语,这在俄汉翻译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文章结合理论分析和实例,积极探讨俄汉翻译实践中汉语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运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28期)
张婧[2](2014)在《动词性短语实现为动词性非主谓句的完句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主谓句是由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句子,在从词或短语到句子的转化过程中,完句成分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完句成分概括为语气、否定、情态、意愿、时体、趋向、情状、程度、数量等语法范畴,阐释它们对短语成句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20期)
刘洋[3](2014)在《试论动词性短语向区别词的转化——以“红烧,清蒸”类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红烧,清蒸"类词的语法特征与句法特征,演化方式与产生动因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论述了该类词由动词向区别词转化的整个过程。并指出在转化的过程中"红烧"已经完成动词向区别词的转化,其他成员也正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及时关注。(本文来源于《励耘语言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陈曦[4](2014)在《“不”介入双项动词性短语偏指前项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逻辑学、语义学以及认知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借助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否定词“不”与双项动词性短语搭配时“不”偏指前项的现象。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国内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考察“不”与双项动词性短语搭配的情况。重点考察了“不”与叁种双项短语即双项连动式短语、副动词为前项的双项动词性短语、能愿动词为前项的双项动词性短语搭配时“不”的偏指现象。“不”既有偏指前项,也有偏指后项或者不偏指的情况,力求从逻辑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观察与描写。第叁部分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考察“不”与双项动词性短语搭配的情况。重点考察了“不”与双项连动式短语、副动词为前项的双项动词性短语、能愿动词为前项的双项动词性短语搭配时的否定焦点与否定范围、语义指向等情况,力求从语义学角度对“不”偏指的现象进行理解与阐释。第四部分主要从认知学的角度来考察“不”与双项动词性短语搭配的情况。重点考察了“不”与双项连动式短语、副动词为前项的双项动词性短语、能愿动词为前项的双项动词性短语搭配时的认知结构、认知框架、凸显度等情况,力求从认知学角度分析“不”偏指的现象的原因。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语与展望。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有待考察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崔正青[5](2007)在《动词性短语的“自由”和“粘着”》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和“粘着”是一对很有争议的概念,对“自由短语”和“粘着短语”的区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前辈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自由”和“粘着”概念对语法现象进行过研究,对动词性粘着短语也有零星的探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现代汉语中动词性短语的“自由”和“粘着”问题。本文首先综述了学术界对“自由”和“粘着”概念存在的争议,重新对这一对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粘着”是指:在任何正常的语境下都不能单说的语言形式。“自由”则指:“在正常的语境下能够单说,并且包括‘能单独回答问话’的语言形式”;由于近年来语法学界对动词性短语的动态研究,即把短语放在语法的层级链中,重点考察短语与词、句子的关系,大都没有着眼于短语自身,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借以论说词,特别是句子有关的内容。因此,本文接着在语料例证的客观描述基础上,针对“v+动态助词+N”、“V+补语”(包括:“V+趋向补语”、“V+结果补语”、“V+程度补语”、V+动量补语)、、“V来V去”、“副词+V”、“V的V”、“V+D的”等动词性短语的“粘着”和“自由”的情况做了探讨分析,并且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探讨了“粘着”向“自由”转化的条件及原因,认为动态助词、句末语气词、副词、后续语段等等都可以充当粘着的动词性短语向自由的动词性短语转化的条件,其主要原因则是这些条件丰富了句子的信息量,使得语义自足;最后,文章简要地论述了研究动词性短语的“自由”和“粘着”现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文章的结语部分,作者就文中所论述的角度和涵盖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并对文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于继续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的研究,以动词性短语为研究对象,力求沟通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涵盖了较广泛的动词性短语的类型,从而有利于我们发掘更多的语法现象,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也能大大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7-06-01)
邹哲承[6](2003)在《“深刻的反省”是动词性短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晓津先生认为“有所深刻的反省”这一短语有语义语法两方面的错误 (见《咬文嚼字》2 0 0 0年第4期 )。语义问题是 :“有所”与“深刻”语义上矛盾 ,即“有所”表示后面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幅度不大 ,程度不深 ,或涉及对象的数量小多”,而“深刻”表示(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03年05期)
齐沪扬,连蜀[7](2000)在《动词性短语与动词的功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的语法文献中都认为动词性短语与动词的语法功能是相当的。本文详细考察了两者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功能表现,认为在谓语和述语位置上两者的功能基本相同,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两者有较大的差异,在状语、定语和补语的位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4期)
钟志平[8](1987)在《试谈非谓动词性短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性短语是以动词为主体的短语,它经常充当句子的谓语。这是早成定论的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动词性短语是不能充当谓语的。例如: ①从技术经济评价的观点来看,对于我国沿海城镇来说,淡化海水确是一项划算和前景广阔的有力措施。 (《人民日报》1986年2月20日5版) ②经国务院批准,对十四个老水泥厂实行特殊政策,为更新改造创造条件。 (《人民日报》1986年3月5日1版) ③总起来看,近几年经济建设的成绩是显着的。(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87年01期)
孔令达[9](1986)在《“动词性短语+动态助词‘过’”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不仅可以附着于单个的动词和形容词,而且可以附着于动词性短语。本文考察如下几类动词性自由短语带“过”的情况:一、动补式短语,包括趋向补语短语、结果补语短语、程度补语短语;二、并列式短语;叁、兼语短语;四、连动短语。(本文来源于《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6年03期)
动词性短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主谓句是由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句子,在从词或短语到句子的转化过程中,完句成分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完句成分概括为语气、否定、情态、意愿、时体、趋向、情状、程度、数量等语法范畴,阐释它们对短语成句所起的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词性短语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艳萍.俄汉翻译实践中汉语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翻译及其运用[J].长江丛刊.2017
[2].张婧.动词性短语实现为动词性非主谓句的完句成分研究[J].语文学刊.2014
[3].刘洋.试论动词性短语向区别词的转化——以“红烧,清蒸”类词为例[J].励耘语言学刊.2014
[4].陈曦.“不”介入双项动词性短语偏指前项再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崔正青.动词性短语的“自由”和“粘着”[D].山西大学.2007
[6].邹哲承.“深刻的反省”是动词性短语[J].汉语学习.2003
[7].齐沪扬,连蜀.动词性短语与动词的功能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8].钟志平.试谈非谓动词性短语[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
[9].孔令达.“动词性短语+动态助词‘过’”的考察[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